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九日山祈风神只考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祈风神通远王庙在九日山延福寺神运殿东侧,为《闽书》列为三十六奇之首。宋元时代泉州海上交通发达,誉称世界东方第一港,往来亚非各国船舶之多,商旅之繁,首屈一指。泉州设市舶司官员之后,宋代泉州地方官员和市舶司,一年两度,即春四月冬十月,在九日山延福寺通远王庙,为番舶举行祈风典礼,祈求船只一帆风顺,通行无阻.这一活动历朝官员竞相沿习,成为制度,垂百年历史。九日山摩崖石刻保留祈风活动石刻10段,成为泉州海交史上有力的实物见证,列为全国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本文拟就通运王神的发生和发展,作一简述。 一、通远王神的缘起 通运王神,系唐乐山隐士,俗称乐山老人,“翁爷公”、“翁爹”、“白须公”。是位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长者,民间歌谣有“白须公,大目眉,无人请,自己来”。民国版《南安县志》载称:乐山在县北六十里,属八都,山有通远王庙。《庙志》云:“四川人进士李元溥避患隐此。闻空中有乐声,白日升天,故名乐山。”有的志书把此故事的发生写在永春的乐山,其实不然。明《八闽通志》对南永两乐山记载很清楚,永春“乐山周围数十里,时有音乐之声。”南安“乐山上有福祐真君祠,乡人多以鼓乐赛祷,故名。” 南安乐山,民国版《南安县志》载称:“乐山,又名五台山,高处有东、西、南、北四台,中有观日台。观日者每于鸡鸣时登台,见有两轮驾日光而上光焰万丈,诚奇观哉。石刻‘五台山’之字,张瑞图‘无为’二字,李光地书,云外青香’四字,匾于庙中。今民国已卯冬(1914),土匪踞为巢穴,官兵平之,遽焚其庙,神亦遭劫,哀哉。”一九八五年秋县政协几位先生上五台山作实地考察,在下庵仍存“海潮庵”匾额,废寺为向阳乡马迹村修作耕山队址。顶庵则有多处石刻,“五台山”三字在其中,每字都有斗大。 近据南安县政协《文史资料》第二期《李元溥传略》一文云:“乐山系永春通福州孔道,为南、永、仙三县交界处,山高林茂、山顶绵豆,五峰环列名峰嵘,石磴盘空云自生’,地无客馆,茶舍,行旅苦之。李公于是搭棚奉茶,行人感其德,呼之曰‘阿爷公’。时有李某将赴永春官任,途经乐山,一见李公,知为道者,期以接谈,公约于某月某日鸡鸣时晤面。李公果如约前往,才到山下,而鸡声喔喔啼矣:忽闻天上有钧天鼓乐之声,李某叹曰:‘李公去矣’:至斯所,果已坐化,鼻涕垂至助,乃将其肉身塑像并盖庙宇奉祀。该山自民国四年(1914),向为土匪渊薮,上下两庙,俱毁于火,李公像亦难逃浩劫,而仅剩一头颅。”此文作者潘宪章先生,原县政协委员,对南安历史作多研究,其家在乐峰,民国四年火烧寺院,“神像”仅剩一头颅,对此有真知灼见,所以较真实。至于李元溥隐士,唐何年间隐居是山一志书上有说咸享中,有说咸通中。按永春从南安析出设场在唐晋庆二年(829),因此,咸通中(860)发生的故事较为准确。 二、佛教圣地,何来王庙 九日山在南安古城丰州,《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列为福建名山,誉称闽之一奇,晋人南渡后,每于重九登高此山而名。延福寺,《福建通志》载称,晋太康七年(286)始建,为闽最早二座寺院之一。南朝梁普通中,天竺高僧拘那罗陀,从大海来中国,途经兹寺,因取金刚梵文,译正了义。唐大历间名士欧阳詹题寺额,唐代高僧无等禅师驻锡延福寺,隐居丛林四十四年。唐进士傅笋读书是处,唐名诗人秦系,名相姜公辅结庐于其房。 唐会昌间(841——846),寺焚于火,复修后,皇帝赐名“建造寺”,寺院规模宏大,建筑群五十四所,其中有二十一所皇帝赐额,成为名区。寺院香火鼎盛,时生火警,咸通中(860——874),延福寺大殿失火,为修延福寺往东山取材,便发生延福寺与乐山神的关系。清康熙版《南安县志》引《闽书》云:“唐咸通中,僧初建殿,取材于永春乐山,(按系史误,应属南安),遇一叟为之导。是夕,又梦许护送。既一得,江水暴涨,其筏自至,若神运然。”查诸《泉州府志》、《永春县志》、《安海志》、都有类似说。南安民间传说称:唐乐山瘦仙洞住一老人,一日驱虎救一小孩,收为徒弟,取名“灵空”。灵空十八岁那年,老人造化升天,留有偶语云:“九村金丹质已纯,日御钦封乐山神。山赋灵空有延福,来日相会意更真。”灵空失师悲痛之余,投奔九日山延福寺为饭头僧。那时丰州城时患火灾,每年六月二十三日,远近人都到延福寺烧香消灾。有一年延福寺大殿失火被毁,为修土殿。方丈派灵空往东山采木。灵空回到瘦仙洞。梦中得师父指点。许护送。灵空把木材堆于溪滩,径自回寺。不一日暴雨,东溪泛水,木材尽行漂流至金溪港寺口。 大水漂木,一泻千里,本不足奇。寺僧觉为神助,因此,把大殿取名神运殿。又在寺中另建一祠祠之,取名“灵乐祠”。亦称“灵岳祠”。后来成为有求必应的神祠,《南安县志》有如下记述:“灵乐祠,谓木之叟。盖乐山之神为祠祀之。水、早、疫疠、海泊祈风,辄见微应。宋时,累封通远王,赐额贻惠。其后迭加善利广福显济”。就这样便由乐山神演为海神王了。 海神通远王,宋何年封号。志书未见详载。黄柏龄《九日山志》载称:宋嘉佑二年(1057),蔡襄任泉州太守时,泉州大旱,来通远王祠祷雨,果然应验,就奏请朝廷加封为‘善利王’。以后又加封为‘广福王’、‘显济王’。从这一记述,宋嘉佑之前,即有通远王之称。据此,有的人认为,灵乐祠在唐末“五代”时,沿海渔船民,出海商船等奉祀乐山神就盛行,认为借助神运可以通远。入宋陈洪进更重视此寺,故大兴土木,大修建延福寺。《九日山志》称:“守乾德开宝间,节度使陈洪进又对延福寺加以增筑扩建,并将原来五十条支院联并成一有机组成的大禅林。重建三山门,恢复延福寺名,使延福寺进入全盛时期。”陈洪进还造石佛岩雕像,以禳压火灾。通远王的封号应是这时期奏报敕封的。 三、通远王庙鼎盛时期 明黄文《九日山志》称:“山著声于唐中叶,至宋元声价愈重”。经宋陈洪进大肆营建后,延福寺已成名甲一方的大禅林。全山列有三十六奇景,与通远王神有关的占重要份量,有神运殿、灵乐祠、惠泉、肉身佛、水陆堂、放生池、藏杉井等胜迹,伴有一连串神话般的传说,大为轰动。如藏杉井,《九日山志》称,在延福寺口,系八角形大古井。相传建造大殿时,乐山漂来大杉木,一根根从井中涌出,取之不竭,最后建成剩下一根横在井底。此井清末废时,尚见一节横木。肉身佛,乃真人化身,立地成佛。志载:延福寺通远王庙有两尊从神,一叫陈益,封仁远王;一叫黄志,封辅国忠惠王。陈益志书有记述,康熙版《南安县志》称:“肉身王姓陈名益,熙宁间有西夏之警,诏求勇敢士,即宋群益为巡辖官。元丰间睹庙之灵,誓舍身为佐,遂植杖立化,僧尼为益躯别祠奉之,淳祐中累封仁远王。”关于水陆堂,南宋绍兴间,李邴《水陆堂记》中,概其盛况,可谓空前。”泉之南安,有精舍曰‘延福’。其刹之胜,为闽第一院。有神祠曰‘通远王’。其灵之著,为泉第一。每岁之春冬,商贾市于南海暨番夷者,必祈谢于此。农之水旱,人之疾病亦然。车马之迹盈其庭水陆之物充其俎。成物命不知其几万数焉!己而散胙饮福 觞豆杂进,喧呼狼籍。”在当时佛教名区,如此热闹翻腾,对寺僧也是一种压力。于是出现寺僧主持慧邃提出改革意见,他认为杀生有碍佛门之戒,提出以素代荤,不用牲牢献祀。于是特建于一水陆堂,举行水陆堂会,易牲祀为蔬果鲜花,纳入佛门轨道。 通远王作为海神祈风,可追及北宋元祐间。黄柏龄《九日山志》称:“泉州自元祐间成立市舶司后,因通远王灵圣,也就到此举行祈求海舶顺风典礼,后来沿相成习”。现九日山仍保存一些祈风石刻,号称“无石不刻字”的九日山,现有宋元明清历代石刻75段其中有关海交祈风13段。这13段既是研究泉州海上交通历史也是研究通远王神的珍贵史料。 对于祈风盛典始于何时,《泉州府志》载称:“祈风始于元丰间”,当可信。但现在祈风石刻最早为宋淳熙元年(1174),最晚为咸淳元年(1266)。既便如此,也历经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五位皇帝,近百年的历史,泉州府官录先启后地沿习下来,足见其盛。 到了元代有否官府祈风典礼,没见祈风石刻,也没见史料说明。有的人认为此时期为妈祖所取代了,因元朝重视“泉州女神”,地方官员不敢贸然进行,我认为此说有道理,但通远王祠之盛行,在民间不仅元代有沿习,到了明代还很兴盛,只是入清寺庙遭受大破坏,才式微。明天启进士周维京在《九日山志》序言云,“往日三十六奇,种种天胜,真令人应接不暇,缙神大夫与山泽韵士,方外名纳筇屐相踵者无空时,蠲咏著于巷崖绝壁间,流播海内,侈为善谈,何其盛也!”延福寺明代从洪武间起,几次修建,直至崇祯中都作了大修建。清初兵乱又受跛损,以后缺乏修葺,才走向式微。 四、通远王神遍及泉郡 据史载,在泉州府各属,特别沿海地区港口,都有通远王祠或昭惠庙。惠安洛阳桥北有庙,乾隆版《泉州府志》卷十称:“昭惠庙在万安桥北,宋郡守蔡襄建。”泉州东南有真武殿,宋真德秀在此祈风。在安平港(安海),宋政和四年(1114),建有昭惠庙(见《安海志》)。安平桥西的水头,有海潮庵,同时祀通远王,大盈港把海神通远王奉为船王公立庙。在金门,据《金门志》名胜记载,“在太武山,有太武岩,祀通远仙翁,”“咸淳中降真梧州海印岩,辄著灵焉,居者始作祠祀之。西有塔,夜每放火,舟人遥望以为指迷海道,祈风祈雨悉奇应。”在八都乐山,也有二庵(海潮庵)一庙(昭惠庙)供奉通远王神。 泉郡民间供奉通远王神也很普遍,《安海志》宋庙志有如下记述:“公有庙于寺东隅,为州民乞灵市福之所。吾泉以是德公为多,凡家无贫富贵贱,争像而把之,惟恐其后。以至海舟番舶,益用严格。”宋如是,明也如是,明陈道远《重建昭惠庙叙》也说:“泉之村落多立行庙,安平之庙。亦于是始,而从祀亦始于淳佑间也。”近人吴文良《泉州九日山寺摩崖石刻》亦云:“至今泉州、南安民间仍在传说当时航海家往庙中祈求航海船货平安的热闹盛况。”可见通远王与天妃同是海神,同有香火盛极一时,家喻户晓。 九日山延福寺,本是名山大刹,大禅林,乃祝圣习仪之所,庄严佛国之地。在唐代即为名古刹,皇帝赐寺名,二十一所帝王题额,其盛实属罕见。后来演变为佛寺兼有神庙,乐山神显圣,成为海神,又得宋王朝敕封,成为航海祈风胜地,其著益彰。延福寺与庙,佛与神结合一起,给泉州地区佛道结合开创先例。考诸泉郡佛寺、道观、神庙的历史演变和合一,事例很多。诸如南安凤山寺、灵应寺、树德寺、天心洞,安溪的清水岩,晋北的双髻山,神佛并尊,佛道结合,无不受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