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乐山之巅有五台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乐(YàO)山之巅有五台,五台山林场借此为名。乐山为泉郡名山之一,在南邑东北隅的向阳(八都)境内,为南、永、仙三县交界处的一座大山。它系福建中部戴云山脉延伸,经永春南部过鹁鸽岭东南行入南安境内为五台山。山岭绵亘数十里,群峰叠翠,风光绮丽。山顶有东台,海拔1047.6米,西台1080.4米,南台1036.7米,北台1049米,中台(通称观日台)1029.6米。五台竞秀,其中尤以观日台为著,每当晴朗之晨,登上峰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霞光灿烂,蔚为壮观。“中峰观日出”,“向阳”之称来源于此。 《南安县志》载:“乐山,在县北六十里,属八都。山有通远王庙。”何谓乐山,有关史书载称,有三说:一说,李元溥,四川人,唐进士,避患隐此。闻空中有乐声,白日升天,故名乐山。一说李元溥归隐后,平易近人,时常搭棚奉茶,为樵夫牧童所称颂。他一面攻读医书,采制草药为民治病,一面将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传授给山民。因此深受当地民众爱戴,声誉鹊起。有人斗胆问他:“高士缘何隐居山林?”他爽快应答:“仁者乐山!”令人听罢深为敬佩。此后,人们便把李公修真隐居的山麓称为“乐山”。又说,离永春县城不远有座乐山,沿称。其实这山就是南邑八都乐山。 上述关于“乐山”由来的说法,一曰:“乐山”。乐,音乐。如声乐;器乐;奏乐。《礼记·乐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二曰:乐(YàO)山。“乐,爱好,喜爱。《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通“智”)。“乐山”乃李公生前所言,因此得知,乐山的叫法最先出现。 据载,早在宋朝,趋庭里人就称此山为乐山了,与民间传说相互印证。记得大约在四十年前,我上中学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班主任刘老师向我问起,五台山为何叫做乐山,可我回答不出来,觉得脸上火辣辣的。那时,我才十几岁,好奇心很强。有一天,就这个问题向耆旧吴得仪先生请教,他于是滔滔不绝地讲述了关于乐山的来历。过后,我把这个故事转告刘老师,(刘老师是从城里下放到山区的),他听后不无感慨地说:“仁者乐山,太巧了,有意思!” 话说远了,言归正题。或许有人会问,乐山为何又叫五台山呢,依愚之见,这跟地理和宗教有关。偌大个乐山,五峰耸立,海拔相差不大,其布局正应东西南北中五方。“五峰环列名峥嵘”、“峰高台列五”即指此。又由于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的影响,南宋以来,闽南五台山的说法渐兴,至元朝“五台”名声大噪,游人香客,纷至沓来。元至治元年,泉州路安溪县尹兼劝农事钱宗显到乐山进香朝圣,遍赏五台胜境,即兴挥毫,题写镌刻“五台”石碑,立于乐山广福庙前。其书潇洒大方,刚劲有力,历经七百年沧桑,碑刻至今保存尚好,是研究五台乐山悠久历史的重要文物。 时光荏苒,岁月流芳。1958年国营五台山林场的建立,给闽南名山带来了勃勃生机,林木苍郁、茶果满岗、牛羊成群、稻菽飘香。当年的县委书记赵登英作诗道:“五台,五台,荒山变林海;羊肠变大道,兽驱畜来代。”因此,五台山的知名度日益显现,而古老乐山的名字则渐渐淡化。 1997年乐山昭惠庙重新修建,颇具规模。红砖绿瓦,雕龙塑凤,主庙宇古色古香,虽非旧观,却显示出灵气荡漾。近年来,以建设南安旅游之乡为契机,当地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五台乐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千年古刹重现生机活力。山还是那座山,改革开放的春风几度跨越,腾飞的希望正向着远方延伸。水还是那方水,流金淌银的明天更加美好,奏响的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妙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