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九日山,位于晋江北岸,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名山胜地。九日山是晋人南迁聚居之地,又是中唐名诗人秦系、名相姜公辅长隐之地。宋、元以来,又形成“海上丝绸之路”的祈风圣地。这里山高百余米,多巨岩悬崖,“山中无石不刻字”,琳琅满目,山前有晋江水长流,碧波荡漾,真是溪光山色,景色宜人。南宋王十朋知泉州时,正是海外贸易走向繁荣时期,因此,他对此山此景做了不少工作,大大增添了九日山的光彩。
王十朋(1112——1171年)字黾龄,号梅溪,南宋浙江温州乐清人。幼聪颖,日诵数千言。时高宗亲政,为了罗致策士,由太学开科取士,高宗告知考官:“对策中有朝政切直者,并置上列”。在廷对时,十朋以其“经学淹通,议论醇正”被擢为第一。授绍兴府签判。孝宗受者禅,乃起知严州。后调任吏部侍郎,力辞,乃出知饶州,移知州,继知湖州。孝宗乾道四年——五年(1168——1163年),十朋57岁,年事已高,还出知要地泉州,足见南宋朝廷对他的信任。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海边,扼晋江的下游,正当江、海交汇之所,又有优良的海港。可是,到北宋初年,泉州尚无市舶司的设置。北宋中期。由于广源洲蛮侬智高入两广的事件,广州处于“城外蕃汉数万家悉为贼席卷而去,自是广人以无外城,常言相惊,莫安其居”。(1)广州的海外贸易一时中衰。因此,泉州的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有蕃舶之饶,杂货山积”(2)的繁荣海港。泉州设立市舶司的问题,已经提到宋廷的议事日程上。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为适应泉州海外贸易的需要,正式在泉州设置福建市舶司。
王十朋深知来泉身负重任。一到泉州,下车伊始,就大会七邑(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县令,在酒中咏一绝云:
九重天子爱民深,令尹宜怀恻隐心。
今日黄堂一杯酒,使君端为蔗民斟。(3)
诗中表明他的来意,是宣扬“天子爱民深”,而地方官应为官清正,廉洁奉公,与老百姓同甘苦,要时时有“恻隐心”,时时有酒为“蔗民斟。”
王十朋明白泉州港的海外交通已迅速发展到同广州地位相当,自己的重任是不仅要巩固已有的成绩,而且还要生气勃勃地发展。他在任不到二年期间,注意整顿吏治,发展农田水利,又对名胜九日山进行装美,为胜地增添名色。他“修姜公辅之墓,立秦系之祠”。(4)还写了不少诗篇歌颂九日山的山光水色和名胜古迹,使来自各地的骚人墨客登山,更见名山之秀丽,迭发思古之幽情。
王十朋突出反映名山的诗作是《十日同知宗提舶游九日山延福寺》一诗,他写道.
十月同游九日山,山中好处略跻攀。
桑田改变松犹在,车马往来僧皆(5)间。
昨日风应吹紫帽,今朝菊已带衰颜。
登临称惬南来意,好逐飞飞倦鸟还。(6)
把九日山胜境之多、景色之美,游人盛况、游后心境,写得有声有色。读了诗后,已登临的总想再次一游,重新领略此地风光;未到此的,总期望来此一游是人生一大快事。真是山不在高,是名人留下的墨迹给溪光山色增添了光辉。
在九日山东峰俗称麒麟山,有中唐相国姜公辅被德宗谪为泉州别驾,筑室于此长隐,与诗人秦系相依十三载,后客死九日山。为了景仰他的耿直和同情他的际遇,后人把东峰改称秦相峰。王十朋对姜公辅的遭遇感慨万千,在凭吊姜公辅的诗云:
相国忠如宋广平,危言流落晋江城。
天资自直无心卖何处青山亦得名。
由于青山(指九日山东峰),因姜公辅而得名,王十朋在文中提到:“……峰以美名,千载并崇……”并赋诗以怀吊,其诗云:
姓名端合土(7)麒麟,当世那知相是真。
遗冢尚余封马鬣,狐忠曾记犯龙麟。
三巴流落知音士,九日追陪避世人。
精爽不迷祠宇后(8),俨然唐室泪冠巾(9)。
诗人秦系赴举不第,因避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初隐居家乡浙江剡溪20余年,到年逾50,又千里迨迨入闽,在九日山西峰葵宝长隐在他年近古稀之年,姜公辅长隐于东峰,西峰遥遥相对,两位老者隔峰呼应,朝夕相伴。后人为纪念秦系长隐此山,在其筑室处建立“秦君亭”,并立秦系像于亭中。西峰也因秦系长隐而得名“高士”,复因此峰而得以永志。王十朋对秦系的处世为人也相当钦佩,因此,也诗以怀古,其诗曰:
山中高隐欲逃名,不为名随隐处成。
凿石一泓诗数首,也曾攻破五名城(10)。
南宋绍兴初年,泉州太守赵令衿,为了纪念姜公辅与秦系在此山长隐,特在延福寺东侧建二贤祠(亦称姜秦二公祠)。王十朋出于对两人行业的景仰,也留下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写道:
邵侯不识国元勋,释子那知姜与秦。
隐士有灵应抚掌,相公死亦不容身(11)。
南宋朱熹为景仰秦姜二公高风亮节,特在“半山里许道上”(12)建思古堂(亦称怀古堂)。王十朋与朱子有同感,亦赋诗以言志,其诗云:
孤屿游人思谢公,天台禅客亦思丰。
黄花境界谁思古,堂在烟云缥缈中(13)。
御书阁是存放御书赐额,表明九日山这名胜在全国的重要地位。王十朋也重视这一光荣史迹,特赋诗以纪其事,其诗曰:
黄龙溪上祥云覆,紫帽山头瑞气蒙。
俗眼惊传佛光现,不知宸翰在山中(14)。
九日山还有两异木古迹,即晋时松和无名木。王十朋对这两株苍劲长青的奇木,能长期与自然环境斗,获得生存,表示钦佩,诗木言志,借木舒怀,表白自己像奇木一样“风枝潇洒”,要做到“苍然老更奇”。咏晋时松二首:
(一)
孤山陈柏已物化,九日晋松犹后生。
欲问东西两朝事,风枝潇洒似谈情。
(二)
老节苍苍不计生,传来恐在太康前。
蝌枝翠发梳风韵,犹似清谈往昔贤。
咏无名木诗二首:
(一)
一木苍然老更奇,肯将名与世人知。
我来不具知名眼,深愧乎生不学诗。
(二)
堂下有奇木,灵根植何时?
非无栋梁用,所叹识者稀。
匠石不可待,心中聊自怡(15)。
泉州是当时世界公认的“东方第一大港”。它以西航为主,沟通亚、欧、非诸国的海上通道,代替了从西北内陆往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所以人们也称它为“海上丝绸之路”。由于泉州来往蕾舶络绎不绝,出于友好交往的盛情厚谊,每年,泉州郡守或提举市舶,都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昭惠庙(通远王祠)举行两次祈风(都在古历4月为“回舶祈风”和10、11月间为“遣舶祈风)典礼,因此,九日山便有“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说。王十朋在参加盛典途中也记载祈风盛事,并念念不忘为祖国“创贡闱,布上恩,民隐’(16)也在《是举延福祈风道中有作次韵》一诗中写恤道;
雨初欲乞下俄沛,风不待祈来已熏。
瑞气遥看腾紫帽,丰年行见割黄云。
大商航海蹈万死,远物输官被八垠。
赖有舶台贤使者,端能薄敛体吾君(17)。
至于王十朋游九日山的诗作,还有《善利王庙》、《陈公祠》、《蔡瑞明诗》、《聚秀阁》、《寄南安鹿宰》、《寄可公》……等20多首。
综上所述,王十朋在知泉州近二年间,除重修姜公墓及秦君祠,以便更好供游人瞻仰,也为九日山名胜区,风景区添砖加瓦外,几次登临九日山留下的不朽诗篇。这些烩炙人口的诗篇,为九日山增添光彩,也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九日山提供了不少考证资料。再加上他是泉州的名宦,朱熹特别赞扬“十朋疏通洞达,如青天白日,磊落君子也”(18)。因此在他离任“去之日,老稚攀留,越境以送,思之为父母焉”(19)。
注;
(1)《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二三七,熙宁五年八月戊子。《宋会要辑稿》方域,九三二八同。
(2)《宋史》卷三三○,《杜纯传》。
(3)、(4)、(16)、(18)、(19)《泉州府志·名宦》《王十朋传》卷二十九。
(5)《九日山志》写成“心中”闲。
(6)《泉州府志·坛观庙寺》、《延福寺》卷之十六。
(7)《九日山志》写成“上”麒麟。
(8)《九日山志》写成祠宇“复”。
(9)、(10)、(13)、(14)、(15)《泉州府志·山川》《九日山》卷之七。
(11)、(17)转引黄伯龄;《九日山志》121页。
(12)何乔远;《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