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九日山祈风石刻与“海上丝绸之路”祈风制度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九日山摩崖石刻历史悠久,镌刻如林,多数是珍贵的文物古迹。据《闽中金石略》记载加以统计,宋刻总数共计59段,元刻6段,明刻9段,清刻1段,总计共75段;按位置分西峰47段,东峰28段;按内容分,景迹题名15段登游诗11段,游览留名29段,修建纪事7段,海交祈风13段。在石刻中见名及知名的共约250人之多。 南安九日山祈风石刻为我们研究宋代祈风制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下面就宋代祈风的日期、地点、参加的官员、仪式等分述如下: 一、宋代祈风的日期 宋代祈风的日期为每年夏冬两次。夏季祈风泉州通常为四月,因夏季刮南风,商舶从南蕃回航,此风吴人叫舶趠风,据说这是海外船舶祗于神而得之,乘此风可到江浙间。苏东坡吴中诗有“三旬已过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冬季刮北风,商舶顺风南下,祈风时间为十月,十一月或十二月。 一年两次祈风见之于林枅祈风石刻“舶司岁两祈风于通远王庙,”时间为夏四月和冬十月。 据宋人林之奇说:“夫祭有祈焉、有报焉。祈也者,所以先神而致其祷;报也者,所以后神而答其赐。祈不可以为报,而报不可以为祈,自古然也。而舶事之岁举,事祀典于神则异乎,是于夏之祈,有冬之报。于冬之祈,有夏之报。”一年两次祈风如其所述为夏祈冬报,冬祈夏报。祈,用酒、脯醢,报如常祀。 南安九日山现存宋祈风石刻十方,是泉州市舶司官员举行祈风典礼后留下的文字记载。其中记载夏四月祈风者四次:颜颐仲等祈风石刻为淳祐癸卯(1243年)孟夏乙丑;位置在西峰,字8行,每行13字。正书。文云: 太守贰卿颜颐仲,祷回舶南风,遵典彝也,提舶寺丞刘克逊俱祷焉。重司存也。礼成,饮福,尚羊岚壑真胜践也。别驾卢同父,左翼权军陈世才,舶幙赵幕崇盀,邑令君薛季良从与祠事也。宗正徽猷赵师恕,适拜开国令,弗果至也。时淳佑癸卯孟夏乙丑也。书者同父也。 南宋淳佑三年(1243)四月,泉州太守颜颐仲遵常典率僚属举行祈风典礼。他原籍龙溪,历任转运判官,提刑浙闽、知温、泉诸州,后迁集英殿学士,是颇能体恤民情为民解困,为民造福的贤官良吏。去任之日,民攀卧塞途挽留之,刘克逊乃莆田著名文人刘克庄之弟,此时任泉州提举市舶。在其任内严禁官吏向番商强购索贿,番商闻风而至。番舶骤然大增,亦属廉洁官吏之列。卢同父时任泉州添差通判军州事,此段石刻系其手笔。薛季良时任南安知县,时任南外宗正司知事的赵师恕,适因升为开国令致未能参加。 这段石刻说明:回舶祈风多在每年夏季盛行南风的四月举行,“尚羊”即徜徉。 南宋章梾等祈风石刻为嘉定癸未(1223年)孟夏二十六日。位置在西峰。字8行,每行22字,正书。文云: 嘉定癸未二十日,戊戍,东阳章梾敬则,寿春魏□叔子,山西杨进勋元功,三山林力行勉之,郡人留元圭持中,括苍何法德常之,合□陈亿曼卿;莆阳王彦广居之,清漳郑名卿坤辅,句水戚达先兼权,嘉禾陆相同甫莆阳黄签德言,即墨于达卿兼仲,天台应筌子履,开封赵汝芪千里,三山赵与官清叟,三山南璒士登,以祈风□□昭惠祠下,因会于延福,登山瞻石佛,访隐君亭,少憩于怀古而归,期而不至,俊仪赵善载卿、莆阳刘叔元览。 章梾浙江东阳人,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嘉定十六年(1223)任泉州太守时,于番船回舶的四月率同僚十六人,到昭惠庙举行祈风典礼,后登游九日山失约未至有二人。 据载章梾是位清官,清廉高洁,舶来品从不染指,去任日,番商拥道攀送,以“大炮炷”香立于州治之门,香闻之阖府,相与涕泣而祝送之(见《泉州府志·职官》)。林力行,福州人,时任通判军州事。留元圭,永春人,时为南外睦宗院主管官。(见《泉州府志·循绩》)王彦广时任南安县令。赵与官时任惠安县令。赵善时司南外宗正事。刘叔,时任安溪县丞。诸人俱见《泉州府志·职官》)余人不详。 方澄孙等祈风石刻为宝祐戊午(1258)四月戊申。位置在西峰,字8行,每行12字。正书。文云: 宝佑戊午四月辛卯,莆田方澄孙,被旨摄郡兼舶,越十有八日戊申,祈风延福,寿阳纪智和、开封赵梦龙、三山彭樵、王广翁、赵时繙豫章李宏模同会,遵故事也。时农望方切,并以雨祷,瓣芗谗兴,霖随至。乃书于石以纪之云。 上刻后一年,即宝佑六年(1258)四月,刚被任命为泉州太守兼提举市舶才十八天的方澄孙,来延福寺祈风兼祷雨。典礼未完,甘霖随至,刻石以纪事,参加者基本同上年。但上段是“姑苏赵梦龙”此段则作“开封赵梦龙”。可见石刻也有出入。 方澄孙,莆田人,淳佑七年(1247)进士,由国子监出任泉州通判,后迁泉州太守兼提举市舶。他善折狱,能铲除文牍讼卷之弊诡,使藉舞文弄墨从中获利之文痞恶吏不敢为非作歹,也是泉州名宦之一,详见《府志·名宦》。 南宋林枅等祈风石刻,位于东峰南麓,字5行,每行15字。正书。文云: 舶司岁两祈风于通远王庙,祀事既毕,登山泛溪,因为一日之款,淳熙戈申夏四月,会者六人:林枅、赵公迥,胡长 卿、韩俊、折知刚、赵善琛。冬十月,会者五人:赵不逷、胡长卿、韩俊、赵善琛、郑颐孙。 这是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一段记载一年夏(四月)冬(十月)两次祈风的石刻,两次祈风的参加者基本相同。林枅莆田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淳熙十二年(1185)任福建转运判官兼知泉州,是泉州名宦。赵公迥晋江人,时知南外宗正司事。胡长卿时任泉州提举市舶。韩俊开封人,时任泉州左翼军统制。折知刚,时任泉州通判。赵不逷,时任南外宗正司知事。赵善琛、郑颐孙不见志书记载。 冬季祈风者七次:虞仲房祈风石刻为淳熙元年(1174年)季冬甲午。位于西峰。字6行每行10字。隶书。文云。淳熙元年,岁在甲午季冬朔,吴人虞仲房帅幕属洪子用、朱彦钦、赵德季、赵致孚,祈风于延福寺通远王祠下,修岁祀也。与者许称叔、吴景温、闻人应之、赵子张。 这是全山现存最早一段祈风石刻。又是书法艺术资料。虞仲房,余杭人,《书史会要》称他善篆隶;《说文五音韵谱》后序称他“能为古文奇字,声溢东南,凡江浙匾榜及其他金石,多仲房所书”是有名书法家。这是淳熙元年(1174)十二月,他任泉州提举市舶时,遵每年旧制幕僚来通远王祠举行新风典礼。诸幕僚不见志书。 南宋司马伋等祈风石刻为淳熙十年(1183)年闰月(十一)位于西峰,字7行,每行12字。正书。文云: 淳熙十年,岁在昭阳单阏,闰月廿有四日。郡守司马伋、同典宗、赵子涛、提舶林劭、统军韩俊,以遣舶祈风于延福寺通远、善利、广福王祠下,修故事也。遍览胜慨,少憩于怀古堂,待潮泛舟而归。 司马伋陕西人,司马光后裔。这是他任泉州太守时,于淳熙十年(1183)癸卯(古癸为昭阳,卯为单阏)。率有关僚属来延福寺通远王(后加封“善利王”、“广福王”,见后延福寺条)祠举遣舶出海的祈风典礼,然后遍游九日山,憩息于怀古堂,待退潮驾舟返泉的纪事石刻。赵子涛、宋宗室、燕懿王六世孙,时任泉州宗正司(管理宗室贵族的主管官)。林助时任提举市舶。韩俊河南开封人,孝宗亲擢为统制,时任泉州统军(统辖军队的长官)。 从这段石刻可知此时祈风典礼乃由太守主持、提举舶事(海交主管官员)及有关人员参加。而遣舶新风多在每年冬季泉州东北风盛之际举行,因淳熙十年是闰十一月,并借知宋时海潮可达九日山下。 南宋倪思等祈风石刻为嘉泰辛酉(1201)十一月。位于东峰南麓,字6行,每行15字。正书。文云: 嘉泰辛酉十有一日庚申,郡守倪思正甫,提舶余茂实腾甫,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既事,登九日山,憩怀古堂,回谒唐相姜公墓,至莲花岩而归。统军韩俊用章,同僚朱曾景参,戴溪肖望,钱箪仲渊,曾应定之,陈士龙云卿与焉。 这是宋泉州名太守之一的倪思,于嘉泰元年(1201)来昭惠庙举行祈风典后的石刻。泉州其他名太守如王十朋、邹应龙、真德秀等均曾主持过祈风典礼,但却不见纪事石刻留下,谅系后人所破坏。 倪思见前宋代九日山一节,余茂实名见《泉州府志·职官》。韩俊见前。朱曾时通判泉州。戴溪,永春人,通判泉州时,与郡守信安刘颖共撰《清源志》。钱箪,时任节度推官。曾应、陈士龙不见志书。 此刻记述祈风后登九日山,谒姜相墓,又至原南安县治丰州北门外莲花峰然后返回泉州。 南宋赵师耕祈风石刻为淳祐丁未(1247年)仲冬。位置在西峰,字3行,每行8字。正书。文云: 淳佑丁未仲冬二十 有一日,古汴赵师耕 以郡兼舶,祈风遍游。 赵师耕是以泉州太守兼提举市舶双重身份来祈风的。时在淳佑七年(1247)十一月。从金山祈风石刻中可知,泉州成立市舶司,提举舶事有时由太守兼管,有时由提举市舶专管,时有变化。石刻中将“淳佑”误刻为“淳祐”。可见石刻有时也会失误。 南宋谢埴等祈风石刻为宝佑丁已(1257年)仲冬。位置在西峰。字9行,每行14字。正书。文云: 宝佑丁已仲冬下澣,郡守天台谢埴允道,因祈风昭惠庙,邀宗正天水赵师淯东之,及总管寿阳纪智和子常,别驾姑苏赵梦龙骧父,莆阳方澄孙蒙仲,晋江宰三山彭樵道夫,南安宰三山王广翁居安,权舶干三山卢文郁从周,监舶豫章李宏模希膂,陟西峰,探石穴,寻佛岩之遗迹,访君谟之旧游,觞咏梅竹泉石间,竟日而归。 这是南宋末年宝佑五年(1257)十一月下旬,太守天台人谢埴,来祈风并游九日山的纪事石刻。谢埴名见《福建通志·职官志》,传略不详。方澄孙,莆田人,淳佑七年(1247)进士,由国子监出任泉州通判,后迁泉州太守兼提举市舶。王广翁任南安县令前,梦登一山,上有石像,到任后,登游九日山,见石佛像与所梦相符,就令工匠重修石佛岩。余人不见记载。 南宋赵希等祈风石刻云“霜日熙明”,时间当系冬季。位于西峰东坡“九日山”三字巨岩南壁不易看到的高处摩崖。字9行每行15字。行书。文云: 咸淳丙寅,南至后十日,祷风此山,知宗。兼郡事古汴赵希安宅,提举事眉山王橚茂悦,领郡优三嵎虞会和叔,三山郑君为瑞国,寮居番禺史霆声宏甫,天台卢应伯和,东嘉赵东崇晹卿,三山林起东景仁,黄以谦谦之,潘昌延孔时,邑令三山陈梦发以道,陈山公仰卿。是日也,霜日熙明,溪山献状,登怀古,景先哲,宛然有得。彝典云何哉! 这是泉州郡守赵希偕提举舶事王茂悦,率僚属来九日山祈风并登游。在这“霜日熙明”的冬季,溪山清远,登临怀古,颇有所得,并觉得例行二百年的祈风旧典,已流于形式,毫无新意可言。道出祈风典礼的参加者的真情实意。而藉遵行祈风典礼在延福寺宴乐并乘兴登游,才是这邦官僚的真正的意愿和偿心乐事。 赵希是宋宗室,王茂悦是权奸贾似道的党羽,是个寡廉鲜耻的贪官污吏。以同当时泉州策划叛宋降元的恶吏蒲寿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陈梦发时任南安县令。余人不详。 此段系刻于宋濒灭亡前十余年的咸淳二年(1266),大宋王朝至此已风雨飘摇,岌岌可危。宋室兼知郡事的赵希,到九日山登怀古景先哲,自然另有一番心思,故而敢于对例行二百年的彝典发出“云何哉”的评语!而这段石刻,竞成为宋一代现存最晚的一段祈风石刻。从此而后,宋之祈风典礼也就停止了。 南安九日山现存最早的祈风石刻是南宋孝宗淳熙元年虞仲房祈风石刻。至于市舶司举行祈风的下限,从九日山祈风石刻中咸淳二年赵希祈风石刻是目前所知有纪年的最后一次。此时距南宋之灭亡仅十几年。 二、南安九日山祈风的地点 关于南安九日山祈风的地点,或笼统称祈风于“此山”(赵希石刻,此山即九日山),“延福寺”(方澄孙石刻);或云祈风于“延福寺通远祠下”(虞仲房石刻),“延福寺通远善利广福祠下”(司马伋石刻),“昭惠庙”(倪思石刻、谢埴石刻),“昭惠祠”(章梾石刻)。总之,祈风之地点为九日山延福寺之通远善利广福祠。 三、参加祈风典礼的官员 祈风是由宋代市舶司主持的,参加祈风典礼的官员有地方长官和市舶司的官员。 参加祈风典礼的市舶司官员,据石刻中记载有:提舶、提舶寺丞、舶权舶干、监舶、提举事等。 参加祈风典礼的地方军政官员有:郡守、典宗、宗正、统军、总管、别驾、左翼权军、邑令尹等。 祈风是市舶蕃舶求顺风而举行典礼。蕃舶应包括外国人运载货物来中国贸易的船只和中国航行于海外诸国的商船,既然祈风是为他们祈求顺风而举行的典礼,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当然要参加这一典礼。 但是现存九日山祈风石刻中不见有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的名字,这可能与中国传统的轻商思想有关。中国的官员不齿与商人为伍,故不列中外商人之名。 四、祈风的仪式 南安九日山祈风时“车马之迹盈其庭,水陆之物充其俎,成物命不知其几百数焉。”祈风之盛况可见一斑。 祈风的仪式,虽无明文,但《宋史·礼志》云:“州县祭社稷,奠文宣王,祀风、雨,并如小祀。”小祀的仪式如酺神之祀;若外州者即略依萦礼。其仪注,先择便方除地,设营为位。营谓缵立表施绳以代坛。其致斋、行礼、器物,并如小祀。先祭一日致斋,祭日设神坐内向,用尊及笾一,豆一,实以酒酺,设于坐左。又设祀洗及篚于酒尊之左,俱内向。执事者位于其后,皆以近神为上。蔫神用白弊一丈八尺在篚。将祭,赞以官拜,就盥洗讫,进至神坐前,上香,奠弊。退旨击盥洗,实以酒,再诣神坐前尊爵,读祝、再拜、退而瘗弊。”祈风典礼的仪式大概与此差不多。其祝文如林之奇的《祈风文》曰: “象齿南龟,远出岛舶。以舟为趾,重译罔隔。沙阜石幢,涩如芒刁。以风为翼,万里一瞬。勃勃蓬蓬,怒号瀛海。以海为墟,立谈而改。羽盖云车,邈然浩荡。以礼为介。厥应如享。惟风必期,岁有常信。今虽袭礼,匪常之徇。吏之守职,两年为期。官满则去,位难出鬼。神所庙食,与天地通。民享利泽,厥望不穷。某也,终更行,且还里,席神芘茠,日既久矣,神歆之否?愿以风卜,商舶之衍,亦某之福。桂酒椒浆,为舟预请,指望飙南,留神引领。” 真德秀的《祈风文》云:“引领南望,日需其至,以宽倒悬之急,唯此而矣。神其彰厥灵,俾波涛晏清舢舻安行,顺风扬飘,一日千里,毕至而无梗焉。”《祈风文》大体都是祈求海神保护,船舶顺风。 祈风典礼结束之后“散胙饮福,觞豆杂进,喧呼狼藉。”虽然有绍兴四年僧慧邃禅师作水陆堂于延福寺之左“自是凡祈谢于此者,其牲饔牢饱蒿之费,易之为‘水陆会’,救物命,岁不知几千万。”但事实上祈风典礼后之“饮福”并没有因慧邃禅师设“水陆”会而废止。淳佑三年颜颐仲祈风石刻就有“礼成饮福”的记载。 这些官僚们在酒足饭饱之后,就游览名胜,或游憩于怀古堂,谒姜公墓,游莲花峰,或登山瞻石佛访隐君亭;或待潮泛舟而归。 市舶司的职责是“引贾胡之往还,斡泉货低昂”,主持祈风典礼,设犒设蕃商,“岁十月提举司大犒设蕃商而遣之,其来也当夏至之后,提举司征其商而复护焉。”每年十月犒设蕃商筵宴经费“依例破官钱二百贯丈”,这正是“下碇有税,而阅货有燕”,以示朝延招徕远人之意。 注:本文部份参考《海交史研究》,《九日山志》泉州文物志(一)甲戍秋《乡土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