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记一代完人李光前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他是一位大企业家、慈善家、教育家和模范家长—— 当我坐在华侨银行大厦44楼“李氏基金”的会议室里,看着那深蓝色的地毯,窗前角的四方酸枝木几上,放着一只三四呎高的中国古典褐色大瓷瓶,又对着那位穿着白色夏威夷,黑色长裤的李成义先生,一面微笑着,以温婉坦率的语气回答我的问题,一面拿起浅蓝色的瓷壶,向我这个陌生人殷殷斟着中国茶时,我觉得李光前先生,那位富而不骄,好客有礼,朴素谦和的千万富翁的完美形象,就在我的眼前。………… 眼光远大的企业家 李光前先生在1903年(10岁)从福建南来新加坡,进华印学堂;1908年至1911年到中国南京、北京升学,又考入唐山路矿南门学堂(RAILWAY AND MINING CO11EGE AT TANGSHAN)。1912年返新任教道南、崇正,兼华文报电讯翻译。不久进入政府测量专门学校(GOVERNMENT SURVEY DEPARTMENT),同时修读美国某大学函授土木工程(A CORRESPONDENCE COURSE IN CIVIL ENGINEERING WITH AN AMERICAN COLLEGE),三年后毕业,转入工商界,被当时的大实业家陈嘉庚先生赏识,成为公司的重要人员。但李光前先生力求自我发展,在1928年自创公司,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成为新马工商界杰出人才。这位“树胶和黄梨业大王”的木材、印刷、饼干、油较、银行投资,……企业遍布东南亚。他周游世界,对于各先进国大实业家的投资和组织方式,有深切的了解,所以他眼光远大,不会把所有的蛋,都放在一只篮子里! 人道主义的慈善家 在新马社会,有钱的人很多。但是,会赚钱又能用钱,而且是为别人而用钱的,为数就不多了,而李光前先生就是这极少数人当中的一位。 李先生的父亲国专先生,早年是福建乡下一个穷苦的裁缝,他像所有刻苦耐劳的华人祖先一样,赤手空拳来这里奋斗,做小本生意。平凡的出身,使李光前先生成为千万巨富之后,能仗义疏财,慷慨助人。养老院、孤儿院等慈善机构的设立,1952年成立的“李氏基金”(LEE FOUNDATION)拨出财产的大部份和各大企业每年所得盈利的若干巴仙,作为长远的教育和慈善用途,是大家都知道的。他不只是以他刻苦经营、节俭所得的钱财去帮助别人,更以他自己有限的血液去救助别人。这位在1965年回去中国医治肝癌而被发现患上营养不良的千万富翁,在他壮年时,常常输血!这是一般人很少知道的济世行为。他给于别人,是那么多;给予自己,却是那么少! 乐育英才的教育家 对于培养人才,李光前博士是尽一生的努力的。凡是学习费用方面有困难的,他都有求必应。他不但热心捐助大专中等学校,即使是山芭小学,也一视同仁;他捐助华、英校,也同样帮助巫、印学校。 在新马,除了三间大学以外,其他受李氏基金赞助建校的各族中小学,超过20间。此外,每年资助奖学金和助学金,教育考察研究经费的,算也算不清。 华侨中学是南洋首创的华文中学,李光前博士从1934到1956年担任董事,使华中有更好和更加理想的发展。 南洋大学创办时期,李博士认捐所有实收捐款总数10%。南大博物馆,南大电脑中心也是由李氏基金捐建和充实设备的。 1949年,新加坡大学成立,李博士又捐款作为新大图书馆购置图书,希望政府注重东方文化和科学的研究工作。1945年向政府提议建筑新的国家图书馆,并且自动捐献巨款。 对于出版,李博士也十分鼓励。比如东南亚研究所热带经济植物研究社所编的刊物,他都热心赞助出版,如(殖产橡胶拓荒人)这本书的印刷,是在李博士去世(1967年6月2日)前七天进行的,只要有一口气,他都努力推动文化教育事业。 李博士对文化教育的供献,是说不完的。加上他那聪明的头脑,宝贵的经验,实际有用的学问,都不是能从书本上学到的,更不是躲在象牙之塔里的大学生所能学到的,所以马来亚大学在1958-10-25日颁发“名誉法学博士”给李光前先生。为了认真了解外国教育,李博士在1962年3月去欧洲游历,研究外国大学的组织发展。考察教育返国后,就任新加坡大学第一任校长。1965年,73岁的李博士因肝癌而辞去校长的职位。为了纪念李博士对新大的贡献,大学当局颁发荣誉学位给李博士。 怎样使青年们扩大视野,追求无穷无尽的知识、真理和美好人格的培养,李博士认为是社会成功人士应尽的责任, 以身作则的好家长 一个忙碌的千万富翁,能不能做一个好家长呢?李光前先生又是个怎样的家长呢?他对于儿女的学业、行为等方面的态度是怎样的? 李光前先生对东方文化是非常珍惜的,对语文学习是非常重视的。当他捐助星大等图书馆时,附带条件就是这些图书馆都必须购置东方文字(华、巫、印)的书籍。小学时,孩子们上午读英校,下午读华校;到了中学,就在英华学校和华侨中学上课,然后到外国深造。孩子们必须读好母语,但是也要读好英文。两种语文的政策,早在四十多年以前,李光前先生就实行了。 李氏基金的主席——李光前先生的长子李成义先生,次子成智先生,都毕业于美国经济学系;三子成伟先生,毕业于加拿大工程学系;长女淑琼在英国医科毕业;次女淑珍,毕业于马大星大,并考得教育文凭;三女淑志,是美国大学的美术讲师。虽然李光前先生认为要使国家振兴,必须倚赖实业,而振兴实业,必须倚赖科学,所以他曾立志研究科学工程,可惜因为环境和其他关系,放弃科学工程而从工商。不过,他并不因为个人的兴趣或需要而主观的要孩子照着自己的指示去选择学习的道路。 李光前先生,一生勤劳好学,离开学校后还不断努力自修,甚至到了七十高龄,还决心把马来语学得更好,一面请马来教师补习,一面收听广播。对于学术性会社的活动,也常常在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参加座谈研讨会,这种自我学习又和别人一同学习的精神,对儿女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形教育。 对于儿女的零用钱,李光前先生怎样分配呢?他每天只给孩子们一毛钱。四十多年以前,一毛钱的用度虽然相当宽了,但是对于一个大富翁来说,这又是太少了。孩子们都能把它用完,还可以剩下作为买书报杂志之用。家里有汽车,但男孩子们都乘脚车上学。李光前先生也时常搭车,甚至在去世前几年到日本观光时,也乘公共汽车,以便更深切的了解异国群众,南洋大富翁的行为,使日本人大吃一惊。李光前夫妇,即使是到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龄,也从来不做生日。对于儿女们的婚姻大事,也不铺张,不需要花的钱,他绝对不浪费。这种节俭作风,使儿女们受深刻影响。 一般商人,常常以应酬为名,生活在灯红酒绿的交际场所。但李光前先生完全没有这种生活方式。他早睡早起,不喝酒,不抽烟,不赌博……完全没有不良嗜好,成了儿女们最好的榜样。 大企业家的生活很忙碌的。年轻时忙于为事业打下基础,没有什么时间和儿女在一起,教养儿女的责任,大部份落在贤慧的李夫人身上。事业成立之后,李光前先生总是找机会和儿女在一起。比如每个星期日都拨出时间和家人到中华游泳池去。学校假期时,也带了孩子一同去巡视工厂。最主要目的就是找机会谈话,增进父母子女间的了解。 李光前先生对儿女的态度是一视同仁的。对女儿的教育当然不守旧。家里有工人,不必做什么家务,但是基本治家方法,还是要她们学习的。在李光前夫人教导有方之下,自然而然的受到优良的东方传统那种贤妻良母的好影响。 对于儿女的婚姻,李光前先生是非常关心的,也是非常民主的。从平日的交谈,孩子们知道父母心目中的好媳妇的好女婿应该是怎样的人,他们选择伴侣时就心中有数。如果李光前先生认为不是恰当人选,但他绝对没有摆出家长的威严,阻止反对,他只是以家长的关心态度,提出宝贵客观的看法,委婉劝告。 李光前夫人陈爱礼女士,是陈嘉庚先生的爱女,良好的家庭教育,使李夫人的为人,就象她那美好的名字一样,她是李光前先生的好助手。夫妻两人,恩爱相守,从没有发生过任何争执,使孩子们在充满爱的家庭里长大。而李光前先生生前所有的慈善机构,都用父亲国专为名,这种敬爱孝顺,不忘先人的态度,使子女们养成纯孝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