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前博士,祖籍福建南安芙蓉乡,是新、马工商界杰出的实业家,又是李氏基金会的创设者,深受国内外敬重的慈善家,亦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
光前先生高举陈嘉庚先生这面华侨的光辉旗帜,继承和发扬其精神。嘉庚先生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他说:“财自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光前先生在其倾资兴学办教的影响下,一向好善乐施,急公尚义。在其中年个人事业稍有成就时便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一九二八年自创南益树胶公司后,于一九三零年即以其父亲名字成立《李国专基金》。之后,其所经营的树胶、黄梨(菠萝)、木材、印刷、饼干、油较(榨油厂)、银行等,事业蒸蒸日上,发展迅速,规模宏大,工商企业遍及东南亚。享有新、马树胶和黄梨大王的美誉。在他成功的建立庞大的企业王国,成为千万巨富之后,他能先天下之忧而忧,严于律己,慷慨助人。光前先生的助手们赞扬说:“对于社会公益事业,李光前先生往往一掷千金而毫无吝惜。但在个人生活方面,李光前甚为克己。”为赞助教育、文化、医药、社会福利以及学业优良之清贫学生,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光前先生于一九五二年三月二十九日创立“李氏基金会”把南益集团公司的部分资产捐作基金。一九六○年,李氏基金“一分为二”,分别在新、马两地设立,一九六五年五月又在香港设立“李氏基金有限公司”,以照顾不同的慈善要求。一九六四年,光前先生又将其名下的全部南益股权(即总股份的百分之四十八)悉数捐献给“李氏基金”,“李氏基金”成了南益集团的最大股东,每年所得投资股息则全部作为永久的慈善公益用途。
“李氏基金”的捐款是按常年各期不定的入息(即投资收益之股息收入视经济情况好坏而得多寡不定)妥为安排,分配拨付,属定期性小款额捐款是按照订下的安排计划捐出;而特别的捐款需求及巨额捐款,则由基金会的六名董事斟酌讨论作出决定,常分数年或从新、马及香港等户头支付。
四十一年来,李氏基金本着“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精神,慷慨解囊,慈善济世。不论学校、医院、文化机关之扩建或救灾恤难之义举或学业优良清贫学生之帮助,都不分种族源流、宗教信仰和地域,也不附带任何条件,只要符合“李氏基金”创立之宗旨,皆为李氏基金乐助之对象。其赞助范围十分广泛,遍及星、马及世界各地。据知情人士说各种慈善事业的捐助达二亿八千多万元(叻币)。足见光前先生创立的“李氏基金”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所作出的贡献是十分巨大与深远。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新加坡成立了福利协会,光前先生荣任协会主席。并连任至一九六四年。在此其间,不论救灾或济贫,光前先生对灾、贫民都关怀备至,与灾民共患难。每遇灾情,不论中峇鲁芋菜园四脚亭的大火灾或是大巴窑坡东巴西大水灾,都亲自赶赴灾区,视察灾情,慰问灾民,并由李氏基金率先捐助相当款项,尽速施赈救灾,然后呼吁各界慷慨义囊,以助灾民渡过难关。对于医院、安老院、孤儿院、残障人士福利收容所,寺庙教堂等的建筑设施以及孤寡老弱残疾清寒人士生活医疗等忧难的帮助排解,李氏基金无不竭力以赴!
光前先生高瞻远瞩,对于教育事业素具热心。他认为:教育不但是启发人类的智慧,同时也在求个人与社会的生存,传播和发扬人类的文化。国家能够富强,完全是要依靠教育的力量,在其就任新加坡大学校长的致词中,引用了古罗马雄辩家侍思罗的话说:“吾人对国家贡献莫大于教育青年。”和中国大哲学家孟子所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光前先生把振兴教育置于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之重要地位,把教育年青一代作为吾辈责任和崇高目标,并身体力行,在他的一生中煞费苦心贯彻始终。为全面了解、研究外国教育,他于一九六二年三月特地到西欧考察,并把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重点放在兴学办教上。在其全部捐款中百分之七十五用于教育事业。(一九七四年以后,随着学校的兴办和人口情况的变化,其比重逐步下降为百分之五十左右)。尤为可贵的是他力主继承发扬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领导华族侨胞有识之士艰难奋斗,出钱出力,创办诸多华校,育才万千,奠定了华教基础。一九三四年光前先生为南洋首创的华文中学……华侨中学担任董事主席的二十一年间,捐大笔款项建校舍、宿舍、运动场,建赠国专图书馆和负责部分经常费用,并领导诸董事、教职员致力于提高学校水准;南洋大学兴办时,李氏基金捐献百万巨款(即南大义捐总额的百分之十)继而捐建南洋大学文物馆、电脑中心并充实其设备;一九四九年新加坡创立马来亚大学时,光前先生为注重东方文化和科学研究,捐资五十万叻币建立马大图书馆,购置图书文献;新、马各图书馆以新加坡莱佛士图书馆为最大,当时藏书大都英文,亦有法文。一九四五年战后,光前先生以购置东方文学(包括华文、马来文、印度文)书籍,取消征收年捐制度,使人民免费借阅图书为条件,向政府提议建设新的国家图书馆,并为建设新馆捐献巨款,由李氏基金会资助的学校教育还有拉曼学院、光华学校,新、马各地各源流中、小学等不计其数。为培养人才,李氏基金对学习费用有困难急待援助的学业优良清寒学生、其赞助亦是不遗余力的。李氏基金创办以来,每年申请奖、助金者不计其数,大都能如愿以偿。享受到基金会各种赞助的人士数以万计,为社会造就一大批人才。李氏基金对学术研究、科技书刊的出版,诸如资助英国剑桥大学生教授李约瑟出版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东南亚研究所热带经济作物研究社所编的刊物……《殖产橡胶拓荒人》等的资助,捐资百万元设立的新加坡大学医药研究所;教师与学术团体或大专院校代表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旅费;举办美术展览会、音乐会、戏剧演出、游泳及各项球类体育活动经费等等;李氏基金无不热心支持乐于赞助,以极力推动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
光前先生不但致力于兴办发展星、马的公益事业,而且热爱祖国,心系故园。为造福桑梓,他在一九三四年陈嘉庚公司结束营业之后,仍给予福建厦门大学和集美各校的历年经费的大力支持。并捐汇巨款修复被国民党飞机严重炸毁的厦大校舍,建造礼堂,成义楼等十多座楼房和游泳池、体育馆等;在故乡南安梅山芙蓉村设立国专校董会,捐助巨款独资创办了闻名海内外的国专小学(四所)、国专幼儿园,继而兴办国光完全中学和国专医院。中、小学已成为福建省重点侨校之一。光前先生为振兴家乡教育事业,培养建设人才,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光前先生毕生急公尚义,乐善好施,热心兴办社会福利,致力发展文化教育,为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倍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钦佩、崇敬与爱戴。一九五七年光前先生荣获柔佛苏丹颁赠“拿督”尊衔;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五日获马来亚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一九六二年六月以德高望重受新加坡国家元首委以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并于六月十二日举行隆重典礼,正式就任;一九六四年获得马来亚国家元首赐封“丹斯里”(PMN)荣衔;特别是一九六五年四月,光前先生夫妇在北京受到了我国各族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恩来高度赞扬光前先生爱国爱乡精神和对公益事业所作的贡献。
一九六七年六月光前先生积劳成疾,与世长辞。他的哲嗣李成义先生继承其遗志,对先辈“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高贵奉献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他说:“从中国南来的先辈,大都家境贫困需要帮助。当时,谁发达了,谁就有责任去帮助穷人。”李氏基金在他主持下,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积极贯彻实施先父当年确立李氏基金之宗旨,竭尽所能,继续为教育和慈善事业孜孜作奉献。就教育而言,过去十年间,李氏基金又捐献巨款予新加坡大学、马来亚大学、南洋大学、拉曼学院、义安工艺学院、英华初级学院、华侨中学、圣公会中学、公教中学和培道、文殊、英华、海星、中华、培风、宽柔、培南、钟灵等中学及南洋、中华、坤成等女中,其他中、小学也普遍受惠。每年资助的奖学金、考察研究费用亦不计其数。一九九二年李氏基金还助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捐献巨款(两百万美元)筹建“陈嘉庚(化学)大楼”。
成义先生和芙蓉爱国侨亲为帮助桑梓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于一九九一年秋冬在福建南安芙蓉故乡创立了“芙蓉基金会”。成义先生在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四日致芙蓉基金会理事长的信中说:“先严毕生致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冀望梓里千秋伟业,亘古常青,源远流长。”他继承先辈遗愿,弘扬光前先生爱国兴学精神,希望把学村办成一流水平,近二年来,捐资一千八百万港元(以后每年六百万港元),对其先辈在家乡创办的中小学校和医院着手进行全面整修、扩建、并设立奖教(医)优教(医)、奖学助学金,大大改善了办学、办医条件,学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相信把“光前学村”办成高水平的新型学村指日可待。此外,近年来成义先生还向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泉州市华侨博物馆、南安县郑成功碑林等都捐献百万巨资,兴办公益事业。
为表彰成义先生领导李氏基金为社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一九九二年新加坡总统为李成义先生颁发“公共服务星章”的荣衔;一九九三年李氏基金又荣获新加坡国家福利理事会颁给的福利团体的最高荣誉奖项……第一个“余炳亮奖”,以表彰李氏基金对社会福利工作的贡献,新加坡总统曾为奖项设立仪式主持揭幕,并亲临颁奖仪式向成义先生表示祝贺。社会人士称赞李氏基金具备此奖项所列出的“慷慨、真诚、认真、仁慈和庄重”五大美德。一九八六年中国福建省政府为表彰李氏基金对家乡教育事业的贡献,颁予金质奖章,授予“乐育英才”奖匾。
李氏基金四十余年来默默行善,从不求名利,既不炫耀,亦不宣扬,精神难能可贵。新加坡资深教育工作者,作家石君女士高度评价光前先生为“一代完人”,真是名符其实,放之无愧!李氏基金及其创始人光前先生高度发扬了人道主义精神,不仅为人类社会献出了巨大物质财富,而更为重要的是为后人留下了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李氏基金”及其创始人,继承人真诚为社会所谋的福利事业是功在千秋,造福当代、荫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将永载光荣史册!其高风亮节风范,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坎中。在纪念光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里,芙蓉乡亲父老更加怀念这位一生为社会作好事、一贯地有益于人民的伟大芙蓉巨人。人们将永远学习他那种刻苦耐劳、勤奋起家的创业精神,学习他谦逊的风格和俭朴的传统美德,学习他严于律己、乐于助人、宽宏大量、不求名利的奉献精神。
展望未来,李氏基金主席李成义先生说:“李氏基金从开始设立到现在,一向都是广泛全面地去帮助社会各阶层的各种需求,以后还是会走广泛济世的路线。”他表示:“慈善事业的层面虽然会保持广泛,拨款的重点,将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有所改变。”可以确信,李氏基金定能沿着她所确立的路线,为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多、更大、更有成效的贡献!
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