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郑成功启蒙塾师李孟卿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最近,南安市石井镇院前村正在组织编撰《院前村史略》,根据民间传说、现存遗址和有关资料,经地反复核对与深入访谈,推断出我国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启蒙塾师是——院前东安上自然村南明隆武帝(1645)荐辟为户部主事李孟卿。 2006年4月20日,笔者在东安上自然村邀请李秉璋(石井镇菊江村人,现年78岁,闽南李氏渊源史资深研究者)、黄天相(石井镇杨山东安下自然村人,现年89岁,《东里族谱》编撰者)及该自然村的族老们,再一次深入研讨、座谈,进一步丰富、核实并肯定了笔者的论证。 现将笔者深入群众访谈、详细查阅谱牒、实地遗迹考证和翻读有关史料等列下,供史学界长辈、同仁们批评指正。 一、寻访村族老 在2006年4月26日的座谈会上,院前东安上自然村的一些族老们活龙活现地讲述李孟卿与郑成功的传说故事。 村族老李诚迎(现年93岁)说到:李孟卿属东安上自然村顶埕房份人。寻间“西书房”是他入私塾读书后来又教书的地方。书房埕前有两对竖旗的“旗杆夹”,听祖先说一对是郑成功树的,一对是院前后份李敷明中进士来树的,东安上人都有见过(大约是60岁以上的人),直到1958年大跃进时被挖去建水利。据我的祖父和父亲讲过,当时书房前的路口还竖一块“下马碑”石,凡是思明州(清初时厦门改置思明州)文武官员经过必须到此下马,但此“石碑”在禁海迁界时被毁了…… 村族老李水等(现年83岁)讲到:当年康熙帝派人来请郑成功的塾师孟卿公(村中也有人称“地卿”公)。他知道其中一定有利害,自己隐居后壁山大坑石洞内,由他的学生(水头蟠龙人)去见康熙帝。据说去见康熙帝时,大摆宴席款待,上车时还为他推三步车。但是,此人回来不久就不明不白的死去了……。是病死还是被害死,这是一个谜。 村族老李庄岩(现年80岁)讲述到:书房门口有一株300多年的老榭榴花树,年年都有开很大朵的红花。传说是当年孟卿到安海郑氏府第教书时,郑成功从自己府第内移赠李孟卿回来栽的。此树一直保留到1963年才被砍掉……。 村族老李清聪、李兴珍也讲到:1949年以前,同安一带要到晋江白沙去游乡刈火(分炉)时,都要停在东安上村到孟卿公的顶埕厝公妈厅去上香行礼。这是传说同安一带至白沙头需经过郑成功祖家石井,要先过东安上自然村就应该先拜“恩师”后经过郑成功自己的家门口…… 村族老李水浅、李春前等人说到:先辈有流传说孟卿辞世时,有18位官员用18支凉伞送他上山头,其排场十分威风。而村族老李清财更是激动地说到:我原早是当木匠的,多次到过石井,不止一次去郑成功纪念馆翻看写郑成功的书,从来没有人写过李孟卿。我曾经对石井郑氏不少人说,郑成功是大英雄,可我们村的先祖孟卿公是他的“先生”,却没有提起。但石井郑氏都没有引起重视,还说了不少的风凉话,越想越气……。 院前东安上自然村族老们依据一辈一辈的口述传说,不能说是“空穴来风”,是值得探索、考证的重要史源。 二、点击李孟卿家世 根据李秉璋提供的《李氏大宗谱》“国学生李望龙记”节录: 院前东安上自然村李氏开基一世李真鉴是从石井镇菊江村李氏开基一世李致政[原籍同邑南山山边(现时厦门市海沧区东孚镇南山山边自然村),南宋宁宗嘉定丁丑(1217)中举,恩放泉州路万户府千户副之职]与继妣石氏衍传的第十世孙分派的。则其上承世系直线为:致政传崇原、崇原传菊村、菊村传林卿、林卿传南山、南山传慧波、慧波传兰轩、兰轩传清江、清江传吴安、吴安传真鉴。 李真鉴,字怀居,生于明永乐壬辰年(1412)八月初八日,邑庠生,驰赠征仕郎。李真鉴自幼聪明性顽,自强自立坚定,入塾启蒙及进县学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其父劝其赴试出仕或出任船行主管文书,都被他拒绝了,只想自己闯荡创业。于是,应院前李溪龙之聘到家坐馆授徒。其间,李真鉴看到院前东侧杨山七尖西麓有一片无业主的荒原,开始一边坐馆授业一边雇工垦植。历经三年的艰苦创业,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着手兴建一座既能住家又设置私塾馆的大厝(当今东安上祖祠后),过起成家立业后半农耕半塾师的生活。 李真鉴传四子:文润、文源、文派、文洙(夭折),并教子习字作文。孩子长成后,遣长子文润往台经商建船行于鹿港,定居台南竹树下;次子文源、三子文派留在身边既管理农耕事务又协助书房杂事。分家时,次子文源承祖业居住李真鉴发祥厝,继续半农半塾;三子文派则另建厝于西北侧(衍传三房份,后称为顶埕),同样半农半塾。一时,当年不上十人的东安上自然村竟然办起两个私塾馆,在“海都”一带崭露头角,故而后人称李真鉴发祥厝为东里“东书房”、李文派分家新建厝为东里“西书房”。 据李秉璋提供的云南腾冲《思明史志》记载:李真鉴孙(李文派之子)李德莹(三世)于明成化乙巳(1485)中举封文林郎任潮州府主事累赠嘉议大夫。其政绩颇佳,功勋显赫,任职十六载却两袖清风,万民称颂,逝后于潮州建庙祀之。 李孟卿父亲(李德莹之孙,五世)李体期号直宇,生于嘉庆丙寅年(1566)十二月初五日。自幼聪慧,学识渊博,不思应试,遵祖训延馆授课。其间,院前后份李敷明是他塾馆学生,后入同邑县学,于明天启辛酉科(1621)中式任严州府同知诰封奉政大夫。而李孟卿在其父的严教下,再就读于晋邑县学,成为闽南沿海一带有名的才子邑庠生。 三、重读郑成功延师 曾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厦门郑成功研究会顾问张宗洽的著作《细说郑成功》的“郑成功传略”篇中记叙:1630年,郑成功七岁时,郑芝龙派人把他从日本接回祖国……郑成功回来后,住在安海(今晋江县安海镇),郑芝龙以重金聘请名师为他授课。郑成功从小才思敏捷,聪明过人,11岁时,老师“洒扫应对”为题命他作文。他在文章中写道:“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也”应对,老师见其命意新奇,气概不凡,大为赞叹……15岁便进了南安县的秀才……1644年21岁的郑成功进入南京国子监读书,他拜当时著名的学者钱谦益为师。 由泉州市政协、南安市政协编的《郑成功与台湾》一书《郑成功复台340周年感言》篇中记述:“郑成功七岁的时候,回到南安石井镇的老家读私塾,十五岁进南安县学作生员,二十一岁到南京国子监深造。”《郑成功反清思想探微》篇中有载:郑芝龙延请老师教导郑成功的课业……11岁时,在私塾课堂上习作时,老师就以“洒扫应对”为题命他作文。他在文章中写出:“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也”应对。还有《浩气写胸襟》篇中写到,其父郑芝龙把时已七岁(1630年5月)的郑成功从日本接回郑家府第,延以重金聘名师授课。正统的儒学经典以及中国历代名将贤相治国平天下的故事,给予郑氏注入了忠君报国的思想。 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福建分会主编、南安县文化局征集、陈瑞统、李冬青等整理的《郑成功的传说》一书“千里驹”篇中写到:那一年,郑成功七岁了,他父亲派人把他从日本带回故乡南安石井祭拜祖先,然后让他住安平(即今晋江安海),聘请一位有名的私塾先生来教他读书……老师不禁称赞:“我教了大半辈子的书,还没见过象你这样的小孩子能说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真是奇才呀!” 经笔者查阅过的《郑成功》、《先王实录校注》、《郑成功研究》、《郑成功收复台湾史料选编》等书,均发现:郑芝龙聘请一位有名的塾师教郑成功读书。但未发现明确写上启蒙塾师是谁。这是一个谜,我也知道史学界不少人为之多年研究,至今未见准确的郑成功塾师问世。 四、小小山村秀才多 自院前东安上自然村李氏开基一世邑庠生驰赠征仕郎李真鉴兴建书房授业及二世李文派分家后再建书房办塾至1949年的400多年中,除了本村代代有人当塾师外,还从先辈发祥地菊江村聘来的塾师及周边村落邀入同门,可谓小小山村秀才多。据李秉璋提供的南安市菊江村理事会记载:“清光绪李华金记:自清道乙酉年(1825)起,菊江村到院前东安上自然村东、西书房为塾师的就有:李钟壁、李竞芳、李庭光、李启端、李从芬、李继乾、李延器、李厚、李孝新、李诚池、李孝时、李荣仔、李水琴、李温山、李振家等10多人”。据《院前李氏族谱》记述到:该村清初不少人到东安上私塾就读,清中叶开始陆续有人应聘到东安上东、西书房当塾师(现尚未查到其名字)。 据初步查阅《东里族谱》(其族谱是根据“文革”期间私藏下来的1890年进主时的“神主牌”抄录整理,失记遗漏的不少)目前发现冠以职衔及学历的有: 一世李真鉴邑庠生驰赠征仕郎 三世李德莹中举赐文林郎任潮州府主事累赠嘉议大夫 五世李伯发邑庠生 六世李孟卿讳伯楚邑庠生荐辟户部主政(事)号地卿 七世李立溯邑庠生 七世李敏荣太学生 七世李拔卿邑庠生 八世李昭笃贡生 九世李明伟邑庠生 九世李明斐邑庠生 十世李凤飞会元签掣卫守府 十世李凤冠会元 (凤飞凤冠双胞胎,住台湾) 十四世李友斐邑庠生(往台湾教书) 经1994年重修东安上自然村祖祠时,从1890年保存下来的旧匾额进行翻新的就有“进士”、“明经”、“地卿”、“兄弟选魁”、“节孝”等五块挂在祖祠大厅横楣上。 院前东安上自然村两个私塾馆,招来周边村落东安上、锦堂、安园、郭前、菊江、水头蟠龙等不少的学生入塾,真的是书香之村、秀才之村,一时名闻“海都”。 五、追踪遗迹明真相 郑成功是一位“忠君报国”、“重情重义”的血性男儿。据《郑成功》一书记述:“…………可惜朕足下无女,若有当许以大木。……今日便赐大木国姓……今即改为成功。……今后是御营中军都督,封卿仪同驸马,协理宗人府事。……大明故旧中颇多有木之士,他们不是羁陷南京,就是隐居荒野。此明朝廷初立,正是用人之际……。”又据《郑成功与台湾》一书中记载:“……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于是,隆武帝赐‘朱’姓,赐名‘成功’,拜为宗人府宗正,封为御营中军都督,仪同驸马。……郑成功受到隆武帝的赏识与重用,于时初露头角,确是谒忠秉诚于隆武帝”。再据《郑成功的传说》一书中记述:“郑成功从容不迫地说到:……‘只要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安矣’。……郑成功又向隆武帝建议如何振奋民心,励精图治,集结各路义师……。”鉴于此情此景,郑成功为扶助隆武恢复明室江山,出自“忠君报国”与“重才报恩”之心,推荐启蒙塾师李孟卿给隆武帝为户部主事,其情其理合乎客观。 据1915年《南安县志》“荐辟”中记载:荐辟即乡举里选遗意,前代世远莫考,就其所知者载之。张襄惠公论曰:“今科目独重,而选举之法几废,何故?盖科目以无心取之,纵不得人,有司得以自委,曰吾观其文焉。若荐举以名求之,以实应之,一不相副,不疑于私,则病于蔽。举人者与举于人者两受其责焉,其势不敢以轻则必至于墓难而废矣。”此论诚是,然尚未及究观其流弊也。若以行之今日,徒为贿府,岂不深可慨哉!……明荐辟……李孟卿,隆武乙酉(1645)辟为户部主事。 据黄天相回忆,现时的《东里族谱》是他编撰的,其世系、名讳、生卒、墓葬等,大都是根据1890年间重修祖厝时进主的“神主牌”记载抄录下来的,故而李孟卿为李真鉴六世孙,其神主牌位刻着:六世祖户部主政(事)孟卿公讳伯楚号地卿,晋邑庠生,生卒年失记;妣慈慎洪氏,生于万历辛卯年(1591)七月十二日,卒于顺治已丑年(1649)正月初十日。李孟卿之子李宣的神主牌刻着:七世祖宣公号立,生于乙卯年(1615)三月十一日,卒于癸巳年(1653)四月十八日。李孟卿父亲李体期的神主牌刻着:五世祖体期公讳直宇,生于嘉庆丙寅年(1566)十二月初五日,卒于崇祯丙子年(1636)十二月三十日。可见,《东里族谱》及东安上自然村祖祠神龛中“神主牌”同样有“李孟卿”此人,其三代生卒年代相佐吻合。 其时,“东里东书房”的大厅及东大房已倒塌,但书房门横楣匾上的“育才”两字尚在,虽然印鉴下款有点模糊,还依稀可辩“东里”“书房”之迹。同时,该书房塾师室及门、窗格局仍存清时私塾馆舍之风貌。“东里西书房”,虽已倒塌被一些杂物、牛舍、猪栏所填补,但那里树“下马碑”、那里立“旗杆夹”、那里种“榭榴花”、那里建“孟卿公公妈厅”……都依稀认得出来。 值得研究的是位于杨山垵园自然村西北边小山麓的李孟卿墓地。其墓碑只有在右边凿刻着“妣慈慎洪氏”,正中底部凿刻着“墓”一字,整块墓牌再也没有其他文字了。但是墓地范围、结构还是相当有气派的。笔者经反复实地考证,首先印证村族老们所讲述的是康熙帝召见李孟卿时,他却让学生代替,其学生回来不久即不明不白死去,而作为郑成功启蒙塾师就是清廷或劝降或劫持以威胁郑成功的重要对象,死后只刻元妣不刻村名“东里”及自己名字,以免造成清延对其毁家毁墓,这也就不难解释了。按《东里族谱》记载,李孟卿元妣洪氏卒于1649年,就是李孟卿荐辟为户部主事的第四年,其子李宣卒于1653年则是李孟卿丧妻的五年内。可见李孟卿辞世时的主丧是继妣与孙子。这又是家境变故之谜了。 六、推断与新的课题 鉴于上述的访谈、查阅、勘察,笔者推断:郑成功启蒙塾师李孟卿。 李孟卿,晋邑(晋江)庠生,在院前东安上自然村西书房坐馆授业。其书房曾经出过李德莹封文林郎任潮州府主事累赠嘉议大夫及李敷明中式任严州府同知诰封奉政大夫等学生而名闻海都一带。而李孟卿又是晋江县学高才生并坐馆授业多年。因此,郑芝龙问讯用重金聘其到安海郑府坐馆为郑成功启蒙授业。李孟卿授课认真,教以习字作文,并传以“春秋”,“孙子”,师生情深。隆武帝赐郑成功为国姓封御营中军都督仪同驸马时,郑成功当即推荐启蒙塾师李孟卿为户部主事。至于“下马碑”、“旗杆夹”、“榭榴花”、“过境拜谒”……作为郑成功屯师金厦两岛时为“恩师”做的事也就顺理成章了。 笔者的推断,敬请史学界长辈、同仁提出批评、指正。同时期盼这一发现引起广泛、深入、丰富研究。 在论证过程中,笔者认为还有几个重点课题必须深挖深究的:1、隆武帝驾崩后,李孟卿是随郑成功海上起义抗清复台,还是归隐家乡继续当塾师;2、郑芝龙是从晋江县学了解到李孟卿才学而重金聘去安海郑府授业,还是从另一途径来聘李孟卿的(根据笔者初步查到院前东安上自然村二世李文润经商往台于鹿港发展船运业,其后代是否与郑芝龙纵横海上的“十八芝党”结盟而从这一途径来聘李孟卿为塾师);3、李孟卿墓葬的墓碑只刻“妣慈慎洪氏”而再没有任何文字也是一个谜,是否有“墓志铭”,值得考究。 我相信,这一发现必将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重视,其深入研究也必定有丰硕的成果。 2006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