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9月3日起,日军舰艇、飞机袭扰金门、厦门一带。1937-10-26日,金门沦陷;1938年5月11日,厦门相继沦陷,厦门至安海及泉州一带的海上运输线被封锁。南安沿海的水头、石井、莲河三个乡镇与金门仅有一水之隔,成为闽南地区抗日最前哨。不时有敌机盘旋空际,敌艇游弋海面,投下照明弹、炸弹、还有炮轰。敌人的威胁是严重的,但沿海居民站稳顶住,坚持民族大义,为反抗侵略和收复国土而勇敢的斗争。他们抗日的情绪十分高涨,各就各业,参加抗日救亡行列,共赴国难。
敌机狂轰滥炸 沿海备受骚扰
1937年10月,日军炮艇从金门驶入淗江、莲河盐场港沟,先用机关枪猛烈扫射,后炮击淗江小学校舍。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沿海一带,敌机不时低空盘旋,侦察轰炸。1938年,淗江小学顶校舍被炸毁。1939年10月,再次轰炸淗江小学(假李越水大厝、系菲侨富商李田亥建的二进双护大厝,是闽南首屈一指的华丽建筑),投弹一枚,在大厅爆炸,幸好学生疏散,没有伤亡。1944年,敌机在李越水大厝南侧,投弹一枚,炸死李天土、李三把两人。敌机先后在淗江村投弹20多枚。
1937年10月以后,莲河村先后遭敌机轰炸,据不完全统计:投弹吴永吉店口一枚(未爆),吴文成厝一枚;吴金榜厝一枚,该厝系二进四房一厅,炸倒李古派一房一厅,吴金选一房一厅(厅系共有);吴加湖厝后一枚,炸倒李神赞护厝一房一厅;并投下吴田(下浯人)在莲河开鸦片店炸弹一枚,炸死一位正在吸鸦片的金门人;吴源来(下浯人)厝一枚,溪东村李土蛏到该厝提亲时被炸伤。1939年4月22日,投弹数枚,莲河小学被炸倒。
为了实行焦土抗战,军民需要及时破坏公路和挖好战壕。自1938年6月至年底,公路奉命自毁。溪东村民在烟墩头(明抗倭烽火台)挖战壕时,日军从金门发射一枚炮弹,幸好未爆,无造成伤亡。
1939年4月20日(三月初一)夜,水头、石井、莲河40名爱国青年乘两艘船夜袭金门官澳日寇炮台,其战果辉煌。21日中午两艘凯旋而归,从奎霞登陆靠岸。下午三时许,敌机尾随空袭奎霞村东角,用机关枪扫射。在奎霞村顶好围仔内,投弹数枚,炸倒林水差的花向四间,炸死其母、妻和周岁的孩子,其堂兄在挖未爆炸弹时也被炸死。
石井守军因战备之需,在通往码头(东安宫北侧)公路两旁挖坑道埋下很多装满汽油的汽油桶。4月22日,敌机投弹数枚,企图炸毁,均未炸中。4月23日(三月初四),日军用飞机两架,投弹两枚,将石井码头炸毁大半,造成船舶停泊困难。后又在石井中宪第石埕(今立省文物保护碑处)投弹一枚,石井救护队长许君哲正在率队员执行救护任务时,以身殉难。当时任县长颜德桂为表扬其勇敢精神曾立匾额。今石井许氏宗祠重建后挂一匾额:“救护队长许君哲舍生取义县长颜德桂。”
是年6月,驻泉守军师长钱东亮下令:把停泊在石井港厦门太平洋轮船公司的“泉州”、“涵江”、“永乐”、“福泉”等四艘轮船凿沉江中,堵塞海门航道,以防日舰驶入安海湾。当时没有沉江的另一艘“鹭江”号轮,几天后就被日舰劫去金门。
敌机的狂轰滥炸,激起民众的愤怒。沿海居民同仇敌忾,全力以赴,参加抗日救亡斗争,坚持抗战,直至胜利。
抗日救亡 共赴国难
1936年,身任闽南特委的李毅然(淗江人),由厦门回莲河一带活动。1937年1月,李毅然接受中共厦门工委书记肖林的指派回到莲河工作。1938年4月,李毅然发展党员吴金埕、李安水,恢复莲河党支部,书记吴金埕、组织张钦锭、宣传吴天影。该支部隶属中共厦门工委,支部恢复后,立即联系小学师生、渔民、盐民,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0月下旬,莲河党支部(亦称南同边区党支部),根据中共厦门工委的指示,联系各阶层人士,成立莲河抗敌后援会,由莲河小学李安水任主任,吴金埕任政治指导员。运用抗敌后援会这一合法组织,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剧团、救护队、警备队等,发展抗日力量。1937年秋,李毅然到安溪龙门小学任校长。1937年以后,黄永妙(马巷人)到院前小学,以教师为掩护,开展地下活动,发展地下党组织。
1937年8月21日,水头、石井、莲河组织“抗日读报组”,让抗日救亡宣传深入人心。如朴里村小学校长陈友珍(安海人)等人利用晚上在祠堂口广场上挂大幅中国地图,点上煤油灯,向群众讲解抗日形势及台儿庄战役等。石井组织一支宣传队,在“中宪第”石埕搭戏台,公演抗日剧目,在泉州地区产生广泛的影响。
1937年8月,水石莲成立“福建省抗敌后援会南安县分会第四区支会”,由区长陈鹤龄任主任委员,委员有吴龙江、李安水、吴孔嘉、吕达民、温梓祥(上杭人,石井中心小学校长)和吕泽源。“抗敌会”宣传发动群众,组织起来,参加战时服务工作,有许多青年踊跃参加,组织了宣传队和救护队。宣传队分两队,第一宣传队在水头朴里组成,主要负责人是吕少华、陈友珍、吕泽源;第二宣传队在石井莲河组成,主要负责人是吴龙江、李安水。两队的队员都是小学教师和男女社会青年。他们按照上级颁发的资料,编排下乡演出,受到群众欢迎,效果良好。救护队也分两队,水头救护队由医生吕俊明任队长,成员有黄福鋆、萧敬秋、高标开、吕祝融等数十人,规模相当;石井莲河救护由许哲学(任队长)、吴天乙(医生)负责,成员也不少。这两支救护队在历次遭受敌机轰炸和金门炮击时都起着救死扶伤的积极作用,为群众和驻军所称道。
石井、莲河有钱的商家慷慨出钱,热心支持。比如为宣传队购置服装道具;为救护队添置工具药品,还有节日准备慰劳品去慰问沿海的驻军。
1937-11-31日,“南安抗敌后援分会”讨论分配募集前线抗日战士布鞋,议决……第四区350双(《泉州日报》1937年12月1日第六版)。12月1日,该分会派员赴莲河,携带慰问品慰劳前线壮士(《泉州日报》1937-12-13日第6版)。
1938年春,李安水在莲河组织一支“抗日巡回剧团”,成员有十余名,有教师,也有社会青年。剧务组长吴清贵,导演黄永妙,主要演员有吴金埕、张新治、张正服、吴淑云和蒋金花等人。排演剧目有《金门除夕》、《东北一角》、《放下你的鞭子》等及一些抗日歌谣。演出地点是莲河、下浯、菊江、石井、水头、官桥、红邦、溪美等地。他们利用暑假和当地“普渡”等节日进行演出,并印制传单散发,主要内容是“抗日无罪”、“不抗日就是汉奸”、“打倒日本鬼子”等。有一次在水头演出时,宣传抗日道理得罪了水头区署,剧务组长吴清贵被区长下令扣押下去。剧团成员和群众列队摇旗沿街呼口号到区署去示威,迫使区署释放吴清贵。
1938年8月,水头、石井、莲河的抗敌会,联合组织巡回歌咏剧团,以十二天时间,途经深坑、官桥、朴里、文斗、新营、下店、水头、下房、石井、老港、溪东、莲河十二个地区演出(《泉州日报》1938年9月1日第7版)。
1939年3月,石井、莲河、老港三地组织抗敌建国扩大宣传大会,分三队下乡宣传,并慰问军队(《泉州日报》1939年3月7日第3版)。
1939年初,黄永妙为开辟南同边区党的地下工作,到石井小学教书。他组织一支“水石莲抗敌后援会石井儿童剧团”,成员都是石井小学的学生,经常到水头地区演出,宣传抗日。黄永妙以教夜校为掩护,组织抗日活动,并到古山、昔坂一带教夜校、交朋友,发展党的地下组织。是年秋,黄永妙转往安溪。此时,国民党宣布解散抗敌后援会,并归为联保管辖。此后,石井又组织一支“抗日巡回剧团”,继续宣传抗日救亡。主要成员是小学教师和社会青年。
在举国上下抗日烽火鼓舞下,水头、石井、莲河地区的热血青年,联合金门流亡爱国志士,组织“金门复土救乡团”,以许铁坚(又名许哲坚,石井人,授少校军衔)为团长,陈天伦(又名陈大元,苏内人)为副团长,勇敢进行抗日救亡斗争。泉州守军指派许铁坚负责探访金门敌人情报,在守军的授命下,组织夜袭金门官澳日寇哨所。
1939年4月20日(三月初一)夜,在队长许铁坚的部署下,40名壮士分乘4艘木质双桨快艇,由熟悉金门地势的金门流亡志士和大小嶝人引航下,从石井港出发,经解屿门,直抵金门官澳日军营房。他们分为三队,第一队埋伏警戒,监视敌兵,切断电话线,安装两挺“路枪”,散发《告金门同胞书》;第二队疾赴官澳,先擒杀哨兵,然后集中火力,以驳壳枪、手榴弹轰击城仔角炮台;第三队围攻官澳第10号兵房(哨楼)。日军从睡梦中惊醒,仓惶应战,死亡20多人。这次仅用十多分钟的突袭,当场击毙日军第二特别陆战队大西部第二、第四中队的官兵14人。共歼敌50多人,缴获轻机枪二挺,步枪10多支和钢盔、子弹等战利品;砍回的一颗有胡须的日寇头颅挂在石井车站电线杆上示众,极大鼓舞闽南地区军民的抗日斗志。当时,《泉州日报》曾以“我壮士四十名,突袭金门建伟绩”的醒目标题报导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这次夜袭凯旋归来,受到当局军政有关官员的迎接,并在缴获的战利品前合影留念。国民党当局授予许铁坚、陈天伦的金质奖章各一枚,奖章上刻“杀敌救国”四个字。石井许民宗祠重建后立一匾额:“金门复土救乡团团长许铁坚‘杀敌救国’”,以资纪念。
此后,“金门复土救乡团”又三次在金门的琼林、沙美、西园盐场袭击金门的日寇。
值此纪念我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笔者作一次田野调查,采访石井81岁许哲借、莲河86岁吴渊泉、菊江79岁李秉璋、溪东90岁林乌真和77岁李文济等,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主要参考资料】:
1、吕泽源:回忆抗日战争金门沦陷后,水石莲人民的抗战情绪。《南安文史资料》第七辑P54。
2、南安党史研究室:南安抗日救亡斗争概况。《南安文史资料》第十七辑P6。
3、吴幼雄:抗战初期泉州救亡运动史料选辑。《泉州文史资料》新第十三辑P122。
4、蒋金花访谈录:黄永妙与抗日巡回剧团。《石井乡土资料汇编》第二辑P26。
5、陈天来忆述:石井爱国壮士夜袭金门日寇实录。《石井乡土资料汇编》第四辑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