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欢庆建国四十周年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解放前夕,南安交通状况,仅国道福厦线(官桥至水头段)28公里公路。民营“泉溪汽车公司”有三部旧汽车经营客运线路的泉溪线21公里。土路崎岖,路况不佳,班次不正常。陆运交通处在抗日战争期间旧大路状态,运输依靠人力挑运或以自行车、手推车作为短程运输工具,行旅以轿舆代步。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物资运输主靠内河木帆船。全县没有一座跨溪大桥,更没有一部汽车,留下一摊交通不便的落后局面。 南安解放后发扬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美德,把旧社会遗下破旧不堪的现状和落后的交通面貌,逐步得到改善和扩大。1950年县人民政府号召,先行修复泉永线公路。从美林经诗山至永春公路46公里于1951年3月修复通车,并在下半年突击建造跨溪木结构美林大桥。从此,泉永线公路运输不必中转、方便客货运输和支前军运任务。 1953年又修通郊同线(诗山段)10.5公里公路和水、石、莲线22公里及南安至安溪线16公里公路相继通车。1954年-1956年先后修通泉干线(丰州至吾坂段)40公里。从此,县境内4条主要公路干线全部通了汽车。 为了发挥东西二溪水运优势,解决陆路运力不足的矛盾。1952年9月成立“泉安永内河木帆船联合运输社”。年底通过民船改革,设立南安、洪濑、英溪、安溪、湖头、永春6个分社和兰溪联运站。起到沟通城乡军需民食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的作用。至1954年内河船发展至624条,2808吨位,是我县内河船在历史上发展最盛的年代。最高年运量达10.26万吨、周转量112.57万吨公里。 1958年以后,县境内主要公路线大量修建通车,1966年冬金鸡栏河坝工程和1972年山美水库电站相继建成,东溪的泉永航道不通,船民相继转业改行。运输转为以公路汽车为主。至1976年全县修建公路里程488.7公里,22个乡镇均有公路,通行客货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商品经济与工农业生产同步发展,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激发了发展乡村交通,修桥造路的积极性,广开门路,自筹资金,不少爱国华侨也热心捐资协力修造,因此自1978年至1988年全县新建和改建通车公路里程长912.2公里,永久性公路桥196座,长度5461.9米,加上原有通车的公路488.7公里和桥梁179座,长3861.63米,合计全县建有公路240条,里程达1400.9公里。(其中:渣油路面公路长164.4公里)永久性公路桥共375座,总长9323.53米。(6米以下小桥不计)如今全县实现乡村条条公路通汽车,形成名符其实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每百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达1.43公里。乡村农田机耕道路也相应地增加。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保证公路畅通的桥梁建设。我县现已建在晋江横跨东西二溪公路上的永久性大桥有6座和一座独有特色的钢索人行桥。其中南安大桥,长288.23米(原系木便桥称美林大桥)是晋永线重点大桥。于1962年9月柝掉木桥,为石台墩、钢筋混凝土面的大桥,1963年3月竣工通车。洪濑大桥,长328米。建于1931年,1935年夏,遭强台风,洪水暴涨被冲毁,于1970年2月在省、地交通部门资助下,依靠群众力量,修复完工,快复南洪线交通。金鸡公路大桥,长346.7米,1979年11月在金鸡拦河坝南侧兴建钢筋混凝土面的公路大桥,1980年10月建成通车。仑苍大桥,长180米,1984年10月镇、村自筹百万元”国家补助60万元,开始施工兴建,1986年8月建成通车。辉煌钢悬索桥,长199米,实跨136.5米,41万资金,辉煌村集资为主,镇政府也给予扶助。1986年10月竣工。还有东溪康美乡正在建设中的康美大桥。长212米,予计今年国庆节前建成通车。 上述七座跨越晋江东西二溪永久性大桥的建成,是建国后南安县历代桥梁史上的新发展。对加速公路的延伸和运输事业的发展,促进乡镇工农业生产和商品流通进一步繁荣。 公路和桥梁不断的发展,促使乡村机动车辆的迅速增加。我县1958年仅有县运输指挥部进口旧卡车18部58吨位。 1976年全县各种汽车98部。至1987年据监理部门统计:包括全民、集体、个体有大型货车826部、小型货车99部、大客车129部、小客车320部、特种车25部、农用机板车559部、二、三轮摩托车4162部、轮式拖拉机424部、手扶拖拉机10252部、合计16796部。机动车比1976年增长167倍,自行车增长数也较突出。1949年全县自行车(包括货运自行车)仅800辆。如今已增至17万辆,比解放初增长212倍,平均每十人有自行车1.4辆。 海上运输是南安经济开发、对外贸易的一条捷径。我县南部沿海可以通航的海岸线25公里,其海域俗呼石井江,(亦称五马江)是我县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石井港距金门仅6里;距厦门35里;距泉州后渚港48里;距福州180里;距台湾高雄港170里。古往今来,在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南安沿海仅有小型运输木帆船30艘、450吨位,靠水头港为主要物资中转站。1956年成立莲河(包括石井有船15艘,232吨位,船员58人)。和江两个运输社。1658年外海航运业进一步发展。1978年10月易名“南安县石井海运公司”,共有船42艘,1365吨位,职工284人。1987年为更好地发展海运事业,成立“南安县轮船公司”。拥有钢壳轮船13艘,5564吨位。木质机动船22艘,3926吨位,共35艘,9490吨位。对比1978年总吨位1365吨,增长运能达6倍。1985年成立“瀛江海运公司”1988年11月批准成立为“南安县船务有限公司”拥有钢壳轮船5艘,木质机动船4艘,总吨位达3260吨。现有员工156人。是石井镇后起的一个海运企业。 上述情况说明:我县的海运事业是从小到大,从古老木船到轮船,逐步转化成为现代海上运输企业。为今后对台贸易创造有利条件。 港口设施,我县水头港是水陆物资中转地,码头100公尺卸装物资。石井港位于我县东南突出部,东与晋江东石隔海相望,南临大海,遥对金、厦两岛,它不但是南安前沿要塞,也是外海货船和渔船的天然良港。系水头、安海、东石诸港船舶进出的门户,俗称“海门”。原建有渔业码头,但规模不大,不能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1986年3月中央交通部正式把建设石井港对台贸易“一千吨级”码头,纳入“七、五”期间地方交通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760万元。并于1987年7月动工,1988年已完成码头、堆场道路等基础工程,现正继续完善“千吨级”码头配套工程,争取早日投入使用。石井港建成后为年吞吐量12万吨。 我们在欢庆建国四十周年之际,回顾南安过去的交通旧貌,现在换了新颜。它为经济开发作先行,促进工农业的丰收,商品经济的繁荣,是值得庆幸的一件大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