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闽南文化名城泉州乘车南行22公里,可以看到一座座花岗岩楼房鳞次栉比,条条新街道宽阔平坦,个个专业市场繁荣热闹,各座店铺的商品琳琅满目的集市,这就是闽南侨乡的一颗明珠——南安县官桥镇集市。
官桥镇古称“官桥墟”,有着悠久的历史。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晚唐大诗人翁承赞于晋南交界的茂林修竹处傍溪筑宅,称为“翁厝”,又跨溪造一石板桥,名曰“翁厝桥”,因翁氏系官宦出身,故又称为“官桥”,官桥的地名由此而得。南北朝时,中原人南迁,在此垦荒居住,制陶手工作坊比较发达,至今在金坑瓷仔窑、紫帽山、五峰山一带尚有不少古瓷窑遗存。至清朝乾隆年间,官桥墟集初成,设在“土仔下”,农副产品和手工制作的小商品交易日多,1911年开设了官桥牛墟。1931年兴建了一条长200多米的水泥砖木结构的街道。这条街道后来成为晋江、南安、同安一带农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解放后,沿福厦公路又兴建一条新街道,与旧街道形成十字交叉,官桥的集市贸易初具规模,日益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祖国大地,也给官桥古镇带来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官桥镇八万多干部群众在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解放思想,振奋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从官桥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行一开(对内对外开放),两改(改革经济体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三通(整治城乡交通,疏理商品流通,促进资金融通)的措施,经过十年的努力,实现了农、林、牧、付、渔、工、商、运、建、服的全面发展,出现了经济的腾飞。据统计,至1988年底,全镇社会经济总产值达到8183万元,比1978年的1379万元增长4.9倍;农村经济纯收入4473万元,比1978年的576万元增长6.8倍;人均纯收入520元,比1978年的68元增长6.6倍。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由于实行镇办、村办、联办、户办“四轮齐驱”和引进外资、外技、发展尤为迅速,成为农村经济主要支柱。1988年底,全镇已有各种企业661个,从业职工9750人,产值6033万元,初步形成了建筑建材、罐头食品、鞋革服装,塑料五金,粮油运销加工等五大企业群体。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官桥集镇又于1984年重新进行规划和建设。多形式多渠道集资二千多万元,新建成了七条街道,总长2公里,1400多个店面。1个华侨新村,3个居住区,2个各占地10亩的农贸市场及4个贸易点;同时又集资140多万元用于扩建变电站,铺砌镇区道路,安装500门自动电话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都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了粮食饲料、蔬菜、水果、果蔗、耕牛、小商品等6大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使官桥的集市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兴旺。
闻名省内外的官桥粮行米市(又称粮食饲料批发市场),是大专业市场中最引人注目,最令人赞叹不已的市场。
位于集镇的南侨街、东街、西街,共有近二百个店铺,店铺面前挂着一块块诸如“××粮行”,“××农副产品贸易部”,“××粮油经销处”,“××粮油加工厂”牌子,有的上面还写着电话号码和电报挂号,店前的小黑板上,写着出售的粮食,饲料的品名和价格。一间间仓库里,货栈内,堆放着稻谷、大米、小麦、面粉、大豆、花生、玉米、麦皮、绿豆、大豆饼、花生饼等粮食、饲料、土特产品;街道一辆辆运粮的汽车,拖拉机来往穿梭、络绎不绝。身披白布衣的一群群青壮年男女,正在紧张地搬运粮食,装车卸车;这里的大中型加工厂已有90多家(其中碾米厂14家,面粉厂5家,榨油厂34家,花生脱壳厂38家)。新建成的占地6600平方米,有103个店铺的“粮食专营市场”雄伟壮观,将成为粮食交易中心……整个粮行米市,呈现出一派繁忙兴旺,欣欣向荣的景象。据统计,从1984年4月开始,南侨村就成立了由近十户个体农民联营组成的第一个粮食的购销联合体。经过五年的发展,官桥开办的粮行已有248家,其中有跨省联营的,集体和个人联营的,个人独资经营的,更多的是合股集资办起的股份制企业,多数采用前店后仓、前店后厂、工贸结合的方式从事生产和经营。五年来,这些粮行共从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河南、黑龙江、吉林、山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十多个省购进粮食3.5亿公斤、饲类2亿公斤,然后又销往本省闽中、闽南各地及广东的汕头、潮州等地,据省粮食厅的调查,官桥粮行每年从省外购进的粮食,已占全省调入量的五分之一。粮行米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社会财富;二是所调剂了粮食余缺,缓解了产粮区卖粮难,缺粮区买根难的矛盾,平抑稳定了市场粮价,从而稳定了人心,稳定了社会;三是带动了运输业、加工业、饲养业、建筑业、邮电通讯业、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四是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增加了群众经济收入:五是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善于经商的能人。
已有78年历史的官桥牛墟,目前是全省最大的耕牛调节市场。每逢农历三、六、九、是官桥牛墟最热闹的日子,在新开辟的占地10多亩的墟场上,来自本镇、本县各乡村、安溪、同安、晋江的养牛户或牛商人,人拉车载,把几百头黄牛、水牛、乳牛、杂交牛、大牛、小牛、壮牛、老牛拉到墟场上交易,买牛的和卖牛的打着手势,说着只有他们才懂的行话,进行交易着。牛墟设有服务组,由几个对牛只的优劣和价格行情有丰富经验,办事公道,开价合理的“老牙人”组成,只收取一点点服务费,因此,对牛不懂行的人如果要买牛尽可以放心。每逢墟日,来自江西、浙江的外地客商,也开着汽车到牛墟来买小牛,运回去饲养。据工商所的统计,牛墟每年成交的牛有8000-10-00头,成交额最高达7000万元左右。
官桥是南安县的水果、果蔗的主产区之一。近几年来又兴起形成了季节性的水果、果蔗批发市场,这在全县其他地方是少见的。每逢水果收成季节,在下洋村“茉莉榭”的公路边的龙眼树下,自发形成了水果交易市场。果农们把一担担、一车车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鲜美甜脆,果实肥大的水蜜桃、杨梅、龙眼、荔枝、橄榄等水果挑到市场上,任外地罐头厂、蜜饯厂、食品厂的采购员和水果商贩们品尝、挑选。市场上飘着果香,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5月,则是果蔗成熟砍运的季节,官桥招待所,官桥兽医站门口的大片空地上,成了果蔗交易市场。每天清晨,蔗农们就用拖拉机运来新砍折的果蔗,每10根甘蔗捆成一小捆,整齐地摆在地摊下等待着买主。外地来的蔗贩们,也开着拖拉机和汽车前来采购。这里的果蔗汁多味美,清甜可口,价格又便宜,不少过路官桥的客人,也要买它几小捆切成短短的小块,带回去让家人分享果蔗的甜美。由于果蔗产量高,价格便宜,种一亩蔗可收入2000多元,比种其他作物更合算,果农们种蔗积极性高,管理栽培认真,全镇每年种有600-700亩果蔗,为果蔗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货源。
开设在官桥影剧院到供销社百货大楼的蔬菜批发市场,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每天清晨,几百担水凌凌的新鲜蔬菜瓜果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市场上,等候出售,市场上的零售菜摊,来自本县、晋江、泉州的菜贩,还有永安、三明等地一些厂矿企业的食堂的采购员蜂拥而上,议定价格之后随即过磅、付钱、装车外运。这里的蔬菜品种多,质量好,大路菜、细菜样样都有。尤其是群众日常生活中需求量大的的白菜、包菜、萝卜、黄瓜、菜瓜等“大路菜”,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很受群众欢迎。
遍布官桥镇区各个角落的成百上千种小商品,五光十色,琳琅满目,无论是由旧街道的200多个店铺组成的“小商品一条街”,还是综合市场里的130多个小商品摊点;无论是吃的、穿的、用的、戴的,还是高级的、中档的、普通的;无论是用传统工艺制作的还是用现代新技术创造的,古今中外皆有,男女老少咸宜。各式各样的商品,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瞭乱,目不暇接。据镇个体劳动者协会的介绍,全镇480多个个体工商户中,有60-70%从事小商品的生产和经营。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官桥集市贸易的兴旺发展和繁荣,在全镇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形成了官桥集镇经济的“贸易型”的特色。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9000多万元,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官桥的集市将会更加繁荣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