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交通运输话今昔 南安交通运输,历史上有过繁荣昌盛。自孙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置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丰州)以来,南安长期为闽中、闽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比较发达,东西两溪贯通全境,上连永春、安溪,下过泉州入海,木帆船往来无阻。宋元时期航运发达,丰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桥梁则有“闽中桥梁甲天下”之誉,宋代即建桥35座,其中以五里桥和金鸡桥最著名。陆路通往京城的官路二条,宋嘉定年间(1124)即建有康店驿(今水头蟠龙)和汰口驿(码头土皮云)两处交通管理站。明末清初,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建立上千艘船队,航行于日本、东南亚各国经商,是宋之后再度繁荣时期。 至1949年底,全市仅有3条(117.5公里),而且仅福厦线28公里能正常通车。本市没有自有汽车,有牛、马车167辆,手推车46辆,营运自行车409辆;内河木帆船126艘,986吨位。水陆运输客运量20万人次,周转量216.5万人公里;货运量4.33万吨,周转量45.2万吨公里;搬运年装卸量8.66万吨。 历史发展至1993年,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府把这一年定为”公路年“。副市长黄剑峰挂帅,交通局长苏立冰及沿线各乡镇书记、镇长均下公路现场办公,工程顺利进展。 泉(州)厦(门)高速公路南安境内12.94公里,需征地98.2公顷,拆迁各种房屋51000平方米,砍伐果树2万多株,迁移坟墓2043座,上述拆迁工作于1993年8月开始,年底全部完成。1993年10月施工队进场,进行“三通一平”的前期工作。 省道公路改造:泉安(代号13-306线)公路全线改造工作4月11日正式动工完成丰州地段2.5公路路基拓宽,溪美完成暗坑岭地段1.7公里路基拓宽。泉德(代号13-305)公路改造4月20日开工,完成金鸡桥2公里和石砻路段2公里,康美地段0.5公里,洪濑2公里路基拓宽工程,梅山镇完成2公里,金淘镇完成镇区1公里水泥路铺设。 1993年县道公路改造有梅金线、水浏线、官吾线、南洪线、金霞线。同时,乡村公路经改造的秋翔路、芸山路、榕后路等。 漳(平)泉(州)肖(厝港)铁路南安境内的拆迁补偿工作于93年6月完成,8座铁路大桥已建完成经兜大桥(113米),大宇大桥(160米),溪州大桥(130米),英山大桥(250米),厝仔大桥(130米),丰州大桥(140米)等六座。上砻、井兜、下铺岭三个隧道已全部开工,总挖进190米。仑苍、南安二站已基本成型。 1993年完成货运量642万吨、周转量50386万吨公里:其中陆运546万吨,37776万吨公里,水运96万吨,12592万吨公里。1993年完成客运量1437万人次,周转量91325万人公里。 1993年完成搬运装卸量642万吨。至1993年有各种机动车辆57810辆,其中汽车3797辆,有内河、外海木帆船机动船共325艘、36443吨位。 1994年,全市有各类公路236条,1397公里,全市22个乡镇和99%的行政村都可通汽车,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68.73公里,水泥、沥青路面占65%,共有公路桥179座,乡村路桥194座,自行车25万辆(户均1辆),机动车6万多辆。沿海运输机动船208艘,52828吨位。全社会完成客运量2010万人次,周转量127855万人公里;比1949年分别增长99.6倍和58.6倍;货运量835万吨,65478万吨公里,比1949年分别增长192倍和687倍;搬运装卸量完成835万吨,比1949年增长95倍。 1994-10-15日“梅花岭隧道”通车,全长218米。福厦公路(国道),省道305、306线(南安市路线)拓宽改造工程继续紧张施工,泉厦高速公路、漳泉肖铁路(南安路段)继续建设。溪美大桥、洪濑第二大桥、霞东大桥先后建成。 1994年底拟兴建石井5000吨级码头。 电力的发展迅猛 民国16年至19年(1927-1930),陈国辉在诗山创办“山头电灯公司”,装机容量5千瓦,日发电3至5小时,是南安最早的火力发电,至1977年全县企业内部有自用火电机组281处,321台,装机总容量13483千瓦。1988年11月,溪美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产后,全县大部分的火力发电站机组基本停止使用,只留南安糖厂、洪濑糖厂和大盈糖厂自备的汽轮机组在榨糖生产时使用。 1952年,国光中学校董会在梅山竞丰村石墨头筑坝截流引罗溪迳流建南安第一座水电站,安装一台桨式水轮机,配发台机6千瓦,发电供国光中学及国专医院夜间照明,1974年建成的坂头梯级水电站,是本省首座蓄引结合,梯级开发的水利水电工程。至1988年,扣减报废的小水电站80多座,全县兴建小型水电站共136处,总装机26966千瓦,年发电量6952万千瓦时。全县包括市管山美、石壁和桃源水电装机3.132万千瓦时在内,已开发水电总装机容量5.70万千瓦,占规划可开发容量6.16万千瓦的92.5%。 1952年,国光中学电厂采用3.3千伏电压等级送电,架设电厂至国光中学3千伏线路,为全县第一条3千伏高压线。至1988年,10千伏输电线路长1582公里。全县供电最高负荷4.1万千瓦,年供电量14364万千瓦时。其中水电发电量6952万千瓦时,火电发电866万千瓦时,向省电网购电6546万千瓦时,全县人均用电量116千瓦时。 1988年至1991年建成溪美、水头、洪濑三座110千伏变电站,分别完成一号主变投入运行。1992年建成内厝、丰州、罗东三座35千伏变电站。1986年至1992年新建、扩建35千伏变电站10座,主变装机容量达62850千伏安,从省网直供电的110千伏变电站三座,主变装机容量94500千伏安,年供电能力可达4.6千瓦时,新架设各种等级的输电线路1168公里,已初步形成供电网络配套。 建市以来,筹集1.2亿元资金投入输变电工程的新建、扩建,输电线路的架设和技术改造。1993年至1994年石井、美林两座110千伏变电所相继投产,岭兜35千伏变电站也即将竣工投产,至今,已有35千伏变电站8座,110千伏变电所5座,年供电能力可达到12.6亿千瓦时以上,各种等级的输电线路2200公里,拥有一套现代化的电脑调度设备,基本实现了安全、保障、优质的供电服务。 1984年成立南安电力公司,有职工220人,固定资产319万元,年创税利92.1万元。现有职工700多人,工程技术人员57人,固定资产超亿元,1993年创产值4.478亿元,年供电量4.1亿千瓦时,创税利2305.32万元,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居全省同行业前列。 邮电通信 1989年-1993年是南安邮电通信发展史上的一个大飞跃。1993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完成8107.36万元,比1990年增长6.13倍。1992年邮电业务收入3545.54万元,位居全国邮电百强县(市)之18。全面完成省邮电局考核的各项通信质量指标。程控电话开通两周年,全市城乡电话总容量达5.3万门,装机户数达15248户。大霞美邮电支局1993年人均业务收入超百万元,创全国邮电人均收入最高纪录。 (一)邮政 邮政特快专递 1991-10-26日先在南安邮电局本部及丰州邮电支局开办国内国际特快专递业务。1992年3月1日起省邮电局开辟福州-厦门全国第一条邮政特快专递夜间专线邮路,与福厦特快专车衔接,使福厦沿线12个市县互寄邮件于次日上午收到。同时加快南安出省特快专递邮件的运递速度,促进了专递业务的发展。大霞美邮电支局1993年全年邮电业务收入533.58万元,其中特快专递收入315.14万元,占邮电业务收入总数59%。 邮政储蓄 南安邮政储蓄业务是1987年恢复办理的。1993年邮电局领导总结经验教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决心改变面貌。①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②增设服务网点;③开展协储竞赛活动;④以优质服务取得储户信赖;⑤开发应用微机处理系统,提高工效。1993年南安邮政储蓄从低谷中解脱出来,年末余额达4009万元,比1989年增长7.3倍,跃居泉州地区第二位。诗山支局邮储年末余额突破千万元大关,名列全省农村邮电支局储点的第三名。 集邮 1984年7月开办南安集邮门市部,1993年8月成立南安市邮票公司。1989年至1993年先后召开二次集邮协会,会员856人,举办4次集邮展览活动。1989年集邮业务收入为10万元,1993年达37万元,比1989年增长2.7倍。 邮政通信生产推广应用新技术。1992年10月,南安报刊发行“要数”应用微机处理系统,并入全省报刊行微机网。其最大优点是把报刊发行业务由原来需要十道工序减化为三道工序,既省力又省时。1993年10月南安邮政营业厅微机处理系统投入使用,实现了计费、开据、制单、平衡、消号自动化。此外,电子包裹收寄机、包裹扎包机、信函捆扎机也在营业和分栋封发部门应用,大大减轻邮政生产作业中的劳动强度,加快邮件内部处理时限。 (二)电信 通信能力 1989-1993年是南安邮电通信建设投资最多的时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75亿元,累计固定资产总值达1.96亿元。1991年第一期引进7500门程控电话交换设备开通。1993年第二期引进4.55万门程控电话开通。至此,南安全市城乡电话总容量达5.3万门。其中:市内电话容量达8000门,比1989增长7倍;市内电话用户达3614户,比1989年增长2.89倍。1993年农村电话容量达4.55万门,比1989年增长13倍以上;农村电话用户达11634户,比1989年增长7.42倍。 通信网络 1989年以前,南安电信通信手段是单一的明线载波传输。随着先进技术的逐步采用,1990年南安至泉州的长途电路开通数字微波传输,1991年又开通光导纤维电缆传输,形成有线无线兼用的通信手段。1993年长途电路达720路,比1989年增长12倍以上。1991年以后县至各乡镇的中继传输电路,由明线载波传输,更改为光导纤维电缆传输,至1993年底全市实现传输数字化。1991年11月,南安开设无线寻呼发射台,至1993年先后建成水头、美林、梅山、码头等4个移动电话通信基站。至此,南安全市拥有4个基站150个话音信道的移动电话网和4个无线寻呼发射台。 程控电话 1986年8月,南安县城开通纵横制市内自动电话1000门,初步改变市内电话通信的落后面貌。1987-1990年先后在洪濑、官桥、诗山、水头、梅山、石井、丰州等7个乡镇改制农村自动电话,总容量达3500门,同时又在县城再扩容500门,至此,全县基本实现市话,农村电话自动化,彻底甩掉“摇把子”。1991年4月第一期从日本引进7500门程控电话交换设备到货,分安装在市区及洪濑、官桥、水头、仑苍四个模块局,于1991年11月底全部开通,并入泉州本地网。但是,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需求迫切,供需矛盾突出。根据省邮电局提出“适度超前”的要求,县邮电局制定“八五”通信建设发展规划,市委市府提供四项优惠政策和措施,终于在1993年4月第二期引进4.55万门,至此,南安全市电话总容量达5.3万门,分别安装在市区及官桥、水头、石井、蟠龙、丰州、洪濑、大霞美、梅山、罗东、诗山、码头、仑苍、英都、美林等乡镇和地区,其余乡镇则并入邻近模块局。至此,全市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子化。 无线寻呼、移动电话市邮电局充分利用电话自动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优势,确立“分层建设,逐步到位,全面覆盖,满足市场”的指导思想,于1991年11月在溪美建成无线寻呼发射台,并与泉州市邮电局无线寻呼系统联网。1992年后在水头、梅山、码头分别新建无线寻呼发射台。为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1992年10月在美林龟山和水头鸡笼山建设移动电话通信基站,并入泉州移动通信交换局。1993年又在梅山格仔头山和码头高盖山新建二个移动通信基站。至此,南安全市有4个基站,150个话音信道,无线寻呼、移动电话覆盖全市70%的主要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