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洪濑人在台湾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1、迁台与分布 迁台元代时期,南安丰州有陈氏迁台。明天启间(1621~1627年),以颜思齐、郑芝龙为首的海上贸易集团占据台湾北港时,郑芝龙的胞弟芝虎、芝豹和从兄芝莞等也在这时渡台从事开发。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期间,曾诱慕大批泉州人入台垦殖。崇祯元年(1628年)郑芝龙归顺明政府,又值福建饥荒,郑氏在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支持下,即召集沿海灾区饥民数万人,用船舶载至台湾进行垦荒。这是第一次有组织的向台湾进行移民。南安是郑芝龙的故乡,随同郑芝龙迁台的,有许多南安人包括部分洪濑人。 南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四月,郑成功东征复台时,首批入台人数达25000人,其中一大批将士是从南安各地招募的。清顺治末年,清政府为禁绝沿海人民对郑成功的支援,实行“迁界”政策,沿海居民有的迁徙内地,有的到东南亚国家谋生,有的渡过海峡参加郑氏政权开发台湾的行列。在郑氏政权存在的二十三年间,许多南安人移民到台湾。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郑氏政权结束以后,政治上统一的局面,给海峡两岸的各种联系和台湾的进一步开发,带来新的积极因素,大陆人民仍是相继地涌向台湾。康熙二十四年,康美乡玲苏村苏土尾率族人开发了今台湾宜兰县苏沃村,并冠以“苏沃村”为村名,其港口冠名为“苏沃港”。现在苏沃港已成为台湾四大深水港之一。同年康美乡苏恩泽,率族人嘉义县六脚乡入垦开发,并冠以“苏厝”为村名而聚居繁衍。特别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政府开放台湾鹿港与泉州蚶江港对渡后,大陆移民达到最高峰。 清道光以后,南安人移居台湾渐少,而原移民生传子女,则迅速增加。光绪二十二年(1895年),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至民国34年(1945年)日本投降,台岛光复,南安也有人陆续移居台湾。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期间,南安人移居台湾虽受到一定的阻挠,但始终没有中断过。20世纪初,西林村油园黄贞头移居台湾。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几年间,南安人又相继东渡台湾,这期间洪濑(包括康美)有163人迁居台湾,其中1944年以前前往台湾的有25人,1945~1948年有58人,1949年至解放前夕有80人。 新中国成立后至1963年,前往台湾的有4人。 分布南安人移居台湾,大部分集中在台湾南部和西部沿海地区,后来逐步发展到台湾中部山区和台湾东部一带。 南安人移居台湾,从来没有中断过与祖籍地各种联系,南安移民在台湾各地最初形成的村落,基本上是以血缘关系聚族而居或以地缘关系同籍人住在一地。他们为了不忘祖籍,往往以其姓氏或祖籍乡村的地名来命名所居住的村落,形成众多的贯姓贯籍的地名。如台湾宜兰县的“苏沃村”“苏沃港”、嘉义县六脚乡的“苏厝村”,就是康美乡苏土尾、苏恩泽率族人开发而聚居形成的且冠以贯姓的村落。 抗日战争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有部分洪濑人陆续前往台湾从商、从政。如1945年,黄辉(今洪梅镇)前往台湾协助国民政府接收台湾电力事业。1949-10-17日(厦门解放前一天),林竞忠由厦门往台湾,继续担任国民党立法委员,后居住在台北北投温泉。 【附:台湾同胞移居洪濑台湾省籍同胞移居洪濑的人数极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2名台湾省籍同胞返回洪濑定居,其中1名为原台湾省基隆市廖氏燕,女,出生于1928年7月,居住于都心大队11队,后与王文旭结婚。1名为原台湾省台北市永乐町七十番地义和茶行的黄玉珠,女,出生于1927年12月,于1934年随夫戴添旺定居于谯琉大队。新中国成立后,有2名台胞定居在洪濑。其中1名为谯琉村原国民党325师士兵、原国民党总统府警卫营退伍士兵戴孙雯于1982年回乡定居。现在也有一些台胞来洪濑经商办厂的,暂时居住在洪濑的台商工厂里。如东和轻工有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平辉。】 2、经济活动 郑芝龙在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和崇祯元年(1628年)两次招募沿海灾民到台湾以北港为中心进行有组织的农业开发及台湾西南部沿海平原垦殖。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除从事农耕外,也开始种植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荷兰占据台湾期间,继续招募沿海移民,开垦台湾西南部地区,种植粮食和甘蔗,制糖手工作坊开始出现。清顺治十八年十二月(1662年2月),郑成功率军驱荷复台后,颁布一系列谕令,推行“寓兵于农”的屯田制度,鼓励和保护当地百姓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不断招徕移民参加垦荒,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并建立了一系列村镇。郑成功还派遣军师刘国轩赴闽南采购大量蔗苗在台湾推广种植,郑经又从大陆洪濑温陵制糖公司引进较先进的制糖技术,教民制作,使台糖成为台湾出口商品的大项。郑氏政权还引进冶铁、晒盐、酿酒、烧瓦等技术,使台湾的手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南安移民还传入削樟取脑的方法,发展了台湾的樟脑生产。 原籍洪梅的黄辉,美国普渡大学名誉工程博士。1945年往台湾协助接收电力事业。1950年任台湾电力公司总经理。1962年应聘入世界银行任职。1974年任台湾电力公司、中兴工程服务社顾问,为台湾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1946年往台的洪东街张孝成,在台湾开戏院。谯琉村赤土埕,1948年因避抓壮丁往台湾,在台北市开茶店。同村西塘尾戴九栈,1950年往台,后经商,后又转到印尼经商。跃进村庭边王鼎平,1942年被抓壮丁后往台湾,在台从事理发工作。前瑶村塸厝尾王奕漫,1945年往台经商。其子王台尧、王台明、王台得随之往台经商。同村的王奕埔,1925年往金门沙美街鱼仔市开理发店。王线于1929年随父往金门沙美街开理发店。王石蟳,1929随兄王线往金门沙美街开理发店,王加走,后到金门找兄王线并在金门理发。王鼎华,40年代往金门探亲后随其叔王线理发。王太山随其叔在金门理发。今今籍贯洪梅镇三梅村洪后的郑贤,1914年往台北市开设百家川中西药行。 三、政治活动 洪濑人林竞忠,青年时任国民党第八区(洪濑)分部书记,后历任南安县农会主席、福建省农会主席。1947年底,当选为中华民国立法委员(终身),后到南京立法院工作。1949年厦门解放前夕到台湾,居住在国民党为立法委员提供的住所台北北投温泉。在台工作期间,与台湾的严家淦、蒋经国等交往密切。 溪霞村人张汉水,1948年由青年军转入325师任少尉排长、副连长,1949年往台湾,后任台北市警察局局长。前瑶村人王再生,曾任国民党议员,现居金门。扬美村徐跃清,1947年任国民党军队排长,1949年随军往台,任警备司令部副官。今籍贯洪梅镇新联村路井黄友义,大学,历任秘书、律师、新闻验查处处长、省秘书长,1948年任台北县县长。 四、教育活动 40年代至解放前夕,洪濑也有一些人前往台湾任教。谯琉村卓坑戴树仁,1947年往台,在台东任教。都心村院前王文华,女,大学,1943年在泉州任教,1946年往台任教。同村下房王有水,1946年当青年军往台,在台北能山小学任教。同村坝头王聪明,1944年王台北苏欧镇任教。 五、宗教传承 在南安人移居台湾的过程中,为祈求家乡的神佛保佑,从家乡的寺庙分炉奉祀,并在台湾各地兴建大量寺庙。早期的寺庙有不少是同乡或同姓宗亲祭祀和议事的场所,迄今大量寺庙的信徒绝大部分均与寺庙在大陆的祖庙属同一籍属。 如西林村的檺林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8年),主殿祀奉朱佑(汉朝)、邢炳(宋朝)、李良(宋朝)三位忠臣,左殿祀奉杨元帅(杨耿,字延昭即杨六郎),右殿祀奉土地神。该庙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台湾影响深远,在东南亚国家和台湾基隆市等地都建有分庙。自20世纪80年代起,台湾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香客都先后到该庙进香,台湾基隆第一乐团的团员156人还与当地群众一起举行南音演唱会,副团长黄东福是溪霞村祠口人。 六、社团 1949年以前,南安人在台湾参与组建了部分民间社会团体、同乡团体。50年代以来,南安人在台湾组织了近一些的同乡社团,1987年10月成立的高雄市南安同乡会等。林竞忠是台北南安同乡会的创建人之一。40年代后期起,以南安人为主组织或恢复、改组成立的宗亲团体有几十个。这些宗亲团体在台湾均建有宗祠,多数且设有各类教育、文化基金和经济、慈善、互助等分机构。台湾各类经济、职业、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宗教和慈善社团众多,有不少南安人在各类社团任要职。如洪梅籍黄辉,任台湾机电工程学会理事长、台湾工程师学会理事长。 【附:台北市南安同乡会简介】 台北市南安同乡会成立于1954年6月。1953年洪采年、刘江水、林乔木等旅菲华侨回台湾后倡议成立同乡会。当时在台北市的南安籍台胞有3000多人。推举台北市南安籍台胞林治平、陈其志、石礼祥、林竞忠、蔡桐椿等十多人为筹备委员,组织经费及落实会址。翌年6月,在会址台北市爱国西路9号召开会员大会。1987年会址改在台北市延平北路三段42号7楼。 同乡会宗旨是联络台北市的南安籍乡亲,沟通国民党政府与驻台北市南安人的联系,任务是负责对南安籍后裔的乡亲教育,使后裔不忘故土;处理乡亲间的婚丧红白之事,资助困难户子女上学,筹备南安籍乡亲竞选国大代表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