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事业是人民的福利事业,它关系到人民的生老病死,增进人民健康,提高全民族的人口素质。
可是,解放前,南安没有卫生行政领导机构,卫生工作无人过问,集镇、农村蚊、蝇、跳蚤等传染病媒介比比皆是,烈性传染病连年流行,“粗腿”“大肚”“麻脸”并不罕见。
1949年8月21日,南安获和平解放时,全县仅有一所卫生院,10余名工作人员,药品无几,设备简陋,300平方米的平屋,没有收容住院病人,仅能应付简单门诊。
1950年开始,县人民政府着手改造县卫生院,加强卫生技术队伍的建设,并相继在官桥、洪濑、诗山、翔云、大和莲河盐场设立诊疗所,同时成立县防疫委员会和县医务工作者协会,组织联合诊所,初步解决了人民群众防治疾病的困难。
1954年县人民政府拨款新建县卫生院,增加一定人员和设备,是年,县卫生院开始施行兰尾等小型手术.1957年县卫生院改称县医院,人员增至90人,设病床80张,临床科室有:内儿科、外科;妇产科、医技科室有:检验、X光、制剂和供应室。至此,县医院在技术力量、器械设备、房屋建筑得到进一步发展。内科能治疗包括儿科、传染科常见病和抢救危重病,外科、妇产科能做胄穿孔缝合术、肠吻合术、剖腹产等。1966年全院有工作人员110人,病床150张,临床科室增设传染科、中医科、五官科、医技科室增设心电图、超声波检验室。县医院初具规模。
1958年,全县建立36个保健站,174个保健室,安排社会卫生人员605人,同年体制改变,全县8个人民公社相继建立8个卫生院,19个卫生分院,119个卫生所。基层卫生院的建立随着全县行政区域的改变而改变,逐步增加,使农村的医疗卫生面貌得到改观。
正当南安医疗卫生事业勃蓬发展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也给卫生系统带来了灾难,领导班子被冲击瘫痪,制度被打乱,一大批有专长的医务人员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现行反革命”、“坏分子”等帽子。全县人民再次陷入缺医少药的困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政策光辉普照大地,为各类冤假错案受害者平反昭雪,使他们扬眉吐气,焕发青春,潜心钻研医学科学,为了人民的健康大显身手。在改革的十年中,南安的医疗卫生又得到了发展壮大,县医院在原有的基础上,房屋建筑面积发展到19594平方米,人员增至281人,病床增至250张,医疗器械发展到有300毫安X光机、纤维胃镜、A超、B超诊断仪、脑电图、莹光显微镜、电脑计算器、锅炉等上百件。现内科已能诊疗包括血液、神经、内分泌、消化、心血官等疾病,外科已开展食道癌根治术、小儿科能开展兰光治疗新生儿黄疸、超声雾化治疗喘息性肺炎、妇产科能开展子宫切除术、尿屡修补术、五官科能开展白内障摘除术、乳窦根治术等,检验多种能开展KGT、IDH放射免疫对甲胎旦白T
3、T
4进行定量检测及HASAG定量检测,同时还建立有较完整的血髓细胞形态及组织化学的系列检查,与内科配合对一些少见病如:PNH(阵发性、睡肥性血红旦白尿)血友病、溶血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DIC等都能得到确诊,其开展业务项目及检测技术水平为本市县级医院之首冠。
乡、镇卫生院普遍设立内儿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牙科以及药剂、检验、X光室、有的还设有骨伤科、皮肤科、五官科、痔疮科和理疗室。南侨医院、洪濑、水头、英都中心卫生院分别于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就开展腹部外科和剖腹产等手术,同时开展无菌制剂、生化检验、X光造影、拍片以及心电图、超声波检查,目前这些卫生院的人员,器械、房屋基本配套,能够适应诊治一般疑难病症。
全县现有县级医院四所,(县医院、县中医院、县皮肤病防治院、县精神病防治院),县卫生防疫站1所、县妇幼所1所、乡、镇卫生院22所(含南侨医院、洪濑、水头、英都、罗东中心卫生院),房屋建筑面积达74981平方米,卫生技术人员1,219人,其中有副主任医师以上17人、主治医师110人、主管药师12人、主管检验师4人,设置病床1133张,农村有乡村医生521人,卫生员475人,接生员575人、个体开业医332人、村级设置卫生所、室665个,乡、镇卫生院下设35个卫生所、个体开业诊所237所,还有机关、厂、场、学校医疗室37个、卫技人员53人,全县三级医疗卫生网星罗棋布,医疗卫生、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工作势头越来越好。
解放前,鼠疫连年流行、天花、等烈性传染病间作,遍布全县,至1951年鼠疫流行62年次,疫情所到之处,死亡不计其数,严重流行年代出现“日出抬别人,日落别人抬”的惨景,金淘乡流行54年次,遍布14个自然村,发病人数3,494人,死亡2,648人,朵桥村最为严重,流行26年次,发病1.283人,死亡1,178人,病死率达91.8%。解放后,党和政府把卫生防疫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组织医务人员深入疫区,宣传卫生科学知识,发动群众大搞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居住环境,开展灭鼠、灭蚤,进行预防注射,1951年以后鼠疫、天花绝迹,其他烈性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1956年发现血吸虫病在水头、官桥2个乡镇20余个自然村继续流行,尤以官桥公社曙光大队为最严重,县委立即成立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组织血防专业队,历经20多年的艰苦奋斗,累计查螺面积近一亿二千三百万平方米,灭螺三百六十一万九千平方米,治疗病人一千另八十四人次。查治耕牛四千二百另七头,并在疫区搞了大量以水改、粪管为重点的卫生基本建设,于1983年全面、彻底地消灭了钉螺,治愈了病人,改造了环境,极大地提高当地人民健康水平,使整个疫区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86年又消灭了危害南安人民健康的血丝虫病,这是经过28年的反复查治,徽丝虫虫幼率由1958年的5.16‰下降到1%以下,达到中央卫生部规定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1982年以来对0-7周岁儿童实行计划免疫,1988年10月经市计免工作考评统计,我县“四苗”接种率分别为:BCG94.76%,TOPV94.29%,DTI92.38%,MV86.6%,合格建卡率86.19%,各项指标均达国家规定的标准,由于“四苗”的落实,使可防传染病发病率1988年比1987年又下降14.6%。
妇幼卫生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1987年新法接生率达99.51%,新生儿破伤风为0.045‰,妇女“二病”普查普治,全县查出子宫脱垂患者242人,手术治疗14人,上托环214人,其他治疗14人,尿屡4人,多年来对妇女“二病”采取积极防治措施,给予免费治疗,减轻妇女疾病痛苦。在开展儿童保健、指导优生优育,进行婚前检查、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围产期保健、儿童系统管理、儿童出生死亡回顾和遗传病的调查、指导计划生育做了大量工作,被省、市、县卫生厅、局评为先进、文明单位。
全县除了县医院、妇幼所、中医院外,还有19个基层卫生院,158名卫技人员能做计生四种手术,自1963年至1987年计做计生四种手术473,112人(其中男扎18112人,女扎133033人,放环227981人,人流105373人,引产2051人)使南安县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63年的40.38%下降至1987年的19.42‰。
南安县医疗卫生事业四十年之巨变,是在中共南安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卫生部门的直接领导和重视,爱国华侨热爱家乡卫生事业捐资百万元兴办医院,全县人民的积极支持,以及一千多名的医务工作者日夜辛勤劳动取得的,那些为救死扶伤而呕心沥血的白衣战士,人们将会把他(她)们的业绩载入史册,永世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