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秦系姜公辅与九日山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人慕名山往,山因名人重。我国很多名山都与人结缘而名耀古今。泉州南安县的九日山之与唐代的秦系、姜公辅就是一例。 九日山在晋江北岸,自晋人南迁沿江而居开始,仿中原旧俗,每岁九月九日登高而得名,并逐渐成为风景名胜区。《泉州府州·山川》载:“溪流演漾,峰峦映发,奥衍明秀,隐为一区。”山上有晋松百棵,摩崖崔嵬,水光山色,奇观迭出。历代慕名登临者络绎不绝,载诸史志集录、方舆揽胜、或专集或散篇,不可胜计。最著名且与山融为一体的要数唐代的名诗人秦系和名相姜公辅。 九日山有东西北三峰,以东西峰最著名。西峰又名高士峰,高士者秦系也。东峰又名姜相峰,姜相者姜公辅也。不知秦、姜二公就不能尽享九日山之胜,不登临九日山就不能深知秦、姜二公之贤明高风。 一、秦系,姜公辅其人 秦系字公绪,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卒于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 “安史之乱”以前,他居住在山明水秀的若耶溪畔,前人所谓“山阴道上,使人应接不暇”之区。青年时代,曾应进士试落第,漫行吴越往返途中结识钱起、韦应物、刘长卿、释皎然、顾况、薛播等当代名士。正是“五都来往无旧业,一代公卿尽故人”。天宝末年避乱居剡溪(今浙江嵊县),种药、栽花、读书、赋诗,成为“闭门不曾出,诗名满世间”。秦公乃中唐名诗人,尤以五言诗称雄,韦应物赠诗云:“莫道谢君方在郡,五言今日为君休。”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秦系买舟南下,来到泉州,隐居九日山之西峰。“不逐时人后,终年独闭关。”傍石砚注老子《道德经》,临石崖以垂钓,自云“久是烟霞客,潭深钓得鱼”,号“东海钓客”。薛播任泉州刺史,逢年过节馈送牲礼酒食。唐贞元四年,御史大夫张建封奏请,封个挂名的“校书郎”。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宰相姜公辅贬为泉州别驾,筑室东峰与秦系偕隐。席相为泉州刺史时,欧阳詹登“龙虎榜”荣旧故里,席相与之上九日山陪同秦系、姜公辅共游。登临往谒者皆当代名公高士,诗文往来,越江淮而达于长安,九日山随之名重京师。 秦系与姜公辅相依为伴,十分投契,共度十三年。姜公辅去世,秦系为他营葬在东峰南麓。这位年逾八十的老诗人,不忍情于双鹤失伴之痛,第二天便离开他隐居二十五年之久的九日山,归吴越、渡秣陵、过丹阳,云游四方。至今还没有人知道他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魂追姜公而去。 姜公辅,唐代爱州日南(今越南河内以南)人。大历中登进士第,初任校书郎,因制策优异任命为右拾遗、翰林学士,兼京兆户曹参军事。他高才卓识,奏对详明,深受德宗皇帝器重。 “安史之乱”以后,藩镇跋扈,拥兵自强,互相勾结;有的违抗朝命,有的造反称帝。对此情况,公辅每进忠言,料事都中。德宗因其见识高远,提升为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的职务)。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变,德宗奔梁州(陕西汉中),爱女唐安公主在途中死亡,德宗诏令从厚安葬。公辅劝阻说:“假如乱贼已平定,公主当然要运回京师隆重营葬,如今在路上,应该从俭,节省费用以助军旅.”德宗愤怒,借口公辅没有任宰相的才干,“卖直售名”以博名誉,降为太子左庶子,再贬为泉州别驾。 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春,姜公辅来到泉州。时席相为刺史,见姜公礼待有加。公辅在忧愤中上九日山访秦系,两人一见倾心,晤谈终日。遂择地筑室东峰,与秦系对峰偕隐,有时砚边论文、松下饮酒,有时临溪垂钓、对山呼应,形交神遇,十分契合。对登临往谒的后辈,如欧阳詹等,奖励有加,令人怀念。这样生活过了十三年,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卒。因妻子在日南,秦系把他安葬在东峰南麓。 二、秦姜二公遗迹景观 秦、姜二公在九日山隐居的遗迹均成为景观,列入三十六奇观之中。摘要言之。 1、高士峰、隐君亭。秦系离开九日山后,泉郡人士怀念他,在其旧居地建亭纪念,称“隐君亭”或“秦君亭”、“高士亭”。西峰因名为“高士峰”。宋曾会《重修延福寺碑铭》云:“西峰亭石像者,独标奇形,控压列岫。唐征君秦系昔为隐君,勒篆高士峰。乾德中,陈侯(洪进)镌而为像,因石为炉碾盆砚,皆系之遗物也。” 2、“高士峰”崖刻。崖刻有二处,一在秦君亭旧址左前侧。古篆。宋庆历六年(1046年)福建提刑观察使苏才翁游九日山题刻,才翁即苏舜元,苏舜钦之兄,大书法名家。其古篆甚宝贵。清陈仁《闽中金石录》载,并称“用笔枯劲,迥异古法。”一在石佛岩左后侧岩壁上,亦篆书。 3、石砚、石盆、石碾、石灶、醉石。在石佛亭前后,皆自然石为之。砚、盆注《道德经》用;碾、灶炼药用;醉石或称醉席,坐卧用。这些,可供追思秦系当年生活情况。 4、钓台。在西峰面江右崖。当年秦系垂钓处。唐时,晋江流经九日山下。后人把钓台与严子陵钓台相提并论,诗云:“严台何似此台高。” 5、姜相峰与“姜相峰”石刻。东峰号姜相峰,摩崖石刻在山脊中部,宋庆历四年(1044年),翰林学士、内相,南安苏绅题刻,正楷,笔力雄健。 宋泉州太守真德秀,祀姜公辅墓祭文云:“呜呼!公以鲠壳之资,尽言于猜忌之主,一斥不复,殁于遐陬。然清风亮节,凛然有生气。彼脂丰软美、宠窃一时而臭无极者,未知孰为得失也?”赞曰:“巍巍姜公,巉巉东峰,峰以公名,千古并崇!” 6、姜相台。姜相结庐居东峰,庐前有岩石一片,系姜相当年坐卧凭眺处,后人名之为“姜相台”。有崖刻“登斯台”。庐屡废屡修,后人于庐内供一女神,称“登台妈”,相传为姜夫人,最爱护幼童。 7、姜相墓。在东峰南麓。墓碑“唐相国忠肃姜公封茔”,墓前列介士、石狮、石马、石羊各一对。前不远有井一口名“姜公泉”。墓后有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重修纪事石刻。明成化间重修,户部郎中南安傅凯作《重修姜相墓碑记》云:“天地交而万物通,时有直臣而不显其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时有直臣而无所容。公之于唐,忧社稷之将危而费出无穷,封章朝上而匹马夕出乎闽山之中。忠言逆耳,王臣匪躬,公盖与之古今,孰不仰姜相之高峰!” 尚有“二贤祠”、“三贤祠”、“四贤祠”。二贤祀秦系、姜公辅;三贤增祀韩偓;四贤又增祀欧阳詹。其他景物与二公有关的尚多,不能悉记。 三、咏秦姜二公的摩崖诗刻及名篇 历代名公巨卿、高人雅士登临九日山,必瞻仰秦姜二公遗迹,感慨兴怀,留下大量诗文。刻于摩崖的诗刻,西峰有9段13首,东峰2段2首。收入志书的诗不下200首,大都再现当年游人所见景物及景仰之情怀。 1、摩崖诗刻录七首: ——宋南外宗礼部郎中赵时焕与南安县令赵崇皦唱和诗二首。在西峰东坡石刻群中。 频年因送客,携酒访山灵。归去成何事? 重来愧此亭。天宽釉水白,松润石崖青。 倚杖思今古,寒鸥落远汀。 郡人赵时焕题秦君亭 苍松藏野寺,山以隐君灵。俯仰千年事, 孤高九日亭。抗尘头渐白,吊古眼尤青。 有客耽幽讨,吟情起鹤汀。 邑令赵崇皦敬和 ——元偰玉立重九登山赋诗二首。刻于西峰东南坡。 其一:至正庚寅重九来登是山。昔有廓然亭、四贤祠,岁久荒芜,惟高士峰秦君亭独存,而廓然亭复扁。豁然远眺,徘徊感慨而赋: 攀云晓上廓然巅,半岭回峦景豁然。 花昙屯烟山谷里,金钟跃浪海门边。 四贤感慨祠空寂,九日登临菊自妍。 萍水偶逢须一笑,醉忘佳节是何年。 其二:至正癸卯九月七日,偕浩然架阁吴君□□属曹祷雨复登。郡士许允恭有口□纪游,率尔次韵: 口前紫帽带□回,峰上唐贤有筑台。 口□分驰仙□□,西龙飞抱佛城来。 海天浩□口□口,野墅黄花酒一杯。 口口口□□□在,古今山泽孰怜才。 正议大夫监郡契玉立题至正癸卯冬。 县尹常瓒住持释石塘志□ ——明洪武元年(1368年)果州知府常性题诗一首。在西峰东坡。诗文云: 洪武戊申九月二日,郡守古任常性可恒,偕通判覃怀郝中叙道、经历燕山燕京奴、南安令古汴刘祥、晋江令梁郡韩居庸,来九日山游秦君亭,因作一律以记岁月云: 昔人自去栖京口,一带好山千载空。 丹灶佇云生绿藓,老松和月□青铜。 清风声动无名木,□日光□释口宫。 □□登□幽兴口,口无菊酒与君同。 ——明隆庆二年(1568年)泉州府同知丁一中题刻一首。在西峰东坡石刻群南边。初春登九日山限韵一首: 青阳淑气正熙微,九日山巅一振衣。 岩谷千年余胜概,冠裳万里共春晖。 秦君亭废名犹在,姜相祠荒世已非。 欲觅辽东旧时鹤,御风仍向海天飞。 明隆庆戊辰初春日,温陵二守前司徒郎丹阳少鹤山人丁一中书。同游者邑傅进贤樊恒、合浦王士魁、四会李联馨、邑太学生黄自勉、黄江清、傅翰表、库生傅阳道、傅履一、傅履礼、黄中正、黄养才、黄思诏。 ——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南外宗正簿黄公度、泉州观察推官龚茂良登姜相峰凭吊姜公题诗一首。在东峰“姜相峰”石刻崖壁西面。 抱琴历高峰,佛石就晚阴。空山对摇落,怀哉千古心。 黄公度龚茂良绍兴壬戊同游。 2、志书所载诗文,摘录诗11首 ——唐秦系《答泉州薜播使君重阳赠酒》 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黄菊为谁开? 共知不是浔阳客,那得王弘送酒来。 ——唐欧阳詹《旅次舟中对月寄姜公》 中宵天色净,片月出沧洲,皎洁临孤岛, 婵娟入乱流,应同故园夜,独起异乡愁。 那得休蓬转,从君上庾楼。 ——宋诗人刘涛《吊秦隐君》 唐时贤士今何在?晋代青松独此存。 何处悠悠何处问,金鸡山色又黄昏。 ——宋泉州府尹龙图阁直学士吴栻《题姜相峰》: 苑门北出祸匆匆,叩马何人独记公。 葬厚欲裁宁诈直,谋南能利信真忠。 刚名腊后乔林雪,废迹秋来败叶风。 华表千年相对鹤,长看碑锁旧亭中。 ——宋泉州太守邓祚《谒姜相祠坟有感》 布衣崛起秉洪钧,料事当年若有神。 三尺孤坟封马鬣,一时直道犯龙鳞。 从容未见回天力,流落空闻弃海滨。 赖有高人秦处士,不妨筑室作居邻。 ——宋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傅伯寿《题钓台》: 倚空绝壁世雄豪,招引山风接海涛。 不假他人立名字,严台何似此台高。 ——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姜秦祠》 旧在延福寺中,后易之而立前守生祠,而迁其像于西山 石佛之下。前守乃改忠献堂额者。 郡侯不识国元勋,释子那知姜与秦。 隐士有灵应抚掌,相公死亦不容身。 ——宋傅定保,三山书院山长《题四贤祠》 四杰唐遗迹,千年此妥灵。草荒丞相墓, 云锁隐君亭,助教衣犹绿,翰林山尚青。 因怀水南令,秋思绕春汀。 ——明诗人黄克晦《题秦君亭》 何处访秦君,扪萝入鸟群,山行常带雨, 石坐不离云,樵径林间得,渔歌水上闻。 何处还筑室,重注五千文。 ——明通判黄鼎象《秦君亭》 千里入闽客,选胜九日山。灶冷缁衣裂。 梦虚白日寒。今无聘书贵,所贵在怡颜。 回望会稽道,兰亭水漫漫。 ——清南安县令李延基《题九日山》 约客携樽上翠微,山光冉冉袭秋衣。 松影挹翠凝朝露,鸥鹭冲波弄夕晖。 秦砚草荒高士去,姜碑苔蚀古祠非。 双凫何日朝天去,空羡凌云一鹤飞。 这些诗既表达古人景仰兴怀的感情,也反映景物的存没兴废情况,对研究各种人物对二公的思想感情和考证文物古迹都有重要价值。虽仅录11首,可以一斑而窥全貌。 诚如宋泉州太守赵令《姜秦二公祠记》云:“二公皆唐伟人,名在简册,邦人景仰之若山斗焉。姜之坟号曰姜相峰,秦之故居榜曰秦君亭,而又命其山之巅曰高士峰,以示后人,使仰其高躅而不忘也。” 明周维京《九日山志序》有云:“大都山川呈秀,极盛则造物者陈之。故陵谷之后动有劫灰,虽山灵所容其呵护,而名胜剥落于风尘,骚雅销沉于草莽。凌夷既久,乃山川灵气遂韫不能久伸,而明眼廓清之手出矣。剔抉一施,如银汉铦而重光,龙剑飞而复合,观者惊喜,如睹故物;而推昭明廓清之功,与缔造先天者等。” 今日九日山列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范畴,其摩崖石刻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延福寺得以重建,二公遗迹逐项重修,正如周氏所云:“明眼廓清之手出矣。”但这不仅是山川灵气,而在乎景运斯兴,人文勃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