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盛举兴学多建树 满园桃李笑春风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建国四十年来,南安教育在中共南安县委、南安县府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教育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贯彻无产阶级教育方针,学校向工农开门。充分发动群众和华侨办学的积极性,尊师重教。各级各类学校蒸蒸日上。 一、四十春秋 卓著业绩 教育事业,发展前进。一九四九年,全县人口526852人,小学203所,学生26723人,小学生占人口的5.07%;中学9所,学生2589人,中学生占人口仅0.49%。中小学生共29312人,占人口5.55%强。现在人口1235576人,小学426所,学生143562人,小学生占人口已达11.1%强;中等学校48所(其中中学44所,职业中学4所)学生37034人(其中中学生35634人,职业中学学生1398人一四所职业中学学生858人,中学办职业班的七校,学生540人)。中等学校学生占人口已达3%强。现在中小学生合计为180594人,占人口的14.6%强。从中学校所看,1949年是58539人口才办一所中学,现在是25741人口就办一所中学。幼儿教育也在不断发展,1951年只办1所公立幼儿园,幼儿入园数仅30人。现在有公办幼儿园二所,入园幼儿326人,民办幼儿园181所,入园幼儿16811人。总计幼儿入园已达17137人。 成人教育方面:解放初大抓扫盲速成识字,以后年年抓扫除文盲,创办业余高小和职业班。1958年和1986年二次检查验收扫盲成果,达到基本无盲县。1986年以来,重点转向文化技术教育。现在创办文化技术学校22所。 现在有一支宏大的教师队伍。幼儿教师634人(公办42人,民办592人);小学教师6135人(公办4904人,民办1231人);中学教师2952人(公办2644人,民办308人);职业中学教师111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总共9832人。 人才济济,腾龙起凤。四十年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1950年至1989年,培养出小学毕业生642120人;初中毕业生170304人;高中毕业生58802人。从1978年至1987年10年看,培养小学毕业生226521人;初中毕业生74256人;高中毕业生28714人。平均每年有小学毕业生22600多人;初中毕业生7400多人;高中毕业生2800多人。高中毕业生升学情况,1986年至1987年二年的高中毕业生升入大专院校的873人,平均每年上大专院校的有436人。 1977年恢复高招考试以来,有兄弟同登高校的,如李少萌、李少健兄弟分别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和厦门大学。少萌又被派留美,攻读博士,少健晋为研究生。 四十个春秋,培养的人才,在工农业生产、科技界和各条战线上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有的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人士。诸如林东海榕桥人,南一中校友,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古论文学理事,北京人民出版社古籍部编辑。其论文诗作有《诗人李白》、《诗法举隅》、《江河行》等,蜚声国内外。 科学技术界有洪三美,英都人,三中校友,现任齐齐哈尔市电业局设计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专事科学尖端研究。1956年进行改造东北输电线路。1961年专事大庆油田高压输电线路设计与施工。1969年发明高压线路复式直流整流开关装置。科学著作有《全国城市变电组设计规范》,是一部名著。叶桂木,金淘钱山人,侨光中学校友,高级工程师,现在中国科学院专事激光高技研究。 教育界有叶淑华,金淘深垵人,现在福建师大工作,是教育家又是水彩画家。他与沈长城合著《水彩写生新教程》,是一本名著,具有先导价值和启发性意义,可供美术专业院校,建筑专业学校学生和业余水彩画者以及中小学美术教师参考。我县一中教师吴业枢,仑苍人,他精心编著《高中数学多解百题》,该书对学生理解分析数学能力有很大的教益。这本书1984年省科委列为科技成果100项之一。国光中学老师黄水源,罗东人,他于1986年12月著《三角方程的解法》。这本书介绍了有实用价值的解题途径和思考方法,可供中学教师参考,也是学生很好的课外读物。 二、总结经验 勇往直前 1949年8月21日,南安解放,十月建立教育科,接管国民党手中的各级各类学校,彻底停止学校中国民党、三青团活动,废除训导,取消“党义”“公民”等国民党政府规定的课程。学校向工农开门,大力贯彻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工农子女大量就学,成人教育大抓扫盲,速成识字,注重培养工农干部,广大群众拍手称快。直至1952年,是教育恢复发展时期。 1953年至1957年为稳步前进时期。积极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方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执行“团结、教育、改造”政策,树立教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建立新型的人民教师队伍。着手创办重点中、小学,建立正常教学秩序。1957年贯彻毛主席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1958年至1960年为教育革命时期。积极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全党办学,全民办学”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推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掀起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高潮。在学校中抓勤工俭学,中学创办工厂195个。中学开荒造田1014亩,种植113亩,种果树300多亩,造林100多万株。1958年9月,学校中开展大炼钢铁。中等学校进行社会化办学,创办农业中学14所。1958年评为全省第一个基本无盲县,得到中央奖旗一面。1960年1月12日中央教育部在福建召开扫盲和业余教育经验交流会,会议代表到我县英都公社进行现场参观检查,肯定我县业余教育的成绩。 1958年2有24日至4月21日县委举办“南安县小学整风(肃反)运动集训班”,进行反右派斗争。 1961年至1965年,是教育调整时期。积极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纠正了1958年至1960年的一些左的错误。1964年至1965年,在学校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不断提高师生的社会主义觉悟。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林彪、江青二个反革命集团,全面否定解放后17年的教育工作。学校“踢开党委闹革命”,“打倒一切”……造成各级各类学校领导被打和靠边站的混乱局面。文革的十年,在左的路线影响下,教育战线走了许多曲折的道路。粉碎“四人帮”后,南安县委、县革委加强对教育的领导,组织揭批查“四人帮”利用教育战线纂党夺权的阴谋活动。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大力整顿教育。1977年11月组织批判“四人帮”炮制的“二个估价”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平反教师中的冤假错案,为教师伸张正气。1978年创办重点中小学,即创办南安一中、国光中学、梅山小学和仙美小学、文斗学校(附中校)。借以推进南安教育的全面发展提高。1979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把教育列入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1979年1月,县委、县革委着重抓中小学领导班子建设,建立21个学区和学区党支部。1979年8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组织干部教师学习中小学教育工作条例和教学大纲,大抓小学普及教育,扫盲、业余教育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1979年2月,晋江地区扫盲业余教育,普及教育先进代表会议在我县康美公社召开。小学教育稳步前进,节节提高。1985年11月晋江地区行政公署派出普及初等教育“四率”达标验收组,对我县初等教育“四率”达标率进行验收。通过验收,11月行署宣布“南安县普及初等教育四率已达省颁二类地区标准,基本实现普及教育”,即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13%,在校学生巩固率达98.96%,毕业生的毕业率达96.8%,初等教育的普及率达94.32%。1986年12月泉州市教育局组织对我县实现基本无盲县进行验收,泉州市人民政府于11月24日宣布“南安县基本扫除文盲县”。 1987年8月组织干部师生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和《义务教育法》,着力抓办学条件的改善,加强教育事业费附加征收工作。抓学校“一无二有”(学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椅桌)的建设工作。加强学校科学管理,建立考核制。全县小学“四率”由85年达省颁二类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一步,即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7.14%,巩固率达98.92%,普及率达95.91%,毕业率达98.12%。已进到省颁的一类标准。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77%,初中毕业升学率达60%。中考及格率57.4%。 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1987年12月,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创办《南安教育》报。通过信息交流,动态报道,推广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促进深化教育改革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热爱桑梓 巨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安教育兴旺发达,乃是各级党政对教育加强领导,积极贯彻人民教育方针,尊师重教,群策群力的结果。从办学经费看,国家拨款,1950年核拨26万多元。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后逐年增加,现在每年拨款1600多万元。其次,华侨资助办学,是南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支柱。 南安华侨众多,侨胞身居海外,心怀祖国,热爱桑梓教育事业。捐资建校,独资办学者济济佼佼。1949年至1976年华侨捐资数计766.16万元(其中建中学的433.82万元,建小学的332.34万元),建筑面积120693平方(中学2987平方,小学47706平方)。捐赠中小学设备金额达24.8万元。这段期间,新创建七所中学,即国光中学、华侨中学、诗山中学、南侨中学、侨声中学、新侨中学、五中。捐资最多的是梅山爱国华侨李光前先生。他1943年创办国光中学于芙蓉村,解放后迁址于梅山大山窝,建立一个以中学为主体,兼有国专小学一、二、三、四校和国专幼儿园的一条龙教育体系,捐资达300万元。1955年黄怡瓶等创办华侨中学投资也达300万元。 南安县从1977年至1983年7年中全县华侨捐资捐物办学总额达人民币1586万元,为解放后至文革17年的总和的2倍半。尤为突出的是1980年,爱国华侨李玉树、陈秀琼夫妇独家投资创办新营中学,捐资115.5万元创建校舍,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并创建完善的400米跑道的体育场。又千1982年5月捐资100万元,建立“南安县新营中学玉树教育基金委员会”,款项存入银行,长期取利作为新营中学基金,专用于校舍扩建维修,添置设备,以及奖励优秀师生和教师学生福利等。 1949年至1984年,华侨捐资办学,按省人民政府规定捐资达50万元以上的团体和个人由省人民政府授予金质奖章、奖牌,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由省人民政府授予银质奖章和奖牌,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由地区行政公署授予铜质奖章和奖牌。 我县荣获金质奖章和奖牌的有:泰国德美行、建国光中学;印尼侨光中学校董会扩建侨光中学;吉隆坡雪兰莪南阳叶氏公会,创建南阳中学;兰园公益社,创建兰园中学;槟城林氏溪东公会,创建诗溪小学计五个团体。个人荣获金质奖章的有:李玉树、陈秀琼独家创建新营中学;李光前创建国光中学、国专小学、国专幼儿园;陈长赞创建金淘小学;黄正泉建坊前小学;洪恭兰扩建三中;李金塔建溪东小学;黄怡瓶创建华侨中学;黄仲咸扩建诗山中学;吕振万、吕达民、吕超民、吕振河扩建南星中学;李引桐扩建国光中学:蔡斯兴、蔡世亮创办联星中学。计16人。 我县荣获银质奖章和奖牌的集体有:菲律宾华美家族总会扩建华美中学;印尼梁氏宗亲会建凤坡小学;印尼注礼小学校董会建注礼小学。计3个团体。个人银质奖章获得者:黄丰州扩建华侨中学;黄昆明扩建南安二中;张水荃倡建梅岭中小学校;黄奕住建斗南小学:叶兴螺创建新兴小学;黄书汉创建仁絤中学;黄种波扩建侨光中学、斗南小学。 1949年至1984年荣获晋江地区奖励铜牌的团体有:菲律宾南侨同乡会建南侨小学;锦亭同乡会建星辉小学;朴里旅外吕氏同乡会建朴里小学;菲律宾梯山家族总会扩建华美中学;印尼福昌公司扩建侨光中学;菲律宾林坂柯内林氏家族会创建金吾中学;印尼柯内同乡会建金吾中学;延平中学校董会扩建延平中学;菲律宾蒙阳郑氏宗亲会扩建延平中学,计九个团体。个人荣获铜牌奖章的有:印尼黄衍发建集新小学;印尼林子辉、林华昌建枫林中学;马来西亚梁子意建梅镜中学;新加坡叶德良扩建南阳中学;泰国叶金剪扩建侨光中学;新加坡蔡金钟扩建联星中学;菲律宾傅叔水、傅叔彬、傅子波创建玉园小学;新加坡林文鸳建榕桥中学;马来西亚黄宗迎建满山红小学;马来西亚谢文尚创建团结小学;印尼张尚树建成竹小学;菲律宾黄世道建洪梅小学;马来西亚叶由修建由修小学;新加坡王可味建金安小学;印尼王式聪、王国明建贵峰小学;印尼黄卿波建华侨中学;菲律宾潘新亨建炉村中学;印尼洪国夏建英都中心小学;印尼黄仲五建成功中学、南师第二附小;新加坡王振墙建四都中心小学、新侨中学;印尼余城垣建诗山中学、前山小学;印尼张振华建华侨中学、仙河小学;泰国陈川胜建兰园学校。 1985年至1986年二年中,华侨继续捐资,荣获省金质奖章、奖牌的团体有:南光中学印尼董事会创建南光中学;叶氏宗亲会建南阳中学;燕山校友会建燕山小学;诗钟校董会建诗钟小学;南安华侨中学校董会建华侨中学;印尼侨光中学校董会建侨光中学;兰园公益社建兰园中学,旅菲苏氏宗亲会创建康美中心小学计八个团体。个人荣获金质奖章有:天洪紫、李玉树、陈秀琼、吕达民、吕振河、吕振万、潘新亨、黄仲咸、叶兴螺、雷学金、郑龙溪、陈宗吉、黄书汉等13人。 1985年至1986年荣获银质奖章、奖牌的团体:雪兰莪南阳叶氏公会;官园陈氏家族会;洪氏公会;南安琉塘校董会;美林校董会;戴氏宗亲会;南安汤滨陈氏宗族会;溪南旅菲同乡会等八个团体。个人荣获银质奖章的有:洪维土、洪国厦、林华昌、戴素珠、傅子初等五人。 1985年至1986年荣获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的铜牌奖的团体有:旅菲南安金坑同乡会建胜利中学;金淘东溪小学校董会建东溪小学;金淘侨峰小学校董会建侨峰小学;旅菲南安华美家族总会建华美小学;戴天惜基金会,南安二实董事会,菲律宾南安二实董事会建南安二实;官桥碧溪小学董事会,建碧溪小学;呈美陈氏同乡会建呈美小学计九个团体。个人荣获铜牌奖的有:建侨光中学的谢长岁、谢振酧、谢庭坤、杨应琳。建兰园中学的陈优景、陈经论、陈川胜、陈及时、陈友土。建四都中学的王振墙。建华侨中学的吴世和。建梅岭中学的张水荃。建贵峰小学的王国明、王式聪。建镇山小学的陈祖持。建庄顶小学的周冰水、周集福、建梅亭小学的黄种图。建美林中心小学的黄奕美。建大泳小学的王泉声。建翔云圳林小学的卓清泉。建玉园小学的傅菽水、傅水波。建燕山小学的余炳基,黄友义。建诗钟小学的陈果贝。建前山小学的余诚垣。建苏厝小学的苏国胜、陈园治。建第二实小的黄耍。建第二附小的黄仲山。建第一附小的林培祥。建琉塘小学的戴佑志。建格内小学的戴天赐。建厝斗小学的苏子顺。建梅元小学的苏用炎、苏锥有。建长福小学王家栋。建岩前小学的郑龙溪。建锦江小学的柯波楚等41人。 1986年,爱国华侨黄仲咸先生,放眼全县,慷慨捐资100万元,在我县较贫困的向阳、眉山、翔云、东田等山区创建中小学教学楼——仙都楼。1987年又捐资45万元创建柳城中学。1986年吕振万先生又为培育幼儿着想,捐资60万港币,创建“南安县实验幼儿园”校舍。1988年英都洪恩惠先生独资130万元,创建“南安县恩惠中学”,今年秋季开学上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同程度获得华侨资助的有40多所中学,300多所小学。新建校舍的中学有仁缅、联星、霞锦、梅岭、炉村、金吾、枫林、南阳、南华、南光等。老校扩建的有南安一中、南安二中、南安三中、南星中学、五星中学、延平中学、诗山中学、华美中学、侨光中学、成功中学等。 此外,各乡镇、村都有爱国侨胞捐资新建扩建中小学校舍、教学楼、科学楼、礼堂、图书馆等。均获得县、乡镇的奖励。南安教育的兴旺是与爱国侨胞慷慨捐资办学分不开的。赤子爱国、爱乡的精神可钦可敬。 社会在发展,时代、环境在变化。我县教育生机勃勃、景象喜人。中共南安县委、南安县政府,各级党政和南安人民,把教育列入经济建设的重点看待,尊师重教。我们今后的任务是改革教育,振兴教育、发展经济、建设南安。我们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把“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作为办教育的指导思想。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诚诚恳恳地群策群力办好南安教育,努力培养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祝愿南安教育欣欣向荣,万紫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