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南安几位参加辛亥革命的同盟会会员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十七世纪中叶,满清贵族入关后,继承封建王朝统治中国,而且逐步加深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压迫与掠夺。尤其在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对外丧权辱国,对内加重敲榨勒索,封建官僚昏庸腐败到了极点,致使国将不国,民不聊生。由是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情绪日益高涨。1905年,孙中山先生联合各民族民主革命之组织与会党,建立同盟会,革命形势一浪高过一浪。因而辛亥武昌起义,全国响应,终于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中国民主革命开辟了前进道路。南安县是个侨乡,人才荟萃,当年不少有志之士,为了救国救民,不计个人利害得失,毅然决然参加同盟会组织,团结革命同志,奔波呼吁于海内外,与军阀、官僚、土匪以及国民党右派作斗争,不畏强暴,毫不妥协,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南安人民的旗帜,也是南安人民的光荣,这些同志的名字,必将流芳千古,作为后生之楷模。现将南安籍同盟会会员黄中流、傅维彬、吴文楚、盛九昌、王振邦、陈世哲等六位同志简介于后,自料疏忽在所难免,未尽之处,望有识之士给予补充和纠正,不胜企盼之至。 黄中流 黄中流,南安金鸡旭山村人,家贫,信基督教,得教会资助进入泉州养正学校,品学皆优。1877年被推荐入惠世医院医生班,求学五年,成绩名列前茅,毕业后,在泉州中山中路268号,开“辟生堂”医馆,医术医德逐步出名,被泉州府协台唐万胜(也是哥老会负责人)所赏识,请为家庭医生,并介入哥老会,因而过往甚密,中山先生得知中流为人,乃派一广东人邀请往广州“探讨医学”,即经粤至港,谒见中山先生,在革命思想薰陶下,毅然加入同盟会,接受任务回泉后,以医务为掩护,奔走于晋江、南安等地、秘密地进行革命活动,并以医馆为联络中心。当泉州建立同盟会统一组织时,先生被推为副会长,遂利用私人关系,做协台(泉州府军事首领,又称“统带”)的策反工作。民国成立,孙大总统论功行赏,颁给二等勋章及记功奖状,并亲题“医兼中外”、“泰西华扁”的匾额相赠。 泉州反袁,先生参与活动,被李厚基悬赏缉捕,避难鼓浪屿行医。抗日期间,日寇窥伺金厦,又避往菲律宾行医。1947年在马尼拉病逝,终年84岁。 傅维彬 傅维彬,南安县丰州双溪口埔头村人,父兄皆石匠,技术精湛,遭当地石霸的妒忌与欺负,乃迁居泉州北门释仔桥,但仍受邻右欺压,其父认为到处受辱,乃因全家文盲而无社会地位,遂决心栽培先生,就学于进士林肿鹤,后进秀才,到鼓浪屿英华书院任教,续后又熟习武艺。 辛亥革命前夕,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潮涌入厦鼓,即偕许卓然加入同盟会,成为文武双全的革命者。为了光复泉州,即偕许卓然来泉与叶青眼、陈仲瑾等创办西隅学堂,并作为同盟会活动据点;建立统一组织时被选为司法股股长。 泉州光复后社会仍不安定,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先生在支部会上,抗拒缴烧毁党证的命令,愤然退出会场;同时与汤文河等密议讨袁。一日在汤家聚会,因事漏密,汤与另四位同志被捕牺牲,幸汤烈士等坚不供同志名单,始免于难。 之后参加保安会工作,并协助商会组织商团,推为实际负责人,改组时任商会副会长。时高义用著匪陈清淇任团长,陈常贩烟毒于泉州城,一次毒物被商会巡查队扣留,陈匪胁逼退还;先生不畏强暴,坚予没收,因而与陈结仇,1924年于南门遇刺身亡,终年仅40岁。 吴文楚 吴文楚,南安县延陵乡人,1901年往厦门当商店学徒,四年后往新加坡。眼见清廷积弱、华侨备受歧视,深为痛心!适中山先生在新加坡组织同盟会,主张推翻清朝,建立民国。先生时值热血方刚,富有革命性的青年,遂参加组织。后到泗水,适光复会领袖陶成章在该埠活动,目标一致,又加入光复会,并被推为泗水分会常务干事。 辛亥革命之时,先生返厦和王振邦、蒋德卿等泗水战友,并肩战斗,光复厦门,并担任同盟会厦门联络部副部长。同时回泉州与蒋以麟、许卓然共策泉州光复事宣。越年中山先生来厦,慰勉有加,先生深受鼓舞!但见到党人违背革命宗旨,极为痛心!乃再往三宝垄任教,兼该埠中华工会总干事。 1922年,鉴于祖国军阀统治,家乡土匪横行,华侨受帝国主义欺压,乃成立秘密组织“萍社”,领导侨青参加救乡运动。在1924至1927年任中国国民党泗水支部主席。1931年因致力反帝反蒋被荷兰当局驱逐出境,回厦又被国民党右派所排挤,直至生活须靠海外亲友接济。1932年淞泸抗战,又在鼓浪屿成立“华侨抗日救国会”,推为主席。先生对国民党腐化堕落一向深恶痛绝,严予抨击,无所畏惧,历受权奸所不容,闻临解放时晋江县党部书记长吴仰周也曾派人欲谋害,幸未落入彀中。先生一生光明磊落,赢得到处被尊称“楚伯”。解放后曾任市人大常委、省政协委员、省文史馆员,1956年参加民革并选为市委委员。1958年病逝,终年68岁。 盛九昌 盛九昌,祖籍南安诗山八尺乡人,1880年出生于仰光,自幼父母双亡,五岁回原籍由叔母抚养,14岁堂亲助往新加坡谋生,当学徒不辞劳累;因信基督教,由德国教友收为学徒。先生认真学习,医师也尽力教导,终于精通医疗与镶补,兼习照像,得乡亲资助而开业,遂逐步成名。 先生看到满清统治者腐败昏庸以致丧权辱国,华侨备受欺凌,从而产生爱国革新思想。时中山先生在海外鼓吹革命,1906年,先生毅然参加同盟会,借行医而宣传革命;并即归国,在泉州南门外,以补齿照像为掩护,阐述革命道理。武昌起义后,与同志组织“南部义勇队”,入城协助治安,策划光复,支持蒋以麟、许卓然倡议的秘密会议。在小开元成立统一机构时,被选为组织股副股长。 泉州光复后,先生在中山中路417-419号开“美升牙科医院”,悬挂起孙中山亲笔题的“卫生之一道”匾额。1926年,先生征求名人书画义卖以支援北伐军。抗日开始率子保罗积极参加抗敌后援会工作。解放后,参加民革联系人士学习,1967年因病逝世,终年87岁。保罗继承父业,曾因思想进步,被疑为共产党员而被捕,日寇投降隔年释放。 王振邦 王振邦,南安丰州长福村人,幼在丰州官立学堂念书,后随父学医(父名鼎卿,开王慎斋药铺于厦门,系名中医),长大与树兜印尼华侨之女结婚。24岁跟妻家亲属到泗水行医。不久,与亲戚合资经营厦门烟丝运销印尼,先生负责采购;后以当地禁止入口,先生乃由厦往新加坡而与汪精卫认识,得聆中山先生革命道理,遂加入同盟会。1908年再到泗水,钦佩陶成章为人,认为同盟会与光复会奋斗目标一致,因而加入光复会。时亲戚蒋报策、报料、报企是泗水出名的洪门会众,富有民族思想,倾向革命,因朝夕相处,互相影响,亦一并转为光复会会员。1909年中山先生派员到泗水联合光复会,先生力促光复会会员加入同盟会。1910年返厦,在鼓建立据点,发展组织,并向驻厦旧军官做策反工作。辛亥三月,先生欲往广州参加起义,因来不及,不得已折回支援汕头和福州起义的武器与经费,并共谋泉漳光复事宜。厦门的光复他乃是主要人物。 厦门光复后,先生不求功名,乃继承父业,在厦行医制药。由于长年为革命而奔波,积劳成疾,不时咯血;且看到某些同志争权夺利,蜕化变质,由伤感而灰心,倾向空门,与南普陀僧侣结伴,吃素念经,终成为宣扬佛学的虔诚居士。日寇侵厦前夕避往香港,后转居菲律宾。1941年回故里继续行医;1947年病逝,终年66岁。 陈世哲 陈世哲,南安小霞美乡人,资质过人,由私塾转入泉州书院,继而进升上海神州大学。辛亥年加入同盟会,追随中山先生奔走革命。1913年曾参加二次革命及讨袁战役,与同盟会员张贞、许卓然共商闽南革命大计。他先后在南安刘林尚真小学、晋江亭店紫兰小学任教。1917年督军团叛变,中山先生南下护法,先生与许卓然等组织靖国军,与北洋军阀奋战;曾任晋江、南安、同安政务处长及永春、安溪县长。先生除热心革命、教育工作外,复致力于开筑泉安公路。1920年被爱国侨领陈嘉庚聘为集美学校国文教员,他学问渊博,诲人不倦。 1925年,孔昭同盘踞泉州,勾结税虫,在南安西溪一带勒索烟苗捐,使十多万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先生义愤填膺,组织十三乡农民协会,号召民众武装抗捐,震慑统治者,孔昭同恨之入骨,随诱骗入狱。先生坚贞不屈,痛加谴责!1925年4月在泉州南较场就义,终年仅36岁。时人悼诗中有“泪遍西溪水长咽!”之句。 翌年,北伐军入闽,追认先生为烈士。1931年,西溪民众集资为建纪念碑于南安溪美镇境内小山头上,文曰“陈世哲先生殉难纪念碑”。是碑年久毁坏,1987年经南安县政府核准,重建于泉南公路旁暗坑岭上,仪式隆重,且甚壮观。其长女葆初,次子暾初幸得其舅张友云抚养,各已成名于港、台,儿孙亦繁衍于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