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泉州市的西部。东经118°07″30″——118°35″20″,北纬24°33″30″——25°17’25″。东与鲤城区、晋江市交界,东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西与安溪县、同安县接壤,北与永春县、仙游县毗邻,总面积2032.5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73%。主要山脉有西南部的云顶山脉,东北部的阳平山脉,西北部的天柱山脉。主要河流有晋江(古称南安江)及其干流东溪、西溪等十二条,河道总长400公里,水资源总量丰水年25.03亿立方米,枯水年9.3亿立方米,地表水平均15.47亿立方米。境内有五个高山盆地,俗称“五大堀”,即向阳、蓬华、翔云、眉山、风巢;三处河谷平原,俗称“三大堀”,即英都、罗溪、诗山。本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西北有山脉阻挡寮风,东南又有海风调节,温暖湿润为气候的主要特色。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20.9°C,一月份平均气温12.1°C,七月份平均气温28.6°C,无霜期349天;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650毫米,多集中在春夏。
南安市现有人口总数142万人,其中男性人口为726529人,占51%;女性人口698166人,占49%。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畲族、回族、满族等24个,1990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计8225人,约占总人口的6.47%。全市辖22个乡镇,7个国营农、林、荼场,行政村398个。目前,有17个镇基本实现农村小康,占乡镇总数的77.3%,已实现小康村302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5.3%,有小康户21.85万户,108.3万人。全市涌现出5个10亿元镇,5个5亿元镇,6个亿元镇,26个亿元村。
南安置县甚早,历史上曾是福建省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国孙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置东安县,西晋改为晋安县,南朝宋改为晋平县,梁改为梁安县,梁天蓝(502-519)中置南安郡,隋开皇九年(589)改为南安县,1993年撤县设南安市。
南安是著名的侨乡,又是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旋居海外的侨胞、港澳台同胞共300多万人。
南安在饱经沧桑的厉史进程中,孕育了众多的俊彦豪杰。先后涌现出开八闽文化之先河的唐代诗人欧阳詹,宋代杰出的科学家苏颂,孤忠亮节的礼部尚书吕大奎,明代抗倭名将欧阳深,明末清初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明代伟大的思想家李贽,明清两朝重臣洪承畴,为南安解放事业而献身的革命烈士李刚、郭子仲、叶忠,以及近、现代爱国爱乡的著名华侨黄奕住、吴记藿、李光前。尤其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开发宝岛,捍卫国家主权的光辉业绩,彪炳青史,名震中外。公元1661年,郑成功以泉、漳、金、厦为基地,挥师东渡、驱逐侵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神圣领土台湾。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是激励后人的巨大精神力量,他的光辉形象,永远留在中国人民心中。现在,全市人民在南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重振英雄雄风,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个机遇,继续发扬“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建设文明、繁荣的新南安而努力奋斗,坚定不移地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同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一道:共同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民族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通过共同缅怀郑成功的丰功伟绩,增进海峡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相互理解,沿着先人开辟的道路和架设的桥梁,携手合作,运用亲情、乡情、友情,不断开辟新的交流渠道,积极发展两岸的经贸合作和科技、文化交流。
南安兼有丘陵、平原、溪流、海洋之别。农工商贸发展俱全,综合经济不断发展。
南安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开采和探明的有花岗岩、辉绿岩、高岭土、铝土、紫砂土、泥煤、钨、锰、铁、锌、海盐等二十多种,矿点分布达105处以上。其中甲级建材石砻花岗岩储量达7亿多立方米,高岭土矿储蓄量在6000万吨以上。矿产的开采促进本市地方工业的发展。全市拥有建筑材料、食品饮料、塑料化工、电子机械、水暖器材、纺织服装、雨具鞋业、家私装璜等七大支柱产业,生产100多个产品规模近千种,不少工业产品已走进全国先进行业,获部优、省优称号。全市乡镇企业家近两万。创办股份制企业近200家,组建企业集团17家,石料板材企业1080家,陶瓷生产企业近千家。
南安市森林资源丰富,其特点是结构以乔木为主,龄组以幼中林为主,林种以薪炭林为主,树种以松为主。1949年,全市仅保留65万亩疏残林,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开展山林权改革,建立林业管理机构,发动群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1987年全市的林场总面积为11.77万亩,林业用地面积166万亩,有林地面积约123.1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1%,至1995年,基本完成“三五七”绿化工程。
南安渔业水域广,溪流宜鱼水面45000亩,水库、井潭水面52729亩,可供养殖淡水面24406亩;浅海56000亩,滩涂36349亩,可供养殖的浅海22000亩,滩涂19812亩。常见的淡水水产70种,海水水产87种。1978年以后,大力开发外海资源和建设商品鱼基地及水产品加工业,1990年海洋捕捞产量达8071吨海水养殖1150公顷,产量3665吨;淡水捕捞4450吨,3044公顿,产量623吨,水产品年总产量达1.28万吨,1993年水产品总产量增加到2.2万吨。渔业产值11410万元,1995年发展淡水养殖5000亩。目前,正在大规模地发展成片浅海贝类养殖,水域的网箱养鱼、筏式吊蚵等。淡水养殖品种主要是青鱼、鲢鱼、草鱼、鳙鱼;海水养殖主要是牡蛎、益蛏、紫菜、对虾四种养殖。
畜牧业生产历来作为本市农村家庭副业的一个项目经营。1949年以前,畜牧业产值仅占农业产值的10.81%。解放以后,生产有所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畜牧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1988年,畜牧业产值548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64%,1993年畜牧业产值增加至2560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01%。主要的畜种牧业是黄牛、羊、兔、猪、鸭、鸡、鹅。目前,本市的畜牧业生产主要是推广氨化秸秆养牛,创建省级高优农业示范区南安肉牛生产基地,年提供商品肉牛五万头。
南安是农业大县(市),农业生产以稻谷、小麦、甘薯、花生、甘蔗、黄麻为大宗。几年来侧重推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并将此列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把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逐步引上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巩固1万公顿耕地保护区,确保每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5.74万公顷以上,努力推进丰产示范,其中小麦高产栽培示范区4000公顷,马铃薯高产栽培示范区200公顷,杂交水稻面积达7666公顷,再生稻成功面积233公顷,完成国家农业部丰收计划3.3万公顷水稻,新建3000公顷“吨粮田”。同时实施山地综合开发工程,1993年实现3.33万公顷水果基地建设任务,开展“百村百亩”种果竞赛,建成17个连片水果基地,新植果树6216公顷,产量7.06万吨,居全省首位,逐步创建特色的效益农业。
为了繁荣南安的经济,几年来,大力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全市有水电站136处,装机3.16万千瓦,年发电量6994万千瓦时,漳泉铁路在本市境内长达33.75公里;途径仑仓、美林、丰州三个镇、25个行政村、中途设立3个火车站;泉(州)厦(门)高速公路在本市境内长达12.94公里,途径水头镇和康龙农场、8个行政村;国道324线公路在本市境内长达28公里,途经官桥镇社庄至水头镇小盈岭;省道305线公路在本市境内长达53.57公里,途经丰州、洪濑、金淘、诗山四个镇;省道306线公路在本市境内长达30.04公里,途经丰州、四黄、溪美至仑仓英溪桥;县道公路9条,共141.99公里;乡村公路共222条,1117.6公里。至1995年,全市有高等级公路(水泥路)457公里。全市内河水路线长400多公里,海岸线长25公里,5000吨级的多功能码头一个,通海航道有石井港至厦门港35海里,至泉州后渚港48海里、至福州180海里,至上海580海里、至金门6海里、至台湾高雄港170海里、至香港322海里。本市邮电通讯设施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全市拥有12.5万门程控电话、4个移动电话基地,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45亿元。
南安气候温暖湿润,更擅山海之利,有些物产独享盛名,其中龙眼(桂圆),石亭绿茶、杨梅、金凤酒、牡蛎油、蜜饯、“万寿牌”方便面、酱菜罐头、菠萝罐头、轴承、石板材、木雕、珠拖鞋、布鞋等名优产品,已远销到欧、美、亚各地。
南安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誊的安平桥(俗称五里桥),有“山中无石不刻字”之称的九日山,保存南宋时期的十段祈风石刻,有民族英雄郑成功陵墓,北宋的陀罗尼经幢等。著名景点有郑成功碑林、郑成功纪念馆、石井5000吨级码头、大佰岛娱乐城、风山寺、雪峰寺、五塔岩、天柱岩、三十座清朝古大厝等,是洽谈商务,旅游观光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去处。
南安素有“海滨邹鲁”之美称,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科学、兴教育、办文化成为南安人新潮流。全市有459所幼儿园,447所小学,62所中学,4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所成人学校;民办科研机构9个,民办科技实体11家,各类科技人员达2500人,1992年以来,年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达14项以上。其中杨梅衰退病研究、旱地生态农业综合研究,黄牛品改及基地建设研究,香蕉茎叶代料栽培食用菌研究,黄牛育肥和蛇类养植研究,氨化秸养牛研究等,都通过了省、市级的鉴定。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1995年荣获全国科技实力强县(市)称号。乡镇文化“芳草计划”正在实施,文化娱乐设施较完善,南音、舞龙戏狮、装阁、大鼓吹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思乡游子;有面积5.3公顷的体育中心一个,设置标准田径场,3000座位的体育馆和露天游泳池,体校1所,各级裁判员100多人。1986年始至1994年举办四届“郑成功杯”国际篮球赛,增进同海外国家的友谊;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67个,村级医疗站390多个,246个卫生所,平均每千个人口就有医院床位数0.9位。为了保护环境卫生,进行绿化环境,同时对全市100多条(座)陶瓷窑炉的环境污染治理。做到资源开发和保护环境同步进行。开发环保新项目,市区的环境质量等级上升为5级,烟尘控制区达1.8平方公里。完成对全市部分污染物排放企业的污水监测,对塑料、家私、机械、石板材行业的水、噪声、烟尘等污染的调查和监测。继续开展泉州地区酸降的大气污染物监测和雨水监测。逐步提高全市人民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法制观念,加紧环境保护目标的实施。
1985年1月,国务院批准南安市为对外开放县(市),促进了南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92年7月,市委、市政府根据南安实际情况,以立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提出“蟠龙起舞、两翼展翅、中部开花、推进三角、带动山区”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实施了“基础设施工程”、“大市区建设工程”,开展“电力年”、“乡镇企业年”活动。1995年5月,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南安市今后经济发展的总体构思为“三分经济区域”的发展态势,即以市区现代化城市建设为中心,以中南部经济繁荣区为重点,以三线、两溪为纽带,强化向北部和西部区域的辐射,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实施了“先行工程建设”,开展“三资企业年”活动,进一步繁荣了南安的经济。目前,全市有100个工业开发区,三资企业累计达532家,合资企业58家,共引进外资累计达6.47亿美元,出口创汇累计3.04亿美元。经济发展位居福建省“十佳”县(市)首位,“十强”县(市)第二位。经济实力济身第三届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居8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