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真知灼见高瞻远瞩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爱国华侨李光前先生真知灼见,高瞻远瞩,捐资兴学,贡献卓著。他认为“教育不但是启迪人类的智慧,而且也是在求个人与社会的生存,传递和发扬人类的文化”,深知教育是经济发展的能源,国家兴旺,教育为本。1965年5月1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李光前夫妇及其随行人员,周总理高度赞扬他热心公益,为教育事业作出重大的贡献!同时,周总理与李光前夫妇一行合影留念。 醉心教育举世敬仰 李光前秉承发扬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倾资办学,育才兴国”的宗旨,在经商有成之时,为培育人才,而醉心于兴办教育事业。 1919年,陈嘉庚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中学”,陈嘉庚任董事会主席。李光前于1931年接任该董事会主席,连任至1956年。在二十多年中李先生除负责学校每年经常费用外,还捐助30多万叻币建教室、教职工宿舍和体育场等,并为纪念其父李国专而兴建一座国专图书馆,于1957年5月21日落成。1949年积极参与组织创办马来亚大学,先后捐叻币40万元。新加坡马来亚大学成立时,则捐献叻币25万元,用于购买图书文献。1951年再捐献25万元以添置图书。每年又捐一笔钱作为资助贫困学生和奖励成绩优良的奖学金。李先生沤心沥血,为公益长远之计,于1952年,将其一部分财产的资金设立“李氏基金会”,专作捐助教育和慈善公益之用。1962年,马来亚大学分别成立新加坡和马来亚二所国立大学。李光前受聘任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至1965年患病退休。在此之前,倡议新加坡大学设立医院研究所,即从李氏基金拨捐叻币100万元作为大学医院研究之用。李氏基金从1952年至1967年,十五年计支付叻币壹千万元,投资于教育和社会福利。 1933年,李光前承受其岳父陈嘉庚的饼干厂,将所得利润的三分之二及新加坡制胶厂的部分收入,作为厦门大学和集美各校的经费。1936年筹叻币16万元,购置橡胶园四百英亩,将收入作为厦门大学的基金。1951年,厦门大学被台湾国民党飞机炸毁,即捐献巨款修复扩建二十五幢楼房和平屋。如建南大礼堂、图书楼(成智楼)、生物楼(成义楼)化学馆(南光楼)、物理楼(南安楼)、厦大医院(成伟楼),及芙蓉楼、丰庭楼、国光楼等。这就使海防前哨的最高学府更加宏伟壮观。1952年又与陈嘉庚、陈六使先后修建被国民党飞机轰炸的集美一些校舍和扩建校园,集美学校焕然一新。 李光前为造福桑梓,并纪念其父李国专,1938年,在故乡梅山芙蓉村独资创办“南安县私立芙蓉小学”并以村落分布为一、二、三、四校。1939年2月1日成立校董会,李先生亲任董事长。董事会研究决定把南安县私立“芙蓉小学”改为“南安县私立国专小学”。1942年应金淘岭兜村李氏宗亲的请求,开办第五校。选择校址,乃百年大计。1939年,把总校(一校)迁建于视野开阔的芙蓉溪畔的山尾山。1943年于芙蓉创办国专中学。1944年改为“福建省南安县国光中学”。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在梅山大山窝开拓国光中学新校舍,大规模建造二十五幢楼房和平屋,如新华楼、延平楼、延安楼、梅山楼、芙蓉楼等。校舍井然有序,有教学区、生活区、礼堂、师村等。校园方圆500多亩,建筑面积50595.9平方米。1952年在梅山竞丰村创立国专幼儿园。这就使梅山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构成体系,体现了杨梅山下教育一条龙。 博士卓识 真知灼见 李光前卓识远见。1939年8月国专小学创建新校舍时,于奠基立石亲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奠此基石,来者勉旃”。这是兴教大计。 1958-10-25日,马来亚大学授予李光前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在授予学位仪式时,李先生致答词:“今蒙马大授予本人以名誉法学博士学位,本人感觉非常荣幸。这种授予想系大学对有贡献于教育事业者的一种奖励办法,本人侧身于工商界,自愧无甚贡献,何以克当?星马教育设备,在东南亚可谓首屈一指,而位于东西方交通枢纽,融合阿拉伯、中国、印度及西方文化于一炉,宛如联合国之缩影,耳濡目染,源远流长,人物优越,世罕其匹,有地灵而后有人杰,优秀青年之众多,乃为各国人口比例之冠。本人深信本邦各高等教育机构学生,均能出类拔萃,成为东南亚人才渊薮,不但能为本邦服务,且能供应邻邦之需要”。李先生的答词,字字珠玑,实是放眼世界,真知灼见,道出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是人类社会的需要,是世界性的根本。 李光前放眼世界,捐资兴学的精神,举世敬仰!在纪念李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祝愿“百年树人,来者勉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