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亭茶是福建八大名茶之一,因其产地紧傍泉州的南安名胜莲花峰石亭寺而得名。古今游客凡登览莲花峰者,都要品尝石亭名茶,方尽游兴而归。
初春时节,我们登游了莲花峰。来到时正是个天气朗清的早晨,但见莲石背后,茶园畦畦,茶树叠叠,润芽初吐,青葱一片,男女茶农们正忙着采摘新茶。午后步入莲花峰下古南安邑治丰州的桃源村,又见户户烟升,家家鼎热,正在忙碌炒制春茗,芬芳馥郁的茶香扑鼻而来,令人陶醉。
据老茶农介绍,宋时莲花石缝间自生有茶枞,僧净业、胜因发现后,悉心培育。初为僧家供佛、款客和自饮之用、数量极少。清道光年间(1821——1850),复本禅师带茶上京,赠与福建住京大臣,被交赞称誉,然则进献皇帝,备受赞赏,获御赐“上品莲花”的美号。从此,众多茶客、香客慕名而来,争品石亭茶。至今当地乡民仍保留着一杯石亭茶、一碟咸柚柑款待佳宾的习俗。
道光以后,石亭茶以南安的诗山、金淘、码头为集散地,再经“水客”由厦门出口,远销东南亚和台湾各埠,甚至远达英国的伦敦。当时菲律宾有许多中药行和茶商专营,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且办押汇。乡人也把石亭茶作为赠送海外亲友的珍贵礼品。因此,石亭茶大有供不应求之势,桃源村人也大都改业种茶。他们披荆斩棘,砌石围园,把莲花峰的山全辟为茶园,后又扩展到九日山、岭、乌石山、石马山、法华山、五虎山、九皋桥、大坑等葵山东南的几十个山头。石亭茶年产量由二、三十斤、骤增至六万多斤,发展神速,达到全盛时期。但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占了东南亚各国,海路受封、茶叶滞销、粮价飞腾。茶农被迫毁茶种粮,石亭茶的生产遭受严重损失。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鼓励发展山地经济,石亭茶有了新的飞跃。
石亭茶系绿茶,清末僧人明宗管理茶林时,才分为四种。老茶农拨点茶树,向我们介绍说:叶为半柔软状的叫“白石莲”;叶长狭尖,叶缘有锯齿形的称“石观音”;心叶呈红色的名“红梅品”;叶形如瓜子者曰“瓜子叶”。按采制季节又分为四种;清明前至谷雨采摘的为“首春茶”,气味芬芳;端午节前后采摘的为“夏茶”。气味浓而浊;小暑期间采摘的为“暑茶”,味略带涩;还有“冬片”的碎茶,味淡而甘。风调雨顺的年景,十月小阳春也可采摘,但不成数。
立身莲石,纵目葵山山脉,但见石布丹山,雾笼冈峦,此地温润多雾,富有风化岩石的矿物质,符合上品茶叶生长的自然条件。石亭茶产期为闽省最早,南洋、台湾各地都可在谷雨前后品尝到石亭的首春新茶,故有“旗枪初试雨前茶”之誉。石亭精茶(雾茶)还具有“三绿”、“三香”的优点:“三绿”即原茶呈银灰绿色;冲泡时水呈碧绿色,泡后叶呈淡绿色;“三香”即茶叶含有杏仁香味,绿豆香味和兰花香味。所以有称石亭精茶为色、香、韵“三绝”珍品。另有以石亭茶叶为主,配上砂仁、藿香、蓬来草、鬼针草、等中草药制成的“莲花峰茶丸”有清热、解毒、驱风、止咳、开胃、健脾、提神、消疲之功效,畅销于国内外。
我们登游了莲花峰,参观了石亭茶园、摩挲了历史记茶的石刻,聆听了老茶农的介绍后,又品赏了“上品莲花”的石亭“首春茶”,领略其芬芳的气味,真是心旷神怡,故即兴赋诗一首,以志纪念,诗曰:
雾锁春山芽润黄,
泉南一派采茶忙。
色香韵味称佳品,
红绿乌花播远方。①
斟盏沁人神目足,
提壶寿世意绵长。
上千余载栽培史,
誉满寰中莲石乡。
注:①红绿乌花,泛指红茶、绿茶、乌龙茶、茉莉花茶等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