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前先生是南安县梅山镇芙蓉人,他是一位卓有远见、乐育英才的教育家、爱国兴学的光辉楷模。他自1931年出任新加坡华侨中学董事会主席至1956年,除负责该校每年经费和一部分特别经费外,另捐资增建教室、校舍和操场、建“国专图书馆”、创办光华学校、支持新加坡大学购置图书文献,设立李氏基金会、规定其所有收益用于教育、慈善、公益事业。在国内、捐献巨资建厦门大学的南安楼、南光楼、成义楼、成智楼、成伟楼、宿舍以及建南大礼堂等,建筑面积达61169平方米。尤其是在故里——梅山镇,建立国专小学一、二、三、四校,从1943年秋创办国光中学,建影剧院、图书馆、国专医院、幼儿园、体育场等,捐资410.2万元,建筑面积达50595.9平方米,成为国专学村群体,几十年来为国家树人育才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受人们敬仰。1993-10-18日、是李光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为了缅怀李先生兴办公益事业,造福桑梓的功绩,弘扬李光前爱国兴学的精神、中共南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隆重举行《纪念李光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创办国光中学五十周年》活动。于1993年1月5日,成立筹备委员会,由县委书记梁奕川、县长颜波、县委调研员李兆生、爱国侨胞李成枫先生,分别担任名誉主任。县委副书记陈笃彬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深水担任常务副主任、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姚重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卓金钳、副县长陈玉树、副县长陈章明、县政协副主席苏国人等领导担任筹委会副主任。下设“一室四处”即“办公室、宣传处、会务后勤处,联络接待处、经贸处”。自即日起开始办公、做好纪念活动的一切准备工作。同时,聘请中共泉州市委书记陈营官、市长林大穆、市委副书记邱广钟、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傅圆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尤垂镇,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刘金开,市委常委、副市长薛祖亮,分别担任筹委会顾问,加强领导,搞好纪念活动、促进爱国兴学的精神更加发扬光大,促进南安经济的更快发展。
李光前爱国兴学精神发扬光大,南安广大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继往开来,踊跃捐资兴学助学,深受南安人民的称赞和各级人民政府的嘉奖。
码头旅居印尼爱国爱乡侨胞黄仲咸先生,从1959年起,慷慨奉献、捐资兴办南安公益事业,捐建中小学教学楼、(即仙都)宿舍楼、幼儿园、儿童乐园,医院门诊楼,给学校增添教学设备、购置汽车、彩电、造桥铺路、惠及乡镇。设立奖教奖学基金会,截至1990年底,已捐资达731.4878万元。受惠达到二十二个单位。特别是黄先生教育基金会,奖教面发至全县中小学教职员,奖学面发至全县初、高中学生和职业中学,基金总额达1500万元。黄先生高瞻远瞩,热爱祖国,造福桑梓,这一举措,对南安的教育事业起着极大的鼓舞和推动,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金质奖章。
水头镇旅港侨胞吕振万先生昆仲,十几年来他先后捐资8000多万港元在水头、石井、官桥、美林、金淘、康美、梅山和县实验幼儿园,及泉州五中、华大、师大和武汉大学等,建教学楼、宿舍及办公室,改善办学条件后,又于1990年捐资400万港元支持东田、九都、蓬华、眉山、翔云、向阳等六个山区乡镇贫困村小学建设教学楼、教师宿舍,共25幢,400多间,建筑面积18678平方米,实行教育扶贫,深得群众爱戴与钦佩。
旅居菲律宾爱国侨胞李玉树、陈秀琼伉俪,独资创办新营中学达236.1万元,是我县的又一侨校,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金质奖章。
又如诗山旅居印尼爱国侨胞黄正泉先生,他在旅居印尼侨胞中倡导募集教师福利津贴金、按期汇至家乡,委托代理人,发给有关学校,先是从1984年起,在家乡坊前小学全体教职员工中每人每月津贴基本工资的50%。尔后,相继有侨光中学、南光、南师、成功、梅镜、一中、诗山等中学、以及燕山、民主两所小学的全体教职员工中每人每年津贴两个月的工资,这10所中小学每年颁发教师福利津贴金达56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侨务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广大爱国侨胞、港、澳、台同胞,热爱家乡教育事业,造福桑梓的积极性更大地调动起来、爱国兴学、捐资助学的义举,不断涌现,不胜枚举。从1979年至1984年,全县爱国侨胞,港、澳、台同胞捐资办学,兴建公益事业共达8358.121万元。1985年至1989年,五年又捐资助学4383.37万元。近两年来,越来越多。1991年捐资3327.6万元。1992年竟达5626万元。
捐资兴学又一种形式,即设立教育基金会,将爱国侨胞捐赠的这笔资金存到银行、专项用于奖教奖学、鼓励师生勤教勤学,择优奖励,从1981年至1990年12月,全县先后成立各级教育基金会87个,基金总额达2062.69万元。其中“南安县教育基金会”和“南安县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属全县性的,其余为各乡(镇)或中小学范围内的组织。我们相信,通过纪念李光前先生捐资办学造福桑梓的功绩,弘扬他爱国兴学的精神,南安的教育事业将会更加兴旺发展,焕发出更鲜艳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