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人物
李光前先生,是近三十年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工商界最杰出的一位人物,同时亦是在这个区城中最博得各民族普遍好感,最受敬重的一位平民。除历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两届(一九三九和四○年、~一九四六和四七年)正会长兼星马中华总商会联合会一届主席、华侨银行和华侨中学董事会主席各二十余年,同济医院、树胶公会、南洋商报社、中华游泳会主席多年,且以华人身份被聘任新加坡大学校长(注一)。该校前任校长,乃前英国驻东南亚最高专员麦唐纳先生(MR MA1COLM MACDONALD)和新加坡故总统敦尤素夫(TUN YUSOEF BINLSH AK),其受人敬重有如此者。至于马来西亚最高元首以及各洲苏丹封赐拿督荣衔(注二),是其余事。
身世
先生原名玉昆,别号光前,原籍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父亲国专老先生,先后在厦门和新加坡做小生意。一八九三年,他在故乡出世,排行第二、兄长玉麟、三弟玉荣、均先后去世。
学历
先生在故乡私塾读书,一九○三年,十岁时,来新加坡奉侍父亲。当时南洋尚无华文学堂,乃进英印学堂,学英文和算术,周末入养正学堂(崇正学堂前身,与吾庐对面的养正无关)读中文。聪明过人,加以好学不倦,成绩常超过年纪大他好几岁的同学。
一九○八年,与康霈、英以蘖、英以瀛、陈庆朝、李之唐等,同升学南京暨南学堂(旧制五年中学兼高小,民国以后迁沪,办大学暨中学。)先生和康霈被编入中甲,其他同学入中乙、中丙或小学。两年后,中甲班毕业考试,先生成绩冠全班。一九一一年初,升学北京清华高等学堂(二年制,等于大学预科、后改为大学),嗣转入唐山路矿专门学堂(交通大学前身)。
次年,民国成立,先生南返谋生。初任教道南和崇正母校,兼华文日报电讯翻译员工作。不久进政府测量局附设的测量专门学校,做学习员(入学以前须签订合约,议明毕业后必须服务若干年,否则赔偿政府损失。)同时修读美国某大学函授土木工程科。他的数、理、化基础非常好,修完前三年课程,可惜无实习机会,以至未能参加毕业考试。至于测量学校,他才毕业即转入商界服务,好象用非所学。实则现代求学的主要目标,在于锻炼头脑,及学用科学方法,使学生以后遇任何问题时,均能运用脑筋,以科学方法,来求答案。
慧眼识英才
先生在苦学十余年以后,忽为两位华侨先进庄希泉氏和陈嘉庚氏所赏识,导入商场,奠定其未来事业的基础。
一九一四年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欧洲货物来源日缺,庄氏乃于次年与友人合办中华国货公司。先生以朋友资格加一些股份,帮他处理英文文件及重要交涉事宜,十分顺利。一九一六年,陈氏为要扩充其橡胶贸易至欧、美国际市场(以前华人收买各土产,均就地卖给洋行,由它们输往外国),需要通晓中、英文的才干,聘用先生,甚为倚重,很快升至经理职位。从此先生如鱼得水,大展抱负。若陈、庄二氏者,可谓有远大眼光,能识英才于初出茅庐之时。
自己创业
先生受知于陈嘉庚氏,宾主本甚相得。四年后,他又成为陈家的东床快婿,两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不过凡有志气和才干的人,总希望有一天能自己创造事业,何况有雄才大略如先生者。所以自一九二七年起,他就创办南益烟房于麻坡:翌年,改为树胶公司,专营树胶贸易;但是对于陈氏所有公私要务,他继续帮忙,始终如一。
南益起初因同业的激烈竞争,而自己的资本有限,颇觉吃力。未数年复遇世界经济大不景气,欧、美大洋行、工厂和银行倒闭者,不可胜计。南益在先生精明领导下,安然渡过危机。一九三一年,组织为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扩充业务的准备。不久,好友叶玉堆及同乡李丕树,自请参加股本,并加入董事部。此后营业范围逐渐扩展于印尼、南暹等地,另组独立公司,除橡胶园、橡胶厂和装配胶片、胶液,运往欧、美、中、日外,兼营黄梨园和黄梨罐头厂,所以有星、马橡胶和黄梨两大王之称。
上面所说的是南益两项基本营业部门,其他兼营的事业太多,未能一一详述。简言之,先生周游世界,对于各先进国大实业家的投资及组织方法,有深切的了解,所以他不会“把所有的蛋,都放在一只篮子里。”那是毫无疑问的。
事业和财产的估计
关于先生营业的组织与范围,及其财产的估计,外人只能见其一斑,而未能窥其全貌,故言人人殊,莫衷一是,迨一九六○年,新加坡的东方大学出版公司(EASTCRN UNIVCRSITICS PRCSS LLD)出版一册“在马来亚经济的主权和统治权”(OW NCRSHIP & CONTRO11N THE MALAYAN ECONOMY。在本书中,马来亚包括新加坡),著者马来亚大学经济系毕业生J。J.PUTHUC HCARY,在学术界初露头角,唯其所取题材,颇合时宜,故能哄动一时。在分析外国人和本地人的营业及投资状况时,他颇注意李氏和华侨银行集团的投资情形,其所发表的行号和数字,虽未必详尽(注三),然大体上已远胜一般的推测,堪称难能可贵。只因他的资料大都是一九五三年左右的,现在已过了十几年,是否可靠?还是有问题的。
星、马资本家到底谁是第一?这是人人要问的。听说在某次宴会上,新加坡几位著名的富翁“煮酒论英雄”。有一位说:“在韩战以前,星、马资本家,大概要算陆运涛第一吧!”在座中无人表示异议。在韩战期间(一九五○年下半年至一九五二年),各橡胶厂好象在印钞票一样,局势一定有不少变化。现在陆氏已作古人,其遗产眼看就要分散,能与李氏比拟的恐怕没有几家了。(据新加坡一家著名股票经纪商FRASER&CO。,的一位股东说,星、马最富的,可能是怡保的一家矿商,三十年前他们每年的净利,达马币一千万元以上,历年常有增加云。)
与教育事业的关系
先生对于教育事业,素具热心,所以在这方面,花了相当多的精神和金钱。除其历年对国内外各学校的捐助外,兹略述其对各教育机构比较密切的关系:
(甲)新加坡华侨中学
这是南洋首创的华文中学,原名“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在该埠简称为“华中”。在前一段时期,任董事会主席最久的,要算其主要创办人陈嘉庚氏。至一九三四年起,由先生接任至一九五六年。在这二十余年中,先生领导诸董事和教职员,维持并提高该校水准。在经济方面,除负责每年经常费和特别费的一部份外,另捐借三十万元,建造教室、教员宿舍和操场,并建赠国专图书馆,纪念其先人国专老先生。该图书馆于一九五七年五月二十一日落成,由陈六使先生主持剪彩。陈氏对先生平素在教育方面的巨大贡献,推崇备至,指为在中国人中间的第一人云。
(乙)光华学校的命名
新加坡福建会馆属下,原有道南、爱同、南侨女中和崇福女校四校。战后,要在芽笼加设一校,以收容该区儿童。建校时得李氏基金(注四)的大力支持,故董事会议决:命名该校为“光前学校”,以资纪念,而励将来。时先生适游历欧、美,及回来闻知此事,谦逊力辞,乃改称“光华学校”,功成不居,其为人于此可见一斑。
(丙)南洋大学
当陈六使等时贤,倡办南洋大学时,先生因洞悉英国殖民地办大学以一间为限制的原则,主张先设一学院,将来再徐图发展,以减少障碍。可惜南大筹委会不听,致使他碍难接受南大理事职务。然先生对南大基金,仍认捐所有实收捐款总数的百份之十,计叻币一,○四五,六八八元,很早把全数付清,另外每年还捐给南大成绩优良的苦学生奖学金多名。
(丁)新加坡大学
(原称新加坡马来亚大学)
新加坡的马来亚大学,成立于一九四九年,先生曾捐叻币二十五万元。嗣于一九五一年,再捐前数,凑足五十万元,作为该校图书馆购置图书文献之用。在其献款函中,提出一个条件,希望大学当局,优先注重对东方文化的研究工作,次及科学。
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五日,马来亚大学授予先生以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当事先征求其同意时,先生谦逊不遑,自称只希望做马大的名誉学生,今竟授予如此崇高的名誉学位,本人未免受之有愧。当举行授予学位仪式时,其答词如下:
“今天蒙马大授予本人以名誉法学博士学位,本人感觉非常荣幸,这种授予想系大学对有贡献于教育事业者的一种奖励办法,本人厕身工、商界,自愧无甚贡献,何以克当?”
星、马的教育设备,在东南亚可谓首屈一指,而位于东西方交通枢纽,融合亚拉伯、中国、印度及西方文化于一炉,宛如联合国之缩影,耳濡目染,源远流长,人物优越,世罕其匹。有地灵而后有人杰,优秀青年之众多,乃为各国人口比例之冠。本人深信,本邦各高等教育机构毕业生,均能出类拨萃,成为东南亚人才渊薮,不但为本邦服务,且能供应邻近友邦之需要。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星、马各报以显著版位,报道拿督李光前博士,将出任新大第一任校长消息:
“新加坡政府为配合马来亚联合邦政府之施政方针,经于本月中旬,在立法议会通过新加坡大学法案,从一九六二年一月一日起,马来亚大学将正式分别成为新加坡和马来亚国立大学;而新加坡胶业巨子拿督李光前博士,被聘任为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
迨一九六二年一月二十五日,此项聘任消息正式在宪报公布,自是年一月一日起有效。同年六月十二日,李博士在隆重典礼中正式就任。典礼由前任马大校长麦唐纳先生远从北非飞来主持,盛况空前。至一九六五年十一月间,博士因患肝癌,须长期休养,不得已自请告退。在退休以前,博士向大学当局建议,设立医药研究所,并由李氏基金捐助叻币一百万元,为之倡导。
与各社团的关系
(甲)中华总商会
先生先后被选任总商会正会长两届,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英两国均已参战,危机四伏之秋;一在和平未久,千疮百孔,百废待举之际。先生以冷静头脑,敏捷手腕,领导群英,使当前难题,一一迎刃而解。今限于篇幅,未能详述,只略提二、三事,以概其余。
(A)外汇统制
一九三九年秋,英国开始参战,新加坡政府随着英国,凡寄往外国货物,均须由银行押汇,收回货值。新加坡与印尼,一向有密切的商业关系,尤其是邻近的廖属群岛和苏门答腊岛的许多港口,它们输出橡胶和其他土产,而输入粮食、棉织品、建筑材料和各种杂货,因为这些小港口无现代银行,所以双方贸易,都凭信用,来往货值相抵后,如有差额,均托货船上买办(南洋称为船主),带现款面交对方,或留待其本人过埠时亲领。今要我们的出口商押汇,事实上办不到,倘不设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一方面的贸易就会停顿,损失不少。李会长乃代表有关商号,向政府商准通融办法,以求两全。一方面由总商会向政府保证,所有各商家输出货值,都在三个月内收回本邦;一方面由商会特设出入口货物登记处,凡商家对这些印尼小港口输出入货物的报关纸,均须先由该登记处审查登记签名盖印,然后持往报关寄领货。这个办法顺利进行,至新加坡沦陷为止,当时政府十分满意,命槟城及马六甲两埠,照样办理,两国商人和人民均受惠不浅。主其事者有陈维龙秘书和邓秉仁副秘书,而向政府交涉及负责者李会长也。
(B)修改章程
从前南洋华侨以语言隔阂,地方观念甚深。六十年前,先贤倡办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时,有见及此,特在章程中规定分帮选举,广、福帮分任正、副会长,会长不得连任等条文,煞费苦心。后来时过境迁,教育已普及,语言不成问题,地方观念亦日趋淡薄。有许多人认为,选举应以人才为标准,不应再分帮派,故章程有修改之必要。在先生第一任会长期内,曾开会讨论此问题多次,终因一部份守旧派不赞成,而李会长为要保持华胞精诚团结,不愿付诸表决,将原案保留下来,待将来时机成熟,始再旧事重提。
(C)建筑新会所
总商会会所,原系富侨的旧住宅,早已陈旧不堪,改建之议,历届董事会常有谈及,然以意见尚未一致(有些尚要保存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物,作为狮岛古迹。)而未采取行动。及高德根会长任内,(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四年,副会长叶平玉,一九六○年修改章程后,加选孙炳炎,一九六二年,张汉三代之。)得到各方面的热烈响应,始抵于成。当时先生很早就认捐所需建筑费总数的百份之十,等于叻币二一○,○○○元,并声明新会所总面积,应保留十份之一为教育用途(高会长捐一○○,○○○元,其他捐六○,○○○元的,有三条。)其倡导之力,无异给这个募捐运动,打了一支强心针!
(乙)树胶公会
在各同业公会中,以树胶公会与先生的关系,最为密切。战前,先生曾任会长多年,并代表参加国际树胶会议多次。一九四一年底,就以出席在美京华盛顿举行的会议,而滞留美国,至日本投降以后(此次适其夫人同行,因免于难,可谓吉人天相)。一九四三年,先生曾在盟军当局委托哥伦比亚大学主办的军政人员训练所,担任讲师,专讲东印度地理和风土人情的课程。
战后,先生仍赴欧洲,参加国际树胶会议,顺便游历苏联,接洽树胶贸易。后来由陈六使接任会长职务,而由新进胶商陈永裕、陈共存、陈培熙等,代表出席树胶会议。
(丙)中华游泳会
先生平生以学业和事业为重,殊少运动的机会。如有的话,大概只有走路和游泳两种。每天在到办公室以前,他先开小汽车往郊外,巡视各胶园和工厂一、二小时。巡视时是要走许多路的,这是先生的日常运动,数十年如一日。所以在患肝癌病以前,他健步如飞,非常人所能及。有一个时期,先生寓嘉东区,靠近中华游泳池,故常在大清早去游泳,然后赶去办公。后来中华游泳会扩建会所时,得力于先生者最多。
(丁)国家图书馆
星、马各图书馆,以新加坡的莱佛士图书馆为最大(纪念开埠人SIR STAMDORD RAFFLES),所有藏书,大部份英文,小部份法文。战后,先生向政府提议,建筑新国家图书馆,并自动捐献巨款,附带两个条件:即须购置东方文字的图书,包括马来文、华文、印度文等,同时取消征收年捐制度,使人民免费借阅图书。政府完全接受,新图书馆于是成立,当时即由先生主持奠基礼。今大门口壁上,刻有碑文云:
(戊)与华侨银行的关系
现时的华侨银行,乃于一九三二年底,由华商银行、和丰银行及旧华侨银行合并而成的。先生是先与华商银行董事部发生关系,及三行合并后,继续与新华侨银行发生悠久关系的。
自一九二九年,纽约股票市场崩溃以后,各国经济均大受影响。华商银行为应付此危机,计由铁腕董事叶玉堆出任总理,先生任副主席,以大刀阔斧,处理行务,遂能转危为安。顾星、马一般商情尚未安定,为预防局势恶化而求一劳永逸起见,三行董事联席会商对策,最后议决合并为上策。闻当时主张最积极,而在幕后策划最力者,先生是其中之一,所以一九三二年底合并后,仍任主席(虽然当时董事中资望较深者,大不乏人。),及徐垂青去世,就继任主席,至一九六五年底,大病以后为止。
新华侨银行,成立于一九三三年一月一日。自从一九二九年纽约股票市场崩溃以后,各国工商元气大损,恢复很慢,所以侨行起初三年成绩,未能尽如人意。实力派董事中有不明原因者,竟主张聘用洋银行退休的分行经理为全权总经理,并已得某老资格董事的赞同。先生据理力争,并要冒险收买该大股东的股票,经其他董事调解,而作罢论,这样侨行才得保持为本地人自营事业迄今。
(已)与福利协会的关系
新加坡一向有许多“亚答”屋(即茅屋),其建筑多数太密,且尚有用煤油灯者,故常有火灾发生,一烧百数十间,而大雨之后,有时亦有水灾。一遇水火为灾,常赖社会福利局及民间慈善机构,分头施赈,各自为政。迨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新加坡福利办会成立,主管这种救灾工作,由先生担任主席,福利局主任兼任秘书。每遇灾难,主席即与秘书赶赴灾区,视察慰问,除呼吁各界慷解义囊外,先由李氏基金捐献相当款项,尽速施赈,及一九六四年四月,先生自动告退。
与中国教育和救灾工作的关系
(甲)南侨筹赈总会
“七七事变”发生以后,至星、马沦陷以前,南洋各属华侨在新加坡组织南侨筹赈总会,做援救伤兵难民工作,统筹统汇。主席爱国老人陈嘉庚氏,登高一呼,群山响应,而每次发动募捐或推销公债票运动,常由先生和其挚友叶玉堆先认一大笔带头,以收宏效。
(乙)与厦大和集美学校的关系
自从一九三四年,陈嘉庚公司结束营业以后,厦门大学和集美各校的历年经费,得先生大力支持(南大十周年纪念特刊陈六使氏传略中有“一九四一年曾捐款充厦大集美学校经费”条文。)国民党政府迁台后,被飞机数度炸毁校舍多处,亦端赖先生从外国(指星马以外的)营业机构,汇款修建,使闽南这两大学府,焕然一新,弦歌不辍。
(丙)南安国专学校
战前,先生在南安故乡,独资创办国专小学校,造福桑梓,并纪念其先人;战后,扩充为完全中学,规模不小。自政府接办后,改称“国光学校”,寓意纪念国专、光前两父子。
远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星、马局势剧变,华人处境愈难,一不小心,就会引起麻烦。先生平时处事,高瞻远瞩,战后益发警惕,能防患于未然。比如外族的慈善公益事业,华人殊少过问,独先生很早就一视同仁,面面周到。又如当星、马提倡学习国语(指马来语)之初,华人中有不少忽视,先生以七十高龄决心学习;一方面聘请马来人教师授课,一方面收听国语广播,力学不倦,怪不得星、马各民族,一致对先生是特别敬重,由来已久,非偶然也。
家属和私生活
一九二○年,先生与陈嘉庚氏长女爱礼结婚。新娘才十七岁,比新郎小十岁。她是南洋女中高材生,当时第一任校长余佩皋先生。礼堂假道南学校,证婚人是林文庆博士,介绍人是华商银行总理薛武院、汇丰银行买办及道南学校董事主席薛中华,男傧相是暨南同学陈维龙,女傧相大概是新娘的姐妹行,嘉宾济济,盛极一时。
夫人贤淑,谦恭有礼(她的芳名爱礼,可谓名实相符。),迄今朋辈称赞不已。先生虽厕身商界,然生活朴素,最怕无谓应酬。早睡早起,数十年如一日,两代家中,连麻雀牌都绝迹。
先生对六个儿女,均先授以母语教育,然后准备入大学或留学。长女淑琼与夫婿何元正,同系留学英国的西医;次女淑珍毕业新加坡马来亚大学文学院本科兼教育学系,服务教育界多年;三女淑志留美归来后,担任美术讲师;长子成义、次子成智,先后在美国东部宾洲大学、华顿金融商业学院(UNIVERSITY O F P NNSYLVANIA,WAHARTON SCHOOL OF FINANCE & COM MERCE)学工商管理,学成后,分任南益总公司橡胶及黄梨厂业务;三子成伟;曾留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TORONTO UNIVERSITY)攻读工程,现任橡胶部经理;而大哥近年来已肩起总理重任,让老父休养。兄弟们俱能和衷共济,继承父业。在私生活方面,亦各循规蹈矩,公余之暇,或往海滨别墅游泳、看书报,或裁花,收藏书画古董甚丰。
大病以后
先生勤劳成性,除往外国旅行外,素少休息,但一生也少疾病。一九六四年尾至一九六五年初,忽患病入院,检验结果断定是肝癌症,乃往香港玛利医院施行手术,经过良好。最后该院王教授告诉其家属说:“这种病有重发的可能,以先生的高龄,恐怕不堪再动手术。”
先生欣闻在中国癌病有治愈者,乃于一九六五年春间,回沪就医。抵步时,适逢全国中西医学专家齐集上海,开癌病研究会。经各专家用中、西法查验,证实所患的确系肝癌后,公推两位中医开方。先生服药二、三星期,即觉病疼锐减,胃口大开,体重增加,精神振作。未及三个月,其病若失,乃回家休养,遵医嘱继续服药,减少烦劳。过了两年,旧病未复发,经医院详细检验,证明痊愈。
先生初在中国检验时,被发现营养不足,以南洋大富翁,而有营养不足病,实出意外。盖先生一向对衣食很随便,又喜吃粥,不求甚饱。此后才注意“维他命”,和休息时间,近来精神焕发,谈笑风生,以视病前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先生病愈从中国回来时,星、马中西大小报,都以显著版位报导这个好消息,成为街头巷尾谈话资料。及报上登载该两剂药方时,先生一再郑重声明,那两剂药虽曾医好他本人的肝癌病,但对他人的病是否适用,他不得而知,须由医师诊断。
在养病期间,先生辞去本兼各职,包括新大校长及华侨银行董事长两要职。自此他“无官一身轻”,可以乐享天年,说他因祸得福,亦未为过。
一个未了的愿望
先生年青时,自然作过“中状元”,光前垂后的大梦。武昌起义的大炮轰破了这个美梦,使他觉悟文章不能救国。救国之道,在乎振兴实业,必须倚赖科学。故他立志研究科学和工程学,可惜因种种关系,未竟全功,为一生憾事。后来三个儿子中有继父志,学工程者;又有一个女儿学医,聊补父亲遗憾。第二次大战结束以后,英国剑桥大学生化教授李约瑟(PROF.JOSEPH NEEDHAM),在王铃教授帮助下,要出版其毕业巨著“SCIENCE & CIVILI SATION IN CHINA.”(中国科学技术史),得到李氏基金捐助几千英镑,故能自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五九年,陆续有第一至第四(VOL.I-IV)四大册问世,备受各学术界的推崇,现尚在继续编著中,此亦是先生对科学研究的又一贡献。
先生晚年,曾向华中董事会表示,李氏基金愿捐献相当巨款,将该校扩展为工程学院。该董事会乃托前交大校长胡博渊教授,代草计划书,以为讨论的根据。可惜最后未获通过,因而作罢,这可算是先生的一个未了愿望。
信仰
先生少言宗教,但观察其做人之法,好象很相信“谦受益,满招损”,“树大招风”,“不为人先”等古训。其前半生似受儒家的影响,夫妇待人彬彬有礼。可是他俩同样怕繁文缛节,子女们婚姻大事,从来不惊动朋友,两位老人家亦未尝做寿,这就有点受墨子学说所影响。在其后半生成功以后,他又似信老、庄。在日本投降以后,先生曾将“道德经”的英译本,印赠欧、美朋友,可见他对此书如何重视。
成功秘诀
朋友们常问先生成功秘诀所在?他一向回答说:“成功一半靠勤劳及健身,一半靠幸运(就是机会)。”近年来,他更进一步说:“凡在工商界上最成功者,就是最会利用银行信用的人!”但是要得到银行家的绝对信任,谈何容易?
趣闻轶事
初识荆州
我初次认识李光前先生。是在一九一○年下半年,他与何葆仁、林邦彦等,先到南京暨南学堂已两年多,我和苏东棉兰的同学,与星洲的胡载坤、赖载勋(后来改称伟文)等同船回去。载坤的中、英、算、数程度比较好,插入中学丙班,载勋和我在补习班补习半年,年假后才考入中丁。
我本来读私塾的‘在南洋才进新式学堂半年,对新的书籍看过太少。在暨南上地理课时,教师讲“地圆”(古人说天圆地方)理论时说:“我们坐船向东方驶去,每次过了经线一度,就须把钟表的长针拨前四分钟,如开向西方,则过了一度,须拨退四分钟。”我第一次听见这个理论,莫名其妙。问年纪比较大的同学,他们所说的亦不很清楚。后来有人指点我去请教李光前,我问他是谁?他指前面一位衣裳朴素带眼镜的人。果然名不虚传,经他一解释,我马上了解,从此对他佩服到五体投地。
他除了数、理、化特别好外,文章也不错。虽然那时全校号称作文最好的是中乙旧学生马廷钰,和新生庄汝霖。暨南当局曾将高班生的文章,选印若干篇,给低班生作模范,记得光前兄的亦有几篇被选,其中一篇的题目是:“试论郭子仪与李光弼”。
我坐二等电车,他却坐三等
一九一四至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在新加坡读英文,先生则早已做事,并且很快就担任要职。可是他比我这个穷学生更加省俭,使我相形见拙,很难为情。那时最普通工具是有轨电车,车票分三等;头等的每英里五占,搭客很少,座位只有两排;第二等每英里二占(或三占),第三等每英里一占,搭客都是劳动界;放工时满身大汗和灰尘,其味无穷。我虽未能独立,每次都坐二等车。有一天,在车中偶然回头,看见李学长兀坐在三等车厢内,使我坐立不安,急溜下去。此后上车时,必先看看后面才敢坐下。先生俭朴成性,此是一则。
住大洋楼用一占的茶匙
一九二五年下半年,我被和丰银行派往巨港服务。迁家过星时,蒙李学长请我夫妇到家中(当时住在津斯里巷)用晚餐。主人殷勤招待,我们受宠若惊,内人初会这对久仰的模范夫妻,印象特别深刻。但有一事觉得奇怪,过座洋楼(听说是陈嘉庚老先生赠其爱女的),楼中所用的茶匙,每只只值一占,殊出我们意料之外。
我曾请他吃一顿便饭,一顿番薯粥
先生平生不喜无谓的应酬,除中华俱乐部的午餐外,很少请客,亦不随便作客。我白吃了他的许多次,却难得回敬的机会。想不到在偏僻的巨港,有一次先生乘阴历假期之便,去视察分栈,虽光临敝宅,吃了隔夜的“封肉”,连声叫好,回星对光前嫂盛赞内人的烹饪法。几年后,他再到巨港,忽然走进中华轮船公司看我,我就留他吃番薯粥(因他不让永年兄先与我通电话,不及加菜。),先生竟吃了两碗,使我们的总理觉得非常光荣,而我这个“孤寒”主人,可谓惠而不费了!
卖旧衣服、旧汽车,供义学经费
抗日战争发生以前,先生在南安故里设立国专学校,使乡亲子女免费就学。及太平洋战争期间,他侨居美国,对该校经费十分关心。战后,我在泸首次接到他的信,附下一部旧汽车和二、三套旧衣服及零星物件(是他战时用过的旧物)的提单(俗称载字),托我代卖,将代价汇往国专学校。要将这些东西卖给发了国难财的上海商人,或满载荣归的重庆客,真不容易!我说了许多好话,勉强一位银行老顾客带去老汽车,随便还价,一半当作捐助教育;至于旧衣裳实在毫无办法。我只好请裁缝估价,由我自己承买下来(最后一点没有向他报告。),总算不辱使命。
他嫌星沪飞机太慢
战后,先生经港、泸往美国,当时从星洲坐飞机往泸,须在香港过夜,第二天才续飞去,他嫌太慢,说应当天飞到才对。我们回想从前乘船,从星洲到香港须七天(后来四、五天),香港到上海四、五天(后来二、三天),现在两天从星飞到泸,快了许多,他还说慢,我们认为是他自己性急。殊不知他刚从美洲东还未久,乘过最新最快的客机,我们沦陷了几年,太落伍了!
我为新郎跳墙
近年来有不少情人跳楼,谁知道四、五十年前,有男傧相跳墙的事?事缘——一九二○年,黄道吉日,先生要与陈嘉庚老先生的长女爱礼小姐,在道南学校举行文明结婚,请林文庆博士证婚,薛武院及薛中华作介绍人。笔者作男傧相(唯一资格是未结婚,新郎的其余同学都已结婚,失了资格)。中华一时高兴,硬将其在嘉东因峇路的大洋楼,借给新郎作洞房。新郎约我早一晚去陪他过这“最后的一晚”,从前这一区是大富翁别墅所在,我这穷小子未尝问津。待我坐有轨电车至四英里市郊终站,再走一、二里路暗中摸索至园门外,时已不早。看门的“孟加里”已回家休息,大门深锁,门高七尺,不得已爬过跳下,幸喜路上无人,园内不见狼狗。洋楼甚大,只三楼一房有灯光,屡叫无人应,乃拾小石掷楼上窗帘,新郎如梦初醒,开门让我进去,两个人静悄悄地在这座空楼,同床异梦过了一夜,以视明晚,不啻天渊之别了!
我不承认他是董事长
一九四七年,吾长女慕兰出嫁,我们夫妇俩从上海赶来,可是婚礼是在婚姻注册处举行,仪式非常简单,根本没有主婚人的事。我们未能免俗,假中华俱乐部开茶会,到来嘉宾中,除两家的亲戚友好外,最引人注意的是华侨银行正副董事长李光前兄和李俊承叔,及吾师李忠石先生。这个茶会,本未准备任何仪式或节目。不料吾师老兴勃发,起立训话,诙谐百出,最后朗颂诗句,成为绝响;巨港老友郭珊瑚兄听了为之兴奋,代请光前兄致词。他说:“今天华侨银行上海分行经理陈维龙兄的大女公子出阁,请该行李董事长演说,可谓顺理成章。”我当即抗议说:“在办公室内时,李先生是董事长,我是他属下的雇员,但在外面时,我们是同学,是朋友。近三十年前,光前兄作新郎时,我还是他的男傧相呢!”那次我简直是在造反,胆敢否认他的董事长身分!好在他大人有大量,完全不怪我。
老板碰钉子
一九三○年至四一年间,新加坡出现一位少年陈森茂,风头颇健。他曾受过华文教育,能说闽南话,顾客称便;上法庭则用标准英语,依法力争;在市议会则为市民利益,侃侃辩论。当抗日战争开始后,曾以“尽先采用大英联合邦产品”为词,与叶平玉协力推翻星市政府购用日本洋灰的议决案,而哄动一时。李先生赏识其才干,聘为经理,其待遇打破南益记录。所有公司契约和其他重要文件,均由陈君拟订,呈请先生批准施行。先生办事瞻前顾后,非常小心,常增删一些文句,殊不知这类文件有一定方式,不随意更改。某次陈君不耐烦,将有关文件排列先生桌上,坦白说:“先生因我识法才用我,如觉得比我更加高明,就请你自己起草吧!”先生急忙解释说:“我不过想贡献一点意见,供你参考而已,请不要误会!”自此让他全权处理有关法律的文件,不加干涉。有这样忠直的经理,又有这样大量的老板。可谓难能可贵,相得益彰。
社会评语
有人在外国会晤前英国驻东南亚最高专员麦唐纳氏,偶然谈及他在星、马的两位好朋友,李先生和另一位大实业家。麦氏叹了一口气才说:“如果我们这位朋友有李氏四份之一的智慧,他的成就会比现在好几倍。”麦氏的眼光,非普通人所能及,就以他的这句话,作为我们对李先生的总评语吧!
凡要评论一个人物,必须顾及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即所谓时间与空间。比如以前世纪的道德观念,来批评现时的社会;或以社会主义者的眼光,来看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内的行为,当然无一是处,但这算得公平的评判吗?
星、马自开埠以来,一向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后者指独立以后,因经济尚未完全独立,而国防仍赖外国保护。)地位。先生十岁就南来,除回中国读书约四年外,一直在此经营。论其出身,可谓极穷苦,在四、五十年间,白手成家,积成巨富(其财产总值,外人无法估计。查李氏基金在十五年中,共开支叻币一千余万元,这只是基金的利息,如以年利五厘推算,基金应有叻币二万万元。据李先生说,基金占其财产的大部份,如他其余的财产等于基金的半数,应有一万万元,连基金共为叻币三万万元。),在事业上,堪称极大成功,在做人方面,自己生活朴素严肃,实行一夫一妻,并能以身作则,给第二、三代以很好的榜样。对外人能做到贫无谄,富无骄,而博得各民族的普遍好感和敬重。对于生财之道,除兼用前人的“勤俭”的长处及现时的科学方法外,与其他成功的企业家大同小异而已。不过在用财的方式上,先生确做到“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理想,比许多资本家高明得多!
有一些与李先生相当熟识的人士说:“先生为人很理智,不受感情支配,所以可能很少敌人;同时就因为他太理智,可能很少与他有生死交情的朋友。”
还有人说:自从星、马政府提倡工业化政策以来,李氏以本区的开明大资本家,似未见有大规模的响应,颇使人失望。这种责难,不无见地;但从另一方面冷静地观之,适足以证明先生的理智。在这蕞尔小岛,以个人力量来办工业,以与东西工业先进国竞争,谈何容易?近的如陈嘉庚公司的失败,是否败于制造厂?远的如中国的大实业家荣宗敬、刘鸿生等的工厂,在一九三○年代早期,几乎全部拍卖,足为殷鉴。就是主张工业化的现任财政部长吴庆瑞博士,去年在马来亚经济学会演讲时,亦叹落后国家工业的前途之未可乐观。所以李先生知己知彼,踌躇不前,非无故也。
一页光辉史
李光前先生,是星、马工商界近三十年来一位杰出人物。他创业成功与做人处世之道;足资楷模。
他的一生中最高的荣誉,是担任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一九六二年六月十二日,正式举行就职隆重典礼,发表演讲,他对大学教育的目标与理想,以及神圣的历史使命,都有精辟的发挥。这不仅是新大的一个重要文献,也是他生命中最值得纪念的一页光辉史!
附录:李光前博士就任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典礼演讲词全文
“今天敝人被委为新加坡大学校长,觉得非常荣幸。自念德薄能鲜,何以克当?
前任马来亚大学(即本大学前身)校长麦唐纳先生(THE RIGHT HONRABLE MALCOLM MACDONALD),原是一位特出的学者,兼优越的政治家,他对此要职十分适合,而对这个年青并在发展中的大学,曾作相当大和久远的贡献。
现在本大学的理事会和教务会认为,可将校长的重任加在既非学者,亦非政治家的我的肩上,这显系对我们所处时代的一种反应。我觉得选择一个普通公民,来领导这家大学,证明在发展东南亚的现阶段中,我们与民众之间,应有更加密切的关系。在这种工作上,我很幸运能够依赖本大学活力充沛的理事会和赞助人协会、卓越而经验丰富的教务会,及一群献身教育的教师和管理员、副校长及其教师和工作人员们,负起教导各学员的责任,并激发他们增广知识研究学术的兴趣。
我们从以前的新加坡马来亚大学,承继了一个基础巩固,魄力雄伟的学府,并蒙各校外考试员帮助维持其学术水准。我们有充份理由相信此后不难发扬光大,以供应东南亚对教育机构的重大需要。
我们的青年学员,好学心切,又有很好的资质,他们是从一个具有光荣历史,既占有重要地位,而有更加光明前途的城市的青年群中挑选出来的。在座中有眼看新加坡长成的,比如本人在一九○三年来到此地,在这六十多年间,目睹它从一小商站不断地长大,成为东南亚的一个商业、金融,以至教育和文化的重镇。本邦的中、小学校很发达,在全东南亚中可能无出其右者。我们希望本大学能负起其在本国社会中的责任,以符合本国人民需要和愿望,而为本国以及邻邦服务。
为求多种民族源流的国民精诚团结计,最好莫如给以进步和完整的教育,以及开明的思想。这样易影响各民族,使轻视他们中间的异点,而重视整个大民族的利益。一家大学,不只是可引以自豪或荣耀的东西,亦不只是藉以得到知识和技能的工具,他亦是人类精神享受自由和接受灵感的家庭,要如何领导学员们,走这条水平愈来愈高的路程,增广他们的视线,使追求无穷尽的知识、智慧、真理和美丽,这是我们的责任。
世界上各国家和各民族间,常因互相猜忌、畏慑及仇恨而致互相敌对。我感觉近来人类的知识及科学和技术大大进步,如能充份运用想象力、眼光和诚意,来利用这些进步,我们现在就可能解决从前所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障碍,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比较好的世界,使能导致斗争和仇恨的精神上或物质上的障碍,得以逐渐减少,而最后完全被克服。
最后,本人坦白地向在座诸君声明:这个刚成立的国立新加坡大学,如果确要成为这个地区的学术中心,以及永远并积极的进步和改良的推动力,那就有赖于我们全体的努力,包括新加坡的社会人士、大学的赞助人协会、理事会、教务会、教师们和办事人员、校友会以及全体学员们。
古罗马的雄辩家诗思罗(CICERO)曾说:“我们对国家的贡献,有什么更好或更大于为它教育青年!”本人愿向新加坡的青年们保证,我们大学里的每一个人,都本着新加坡公民的合夥和友谊精神,贡献自己,为他们服务。
中国大哲学家孟子说得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马来人有一句很好的格言:“BARANG SJAPA YANG INGIN MEMETEK PADI-YANG BAGUS HENDAK-LAH MENA-BORKAN BENEK YANG BAGUS PULA。(凡要收获好稻的,必须先种好种子。)”
附注
《注一》:(A)早在一九○五年,新加坡已设有医学校,后来升为医学院。一九二八年,加设莱佛士文学院。迨——一九四九年,两院合并,扩充为新加坡马来亚大学。
(B)按照英国制度,国立、省立或市立大学的校长,系一名誉职,平常由政府首长担任,如有特殊情形,得由德高望重者任之,而副校长才是校政的实际负责人。
《注二》:吉兰丹州及柔佛州苏丹先后封先生为拿督(DA T O),一九六四年,马来西亚最高元首封先生为P.M.N(PA NGLIMA MANGKU NEGARA)
《注三》:据该书:(一)李氏属下机构:(A)南益树胶公司,包括约十五个厂;(B)李氏树胶园总面积约有一八,五○○英亩;(C)南益黄梨厂、南益火锯、南益油厂、南益饼干厂、炎方土产公司。
(笔者按:据星马电话簿,南益树胶公司名下,在新加坡有十八个办事处,十四个厂、吉隆坡有一办事处、一个厂,巴生有一办事处;总共二十办事处,十五个厂。又据李先生于一九六七年六月二日去世后,其属下机构联名在日报上登载挽词者,则有二十五个单位:
新加坡李氏基金
马来亚李氏基金
南益树胶有限公司
南益黄梨有限公司
南益饼干有限公司
南益油厂有限公司
南益种植有限公司
南益彩印有限公司
南益(雪兰莪)有限公司
联兴树胶有限公司
炎方有限公司
炎洲贸易有限公司
嘉川树胶有限公司
义成联合有限公司
安顺有限公司
南亚船务有限公司
德美行有限公司
福东有限公司
福利有限公司
新加坡工程有限公司
木材工业有限公司
新立有限公司
半岛有限公司
新加坡实业有限公司
南亚(伦敦)有限公司
《注四》:自一九五二年起,先生将其大部份资产,设立李氏基金,由一个委员会负责保管,所有一切利益,完全作为教育慈善公益用途。至一九六七年三月三十日,已满十五年,总共开支约等于港币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