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李光前博士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李光前先生,1893年出生于福建省南安芙蓉乡的贫困家庭里。父李国专,初在乡下操裁缝业,后到厦门做小生意。母早逝,兄弟三人,兄玉麟,弟玉荣。 一、家境清贫奋发读书 李光前童年在故乡念私塾,家境清贫,每天放学后还要替人放牛,赚些钱帮补家计。 1903年时局不靖,李国专在家乡谋生不易,带着年仅10岁的李光前往新加坡。李光前在新加坡进入收费低廉的英印学堂学英语、算术,课余尚须帮做家务。周末进入“养正学堂”学中文。由于天资聪敏,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908年15岁时,获得清政府颁发的华侨子弟奖学金回国升学(注一)。初入南京暨南学堂。在暨南中、英文成绩很好。数、理、化三科更好。在南京学习二年,毕业考试冠全班。这时李光前就立志要做工程师,他在新加坡时,目睹工程师十分吃香。其时正是西方学术思潮在中国澎湃汹涌,加上詹天佑在铁路建筑上的特殊成就名震全球,促使他更加勤奋学习。 1911年初,李光前18岁,升学北京清华高等学堂,后转入唐山路矿专门学堂,在路矿专门学堂深受革命思潮的影响,全校师生剪掉辫子,支持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李光前还参加同盟会(注二)。辛亥革命成功后不久,袁世凯当上大总统,野心想当皇帝,为扫清建立中华帝国的障碍,四处拘捕同盟会会员,下令封闭路矿专门学堂。李光前被迫逃往上海,1912年19岁时,搭船返新加坡,结束了在国内四年的学习生活。 返新加坡时,其父早已返回故乡,李光前孑然一身,初在道南和崇正母校任教,兼华文日报英文翻译员。白天在崇正教书,晚上在教室内工作和睡觉。斯时,电灯还不普遍,教室里蚊子成群,他点着洋灼,左手拍蚊,右手写稿,辛勤工作。 为实现当工程师的理想,不久,考进英殖民政府测量局附设的测量专门学堂半工半读;同时修读美国某大学函授土木工程科。测量学堂待遇微薄,工作紧张,每日清晨5时起床,6时集合到各处工作;烈日下测量马路,大风雨测河流,辛苦劳累,下午又要上课,晚上做作业和温习功课。历三年的艰苦学习生活,1914年毕业。 李光前从童年到青年,经10多年的苦读,为以后创立南益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步入商场初露才华 1914年欧战爆发,欧货来新加坡很少,新加坡商品奇缺。庄希泉和友人创设“中华国货公司”专卖国货,急需一位精通中、英文才学兼备的人才。李光前恰在测量专门学堂毕业,庄希泉慧眼识英才,要聘李到国货公司服务。李光前在测量专门学堂学习期间已看透英殖民政府用人方面的民族歧视政策,华人为殖民政府服务是没有前途的。但入学前已与政府签订毕业后为政府服务五年的合同。否则,要付一笔巨款。庄希泉看重李光前,愿代付“赔金”,李光前答应受聘,李氏由庄希泉导入商场。 1915年李光前入中华国货公司英文财库,处理英文文件及采办国货和办理重要交涉事务。在国货公司工作期间,成绩卓著,初露才华。他除采办了国货进口外,还采办了许多中国书籍入口,尤其是采办了民国版的课本,取代了各地学校采用的清末旧课本入口。此举,除增进了公司的盈利外,更起着宣扬中华文化、宣传革命新思想的作用,收到一举两全其美之效。 20世纪初,国际树胶市场受英国人的控制,美国的汽车业已欣欣向荣,对树胶的消费日增。美商不满英国洋行从中牟利和诸多阻难,派员到新加坡设行直接向星、马商人买树胶,陈嘉庚是当时华人的树胶大王,也不满英国洋行的垄断,想打开欧美市场,急需聘一位精通英文的职员。1915年在一次筹募救济祖国南方水灾灾民的集会上,庄希泉曾把李光前介绍陈嘉庚,并赞赏李的才华。陈嘉庚只唯唯喏喏说:“好!”“好!”,并未记在心上。 筹募救灾会后不久,一位美国商人带着翻译找陈嘉庚,询问直接购买树胶的事,并留下购买树胶的文件和合同,这不仅是一笔大生意,也是打开欧美市场的良机。他整天跟属下商讨,在他们亲友或认识的人中却找不到一个合适人才。有一天陈嘉庚在办公室里,事有凑巧,李光前下班后向陈取回昨晚借给他的雨伞。嘉庚请他喝茶坐谈。在交谈中了解到陈不仅是英语精通且念过大学,即把白天美国人留下的文件拿给他看,问:“这些说什么?”光前将内容详细向陈说明,嘉庚大喜,即邀请帮他与美国人打交道。李说:“要向老板请示”。翌日,嘉庚向庄希泉借人,庄陈是知交,庄欣然同意。李光前协助嘉庚出色地办完这笔交易,使嘉庚成为华商把树胶直接售给外商的第一人。陈嘉庚大喜,特地与庄希泉商量,请他让才。经庄希泉和陈嘉庚多次动员劝解,李光前才答应,进入谦益公司服务。 三、进入谦益公司大显身手作卓越贡献 1916年李光前进入谦益树胶公司,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他在谦益是负责树胶出口业务。他勤奋好学、生活节俭、谨慎务实。初入谦益就住在胶厂宿舍的小房间里,只有一张桌和一架帆布床,日夜与工人为伍,经常向工人学习树胶的生产,加工等技术。由于天赋聪敏,且早已具有丰富的学识。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熟识了有关树胶生产的知识。在他主持树胶出口四年间,对公司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16年到1920年,公司每年盈利80至100万元,由于他的才华出众和勤俭的生活作风为陈嘉庚赏识,1920年光前27岁时,嘉庚将他的年仅17岁的长女配给他。此后,嘉庚将公司的一切树胶业务交给他处理。 李光前在嘉庚公司任职10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国外市场与行情以及银行界对树胶业进行资金融通与信贷方式,对树胶业的生产、加工、买卖到报价、报关、下船等工序都了如指掌。这为日后自己创业积累了丰富经验,为鸿图大展铺好道路。 四、投资华商银行,创立烟房为自己创业打好基础。 李光前成为陈嘉庚佳婿后,两人关系更密切。李光前有雄才大略,希望自己创业。陈嘉庚希望佳婿乘龙,也希望他能自己创业。 1923年8月10日,陈嘉庚将华商银行面额100元的股票100股转售给李光前。四个月后,李光前以100股的新股东被选为该行董事。1923年正是嘉庚事业发展的高峰,有一位女婿得力助手进入董事局也增进该行的信誉。1926年,李光前再购入华商银行100股,在该行的根基更稳固。 1925年胶价回涨,谦益公司一些旧职员纷纷离去自闯天下,且已开始发迹。这对嘉庚公司业务是个大威胁,更激起光前自己创业的欲望。1927年经嘉庚同意在麻埠与友人合伙经营一烟房。烟房由友人经营,他仅周末驾车巡视而已。这与谦益出口业务并无冲突,麻埠烟房的创业是李光前创建南益的前奏。 1927年1月,他首次中选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1927年英国种植家在麻埠拥有人称为“红毛园”近千英亩的大胶园,要以市价半价出卖,因有虎患,工人不敢去刈胶,没人敢买,光前从测量局旧同学中获得准确的讯息,确知政府已决定不久在此园坵附近大建公路,他以独到眼光和过人胆识,把胶园买下来。为纪念在祖国的故乡,改为“芙蓉园”。不久,公路建成,虎患根除,园价暴涨,于1928年以40万元出售,做为创办南益树胶公司的资本,不到一年,赚到30万元。成为南益的发家地,至今南益集团内留传着李光前鸿福齐天,煞气大,连老虎也怕他。真是“福地福人居”。 五、创建南益,立下八字真言,誉满星马 1928年,李光前创立南益树胶公司,正是新加坡胶业蓬勃发展时期。据当年调查,单新加坡胶商有126人,胶厂37间。当时从事树胶贸易的大胶商都拥有胶厂和胶园。可保证胶源充足无缺货之虞,价格又便宜。但要积压大笔资金。 李光前仅有40万元资本,面对历史悠久,资金雄厚的胶商,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要在强手如林的胶业中分一杯羹,确实不容易。李光前经过深思熟虑,采取与大胶商相反的经营方针和方法。决定掌握充足的流动资金,高度发挥现金交易的作用,有人称为银弹政策。南益初期,不建胶厂,只租用林义顺的通益胶厂,改名为南益树胶厂。不买胶园,一切买卖实行货银两讫,特别是对出售树胶的小园主,一手交货,一手交钱,小园主如有急需,还可向公司先借多少。现金交易,使商家,小园主,甚至同行都以为南益的资金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另方面,采取童叟无欺的诚信原则。李光前告诫职员绝不可欺骗顾客,如发现有欺诈或短秤的情况,公司除赔偿顾客全部损失外,有关职员即受到警告或调职,如不悔改,即请另谋职业。这样一来,凡与南益交易的顾客有口皆碑,竭力做南益义务宣传员,使南益胶源充足,甚至远远超过经营数十年且拥有大胶园的胶商。在实践过程中,李光前根据华人经商的传统美德,加上西方先进管理实务提出:“诚实、信用、严明、谨慎”的经商方针。同时改进了胶厂的生产过程,提高功效,改进熏胶技术,提高质量,达到降低成本,增进盈利。这样,不仅使南益站稳脚跟,赢得信誉,且赢得了迅速发展。 六、虽遭世界经济大萧条打击,南益仍惨淡经营起飞 1929到1933年是第一次世界性经济萧条,李光前企业受到大挑战,他在三个方面惨淡经营,集中资金和人力,渡过难关取得大发展。 首先在银行方面,1930年多家银行纷纷倒闭,华商银行也岌岌可危,在李光前竭力建议下,于1932年与和丰、四华侨银行合并,组成新的华侨银行,集中资金与人力,李光前为副董事主席,惨淡经营,在困难环境中不仅求得生存而且赢得发展,1937年由李光前任董事主席到1964年因病辞职。任职达27年之久。 南益树胶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即遭世界经济大萧条之挑战,业务不振,但它没有向银行借巨款创胶园。为了求生存和发展,李光前争取二位好友叶玉堆和李丕树的鼎力支持,不断增加资本,1931年组成南益树胶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增加到50万元;1933年注册资本额扩大到100万元,使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李光前审时度势,洞察机遇,在经济复苏,胶价回升之前,利用雄厚资金把1931年被汇丰银行接管的星、槟、巴生陈嘉庚的胶厂租下来。稍后,把陈嘉庚在印尼的福东树胶公司通过银行,用2万元买下来(这是荷兰人花800万元建立起来的公司)。此后,南益把业务扩展到泰国。除扩大资本外,并向汇丰银行获得巨额贷款,大事囤胶。1934年南益获利达300——400万元之巨,有了大盈利,立刻收购被银行接管的陈嘉庚和林义顺的胶厂和胶园。李光前成为新的树胶大王。1934年4月向汇丰银行借21万5千元,1936年4月再借15万5千元作为流动资金进一步巩固树胶业务。1937年与陈六使积极筹组新加坡树胶公会,随后李氏任会长。 经济大萧条期间,李光前利用雄厚资金向黄梨园、饼干、印刷公司、椰油等行业进军,尤其是向黄梨园,黄梨罐头厂进军,1933年南益在新、马两地约有三万英亩的胶园和黄梨园,新马黄梨罐头出口南益占半数,使李光前成为黄梨大王。 李光前积累财富其目的是“取之社会,用之社会”。1930年事业初创时,以他的父亲之名建立“国专基金”,作为慈善办学的用途,1934年事业有成时,出任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董会主席,负责每年经费和特别费外,另捐30万叻币增建教室、校舍和操场,并赠国专图书馆;1936年捐5万元协助嘉庚在新加坡买400英亩胶园,作为厦门大学基金。同年出任南安人的凤山寺信托委员会主席。1938年在家乡芙蓉村创办国专小学,负责全部经费。1939至1940年被选为两届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1941年建立李光前奖学金。1942年扩到全县。1941年协助嘉庚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师范学校。1943年在芙蓉家乡创办国光中学。 李光前身居海外,心怀祖国,他反对德、意、日法西斯所发动的侵略战争。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惨案”。李光前及其夫人陈爱礼参加反日运动。“七七”事变后,在侨领陈嘉庚领导下,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李光前积极参加,被选为总会委员。陈嘉庚在星马发动捐款,推销公债票时,每次都由李光前偕其挚友叶玉堆认捐一大笔,1941年出席美国华盛顿举行的世界树胶会议,滞留美国。1943年任盟军军政人员训练所讲师,专讲东印地理和风土人情课程,为当时盟军第五纵队和美英法联军在东南亚反攻作出贡献。1946年,光前再次被选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正会长,兼星马中华商联会一届主席,华侨银行和华侨中学董事会主席。当时,百废待兴,他领导经济界人士排难而进,贡献卓著。朝鲜战争开始,胶价暴涨南益所赚的钱,盈利20%作花红分给职工。 随着企业的发展,李氏对慈善教育事业的贡献更大。1949年马来西亚大学成立,李氏捐献叻币25万元;1951年再捐25万元作为“图书馆”购买文献之用。他建议要“优先购买对东方文化研究”的图书。 1951年拨部分资产成立“李国专助学金”1952年易名“李氏基金”,其收益专用施贫济老,兴教助学。1964年,李氏将他名下南益所有股份转为李氏基金股份;至此,李氏基金约占南益全部股份的48%,每年盈利达5000万——1亿元。 1950年大规模营建国专学村,1954年学村基本建成,计有国专幼儿园;国专小学1、2、3、4校;国光中学和国专医院,以及自来水厂,发电厂等配套设施。此外,捐巨款作为集美学校、厦门大学的修建和扩建校舍和学校经费。仅厦门大学新建楼房20多座。还捐资给泉州华侨大学建陈嘉庚纪念馆。 50年代,陈六使等创办南洋大学,李光前捐10%(即100多万元),他在南洋办教育,遍及各埠、创建和资助星马地区三所大学,20多所中、小学。 1953年,朝鲜停战,他公开发表谈话,要求英政府早日撤销树胶输华的禁令,受到新马各族有关商会及树胶界热烈响应和支持。 1954年李光前退休,把南益管理权交给长子李成义,他每天上午仍到办公室处理社会公益事业。同时,从侧面教导成义。因此,南益集团的业务并未因他的辞职而受影响。 1957年捐巨资倡建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并要求购买东方文学的图书,包括马来文、华文和印度文。同时,要求取消收费制度,均被政府接受。1958年,新加坡成立福利协会,主管救灾工作,李氏任主席。他对各族的慈善事业一视同仁,凡遇灾情,必亲赴灾区视察慰问。他除呼吁各界捐资救灾外,李氏基金带头先捐巨资,从速施赈。他是星马地区最受各族人民尊敬的华人,被星马各界称为“一代善人”。 1958年12月,为表彰他对事业的成就,对社会的贡献,马来西亚大学授予李氏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62年元旦,马来西亚大学正式分别成立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两个国立大学时,李氏受聘为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 李光前曾捐巨款给新加坡大学购图书,文献,附带条件是要优先注重东方文化图书,次及科学。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写成后,无钱付印,李氏资助其出版,对繁荣中华文化作出贡献。 1964年,马来亚最高元首为表彰李氏对当地文化教育的贡献授予“丹斯里”荣衔。 1965年4月,李光前因病由其夫人陈爱礼。长女李淑琼和乡亲李成枫陪伴回国在沪就医。适逢全国中、西医名家云集上海开会对李氏病情格外关切,经专家复诊,确患肝癌。公推两位中医高手开方治病,李氏服药未三个月,痼疾若失。病情好转后,被邀往北京参见,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之后,回故里芙蓉乡,亲临国光中学、国专小学看望师生,了解办学情况,他认为:“各校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办学条件好,对各校办学表示满意!”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为表彰李氏兴学事迹,奖予“金质奖章”一枚和“乐育英才”匾额一面。 1967年6月2日,李光前不幸逝世,新加坡报纸当天发表专题,对他一生给予高度评价。星马各界一致公认李光前是大企业家、慈善家、教育家和模范家长。 李光前赚钱的目的是:“取之社会,用之社会”。他个人生活十分俭朴,花在慈善事业则是挥金如土,他办这些事业,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一视同仁。他既在居住国办公益事业也在祖国、故乡大量创办教育事业。 李光前待人彬彬有礼,对属下的高层管理人员相敬如宾,亲如兄弟,对职工和蔼可亲,他生活严谨,艰苦朴素、一生不抽烟、不喝酒,最怕无谓应酬。 李光前在家庭里与夫人陈爱礼夫妇恩爱,从一而终。李氏有三儿三女。生活作风以身作则。对儿女则重视祖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他在治家,经商为人都本着公正、诚实、勤俭、谨慎的原则,李光前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   注:1988年李成枫赠的《南益精神》 注:1925年树胶每磅一元捌角;1932年每磅5分;1934年 到1941年每磅2角到3角7分;1950年每磅一元七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