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溪美是由溪仔尾美化而来。西溪俗名叫大溪,源于东田的兰溪俗溪仔,溪仔与大溪的汇合处叫溪仔尾,正是现在的顶溪尾。那时陆路交通很不发达,大都是靠溪运,东田溪当时经常有船只来往,所以是一个停靠点,沿溪岸有几间小店。后来因为溪仔尾有一个地方叫石鼻后,水域相当深,原因是有石壁,每年多次受大水冲击,水力回旋将沙土冲掉而形成。因此顶溪尾逐渐移位于溪仔尾,并建起小码头,上游运来杉木、松毛叶、毛竹、茶叶、木竹家具等。记得在睏狗山北侧溪边有一家叫胡兴妙杉竹行,专收买杉竹。下游则运来布匹、衣料、大豆、豆饼、面粉、海鲜、洋肥、洋货、食盐等日用品。
那时的溪仔尾只能说有三大特点,山(丘陵)、水、田(包括旱地)。从北算起向西有山仔后、寨顶,睏狗山(全部是坟地),大普南山、小普南山等;水就是北边的西溪,一招门口的大地,池岸东边有三个小池、酒糟池、与顶溪尾间有一条小水沟,彭美流下来一条溪头桥溪仔;田有水田、旱田,上面列举的山(丘陵)旁边都是旱田,与顶溪尾之间,车站至普尾、霞尾畲和武荣街、新华街各以东与霞尾畲、沃后、田墘之间低地都是水田,而且很低。此外各地夹杂庄厝、龚厝、吴厝、上厝陈、何厝、宫尾下、叶厝、五柱、白沙崎、马朝、下房等厝宅下,地势非常崎岖不平,找不出有一处平坦如兰球场大的地方。最初听说是龚厝几间小店铺,(在二招附近)这几间小店铺,叫龚厝埕,后来才有井脚街和其他炭埔街,街道只有三、四公尺宽的土路。
随后在民军时代,由于那时民房建筑都是利用杉木、竹、竹编。多次遭火灾,有一次大火将溪仔尾几乎全部烧毁,所以才重新建一条中山街,公洽街(陈议的别号)、炭埔街、井脚街、石头巷、庄厝巷、直街巷、长利巷、总长不足1000公尺,道路狭窄。就中山街宽也只有六公尺,而且都是土路,又兼高低不平,没有排水沟。每逢风雨天,总是土沙遍地,泥泞满街。住房大部分为土木结构的平屋,只有中山街才有少数二层楼房。
因井脚街与中山街和公洽街交叉十字路都是低陆地,所以每逢七月雨季经常溪水直冲入市内,以致生意无法经营,有好些土墙也被淹倒,有时半夜来水,居民和商店货物未及搬迁,而被淹比比皆是,真是惨不忍睹。损失无以计算。
民国25年(1936)冬至民国26年,县署从丰州迁到溪美。关于迁署问题,这里应该先说明一个问题,未迁以前有很多人认为洪濑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尤其是梅山、码头、罗东、九都更是赞成。陈国辉(民军混成旅旅长)未死以前也是这样主张,那边正好靠近他家乡九都。待国辉死后,(陈国辉属下团长)有一次陈议省长出巡溪美时,陈佩玉取出南安县地图出示,极力主张溪美是全县的中心点,而且水陆交通便利,尤其当时西溪较深,船只来往如梭,海都(指官桥、水头、石井三镇)也都极力赞成此举,所以获得陈议批准。当时县署迁来时暂借用私立平民医院作办公,西溪小学校为临时监狱,小学暂迁炭埔街,其余的附属单位和公职人均暂借民房办公和住宿,并着手筹划县城建设,选定建安山(原名睏狗山)将该山全部坟墓移到南山脚西仔山安葬)的6000多平方米的山坡地兴建新县署。不久因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7月7日)县署建设受到影响,直至1949年上半年,县署的办公用房、生活用房等建筑物仅有1000多平方米,多系砖石木结构的平房,只有一座建元楼,为县长办公之用。附建于中山堂的三间小阁楼,作为县署机要重地,又在县署对面两侧的普南山左仑,新建国民党县党部,建有“国字壳”的18间县党部的办公室一座,商会址一座,小四合院和平房宿舍各一座,均系土木砖石结构的平屋,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仍在建安山,沿用民国时期的县署办公。1955年开始逐步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至1968年,建成县人民政府办公楼、礼堂、宿舍、食堂等7座,其中4座为二层楼,3座为平屋,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均为水泥砖木结构。1968年8月南安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改称为县人民政府)办公地点搬迁到普南山左仑和中共南安县委员会合署办公。原建安山的县革命委员会办公处改为南安第一招待所。1976年,县投资20多万元,拆掉旧房改建“同字壳”的三层办公楼,经过改建和扩建,到1988年底南安县人民政府大院内,有中共南安县委员会、南安县人大委员会,南安县人大委员会、南安县人民政府、中共南安县纪委会和其直属的48个办公机构的公用房,共有五层以上楼房8座,四层楼房5座,二层楼房7座,平房6座,办公用房,生活用房总面积1.5万平方米。县人民政府大院外,还有25个直属单位,都各自建有办公楼和宿舍,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左右。
城市改建:1991年初,西溪路是(改称为成功街)县城旧区第一改造工程,共搬迁7个单位和168户,拆除旧房建筑物1.34万平方米,新建商住合一的综合大楼14幢,其中店面220个,套房282套,总建筑面积3.12万平方米的第一市场。1992年初进行第二期改造工程,其中何厝街改建区共拆旧建筑物3500平方米,新建商住合一的综合大楼10幢,总面积2.4万平方米,车站改建区拆除旧建筑物3500平方米,新建商住合一综合大楼10幢,总面积2.4万平方米。1992年底进行第三期改造工程,其中车队改造区拆除旧建筑物4000平方米,新建8幢大楼,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民主街改造区拆除旧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新建27幢综合大楼,总面积8万平方米。1993年续第三期改造工程拆迁旧建筑物计6.8万平方米,新建高住楼70幢,总面积19.8万平方米,共投资2.5亿元(包括市政设施)通过三年的建筑,市区面貌焕然一新,1993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先进县城”称号。1994-1995年市府院内拆迁改造市委七层大楼和市府大楼。第四期续改造井脚街及南大路延伸至猪哥崎,及顶溪美区改建,将溪美街延伸至顶溪美尽头。
1991年至1993年市区拓宽,新建道路14条,长度18.35公里,面积22.8万平方米,其中普莲路、环城东路、洪堤路、环城北路、湖新路、湖滨路、柳湖西路、环城西路、柳新路、新村路、新美路、普南洋路、河滨路、五柱路、镇府路。改造街道4条,其中成功街、溪美街、(原何厝街)武荣街、民主街,以上全部都是水泥路面。还新建溪美大桥,县城柳湖防洪排涝站,新建地下水道7.35公里。又将河滨路北边,修建一条防洪大石堤。中间建公园,柳湖改建柳湖公园。
现市区各条街道两旁高住大楼都是6-8层大楼,比较高层建筑有必利达大厦12层,南安大酒店12层大楼、南安烟草大楼9层,邮电大厦28层、和成功大厦32层及武荣大厦10层正在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