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状况
山脉河流:我县境内以西南云顶山、西北天柱山和西部芹山山脉为主脉,云顶山为全县最高点,海拔高程达1175米。北部多山地丘陵,南部呈低丘台地。整个地势构成了西北高东南低,从中低山逐渐过渡到丘陵台地。南部石井、水头两镇靠海,有30多公里的海岸线。全县有四条水系,即晋江流域、鹏溪、九溪和寿溪。流经我县的晋江是本省第三大河,更是我县主要干流,包括有东溪、西溪和晋江干流中下游段。东溪全长120公里,流域面积1917平方公里,河床比降大,河槽调蓄量小,洪水流速大、历时短,水势陡涨陡落。发源于永春县境,由东北流入我县北部后,进入山美水库调节。沿途再经码头、梅山、洪濑、康美、美林、丰州六镇。其间有诗溪、陶溪、罗溪、梅溪支流汇入,在丰州镇的溪州村与西溪汇合成晋江干流,最后经泉州入海。西溪全长145公里,流域面积3101平方公里。是全县最大的山区河流,河槽调蓄量不大,洪水涨落较猛。发源于永春县境,流径安溪县城关再经南安仑苍、美林和溪美三镇。其间有英溪、兰溪、檀溪汇入。
气温与降水:全县气候属南亚热带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20.9℃,全年无霜期329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000-1900毫米,从南向西北山区递增,沿海石井镇最少。各年的降雨量相差很大,月变化也大,极不稳定,而且易受台风影响。全年4-9月为雨季,10月至次年3月为旱季。雨季降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80%,旱季雨量约占全年雨量20%。6-9月份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57%。年径流分布,全县自西和西北向东南递减,西南的风巢是我县暴雨中心。全县多年平均径流深为600-1200毫米。西部的局部山区东田为900-1200毫米,蓬华、诗山为900-1000毫米,晋江流域的东西溪干流附近地带约800毫米。沿海的石井、水头只有600-700毫米。径流量在年际变化相差很大,月径流量更不稳定,相差极为悬殊。
水旱灾害:全县每年汛期都有或大或小的洪水出现,而且次数频繁。近百年来晋江中下游地区发生最大洪水为1935年7月31日,洪峰流量达到10,000M
3/S,其次为1905年7月4日发生的洪水,洪峰流量达到9000
3M/S。由于河槽小容纳不了,洪水漫溢,泛滥成灾。解放后发生过四次较大洪水。即1956年9月19日发生的洪水,洪峰流量达到8020M
3/S,1958年7月18日,洪峰流量达到7920M
3/S,1961年9月30日,达到7380M
3/S,1960年6月10日达到6800M
3/S。1956年洪水受灾为最严重,全县受灾面积达10.1万亩。内涝面积主要分布在晋江东西溪中下游两岸低洼地带,易涝面积8.96万亩。沿海地区还受台风暴潮的威胁,山区也时受冰雹的袭击。
虽然全县雨量充沛,但由于降雨年际和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不能满足农作物季节用水的需要。解放后发生过严重干旱年有1955年、1963年,1967年、1971年、1979年、1986年,尤以1963年为最严重,受旱面积达34.1万亩。总之,我县发生水旱灾害频繁。
水利水电资源:全县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水能蕴藏量少。据1982年南安县水资源调查和评价一文记载。全县地表水在枯水年有9.7亿立米,平水年有16.26亿立米,丰水年有25.03亿立米,每人平均有1580立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00M
3,如再加上永春和安溪两县流入本县的剩余水量约24亿(枯永年),则每人平均有3900立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县地下水贫乏,每年补给量2.24亿立米,而基岩裂隙水1.40亿立米就占62.5%,且南部沿海地下仅有浅层少量可以利用,而大部份水含有微咸及半咸,不宜农田灌溉。全县可能利用的地下水每年仅有0.802亿立米,约占地下水总量的35.65%。我县水能蕴藏量少,全县水能蕴藏量11.95万千瓦,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北部的东溪和西溪流域上,其中东溪有8.06万瓩,西溪有3.89万瓩。这些水力资源可供开发的只有6.16万千瓦,而且包括市管单位的山美水库电站3万千瓦,石壁水库电站0.1万瓩,隶属我县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只有3.06万瓩。
二、水利电力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建国以来,我县水利电力建设,在各级党政领导下,经过全县人民的艰苦奋斗,兴修了大量水利电力工程。全县现已建成大小水利灌溉工程11714处,其中:水库工程198座。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4座、小(一)型水库26座、小(二)型水库167座),小塘坝7845座,引水工程1178处;提水工程2479处(其中水轮泵站65处,机电井481眼),喷灌工程14处;共计灌溉面积达41.24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3.9%。修建了江海堤防102.29公里,其中:建成了西溪及晋江下游防洪堤长17.89公里,海堤长28.2公里,已围海面积2.0万亩,其中可耕地达1.88万亩,全县易涝面积8.96万亩,现已除涝面积6.01万亩。完成人畜饮水工程5处基本解决一万二千多人和一万多头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在电力建设上,全县已建成大小水电站138座,装机容量2.56万千瓦,占可开发的水力资源83.66%。这些小水电站已并入县电网运行的有54座,装机容量2.28万千瓦。输变电站工程:已建成35千伏变电站9座,装机13台42400千伏安;35千伏升压站3座,装机4台12500千伏安。输变电线路完成110千伏线路长15.3公里,35千伏线路长178公里,10千伏线路长1275公里。1988年总供电量14364万度,比改革前1978年的3989万度增长260%。其中:小水电发电量6952万度,比1978年的2351万度增长195.7%。小火电发电量866万度,比1978年的516万度增长67.8%;向省市电网购入电量6546万度,比1978年1122万度增长483.4%。
四十年来由于全县修建大量水利电力工程,对我县抗御水旱灾害,促进工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起到显著的作用。
全县水利电力建设的发展,大体经过以下历程。解放前水利工程极少,也没有水电站,只有几处引水灌溉工程。如水头的仙公坝,金淘的官坝,梅山的丰溪圳,罗东的侯安坝,莲塘利民圳及黄甲渠等,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建国以来,全县万马奔腾,大力兴修水利,开发水力资源。现在拥有的众多水利水电工程,按工程规模划分,有大型工程、中型工程和小型工程。按用途划分,有水力发电工程、水库、闸坝、蓄、引水灌溉工程、提水灌溉工程、防洪治涝工程、海堤围垦工程、人畜饮水工程,以及喷灌工程等。全县建国以来的早期工程,有几座是省为开发水利水电建设的早期试点工程项目。如解放初期“一五”期间、省地为了贯彻水利“三主”方针,因地制宜解决平原丘陵、山区等不同类型的灌溉措施,首先在我县溪美镇彭美水库试建。建成后开始在全省广泛推广,又陆续建成了我县的石壁水库和一大批小型水库。彭美水库是我县也是全省最早试建的第一批水库之一。建于1953年,总库容10万立米,灌溉面积1000多亩。这个期间,省地还重点试建一批机电灌溉和水轮泵站工程。洪濑镇西林抽水机站就是这批试建工程项目之一,建于1954年,安装二台机组(煤机),灌溉4500多亩,也是全县全省最早试建的第一座提水工程。1957年间,又在我县美林镇细坑水库土坝工程中,试用水中填土法施工,成功后在全县各地推广应用。这些早期工程的建成,为以后继续发展全县水利电力事业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全国大跃进期间,南安县和全国一样,大干水利电力事业,发动广大群众兴修了一大批中小型水利电力工程。如后桥水库、西溪防洪堤等。1960年授予我县为全国先进水利县。十年动乱期间,全县水利电力建设受到严重影响,水利机构被撤消,人员被下放,规章制度受破坏,工程管理秩序相当混乱。1970年后,逐渐恢复水利管理机构人员,在全国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建设早涝保收田的推动下,又兴修了一些新的中小型水利电力工程,如坂头水库电站、灯塔水库等。省地还建设了大型工程山美水库电站和灌区配套工程。在中央强调“以粮为纲”的情况下,建设了一些围垦工程,如石井的淘江、后店、溪吟,水头的江崎、北坪、下店等。1975年河南发生特大洪水后,根据新的部颁“防洪标准”,重点地对一些中小型水库工程进行保坝加固工作,也搞了一些农田水利工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是国民经济改革时期。中央对全国水利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1982年全国水利会议提出“把水利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管理上来”,1983年提出“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1984年全国水利改革座谈会提出“转轨变形,全面服务”的水利改革方向。从此水利电力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全县在这新时期以来,取得了新的成绩,创造了不少经验。首先突出抓了工程管理工作,认真调整充实工程管理机构和领导班子,大力推行水电管理责任制,开展综合经营,实行经济承包,进行水费改革,加快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灌区整修改造,挖潜配套等。在工程建设上有了经验教训,认识到必须搞好规划设计的前期工作,筹组建立了设计室,安排设计人员,并加强和充实了县水利工程队,承担全县重点工程施工任务。全县在加强管理工作的同时又建成了一批骨干工程。如新兰水电站、仙洞岭水电站,南安——泉州110千伏输变电站工程,民主水库、笋塔水库扫尾和灌区配套,而且还迅速建成了一批喷灌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等。1989年市授予我县小农水建设第一名和1988年冬,1989年春兴建水利红旗县。1989年省还授予我县为全省先进水利管理单位。目前全县水利工程抗旱防洪标准尚偏低,供电量还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管理水平也不够高,今后有待继续巩固提高发展。
三、水利、电力战线科技进步快
在党“遵重知识,遵重人才”的科技政策指引下,全县水电战线的广大职工,能够辛辛勤勤、竞竞业业、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奋发图强。无论在科技管理或是业务技术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大的进步,并且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1、能够承担比较复杂的水电技术工作。从原先自己只能担当配角发展到能够独立承担和出色地完成了中、小型水电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任务。当时在50-60年代,我县技术人员少,也缺乏实践经验,全县拟建的中、小型工程的设计任务,大都依靠省、地业务主管部门承担,我们积极合作担当配角。70年代,全县技术力量有了增强,不少技术人员在工程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业务技术能力有所提高,可以承担中型工程的部份单项工程设计和一些小型工程的设计任务。到80年代,我们不但能够自己设计小型工程,还能自己设计中型工程,和编制小河流流域规划。如自己设计了技术比较先进的民主水库双曲拱坝,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新兰水电站,设计了新的喷灌技术,虎耳林果场固定式自压喷灌工程,还编制了英溪流域规划等几条小河流流域规划。
2、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多年来,我县在推广应用新技术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好效果。如坝型选择,已经逐渐向先进发展。现在全县有土坝、土石混合坝、砌石重力坝,砌石双曲拱坝和砌石连拱坝。水电站工程不断向高水头发展有全市水头最高的水电站,还有全县唯一的河床式水电站。引进新的喷灌技术效果好,几年来发展速度快,今年拟在洪濑镇试点暗灌工程,灌溉郊区蔬菜。水工建筑物灌浆技术在全县广泛应用,总结有一套办法,既能灌浆加固水库土坝,江海提防,又能补强加固水闸涵洞等建筑物。防渗措施,也做了不少试验,有粘土防渗、塑料薄模防渗、砌石防渗水泥土防渗和混凝土坂防渗等办法。在工程问题处理上,采用新的技术措施,如笋塔水库坠洞用环氧树脂补强加固,后桥水库输水洞通气孔改造,文溪水库溢洪道徒坡段基础处理运用砌石拱横跨断层带的办法,都获得好效果,得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肯定。
3、开展学术活动,认真撰写技术材料。在县科协领导下和水电局支持下,1980年7月成立了南安县水利学会,初期学会会员虽然不多,但水电科技学术活动,却从此开始活跃起来,初次撰写的材料有坂头水电站开发利用技术总结一文,1981年在省电机工程学会年会上交流,以后又在南安科技报上发表过“南安县水资源简介。”1985年8月在县水利学会的基础上扩大了学会组织,改为南安县水利电力学会,组成了第一届理事会,会员有43人。几年来在局的支持下,在学会理事会和全体会员的努力,做了很多工作。现在学会会员已发展壮大到103人,其中参加省会员19人,参加市会员有38人。共召开过三次技术交流会议,收到技术材料29篇。1986年送市学会交流8篇,1989年送市6篇,这些材料内容广泛,技术水平较高。如虎耳浇灌工程技术总结和南安县水工建筑物灌浆工程技术总结均获市水利学会三等奖。英溪流域规划总结和民主水库砌石双曲拱坝总结均获鼓励奖。1987年虎耳喷灌工程技术总结列入泉州市科学技术成果汇编中。民主水库砌石双曲拱工程总结,被邀请到全省砌石坝专业会议上交流。文溪水库溢洪徒坡段基础处理运用砌石拱横跨断层带一文,也被选登在省“水利科技”刊物上。此外还开展了咨询服务活动。出版七期南安水利通讯,和举办技术培训班,先后举办有电工、新工,水电站并网运行工和农村水利技术员一百多人次。1987年县科协授予我县水电学会为科普先进集体和积极开展科技咨询服务活动奖状。
4、工程技术人员普遍晋升技术职务(称)。解放初期水电管理机构,只是县农业局的一部份。现在全县已有十四个事企业管理单位,和22个乡镇水利水电工作站。职工总人数达到809(包括集体人员),其中事业单位职工人数为234人。1983年前,全县水电系统只有工程师1 1,人,助理工程师19人,技术员54人。1988年后,经过各级评委会评审通过,经主管部门批准,全县水电单位有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22人,助理工程师57人,技术员39人。其中:新晋升聘任的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14人,助理工程师52人,技术员15人。另外还有助理会计师6人,会计员2人,助理统计师1人。这些技术人员都被聘任在各自工作岗位上。
四、水利电力建设主要工程简介:
1、山美水库:是一座大型水库,为市管单位。工程位于我县九都乡山美村。工程于1959年动工,1960年国民经济调整暂时停工。后于1967年7月复建,到1972年10月竣工。以后又进行溢洪道工程改建和保坝加固。它是兼有灌溉、发电、防洪的综合利用枢纽工程。灌溉南安、晋江、惠安、鲤城四个县区共67万亩农田,电站装机容量3万千瓦,对晋江下游及泉州市区起着重要防洪安全作用。水库集雨面积1023平方公里,占东溪流域面积的53.4%,水库正常蓄水位95.0M,相应库容3.95亿立米,相应水面18.3平方公里。校核洪水位101.5 M,相应库容5.23亿立米。为确保下游安全,20年一迂洪水限制下泄800M
3/S。由于库区上游淹没限制,近年来将汛限水位定于92.0M高程。水库大坝为土石混合坝,最大坝高77.5米,坝顶长320米,顶宽6米。水库电站安装机组2台,装机容量3万千瓦,供泉州、鲤城、永春、南安、晋江、惠安六个县区市用电。现已与省电网并网。山美水库灌区还包括金鸡拦河桥闸。闸址横垮晋江干流,位于丰州镇的九日山下。宋宣和年间开始建桥,几度废修。1965年在旧桥址建造拦河闸,1980年闸墩上增建公路大桥,桥长450米,宽8米,闸门21孔,自动启闭。引晋江和山美水库之水,分南北渠,总长100多公里。
2、石壁水库;是一座中型水库,效益南安、晋江两县,为市管单位。水库座落于我县水头镇西北部星辉大队。工程始建于1955年,到1957年建成。1965年又进行扩建,1978年再增建坝后电站。1987年进行保坝加固。形成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的综合利用枢纽工程。灌溉南安、晋江两县农田16万亩。水库电站装机容量1000千瓦。我县石壁水库南安灌区成立渠道管理所,管辖5个渠道站,效益水头、石井、官桥三个镇及国营康龙农场,有效灌溉面积65160亩。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79.6平方公里,枢纽工程由多种材料组合粘土心墙坝,溢洪道,进水塔,输水隧洞和坝后电站五大部份组成。大坝最大坝高48.19M,坝顶高程66.10米,总库容5801万M
3。溢洪道位于大坝后侧,6孔弧形闸门控制,总净宽36.0M。为确保水库安全,在做好溢洪道水工模型试验基础上,选定了保坝加固工程最优方案,大坝加高40公分和改造溢洪道弧形闸门支铰,从而提高了泄洪能力,可增加蓄水量530万立米,增加灌溉面积近万亩,增加发电30多万度。
3、坂头水库;它是一座中型水库。是我县英溪流域梯级电站开发的一座“龙头水库”。位于我县英都镇坂头村境内。1968年进行了坂头溪流域初步规划,1970年动员全县力量,首先兴建坂头一级电站和坂头水库,至1972年竣工。之后,陆续开发梯级电站。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9.7平方公里,外流域引水1.1平方里,土石混合坝,最大坝高50.3米,总库容1034万立米,正常蓄水量1005万立米。灌溉面积13500亩,效益英都镇。电站渠道总长13.2公里。库址以下的四个梯级电站,共安装8台机组,装机容量4420千瓦,年发电1835万度。现已并入城关电网,主要供应南安化肥厂、英都、仑苍两镇。
4、文溪水库;是我县一座中型水库,座落于永春县境的岵山。坝址以上集雨面积20.7平方公里,最大坝高47.8M,坝顶高程200.5米,总库容1159万M
3,水库正常蓄水位198.0M,相应蓄水量1029万M
3。原灌溉面积为2.04万亩,经复核后为1.992万亩。坝后和渠道两级电站装机容量1130干瓦。工程于1965年11月开工,到1966年8月完工。1971年溢洪道遭受洪水冲坏进行整修续建,1980年又进行了保坝加固工程。1983年继而完成了坝后二个梯级电站,共安装机组3台,装机容量1130千瓦,年发电量191万度,其中坝后电站装机2台500千瓦,年发电量70万度;二级电站装机1台,装机容量630千瓦,年发电量121万度。
5、后桥水库:是座中型水库,距南安县城12公里。位于东田乡东南部,后桥村。工程建于1959年,至1964年竣工。水库以上流域雨量丰沛,年降雨量在1600毫米以上。坝址以上集雨面积33.2平方公里,最大坝高30.28米,总库量4040万立米。枢纽工程由一座主坝及三座副坝,溢洪道和输水压力涵管四个部位组成。灌溉渠道分南北干渠两条长52.1公里,支渠17条长58.1公里。受益溪美、官桥、丰州三个镇26个大队35个村。复核灌溉面积为3.42万亩。坝后电站一座,安装机组2台,装机容量800千瓦,电力已输入县电网。水库还发展多种经营,1988年产果7万斤,茶5500斤,水库养鱼3万斤,纯收入6.5万元。
6、笋塔水库:是座中型水库。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养鱼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坝址建于罗东镇飞云大队笋塔村,灌区总干1条,长9.5公里,干渠2条,其中洪梅干渠长14公里,罗东的潭边干渠长6.7公里,共计划灌溉面积1.9万亩。坝后电站装机容量400千瓦。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48.30平方公里,最大坝高53米,坝顶长156米,总库容1560万立米。工程由土坝、输水涵洞、溢洪道三个部位组成。此外还有施工导流坠洞,现已封堵。工程于1975年动工,历经十多年沧桑,坚持不懈的施工,至1986年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于1987年元月,大坝导流洞封堵截流,水库开始蓄水发挥效益,1988年又完成坝后电站,安装机台2台,装机容量400千瓦,年发电量128.0万度。目前正在开挖总干渠和修建龙潭倒虹吸管等灌溉配套工程。
7、桃源水库:是座小(一)型水库,市管工程。位于丰州镇北部桃源大队境内山谷中。工程建于1957年冬,1958年竣工。是全市最早和全省较早采用砌石重力坝型的水库工程。水电部和科学院曾派人前来调查观察情况。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2平方公里,总库容510万立方。以灌溉为主,有5条渠道,总长40公里。主要灌溉南安的丰州镇,泉州的北峰和城东。水库养鱼面积300多亩,年产鱼100多担。
8、民主水库:位于我县西北部天柱山下诗山镇民主村。是泉州市目前最高的一座砌石双曲拱坝。坝址以上集雨面积3.6平方公里,总库容105.5万立方,属小(一)型龙头水库。灌溉面积2510亩,下游有4个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815千瓦,年发电量206万度。大坝最大坝高46米,坝顶弧长146.9M。坝顶厚2.4米,坝底厚11.76米。溢洪道分5孔自由溢流泄洪。放水设备有放水涵管和排沙涵管。是我县自行设计、自行施工、技术水平较高的一个工程项目。整个工程布局合理,结构经济。于1979年元月动工,至87年3月竣工。4级电站也已基本完成。
9、双溪水闸工程:是我县首建的第一座中型拦河闸灌溉工程。位于水头镇朴里村,闸址建于大盈溪的主河道上。水闸上游集雨面积138.8平方公里,栏河闸最大泄洪流量1510M
3/S。灌溉面积6500亩,其中自流灌溉4300亩,提水灌溉2200亩。于1977年编制了工程设计,经主管部门批准,同年12月破土动工。至1980年完工。1981年再次进行渠道整修,发挥效益。工程包括有拦河闸、灌溉渠道、防洪堤、引水涵洞,以及郊尾和塔仔山两个电灌站。拦河闸总长75米,15孔、每孔净宽5米,闸门系油压启动。灌溉渠道的干线长2.5公里。
10、新兰水电站:是我县坚持自力更生,依靠自己力量,组建工程指挥部,自己设计,自己施工,成为目前全县水电站装机容量最大,自动化水平最高的水电站。闸址位于晋江东溪山美水库下游梅山镇新兰村,故取名新兰水电站。闸址以上集雨面积1423平方公里(包括山美水库1023KM
2,码头溪260KM
2,金淘溪119KM
2山美水库至闸址干流区间21KM
2)。水电站厂房装机组4台,装机容量4000千瓦,年发电量1360万度,还可改善灌溉面积2000多亩。工程自1984年12月破土动工,到1987年6月基本完成拦河闸(8×12M最大泄水量5100M
3/S)、主副厂房、防洪堤、升压站等主体工程。1988年4月15日关闸蓄水,同年5月4日1、2号机组投产发电并网。1988年7月4日4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在建设期间,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大力支持。
11、仙洞岭水电站:目前是全市水头最高的小型水电站。是东田乡的骨干工程之一。1987年动工,1988年建成发电。电站设计毛水头447M,净水头427M。据地形分两个上下段建站,上段毛水头310M,下段137M。两个厂房各安装一台机组,总装机容量410千瓦,年发电量174.5万度。其中上段厂房装机250千瓦;下段厂房装机160千瓦。工程包括引水渠道、压力前池、泄水道、压力管道、厂房、尾水渠和升压站等。引水渠共3条长3.59公里,压力管道2处总长1097M,厂房2座91.75平方米,升压站2座515KVA。
12、西溪和晋江下游防洪堤:为了防御洪水泛滥成灾,1960年全县动员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兴修西溪防洪堤和我县境内的晋江下游防洪堤。总共修筑堤防长17.89公里,大小闸涵28座。保护南安县城和丰州两个重要城镇,23个工厂、企事业单位,66个村庄、人口7.3万人,保护交通公路10.5公里,保护土地面积4.3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53万亩,大大地减轻了沿溪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免受洪水威胁。
13、虎耳喷灌工程:我国喷灌工程是在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灌溉技术。我县始于1981年,在诗山首次试点,而后在金淘镇的东门南青、虎耳,罗东镇的蔡厝林果场等地推广应用。工程建设历史短,至今只有7-8年。但发展速度较快,现在全县已有喷灌工程20多处,已建成发挥效益有14处,喷灌面积二千二百多亩。主要喷灌柑桔,兼茶叶、菠萝等。目前虎耳喷灌工程,规模较大,喷灌效果较好。位于金淘镇西部朝天山虎耳峰下,采用固定式自压喷灌。于1984年动工,同年建成发挥效益。1985年喷灌面积200亩。工程由引水渠、输水压力管道,减压池和喷头四大部位组成。引水工程从柑桔园以西的船岭引水,渠道长550米,渠末进入调节池。调节池可蓄水660立方。输水压力管道分南北干管两条,还有支管和坚管。为了解决最大水头压力,在南北干管中部各设一座减压池,通过减压池调整水头压力。两条干管总长863米,管径4.0时。支管总长2258米。喷头选用射程较远喷水量较大的PY40喷头(主要的)和PY 30喷头两种。经实际运行,喷射雾化程度高,最大射程达到30-33米(标准29.5-32米),效果良好。工程布局合理、造价经济。
14、四大电灌站:我县修建的众多电灌站,有四座较大的电灌站,始建于60-70年代,建站早灌溉面积大。这四座电灌站是:四都电灌站、东山电灌站、溪口电灌站、葵阳电灌站。四都电灌站:位于洪濑镇郊区,枢纽工程既有抽水设施,又有水轮泵设施。共安装水轮泵20台,三种型号,1965年动工,1966年建成。抽水灌溉分三级提水,设计流量1.16 M
3/S,扬程52.0M。其中一级站安装抽水机3台,装机165千瓦,二级站也安装3台,装机405千瓦,三级站安装2台,装机130千瓦。1972年动工,到1975年建成,复核灌溉面积为1.05万亩。东山电灌站;位于溪美镇象山村,设计流量Q=1.14M
3/S,扬程38.61 M,两级抽水,共安装抽水机6台,装机750千瓦。工程1973年12月动工,到1976年4月完成。复核灌溉面积8500亩。溪口电灌站:位于美林镇溪口村,两级提水,并有一个柑园分站。设计流量0.66M
3/S,扬程4 5 M,共安装9台抽水机,装机485千瓦。工程于1973年1月动工,到1979年11月建成。复核灌溉面积5550亩。葵阳电灌站:位于洪濑镇葵阳的洋尾村,设计流量0.58M
3/S,扬程35.7M,两级抽水,共安装抽水机4台,装机350千瓦。工程于1972年动工,到1973年建成。复核灌溉面积4280亩。我县最早修建的,也是全省最早修建的一座小型抽水机站,位于洪濑镇的西林村,故取名西林抽水站。建于1954年,工程规模为2×36马力(煤机),灌溉面积曾达4500多亩。
15、四大水轮泵站:即诗南水轮泵站、梅峰水轮泵站、团结水轮泵站和康美水轮泵站。是我县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促进大办水利时修建的一批骨干工程项目。诗南水轮泵站:位于码头镇诗南村。1972年建成,安装有两台型号60-6和两台型号120-2的水轮泵,设计流量0.74M
3/S,扬程38-42.L M。复核灌溉面积3500亩。梅峰水轮泵站:位于梅山镇演园村,1971建成,安装有1台型号60-6,3台型号120-12的水轮泵,设计流量0.84M
3/S,扬程12-25.7M。复核灌溉面积4500亩。团结水轮泵站:由洪濑镇的谯流、西林、溪霞和前峰四个村合建。1967年5月建成,共安装14台水轮泵,有型号60-6的7台,型号40-4的4台,型号80-6的2台,型号120-12的1台。设计流量1.09M
3/S,扬程6.5-28.0M,复核灌溉面积6500亩。康美水轮泵站:1969年10月建成,设计流量1.2M
3/S,扬程6.0-28.0M,共安装水轮泵10台,型号80-6有9台,型号60-6有1台。复核灌溉面积8460亩。
16、泉州至南安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是全县规模最大的一座新建输变电工程。1986年由泉州供电局设计,南安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指挥部负责线路工程和变电站土建工程施工,泉州供电局负责变电站电气安装。工程于1987年5月开工,1988年11月1日投产。按现设备年利用小时3000-3500小时计算,年输送电量7560-8820万度:该工程包括泉州井山至南安110千伏线路和110千伏变电站两大部分。另外还包括南安县电力调度大楼。泉州井山至南安110千伏路线工程:起于泉州井山220千伏变电站,上于南安县溪美镇帽山村蜘蛛山变电站。全长15.3公里,导线为LGT-240钢蕊铝绞线,地线为GT-50钢绞线,支持物采用予应力混凝土等径双杆。其中直线杆37基,转角耐张杆16基。还有备用直线杆3基,转角耐张杆3基,共计59基。110千伏变电站工程:设计容量31500KVA主变压器两台,第一期工程先安装一台SFSZ
7-31500/110有载调压器。110KV屋外配电装置采用单母线分段,母联兼房母结线,中型布置,第一期只安装至井山变110KV密线一回,至远期共有密线四回:35KV 屋外线配电装置采用单母线分段结线,第一期先安装密线二回,至远期共有密线六回;10 KV屋内配电装置采用单母线分段结线,每段有一组3000千伏并备补偿电容器。变电站建筑工程,除远期工程的设备基础,构架和电缆沟外,其余均一次建成。南安县电力调度大楼工程,位于溪美镇城关县电力公司,1989年,即将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