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九日山。山上蔚为奇观的是触目皆是的摩崖石刻。然因雨蚀风化加上历代开山采石的人为破坏,现存的石刻群中有关祈风的石刻只存十三段。它记载自北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至南宋度宗度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这相去162年中泉州府尹和主管海交事务的提举市舶司等地方高级官员为“番舶”举行十一次祈风典礼和三次有关舶司登临记事石刻。是研究我国海交史不可多得的资料瑰宝。1991年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将莅泉考察,2月16日将考察九日山并拟在此举行祈风表演,按山中石刻铭镌最后一次祈风年代计算,中断725年之久的古代仪典将再现于今日。
一、祈风的缘起
祈风,是以海上作业为生的人们的一种宗教迷信仪典,也就是“祈求神祗保佑、海舶一路顺风”的缩语。古代航海的船舶是木帆船,需依靠风力驱驶。正如宋嘉定九年至绍定间两次守泉并亲临主持祈风的真德秀在祝文中对顺风航行所描述的:“波涛晏清,舳舻安行,顺风扬帆,一日千里,毕至而无梗焉”。因在科学落后航海技术还很不发达而封建神权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里,人们只有把不可预知又无力战胜风险就只托赖神力了。这就是产生祈风的社会根源。
二、祈风的季节
祈风是航海业一种庄重的宗教仪典。但它必须依照候风的季节举行而没有固定日子的。古代远洋航行既需借风力,就须等待信风勃发之时才择订起定的日子成队结伴出海。以闽南诸港而言,要发航往南海诸国者,一般是在农历九至十一月乘东北风而去;反之,要从南海诸国回航,则需在夏季四至六月御西南风而来。如九日山石刻记载的十一次祈风,在四月份举行的回舶祈风有四次;十至十一月举行的遣舶祈风有七次。
至于祈风从何年代开始?志书上未见记载。根据习俗,可以说,从有人们出海谋生(先是捕鱼,继而发展为对外贸易)就有祈风活动。考九日山前之金溪江,自古即有“六朝港”之称。因古南安之开发为闽南最早,建制始于三国孙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在东二里处的丰州首设东安县。辖地有今之泉漳厦三属之域,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泉州建制则晚于440年后的唐武氏久视元年。六朝时代,泉州半属荒芜之地;是时,九日山已成为闽南第一风景名山。且“前则晋江通津,海潮之所吐纳”故金溪港作为对外贸易番舶停靠和发航地是无可非议的。北宋瑞拱年间,曾会撰立的《重修延福寺碑铭》记载:“昔天竺(印度)三藏拘那罗陀,梁普通中(公元520-526年)泛大海来中国,途经兹寺,因取梵文,译正了义,传授至今,后学赖焉。”这也证实金溪“六朝港”在南朝时代已同南海诸国有了密切通往联系了。而有些以事论事者认为是宋元丰间才兴起的。因九日山所有祈风石刻都是记载郡守或市舶司主持的,故认为是先有市舶司才有祈风仪典。殊不见石刻文中均直言不讳地声称“遵故事也”、“遵令典也”……这都阐明他们举行的祈风典礼完全是遵照民间的传统常典而举行的。根据民间史料可以上溯至六朝时代,是群众自发的活动,元丰间因北方战乱频繁,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宋王朝不得不大力鼓励海上贸易以广开财税之源,宋室赵汝适在《诸番志》自序中云;“置官于泉广,盖欲宽民力而助国朝”。当然“助国朝”才是目的,因此泉州地方官吏假手于顺应民俗而主持祈风活动直至宋王朝复灭才告终。亦因河床淤积,江河改道,特别是泉州的开发昌盛,港口逐渐外移,那延续近千年之久的祈风活动亦随之消声匿迹矣。
三、祈风的场地——神庙
祈风的对象是“海神”每当远航之前,各备牲醴纸帛在船上烧祭。后来发展到集中于停靠的港口望江祭献。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古代这种群众性祭海活动持续达五百年之久。从唐咸通中(公元867年)志书记载重建延福寺正殿单神话传说乐山神的神运之助,即被航海业奉为“海神”。从此,延福寺左侧之“灵乐祠”就成为祈风祭海的神庙。宋初封为“通远王”并赐匾即易称“昭惠庙”。通远王成为东南海上丝瓷之路的第一代海神。显赫达四百多年。后因江河改道,港口外移,遂为泉州东门外法石真武庙的玄天上帝和南门外的天妃宫妈祖所相接替。曾是“其灵之著、为泉第一”的第一代海神终因庙圯身没而不复存在。
四、祈风仪典
祈风仪典自宋元丰之后被列为国典。而在此之前如唐咸通中(公元867年)延福寺建“灵乐祠”后,其祭礼依旧是宰猪屠羊,茹荤杂进,延道宣经,排坛设醮的道家仪式,长达269年。直至绍兴五年(公元1136年)延福寺新建,“水陆堂”即改牲祀为花果蔬食“水陆会”。从此开始至宋王朝复灭的141年时间,祈风典礼才直接由延福寺僧主持的。
延续近千年的九日山祈风活动已消失725年了,难怪有人对此颇感陌生。事实它与“乞雨”性质一样,它是不同行业各祈“所需”的一种迷信活动。九日山下金溪古渡的金鸡村,至今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还在举行的所谓“金溪水普”(即“盂兰盆”胜会)的活动,无疑是历史上祭海的遗俗。考晋江下游沿江两岸数十个村庄并无此俗唯此独有。且其隆重仪式是丰州古城内外八铺所不及。当日要延请道士设坛宣经,大清早道士就要张榜、竖状、安龛、请神,从早晨到中午各户部要先“敬状脚”,午后才在江边摆筵,直至道士逐户“巡筵”结束,方才放炮化帛。是夕,道士登台举行“师公坐座”,结束后才开锣唱戏。但是所有活动必准在午夜十二时结束,辞神化纸。据说以往这天,凡航行于晋江的商舶鱼船都自动集结于金溪和黄龙江畔,设宴赞筵,参加祭典。
因为石刻文中曰“遵彝典也”,所以现代有些人认为“九日山的祈风是为外商船回帆顺风的”,说我国古时只有祷雨之俗向无祈风之制。“番舶”固然是古时对来华外国商船的称呼,同时也是对出国商船的称呼。举凡进口货物皆冠以“番”字,但以泉南一带对出国的人也称“番客”。也有人认为“番”是贬义词,但从清末民初至卅年代,丰州有“番眼”,有“番仔松”,有“番糕”,有“番闻”等人,都是本地颇有影响的华侨巨富。再参阅祈风石刻文中之“遵故事也”、“修岁祀也”更清楚无疑了。再说,祈风时顶礼膜拜的是通远王海神,举行的又是古老的道家仪式,而外商与咱的宗教信仰不同,若伊斯兰教徒或基督教徒跪拜在中国香案前岂不成为笑话?从石刻与志书中从未发现任何外商参典痕迹,这该如何解释?因此可以说祈风仪典纯属为本国和外国商船远航举行的一种宗教传统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