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发展甘蔗生产的有利条件,7-9三个月是甘蔗大伸长期。在土地条件上,有东、西两溪和晋江沿岸及中低坡丘陵地20多万亩,适宜甘蔗生产。因此,蔗糖生产历史悠久,特别是建国后40年来,甘蔗生产和制糖工业有很大发展,1981年被省列为十大甘蔗基地县之一,1986年被列为全国五十个糖料生产基地县之一(福建四个县)。
一、蔗糖生产历史悠久
相传汉代时期我国就懂得制糖技术,至唐宋时期手工制糖已很兴盛。据《泉州府志》载:“早在唐宋年间就从泉州出口大量的砂糖到亚非各国。”《闽南乡土志》赞:“泉州之糖、南安最多”,并载:“民国二十八、二十九年(1939年、1940年),食糖品,全县甘蔗种植面积八千二百五十亩,平均单产五千斤,有土糖廍400余个,蔗车500架,年产红糖三万九千六百多担,主要运销县外。”南安手工制糖技术较早发展,据《南安县志》载:“初人莫知有覆土法。元时,南安有黄氏长者,为宅煮糖,宅墙忽壤压于,端色白异常,遂获厚资,后遂效之他糖,诸群皆有”。随着制糖工业机器的发展,于1936年私人筹资入股,在南安兴办“贵峰温陵制糖公司”和“洪濑温陵制糖公司”,是半机制小型糖厂,日榨蔗量15-20吨。同时,美林村也建有同类规模的小糖厂。
二、建国四十年甘蔗生产不断发展
南安甘蔗生产随着经济价值政策变化而起伏。四十年来的发展过程是不规则的波浪式,出现五个“浪峰”、五个“浪谷”。五个“浪峰”分别为1956年种蔗面积3.5万亩,产蔗10.26万吨;1964年种蔗3.71万亩,产蔗12.79万吨;1978年种蔗4.74万亩,产蔗26.07万吨,平均亩产5.51吨,第一次突破单产110担大关:1981年种蔗5.4万亩,产蔗32万吨;1985年种蔗7.33万亩,产蔗39.11万吨,是历史最高水平。五个“浪谷”分别为1961年种蔗1.46万亩,产蔗2.45万吨,平均亩产1.68吨,是历史最低水平;1969年种蔗1.89万亩,产蔗4.57万吨(此后有所起伏);1975年种蔗1.75万亩,产蔗5.27万吨;1983年种蔗4万亩,产蔗21万吨;1989年种蔗4万亩,(其中果蔗2.5万吨)。四十年来种蔗面积累计135.93万亩(年均3.4万亩),总产甘蔗515.38万吨(含丰州及土糖),平均亩产3.93吨。1979-1988年十年种蔗面积累计54.4万亩(年平均5.44万亩),总产甘蔗277.84万吨,平均亩产5.11吨,甘蔗生产在农业经济上占有一定比重,1981年甘蔗产值占全县农业产值七分之一。
三、制糖工业的发展及其经济地位
1、制糖工业的发展情况:
随着甘蔗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土糖坊(压榨用石辊)难以适应,因此,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南安机制、半机制糖厂开始起步兴办,1976年实行蔗粮挂勾后,制糖工业有一个飞跃发展。1954年,省华侨投资公司在南安丰州区潘山新建全省第一家机制白砂糖厂,投资278.6万元,日榨蔗能力350吨,1955年榨季投产,1959年我县在溪美(普美、)大盈、洪濑新建三座半机制粉糖厂,日榨蔗能力均为100吨,固定资产总投资45万元,1957年榨季投产。1958年5月在美林新建南安糖厂,日榨蔗能力350吨,生产白砂糖,固定资产投资299万元,并于1960年填平补齐,日榨蔗能力达到500吨。随着机制,半机制糖厂的兴起,落后的土糖坊随之消失。
蔗粮挂勾,甘蔗发展,制糖工业相应壮大。南安糖厂于1977-1978年,经挖潜扩建为日榨蔗能力750吨,现在达到800吨以上,固定资产达998.3万元。大盈糖厂于1980-1981年,由日榨蔗350吨的粉糖厂改建扩建为日榨蔗500吨的机制白砂糖厂,做到当年改扩建,当年投产;1982年扩建为日榨750吨,现在达到800吨以上。洪濑糖厂于1984年,由日榨蔗350吨的粉糖厂改建扩建为日榨蔗750吨的机制白砂糖厂。这三家白砂糖厂均属中型企业。1978年5月县在金淘新建日榨蔗250吨的粉糖厂,实现当年基建,当年投产。
总之,制糖工业的发展迅速。“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44万元,日榨蔗能力550吨(不含普美停榨100吨),至1988年固定资产原值总额3104万元,日榨蔗能力达2600吨,比“一五”期间分别增长3.73倍至8倍。
2、制糖工业的经济地位:
蔗糖生产是南安一大优势,在工农业产值占有较大比例,经济效益较高,从1956年至1988年三十三年,制糖利润达3912.89万元,三十三年共产糖39.33万吨,全县四家糖厂平均每年上缴国家税金325.1万元。为国家作了一定贡献。
总之,全县四家糖厂三十三年税利总额达一亿四千六百四十三万元。比制糖工业全部投资三千一百多万元增长3.72倍,收回投资后还为国家积累一亿一千五百四十万元。几年来南安糖厂、大盈糖厂在全省大中型糖厂厂际劳动竞赛活动中均名列前矛,省人民政府分别于1988年、1989年授予大盈糖厂、南安糖厂“省先进企业”称号。
四、理顺蔗糖价格是发展甘蔗生产的前提
最近几年,由于物价上涨,蔗糖价格大政策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甘蔗价格比值低于粮油价格比值,甘蔗生产连年下降,从1985年种蔗7.33万亩,至1989年降为4万亩左右,年递降11.36%。回顾1976年实行蔗粮挂勾、(每吨甘蔗奖售粮食250市斤)及返销糖、化肥奖售,蔗糖生产连续六年上升。1982-1983年蔗糖生产又有所下降,省人民政府及时制订发展甘蔗十二条政策,突出解决调减甘蔗基数,减轻蔗农负担,实行“户交户结”,解决七除八扣,在返销糖中供应20%免税糖,并两次调升甘蔗价外补贴,每吨甘蔗增加9.5元。还试行综合价,方便蔗农,1984-1985年蔗糖生产迅猛发展。从1986年起,蔗糖价格又没有理顺,结果,连续四年滑坡”其势未止。现在期待国家制订蔗糖大政策,促进蔗糖生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