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朱熹父子曾生活在水头一带,与水头结下不解之缘。前此因史料散佚,故而鲜为人知。笔者不揣谫陋,拟就紫阳夫子与水头的关系作粗浅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一、水头具备理学传播的条件
水头以水运货物集散地而名,境内的大盈港昔日有古船湾(1)之称,是古代闽南重要港口之一。东吴永安三年(260年)置东安县以后,大盈设有驿传,内连州郡及漳粤,外通日本、台湾及东南亚诸岛,“南来泉州夷船,多在此登岸”(2)。唐宋时期,大盈港海市兴起,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置市舶司,派榷税吏于水头对岸的安平设立津卡,坐收舶税,称为石井津。随着海市的发展,建炎四年(1130年),石井津升格为石井镇,首任镇监为朱松。绍兴十四年(1144年),在水头下坊(现下邦村)建石井巡检司,管理船舶出入。
《南安县志》记载:“建炎间,石井港商贸发达,千帆百舸出入港口,乘风顺流转输货物如山积,装卸货物工以百计。”对此不争的史实,我们还注意到下列几点细节:
其一,大盈港处于石井海门之内,古官道从旁经过,独占区位优势。各种版本的方志所指的如安海港、水头港、石井港实际上均与大盈港同属一海港,早在景定甲子年(1264年),理学名宦吕大奎就手书“石井”两字立碑于石井海门处(3),对石井湾两岸地名称谓给予统一的认定。
其二,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以前,安平桥尚未竣工,安平水头两地隔“一溪相望六七里”(4),安平欲与官道相接,“往来先以舟渡”(5),“方舟而济者日千万计”(6),可是“飓风潮波无时不至,船交水中进退不可,失势下颠,漂垫相关,自古已然,大为民患”(7),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即使是安平桥竣工,但南安、晋江两地的陆上交通运输设施仍然难以适应石井港兴隆海市的需求,三十年后,人们在安平桥附近三华里处再构架镇安桥,减轻安平桥的陆上交通运输压力。如此情况,势必使水头得到机遇,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由此得知水头的“下坊”不是普通农村村落的称谓。
据《元和郡县图志》的说法:县以下农村实行乡里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镇的居民区则以“坊”为单位。官府设石井巡检司于水头下坊(《乾隆泉州府志》称下枋),显然已把下坊列在石井镇范围之内。再者,枋者,舟师也。绍兴十四年,下枋“置额管一百六十人,乾隆七年(1171年)增二百人,淳祐间管三百六十人”(8),为宋代泉南海防巡检管额最多者。巡检司的设立,使水头下坊的地位比其他城镇的坊更为显著。此外,绍兴二十一年安平桥建成,淳熙九年(1182)镇安桥(长三百余丈,亦称安平桥)(9)又建成,嘉熙间(1237-1240年)大盈桥(10)再建成。水头这滨海一隅之地,竟拥有两座跨海长石桥和一座木桥,足见经济之繁荣。
其三,两宋期间,活跃于水头地区的有两大世族,即杨氏家族和吕氏家族。杨氏始祖杨肃自五代间“徙居于泉之南安自家洋”(11)(今朴乡),吕氏入闽七世祖吕季玉则于宋淳化间迁入朴乡。朴乡(今朴里)旧属南安太平乡常安里,元属三十九都,北临大盈港,西近康店驿,安平石桥未筑成以前,通水头、安平的东溪渡渡口就在村落旁边东北方位,颇得地利,故两家先后卜居于此。
杨肃精通医术,悬壶济世,尝为闽王后治愈乳疾,谢却赐爵帛,而请为里人浚陂,“通九溪水溉田,长七里,今自家陂是也”(12),使荒芜之地变为良田,泽被后世,乡人感其德,为之建祠造像,岁时祭祀长盛不衰。杨肃后裔杨春卿与朱熹是同代人,官迪功郎、广东英德府签判(13),他承先祖遗风,于淳熙九年在东溪渡建镇安石桥,造福人间。杨春卿之孙杨仪庭,登嘉泰二年(1202年)进士,官至通直郎、循州录事参军。杨仪庭于淳熙十年(1183年)擢乡举,“就试南宫不第而归,以所学教授百余人,其高弟以功名自见者不少。”(14)
吕季玉“十子八捷南宫”(15),长子吕惠卿官至参知政事,韬略雄才,以文学政事被遇于宋神宗,神宗赐札曰:“性与道契,文为词宗。”(16)吕氏“族大家肥,舄奕蝉联,孙曾之胜,衣冠者数十人。”(17)《朴乡吕氏族谱》记载,两宋间,吕季玉一族登进士者三十七人,榜眼二人,探花一人,会元一人,解元一人,特奏名八人。杨吕两家门庭显耀,兰桂腾芳,反映出水头在两宋期间的文风丕盛。
从上述几点史实,说明水头为榷税镇石井的设立做出重大的贡献,说明水头是创建石井海港辉煌不可分割的载体。水头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具备理学扎根和传播的条件。
二、水头得二朱过化
朱松,字乔年,号韦斋,政和八年(1118年)进士。朱松受业于二程再传弟子罗从彦,是颇有造诣的理学家。他监石井镇,掌理榷征船舶、商品税务和地方“烟火”政事,“试吏驰驱,厌鱼盐之琐碎”(18),常于公余聚镇中优秀士子讲习“义理之学”,开泉州理学之先河。宋末元初的名儒邱葵作诗《韦斋先生》,赞曰:“石井初筮时,已将教为政。真成叔梁纥,有子为孔圣。至今鳌山下,过者莫不敬。”(19)叔梁纥是孔子之父。鳌山,址在南安石井。邱葵的诗中,已将朱松对石井港湾一带的影响说明清楚了。
朱熹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举进士,后授同安县主簿。任间常往来于泉属各地,访友求贤,讲学论经,寻幽览胜。水头与同安接壤,山明水秀,人文荟萃,又是先尊曾监税之所,故朱子对水头感情深厚。我们从古籍的字里行间暂时难以寻找到朱熹与水头关系的佐证,但朱夫子偏偏在水头一带留下几处遗迹,这些遗迹除广为转载的小盈岭关隘题额“同民安”以外,还有:
1、撰联凭吊杨肃,曰:“仙子友英贤,一局曾消千日瞬;天王旌国手,三军为浚万年川。”此联现镌刻于朴里杨肃祠堂(太乙真人庙)。对联囊括着杨肃幼年奇遇、高超医术、高尚医德及浚陂功德,此联不可能信手拈来,如果没有深入了解杨肃其人其事,是难能拟就成功的。
杨肃因采樵得奇遇,又称杨樵。《乾隆泉州府志》卷六十五载:杨樵,南安人,唐末,采薪高田山,遇二仙人奕,予以桃,食其半,半欲遗母,中途失之。三日至家,已三岁矣。嗣后神气灵异,明祸福,精岐黄术。”上联“仙子友英贤,一局曾消千日瞬”即指此事;后来杨肃只用金针一度使闽王后痼疾立愈,王大喜。欲赐金封官皆不受,“问所欲?曰,民所居菑亩地,恒苦旱,愿邀县官凿渠灌溉,诏愈之,发士卒为竣其役。而连陌数千顷称膏腴,为朴乡之地。”(20)这就是下联所说的“天王旌国手,三军为浚万年川。”我们在欣赏这副千古名联的同时,可推断朱夫子当年为采访英贤杨肃而足迹踏遍水头的高田山、朴乡、自家陂,其行迹绝非一般的寻幽览胜。
2、杨子山的“极高明”、“仙苑”两处摩崖是朱熹的留题。杨子山在水头南部,峻峭挺拔,风景旖旎多姿。原名崎髻山,因杨肃曾结庐山中攻读,遂名杨子山。唐代在山之阳构有梵刹,开拓招提道场,又设书馆培育俊秀。朱熹任同安主簿时常登临览胜,并莅书馆讲学。之后,人们为纪念此事,在杨子山北坡古道旁的一块镜面大石上刻下“止步见元”四字,表达对这位先贤的景仰。这方摩崖,“元”指元晦夫子,元晦是朱熹的字。又喻魁元、解元、会元、状元,含意双关,颇有欣赏价值,可惜毁于文革。
朱熹对水头、石井的过化,清康乾年间石井中宪第主人郑运锦的《墓志铭》有段记载:“紫阳夫子尝过其乡,数百年间,杖钺归命列位公侯者,声施烂然矣。”点数水头英才,可知情况属实。
三、理学在水头薪火相传
南宋末期,理学在水头大为弘扬。被誉为“紫阳高弟,泉南名贤”的吕大奎,字圭叔,号朴乡,登淳祐七年(1247年)一甲进士。吕大奎师王昭复,王昭复师陈淳,陈淳系朱熹四大门人之一。故深得考亭之传,“泉之通经学古擢高第者,皆出其门”(21),时人称温陵截派。其代表作《春秋或问》二十卷被收入《四库全书》。宋元公书院堂长何梦申于宝祐甲寅年(1254年)在《春秋或问跋》称:“夫子(指孔子)之心至文公(指朱子)而明,文公之论至先生(指吕大奎)而备,先生亦有功于世教矣。”吕大奎门人邱葵,字吉甫,号钓矶,理学精深,谢却元朝征聘,安贫乐道,文章节操流徽后代。陈紫峰评之曰:“吾乡文献,在宋出则有苏子容,处则有邱吉甫。”(22)邱葵弟子吕椿,字之寿,克绍钓矶之学,终身不仕,授徒自给。
明清而下,朱子理学思想在水头得以承传,其中不乏佼佼者。韦尚贤,字思肖,号鹭沙。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官至九江知府。有政绩,被称“慨然自竖、声施焯烁”(23);吴复清,字见源,号醴山。嘉靖三十六年(1557)以贡选登仕,官至广东万州学正。闽书称其“薄声利,崇节俭,躬行古道,无愧师表”;吕图南,字尔博,号天池。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官至南京户部侍郎、总督粮储。崇祯二年(1629年),江陵饥荒,上疏乞留漕粮三十万,又截三关税银七万两,不待复旨便分发赈济,奋然以个人身家换取几十万军民性命,以忤旨罢官。史称清廉自守、方正严明;沈佺期,字云祐,号复斋。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授吏部郎中。明亡弃官南归。永历元年(1647年)率九溪十八坝数千乡民响应郑成功反清义举,成为郑成功得力幕僚。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赴台采药治病,活人无数,继而长期在台悬壶济世,带徒授医,被台胞尊为“医祖”;黄谦,字思逊,号柏山主人。清中叶私塾先生。潜心研究韵书,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著《汇音妙悟》,首创汉语拼音方案;释会机,俗名吕基雍,民国期间闽南著名僧伽。其融理学于佛教经典,与师兄释会泉弘法于闽台星马一带,著述“八卷”(24)颇得禅林推崇。
现水头下店村黄大人信仰的民俗令人寻味。所谓黄大人,其名伟,字孟伟,号逸所,又号逸叟,金门汶水头人。正德甲戌年(1514年)进士,官至松江知府。义理见长,学醇行粹,与朱鉴、李聪、蔡清、陈琛、张岳、林同、顾珀、吴铨、林性之被时人称为“温陵十子”,殁后祀泉郡同邑乡贤祠。据《金门学丛刊·三·品德完人黄逸所》记载:“逸所弥留时,大陆南安县(泉州属)下店社乡老黄某,梦见逸所穿白色衣袍,骑白马,自该村溪岸姗姗而来,嘱彼为之建祠,翌日即获逸所逝世噩耗。该乡老因而集资在所梦地点建祠庙,并按照梦时之姿态塑造神像。”弥留托梦之说事属无稽,固不足以采信,但下店村黄大人信仰延续至今已数百载,2005年农历八月间,该村还组织280多人赴金门瞻谒黄逸所故宅,并诣其墓茔奠祭。若认真审思这一民俗,联系到黄逸所的理学造诣,联系到当年水头大丰山麓独善山房(25)、圭山(26)东麓观海书院的盛况,追根挖底,结论就该是,水头人敦崇道统、重视教化。
二朱,特别是朱熹对水头文化的熏陶,为尔后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近现代水头呈现文教昌明、英贤辈出的局面。
因感戴朱氏过化之德,人们在圭峰东麓建专祠奉祀朱子,该祠遭清初迁界劫难,后于乾隆间修复,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有识之士在政府的支持下,踊跃捐资,复葺朱祠旧构,使古老文物重光,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又把朱祠辟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意义更为重大。
二朱过化是水头历史上一件罕见的盛事,随着积淀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朱熹与水头这一议题的内容将更加丰富。
[引文出处及注释]
(1)《林氏海书·唐代东石港的十大港门》。
(2)《安平志校注本·地理志·城池》校注。
(3)《石井许氏族谱》转引《南安县志》。
(4)(5)《安平志校注本·水利志·桥渡》。
(6)(7)赵今衿《石井镇安平桥记》。
(8)《安平志校注本·公署志》校注。
(9)《万历泉州府志·规制下·桥渡》。
(10)《丰州集稿》卷之九《重修大盈桥记》。
(11)(13)(14)《宋故通直杨公孺人俞氏圹志》。
(12)《董杨历史文化研究·杨肃事迹初探》转引《乾隆泉州府志》卷六十五。
(15)吕氏宗祠楹联。联文:“四世六登元辅,十子八捷南宫”。上联指吕氏宗族四世中有六人在宋朝拜相,这六人为:吕蒙正、吕端、吕夷简、吕公著、吕惠卿、吕大防;下联指吕季玉的十位成丁儿子中有八位登进士,这八人为:惠卿、德卿、温卿、和卿、虞卿、康卿、谅卿、升卿。
(16)《鸿庆居士文集》卷三十《东平集序》。
(17)《鸿庆居士文集》卷四十《宋故吕恭人胡氏墓志铭》。
(18)《安海文史》第二期《朱熹三代与安海》转引《韦斋集》卷十一《贺中书胡舍人启》。
(19)《钓矶诗集》卷五《警学遗言》。
(20)《武荣杨氏族谱·始祖仙翁传》。
(21)《宋朴乡吕先生墓志铭》。
(22)《钓矶诗集·序》。
(23)《明韦母顺慈孺人刘氏墓志铭》。
(24)《会机大师法汇》。释会机著述为《金刚经注》、《楞严经疏》、《马鸣起信论》、《禅宗法宝》、《明心镜》(即《五灯会元注释》)、《禅家不夜城》及《大学略讲》、《中庸略解》等八部。
(25)《丰州集稿》卷之九《独善山房记》注明山房“在三十九都大丰山下,明邑人欧阳秋读书建。”该文系蔡清所撰。
(26)《皇明陈恪斋先生吕氏暨子象峰先生室李氏墓志铭》。铭文有(石井苏内)“面寿溪远接圭山诸峰”之句,称水头鸡笼山为圭山。铭文系郑普所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