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吴春晴缅怀郑延平王诗注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台湾文化界知名人士吴春晴先生,南安丰州人。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半世纪来,茹古涵今,语圆律细地吟哦数千首诗,他的《寻梦草存校订本》选入587首。 吴老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民族气节十分崇敬,每以郑成功精神自励,积极主张祖国和平统一。去台前后,啸咏良多。兹就中选四首,试作些说明和注解。然才疏学浅,力不从心,错误在所难免,诚如吴老“奉上拙集寻梦草存校订本一册”所云“惠察指教无任感幸!”四首是“《丰州古道望郑延平王焚儒服处》、《明季南安诸生》、《刻冬郎诗卷石井衣冠印》和《延平王祠》等。 1940年所咏的是: 丰州古道望郑延平王焚儒服处 北望中原志已违,巾灰不共谷陵非。 春泥盘马丰州道,大有衣冠缅旧徽。 这首诗说郑成功北伐虽事与愿违,但是焚儒服的动机是正义的。不论陵谷山川怎样变化,都无可非议。作者在策马徘徊,逗留于一路春泥的丰州古道上,凝望许多人士前往焚青衣处,瞻仰和缅怀这位卓越的英雄。 标题的“郑延平王”是永历十二年(1685年)一月,永历帝册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一、二句的“北定中原”、“巾灰”是这样的,1646年,(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已接受清朝招抚)清兵袭击安平(今晋江市安海镇)烧杀奸淫,造成十室九空,惨不忍睹。郑成功生母田川氏被清将金固山侮辱,愤而自尽。这就更加深了郑成功的国仇家恨。葬母以后,他即脱下儒巾青衣,到南安县学口(在丰州镇)火化,并作了祷告:“昔为儒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谨谢儒服,惟先师昭鉴之!”因而投笔从戎,毅然誓师海上,高举“杀父报国”的旗帜,扬帆往广东南澳募兵,为反清复明积蓄武装力量。后来由于主客观原因(见下首注)壮志未酬。三句的“盘马”是教马徘徊或逗留。尾句的“旧徽”,这里指“郑成功焚青衣处“的标志,从前立的石碑,是知县马振理经办的。 1943年所题的是: “明季南安诸生”郑成功。(另一首颂洪承畯) 大势瓜州去不还,青衫未化血痕鲜。 江山地裂华夷限,海国天高日月悬。 师誓犹存残刻在、忠孤可有后人传。 胡氛莫向台阳望,桑柘而今起野烟。 这首七律是作者啸咏于抗日烽火连天的日子,有忆昔抚今之感慨。诗中通过对郑成功失却北定中原的大势,不能达到焚青衣愿望的追忆,进一步描写郑成功百折不挠的气慨,在江山地裂,中华民族的领土被荷夷占踞,英雄以大无畏的精神,收复台湾,使日月重光,结尾二句指出日寇不要寄希望于台民会依附。不是吗?斯时的田野、郊外抗日的怒声已经四起了。这正如诗的第二联所述的:“师誓犹存残刻在,忠孤可有后人传”。抗日战争的胜利,也证明了这一点。 此诗的首句,是指郑成功出师北伐,于永历十三年(1659年)6月克镇江、破瓜州,7月初7日逼南京,至观音门,一路所向无敌,势如破竹,因之轻敌而中了缓兵之计,损失严重,9月初7日收兵回思明(今厦门)。三句的“华夷限”,华,指中华;夷,东方称夷,即东方的外国,这里引伸为荷兰国。台湾被占领,祖国与荷夷界限分明,势不两立。四句的全意是沦陷38年的台湾(海国)收归中华的版图,使日月高耀,百姓重见光明。六句的“忠孤”,是指忠直自矢,不求谅于人的郑成功。七句的“胡氛”:胡,我国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统称。秦汉时多指匈奴,这里指日本侵略者。“氛”,战氛。“胡氛”已是拟人化了,含军国主义者的意思。“台阳望”:阳,《谷梁传·僖公28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李白《春归终南山》诗:“我来南山阳”。《诗经·秦风·谓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台阳,就是台湾;“望”,盼望。曹操《收田租令》:“欲望百姓亲附”,吴老似取这一用意。结尾句的“野烟”,是战场(田野或郊外)所扬起的尘土。 1948年所吟的是: 刻冬郎诗卷石井衣冠印 余势楼船下赤嵌,千秋衣烬耐人瞻。 香奁点染孤臣泪,朱字分明未忍钤。 这首七绝是说郑成功百战风涛攻下台湾赤嵌城和再次颂扬焚青衣事迹,继而巧妙地通过“印”的表象,垂泪观书的细节,展现在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前提下,身为孤臣的内心活动的外显性,句句沁人诗脾,不能忘却。 如何理解诗的题目呢?冬郎:晚唐诗人韩偓的小字。唐亡后流落南安丰州九日山,为五代闽国泉州刺史的器重。“石井衣冠”疑是郑成功盖在诗集上的印模,郑南安石井人,有石井人氏之意。“刻”仿刻,首句“余势”:《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成语有“不遗余力”。所以说,一、二句是讲郑成功集中战船这一“兵势强盛”的余力,攻克台湾赤嵌城等,取得驱逐荷夷的伟大胜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焚儒服的宏愿,值得人民永久缅怀和景仰。 第三句的“香奁”是韩冬郎所著的《香奁集》,郑成功有此藏书,冬郎与成功处境有相似之处,见文伤情,故书中有点染孤臣郑氏的泪水。第四句是该印章未忍刻上国姓“朱”字。“铃”:钤记,印的一种。 1951年所赋的是: 延平王祠 净土辟洪荒,须眉懔故王。 眼中桑海换,崇庙尚斜阳。 这首诗描绘一幅高庙夕阳的图画,来阐明郑成功将洪荒开辟成净土,(开辟荆榛逐荷夷)尽管桑海变桑田,时势有异,但男子汉(含外国的部分人)无不敬畏郑成功这位“敢向东南争半壁”的英豪! “延平王祠”的由来是这样的,台湾人民为了追思郑成功复台的功绩,曾在台南建“开山王庙”,暗地奉祀。清同治十三年秋(1974年)经清廷正式命令为郑成功建祠,才把该庙改为“郑延平王祠”。 首句的净土:佛教认为佛、菩萨等居住的世界,没有尘世的污染,所以叫净土;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太古时代,即洪荒时代。二句的须眉:胡须和眉毛,指男子;懔:潘岳从《关中》诗:“主忧臣劳,孰不祗懔?”意为有谁不敬畏。祗:恭敬;故王:郑延平王。四句的崇庙:崇,高。即高庙。 吴春晴先生的诗集中,颂扬郑成功的作品还有《郑延平王焚儒服处属邑侯刊正碑谥》、《已丑书事》、《辛卯五日》、《郑成功》、《赤嵌楼》、《重登赤嵌楼谒郑延平王祠》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