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闽台中秋“博饼”溯源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中秋佳节之际,我国各族人民自古以不同形式:赏清光吃月饼,庆团聚度良宵。惟独闽台人民酷爱中秋“玩会饼、夺状元”。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简称“博饼”。这与闽台方言“跋饼”谐音。玩会饼可谓寓教于乐、引人向上、雅俗共赏、趣味性强:适合中秋佳节,亲人好友同事,大家欢聚既玩又吃,其乐融融。中秋玩会饼起源于南明时代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军营里。 史载:民族英雄郑成功,生于公元1624年,明熹宗天启四年。祖籍福建南安石井。7岁离开日本籍母亲来到九龙江口的中左所(厦门)。19岁时在家乡南安考上秀才。公元1644年,明崇祯帝崩后停止科举。于是郑成功烧掉青衣。南明弘光登基,郑成功21岁时进南京太学院。1645年南明弘光垮台,隆武帝在福州即位,看到郑成功年轻有为,赐成功姓朱,封为忠孝侯,统带御林军。从此称“国姓爷”。公元1646清军进攻福建,郑父芝龙降清,成功便与父亲决裂,收集芝龙旧部,坚决反清复明。由于郑成功骁勇善战,深得继位永历帝的赏识,得到加封为延平王。郑成功为了持久抗清复明,于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改拼郑联军队,将中左作为根据地。 洪旭,字念尽,号九峰,同安金门后半港人。父亲洪廷扬在明末任浙东南、闽东北守留。洪旭在公元1645年(隆武元年)受封忠振伯,史称三代忠臣。 永历十二年(公元1658年),洪旭就任兵部部官后,看到军营中的将十一有空闲便聚在一起玩“状元红”的赌博游戏。为让久别家乡的将士能在中秋佳节倍思亲时,得到欢乐团聚,通过情趣横生的活动,既能寓教于乐,又能宽释离乡别井的思绪。于是从1659年便在今厦门旧市区洪本部街33-44号之间,即当年的兵部衙堂,与其属员经过一番研究巧制,终于在这年中秋节前初步完成“玩会饼、夺状元”的游戏,并在这年中秋佳节分批犒赏将士,既不失防务,又能使将士欢度引人向上的“玩会饼、夺状元”。公元1661年,随郑成功东征,这种既有玩又有吃的寓教于乐的佳节活动,便流入民间和传入宝岛台湾南方,后来又流传到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的埠头。至今仍然是商店老板、手工业主职工同事作为家庭团圆、大家欢乐的佳节游戏。 笔者写“中秋博饼”的说明文,是在上世纪1956年中秋节以前。那时我是调干进大学学习,刚要读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三年。受小学时同学洪根祠之托。当时他是新加坡华侨。他要我根据令祖先洪旭遗留的家训写篇玩会饼的说明文。因为洪同学在新加坡经营制饼业,便向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维于老师请教。经鉴定这家训不是赝品。家训提到:中秋佳节,亲人好友大家欢聚,互相关心,共同仲进,多有受益。经过教授的指导,得知“正马军”指军中女将士,副马军指随军妇女。马军三对红得,指掷出6颗红幺点。今称“遍地锦”,或叫“满天星”。说明文写了两千左右字。本拟在《福建侨乡》四开报副刊版上刊登。当年主持人之一吴青星通知9月间报纸有要文刊发,需压一压。只好将刻好的标题“中秋博饼”和文稿由洪先生带回新加坡处理。后来才知道:1956年9月21日在《海峡日报》副刊版问世。这便是标题有简体字,内容繁体字的原因。亦因此台湾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就开始出现“博饼”字样。当时用“博饼”是福建师范大学语法修辞课教授张贻慧老师的建议。他说不用“跋”,更不能用“博”。博弈、博彩、博局,这些赌博性的专用语一拆开,博字就没有原来的意义了。博字加在名词性的字上,已是“大”与“多”的意思。例如:博带-大带,博雅-大知识,博海-大海,博物-多物,植物、生物、矿物的总称。与博湖、博园、博鳌等的结构一样,博饼只能作大饼解释。博字属单音多义词。博字作动词用通常要与特定的副动词结合。例如“多次博得热烈掌声”、“聊博一笑”、“以博欢心”等。“搏饼”与“跋饼”谐音,“玩会饼、夺状元”既没有财物输赢关系,所以用“搏饼”恰当,搏还有拼搏上进的积极意义。根据《辞海》搏字条第5文,搏有拾与取的意思。 至于上世纪,1986年9月21日《厦门晚报》星期天版,刊登800左右字的《搏状元饼的由来》,是根据1956年《中秋搏饼》一文压缩的。因当年两位《人民日报》人员来厦门参加玩会饼后感到有趣,问起这民俗的沿革,接着建议日报应该组织介绍。在分管副刊版副总编部建尧的催促下,漏夜根据旧报样压缩成豆腐块。 洪旭的“玩会饼”,可以说是从他的老兵由浙东南、闽东北延用的“状元红”赌博游戏演化的。“状元红”以60块竹片作赌具。竹片中,状元1片,得8分。榜眼1片,得6分。探花1片,得4分。四进4片各得3分,共12分。二举7片,各得2分共14分。一秀16片,各得1分,共16分。以上30片,合共60分。剩30片全是白丁,没有分。赌时将60块竹片放在布袋里。6人为宜,每人出赌资10文,多者凭呼。以出指数分先后。竹片抓完凭得分结算输赢。洪旭将赌博性质的“状元红”演变成寓教于乐、引人向上的中秋佳节犒赏将士的文娱活动。 会饼的设计和玩法的次第排列,明显体现时代背景和尖对性——反清复明。 首先会饼共63块。这数字表示对郑成功的尊崇。因郑成功受封延平王,可用63之数。63这数目根据“三多九如”而来。3和9是我国民间公认的吉利数。九九“八十一”是帝王至尊之数。例如,每扇宫门用81根钉,宫墙雕81条龙。九八“七十二”是千岁和亲王之数。会饼大小分六款,状元1块,对堂2块,三红4块,四进8块,二举16块,一秀32块的倍数增加,可谓“又奇又巧”。 掷骰子自古是军队中的赌具。相传掷4颗骰子叫“跋九天”(TIAN GIU),是韩信首创。掷两颗骰子称“跨大小志”是唐明皇制作,开始幺点和4点加红。掷3颗骰子叫“跋六九”(LIóK GǎO)是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玩会饼破天荒用6颗骰子的比法,黑6点最大,曰“天”。红幺点次之,叫“地”。红4点称“人”。玩会饼却倒过来,红4点大,红幺次之,黑6点排后。这与明皇室姓朱有关。朱明红火照亮黑暗。火字4点,又闽南话4文读与朱音近。玩会饼以红4点为尊。体现国姓爷朱成功的宿志:“不信中原不姓朱。”从流传在民间的南明古董,象牙刻板“场谱”的图像和文字说明,可证实现在玩会饼的次第与南明时基本一致。“场谱”上的马军即女兵,不是骑兵。马自古以来是妇女的别称。如当今苏、杭、扬州,以及南京秦淮河畔仍称美女为“瘦马”。自古至今闽台方言将“马”指娘子的别称。象牙板“场谱”的人物图像,服饰是明代衣冠。状元郎衣冠楚楚,雄纠纠、气昂昂挺立船头乘风破浪。显然状元郎是沿海锻炼过的健儿。公元1659年、1660年,洪旭之弟洪暄,时任郑成功澎湖游击水军镇将。操练地点在鼓浪屿港仔后,179医院前面,石船礁海域操练东征台湾,引港前导战船。洪暄镇将的水操军帐就设在鼓浪屿晃岩路与旗尾路连接的拐弯处。至今这里仍叫“石船顶”,地名刻石尚嵌在一幢楼门之上。洪暄在“石船顶”指挥操练,旗尾设在英雄山上。所以自南明至1950年这座赤壁坐金沙的小山叫旗尾山。山下至今仍有段柏油路叫旗尾路。所谓石船礁,因海中有块缺中堵的石船,退潮时船只从石船破缺处顺流冲浪,可少环绕数千米犬牙交错的礁石。上世纪五十年代龙头码头上曾老板古董店销售的象牙刻板“场谱”,就是洪暄的部下在石船顶兵营里刻的,故板后刻有己亥、庚子在石船顶。己亥、庚子即永历十三、十四年(公元1659年、1660年)。 63块饼,状元1,对堂2。为什么不称榜眼而叫对堂。这是明代殿试后,皇帝宴请三鼎甲进士及第时,要请一位殿试中录取年龄最大者来与榜眼对坐,故称“对堂”。探花4块,探花也只1名,因状元、榜眼、探花游街时,要请三位殿试中录取最年轻者来与探花骑马并排,形成124队形。称三红故名思义是掷出3颗红点得饼。向来63块会饼中4块三红饼最好吃,有会饼秀之称。这4块,通常1块绿豆馅或莲蓉、椰蓉。1块红豆沙,1块蛋黄肉馅,一块叫五仁。三红饼质量特别好,这与明代点状元既要看才,又要相貌,还要推敲姓名。例如,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甲辰科,原状元是孙曰恭,明成祖觉得曰恭上下连在一起像暴字不佳,便将孙降为探花,将第三名的刑宽易提为状元。更好笑的是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也是甲辰科殿试,原状元本是吴情。因“吴”与“无”同音,世宗说:无情之人岂可居第一。这时突然一声秋雷震天动地响起来。世宗下令:查一查谁与这天象相符。结果状元秦明雷,吴情改为探花。这是明代常出现的状元不一定才高八斗、貌若潘安。武状元也不一定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会饼中的4块三红质量特别好,寓意在此。有人说三红4块,是象征秦闱礼部会试,阅卷分4组,4名成绩最好者叫会魁。这说法错了,礼部会试第一名称贡元,也叫会元,余称贡士,贡元就是殿试时没录取,属名落孙山,只能等待下一科再考,这在古代叫活贡士。怎能将落第贡士,排在赐同进士、示同赐进士等殿试录取的进士之前?明代殿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人,又称三鼎甲,统称“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曰榜眼,第三名叫探花。探花之后第四名称传胪。传胪以下列为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二甲之后列为三甲,叫“赐同进士出身”。功名至此是终身,想中状元已没有机会了。会饼四进共8块,其得名:一是第四名传胪之后的进士出身;一是要掷出4颗12356点的骰子得饼。二举16块,2颗红4点得饼。一秀32块、1颗红4点得饼。 玩会饼贯穿着尊红贬黑。红象征朱明,黑含意清兵。这也证明制作时代是在南明。史载:女真(金)人的后裔,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初以后金为国号。至清太宗(皇太极)崇德一年(公元1636年),感到汉民族深恨金人,为掩人耳目,登基10年,才将女真族改为满族,改后金国号为清。史称满清。明末在抗清时,认为朱明红火光明照亮黑暗。清人自吹他们是“真金不怕火”。明军的回敬“见火便消蚀”。南明继承以红为尊。认为清与青谐音,青即黑。于是制定的玩会饼63条规则(现在去掉红7点胜黑7点,红4点胜黑3仔对,红4点胜黑4点等),只剩50多个规则。处处体现尊红贬黑。例如,出现6勃黑,6颗2356点吹熄灯火抢饼,意为不让清兵得逞。没有四进的点数,又没有红4点叫罚黑,含意清小子没劲。 玩会饼的次第,以4颗红4,两颗红幺点,称状元插金花,列为最大。这与宋明流传年青人中了状元受招为驸马有关。驸马下后不可移易,而且飞黄腾达的机会多。说明玩会饼不是清代的产物。清康熙规定:旗人不中元,汉女不入宫,甚至有满汉不通婚的规定。 明代科举三年一大比,考试办法、时间有条不乱,有文科、有武科。府县考秀才,省城乡试在秋天考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翌年暮春在礼部会试,第一名称贡元,录取者一律叫贡士。秋天参加殿试,又叫廷试。录取者叫“金榜题名,蟾宫折桂”。 次第二,掷出6颗红4点称6勃红,又叫“满堂红”。典出北宋初,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兄弟六人分几科殿试都蟾宫折桂。这六姓的后裔便以“六桂”为堂号,一直至今。 出6颗红幺点称“遍地锦”。现在不作优待妇女等同6勃红。但可得桌面上所剩的会饼。将6颗红幺点,归八6勃黑。旧社会称此为赌棍坑人之举。 次第四,掷出5颗红4点叫五红,带点大胜。 次第五,掷出5颗12356点称五子,带点大胜。 其他参看玩会饼次第表,这里不赘述。 “玩会饼、夺状元”,在70多年前,抗日战争之前的小人书、连环画、剧场的戏剧,就提到郑成功军营里掷6颗骰子玩会饼,不是赌博,而是中秋佳节犒偿将士的娱乐活动。上世纪河南省拍摄的《郑成功》连续剧,也有这样的场景:1661年郑成功军队攻打台湾城时,城里荷兰殖民主义者的残兵败将,因缺水缺粮,如热锅上的蚂蚁,走投无路乱慌慌,城外的郑军将士,却喜气洋洋,欢快地玩会饼欢度中秋佳节。难道编导者——历史顾问、北京大学历史教授都是凭空捏造的吗? 中秋佳节玩会饼,可在情趣横生的活动中,享受轻松愉快的欢声笑语。因玩者不存在赌博的输赢关系。如玩的是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会饼,尤其是越野进行,通常是以筹代饼,然后凭筹领饼。 属变形失味的“玩会饼”,所用的筹不但刻骰花点,而且刻钱数,这是凭筹结算输赢。总而言之,凡是掏钱进行,仰望获得财物的游戏,均属赌博活动。假介绍“玩会饼”,实属招人参赌,以求增加个体或企业收入,这种做法,有损文明。何况,玩一会饼,快者40多分钟,慢的有时两个半钟头以上。两三轮要两三个钟头,真是刮人钱财,又要让人浪费比金子还贵的时间。值得大家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