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1993年获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好,对社会贡献大”的先进市称号。乡镇企业已成为南安市经济发展的支柱。全市乡镇企业1.83万家,企业集团18个。乡镇企业年产值75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81.6%,上缴工商税收1.4亿元,占全市工商税收三分之二强,利润4.4亿元,出口创汇9.2亿元。并形成了石板材、水暖器材、建筑陶瓷、雨具、针织服装、鞋革箱包等八大主导行业和十六个生产基地。产品质量高、新颖、美观。1993年,有15项名优产品获省级奖,产品走俏海内外。
而在1978年南安的乡镇企业仅有1445家,企业人员38287人,年总收入3500万元,上缴税收152万元,实现利润276万元。(当时称社队企业)主要行业,以铁木、竹加工业为主,和一些农机具修配的小工厂,因而南安有“四坊”(磨、糖、油、豆腐坊)“五匠”(铁、木、泥、石、篾匠)之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的指示,南安乡镇企业就在这个基础上起步的,在这个时期,脱颖而出的是仑苍、英都的水暖器材得到迅猛发展,成为“瑞士式”的家庭工厂,为南安乡镇企业发展打了头阵,起到率先示范的带头作用。83年水暖器材业已发展到周围六个乡镇,企业达400家,产值近6000万元。同时,以洪濑、水头为基地的外贸出口企业也迅速发展,水头皮塑厂、洪濑珠拖鞋厂,官桥鞋厂成为乡镇企业的三颗明星。主要产品有:珠绣拖鞋、登山鞋等产品出口香港、东南亚各国。
1983年南安乡镇企业已发展到2035个,就业人数为77073人,企业总收入1.85亿元,上缴税金580万元,实现利润1053万元。
1985年中央在“关于七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对乡镇企业实行“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总方针。南安上下呈现乡办、村办、联办、个体办工、商企业“四个轮子”一齐转的发展势头,乡镇企业开始发生新的历史转变。从84年至90年是南安乡镇企业第二个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南安利用山、海、侨、台的优势,外资企业迅速发展。诗山雨伞、罗东针织、官桥、水头的建材业、九都的鞋业、丰州的箱包业、石井的石料板材加工也初步得到发展。至90年,南安乡镇企业达12494家,总产值为8.0079亿元,上缴税收达2984万元,就业人数130199人,实现利润6003万元。
1991年以来是南安乡镇企业高速发展时期。新一届的县委、县府领导,把发展南安乡镇企业作为发展南安经济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确定南安建设的宏伟蓝图,提出“蟠龙起舞,两翼展翅、中部开花、推进三角、带动山区”的经济发展格局。对乡镇企业发展提出“一年播种、二年开花、三年结果”的构想。91年南安开展了“乡镇企业年”活动。“发展乡镇企业,振兴南安经济”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92年在中共南安县委七届三次会议上作出《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八条决定。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后,南安乡镇企业抓住这个历史的机遇,乡镇企业形成发展的高潮。93年是南安撤县建市年,借助这股东风,继续把乡镇企业发展推向新的高潮。南安乡镇企业三年跨出三大步:91年总产值突破10亿大关,92年达25亿元,93年达75亿元。93年底全市乡镇企业达到1.8万家,从业人员25万人,乡镇企业总产值7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97.3%,其中工业产值60.62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4%,上缴税金1.39亿元,增长104.4%,占全市工商税收的74.3%,实现利润4.4亿元,增长158.6%。全市16个镇产值超亿元,其中10亿元镇1个(水头镇),超5亿元镇5个。涌现出11个亿元村。实现了乡镇企业“一年播种、二年开花、三年结果”的丰硕成果。
建市一年来,南安乡镇企业继续迅猛发展。94年初,市委、市府成立了“南安乡镇企业发展工程指挥部”,全权负责南安乡镇企业发展工作。至94年10月,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已达95.9亿元,其中工业产值76.8亿元,出口创汇12.8亿元,上缴税收1.7亿元。
目前,南安乡镇企业已逐步走向专业化、集团化,诗山被称为“雨伞城”。罗东“针织城”以石井为主的石板材,全市90年不到10家,现在已发展到1008家。官桥、水头的瓷砖建筑材料遍地开花,九都的鞋业走遍全国各地。仑苍、英都的水暖器材已发展到多样化、高档次的产品。
南安市乡镇企业方兴未艾,大有希望。随着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将以更快步伐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