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石井良港古今谈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南安石井自古为滨海重镇,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故乡。石井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突出部,位于北纬24°34′,东经118°02′。东与晋江县隔江相望,西和同安县接壤,南临大海遥对金门岛,北连水头镇。石井与厦门航程27里,距金门仅6里,至鹿港只须18小时。东沿围头湾可达上海、天津等地,南通厦门、台湾及东南亚诸国。陆上交通由水石莲公路可达安溪、永春、德化、大田直至鹰厦铁路,县北的漳泉铁路也在兴建中。石井不仅是南安海防要塞,重要渔港,而且是通贸海外的良港。 石井港,古称石井澳。据《安海志》载:石井义渡始设于宋代,有一官员杨柄,捐俸造舟以济,乡人往来称便。并载:闽海通贸,盛唐始辟“海上丝绸之路,刺桐古港,宋元誉称”世界第一商港”安海属泉州四大古港之一,而石井即安海港要冲。如循围头澳转西,入港处有白沙、石井两澳东西对峙,是海门。舟入海门,海面开阔,港岸弯深,流平无礁,随处有避风良坞,是天然避风港。正因有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历来为航海者所欣向。数百年来,石井一直保持着与大陆沿海各口岸及台湾、日本、南洋群岛的海上运输和贸易往来。早在隋场帝时,曾遣使开发夷州曾停泊于此,并募引航,渡海峡以达台湾,北宋元祐二年(1087),泉州建市舶司,统制内外海商,从此海舶可直航泉州各港口。不久,建“石井津”,专征海舶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置石井巡检司,管理口岸工作。当时,石井港千帆百舸,客商云集,货物山积。绍兴二十一年(1151),建成跨海五里之安平桥,连接南安、晋江两县,以适应港湾两岸商业活动蓬勃发展的需要。元代泉州港进入极盛时期,石井津商旅络绎。 明初禁海,泉州港濒于停顿,而安海港却持盛不衰,港湾仍有“大江南北渡千帆”之盛。石井设有石井、营前、淗浔(淗江)、莲河四澳,船只出入,归石井讯稽查挂验。东西洋海上私贸之夷人船队,为避官禁制,窃据石井、围头、白沙诸澳,以行强贸劫掠之暴。嘉靖二十四年(1545)三月,有日本船十多只,由漳州商人引水,在围头、石井、白沙等澳碇泊。商贾为获暴利,轻舟分散出海,以就海舶转运。 天启年间,郑芝龙以故乡石井澳为据点。天启六年(1626)集海船一百二十艘,至崇祯间竟达千余艘,纵行海上,堪称东南海上一大海商。明室对他招抚授官,任其独霸东南海上。此后,石井津也成为东南亚各国贸易往来的重要口岸。 石井自古为海防要塞,北宋熙宁年间,石井建防海水寨,以防御外犯。明中后期,倭寇常来窜犯。据《南安县志》载:“海寇欲犯安平,石井即其南岸首登之地,旧设巡司于此,又设弓兵以备巡逻。”明代设烽燧四所(即石井、街内、溪东、下吴)并筑铳城’成为东南沿海抵御倭寇,抗击外敌的要塞。倭患平定后,明云南知府郑普还题《平倭寇碑记》。“明郡守程秀民破贼于此,石上刻‘海上视师’四字”(见《南安县志》)明末,郑成功英雄慧眼,选择石井港作为操练水师的军港,成为郑成功抗清复台的基地。郑成功编组东西洋船队,航行于日本、台湾、吕宋及安南、暹罗、印尼等国。石井港更成为集运各地土特产及军需粮饷之港口。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来往;商船非有郑氏之牌不能行之外国。技有“石井郑府”牌记的海舶,除对本国兵汛及地方关卡具有通行效力外,更可通行于东西洋之间。郑成功强大海上武装力量,确保中国商船海上贸易的安全,对繁荣亚洲商业起着重大促进作用。 清代延明旧规,石井仍是海外交通港。清初南澳为西方殖民者走私的据点,石井商人曾徒南澳与夷人交易。石井、营前、淗浔、莲河四澳,距郡之统制偏远,舟一扬帆,便是外海,最利于海上贸私。一些富商,勾结官吏通贸海外。雍正年间,航海经商发迹于东西洋的大商人,有石井郑运锦、溪东李卿瓒;《溪东李氏族谱》还载有:“李兴考,为石井陈总兵千户出入水口,在南澳富有万金。”更有“李裕,口能言四夷之语,心通各省之谈。他若精会计,明货物。后住广城,为十三行总通事。” 鸦片战争后,石井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的厦门港的重要后援港。光绪年间,石井客货轮川走厦门,日益频繁,形成晋、南、同货物的集散地。1918年,在码头下妈祖婆宫设石井海关(隶属泉州海关)。石井客商日达数百,进出口货源不断,搬运工人数百,商贩骡驮船载、肩挑背负络绎不绝。民国十七年(1928),民军陈国辉建石井码头。民国时,石井海关曾竖海关旗。关址先后迁陈厝祠堂西、鱼仔街东北角、三坎店口。抗日战争前后,石井更是对台贸易的重要出入港,曾从台湾进口大量的糖。 建国后,石井的海上运输和渔业生产都有很大的发展。1958年成立石井航运社,1985年3月易名为石井海运公司,1988年9月升为县属的南安轮船公司;1985年个体联营成立瀛江(营前)海运公司,1988年升级为县办集体企业的南安船务有限公司。1984年;县水产局在原码头建五百吨级的渔业码头,可泊靠五百吨位海轮十艘;1989年6月,国家投资760万元建成千吨级商业码头,可停泊三千至五千吨位的海轮。 南安轮船、船务公司,有40艘货轮,14,000吨位,装机16,000马力。航行于北至上海、天津等地,南达广州、海南、香港各港口。花岗岩石板材、优质原盐、工业型沙、高岭土、蚝油海产从这里源源外运;粮食、化肥、水泥、煤炭由这里运进。年运输量达20多万吨。每年输出海盐100多万担。 1989年成立“成功海洋渔业公司”。渔民合股购置了59艘机动底拖捕捞船,拥有6,400吨位,装机15,000马力。每当渔讯期,云集北上闽东渔场、舟山渔场捕捞,近年还开辟台湾海峡南北渔场,正常年产鱼货可达15万担。近海拖虾钓的小机帆船150多只,运盐载石、装沙削蚝等小机船80多只。 石井港是泉南开放,发展对外贸易、交通往来的重要港口。石井有丰富的土特产资源,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沿海与内陆货源畅通:石井风景秀丽,四季如春,人文荟萃,盛迹甚多,是个理想的旅游胜地;石井是著名侨乡之一,自宋以来,石井人民相继往南洋谋生,现旅居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有三万多人;石井与日本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和台湾的关系更为密切,是台胞祖籍地之一。石井港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近年来,石井的经济和建设得到较快的发展。南安县、石井镇领导和民众,全力以赴,致力于“软、硬环境”建设,加快引进外资的步伐。已建成11万伏高压输电线路和三点五万瓩变电站,架设自动电话,修筑水石莲公路,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石井将建立台轮停泊点及台胞接待站。随着石井港口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将逐步完善投资环境。石井人民努力创造条件,以求尽快地把这个滨海重镇建成一个对外贸易、加工、旅游区,未来的石井港将呈现更加雄伟的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