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行香),是指在春天时节举行春祭的一种仪式。做天香,即设天香清醮。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初九日……道观多报赛,近则里巷有之,乡村之间无定日,谓之天香。”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是日元妙观最为热闹。初八、初九、初十三日,观之董事,即遍观中悬灯结彩,早夜奏乐演戏。清晨迄暮,男女老幼,持办香陈八珍,叩拜阶前者踵相接。晚于观门外仿燔柴而祭意,斫柏木六、七寸长,造作塔形,投火于尖处焚之,光灼宵汉。”正月,各铺境各自择日举行庆典,除摆坛祭拜外,还有“添香”、“投符”、“赞诞”、“巡境”等活动。
俗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暖花开、草长莺飞之际,人民群众总是盼望着在新的一年中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于是就利用宗教的形式,举行行香踩街活动,并把这种活动作为习俗,世代相传,年年举行。说到洪濑天香的形成与发展,就要从洪濑的发展以及寺庙的兴建、宗教活动的活跃讲起。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大乱,衣冠士族选择较为安定的南方泉州南渡,并沿古南安江(今晋江)而聚居。据《南安县志》记载,当时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在南安居住的为前4姓。公元502年,梁武帝于丰州镇析晋安郡置南安郡。3年后,毗邻郡治的洪濑逐渐形成小集镇,人口逐渐增多。隋唐时,洪濑商埠、码头开始逐渐繁荣。唐时,洪濑东溪开始有舟楫通航,以及由毛竹、杉木捆扎而成的梢排运输,逐渐形成繁荣的东溪船运。在今洪濑街关圣庙处设立柴铺,经营杉木。沿东溪经四都至都心村遇道自然村的“四周公口”渡头,通往四都的重要渡口。前瑶村梧桉,设有“梧桉草原市”,有经营杉木、陶瓷的专营商家。从这里可以看出盛唐时期洪濑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随着佛教于西晋太康年间、道教于唐贞观之治,先后传入泉州及洪濑,洪濑于隋朝在西林官田建陈郎庙,唐开元年间(713~741)在四都塔山建南无禅寺,唐僖宗(873~888年)在柴铺建关圣庙(唐为龛亭,明改亭为庙),唐代在集新玉枕山建清水岩(又名东林寺)。在今洪梅境内建灵应寺(南唐)、金果院(唐代),在今康美镇建惠泉寺(唐大和827~835年)。寺庙的逐步兴建,说明洪濑(包括今洪梅、康美两镇)人口有所增加,宗教活动日益增加。随着人口的增加,商贸经济的逐步繁荣,人们在洪濑关圣庙边并沿关圣庙附近开始经历搭建简易草棚直至住房而繁衍生息的发展历程,屋前为店,屋后住人。久而久之,形成一定规模的洪濑小街道。
据《洪濑镇志》记载,四都“王登,大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乙未举进士第,官至从事朗昆山丞,因时局变迁,朝代易元,公无志久仕,(从泉州晋江)迁居四都德教乡崇安里马坂堡。”谯琉戴氏,“琉瑭肇基始祖维清字剑源,生于宋理宗年间(1225~1264年)。据传,维清……沿溪而下,果然在琉瑭溪边遇上有人在洗肠子,于是定居下来。”扬美徐氏,元末从莆田延寿支派迁徙于此。东林村黄氏“明洪武十三世纪七十年代从丰州移居东林”。西林官田后美宅及油园黄氏先祖于明朝中期(约1450年左右)从丰州移居。溪霞张氏,明末由福建漳州南靖霞图宗珍来洪濑发祥。葵星蔡氏,明末从晋江青阳移居;吴氏明末从泉州浮桥移居。由此可见,洪濑较大姓氏家族均始于宋元之后从外地移入。外来人口迁居洪濑等地,既为洪濑带来众多的人口,又带来外来的文化。
宋至明尤其是明朝(1368~1644年),洪濑镇区及周边地区大量兴建宫庙,如杨梅山雪峰寺(宋代)、本官岩,西林村泉南玉湖檺林庙(1578年),小路观音宫、水尾宫、祠公妈宫,官田油园红帝公宫,前峰古头宫、护界公宫,谯琉宫口琉瑭宫,洪濑水尾巷阿妈宫,溪霞后廍宫,集新象头五都普玄宫,象头福山大人馆,凤桥观音宫,陈厝塔山庙,坝头康大人宫,扬美大塘宫、井安宫、涧溪宫,三林霞美水尾宫、尾墘祖仕公宫、亭洋水尾宫等等,一大批宫庙的兴建,说明洪濑此时经济相对繁荣,人丁兴旺,宗教活动活跃。
据《泉州府志》载,明代嘉靖初年,南安有2.8万人。《南安县志》载,南安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有人口4.98万人。后来,人口随着年代而逐步减少至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已不足3万人(为2.86万人)。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只有2.4万人。宋至清时,南安设8乡31里,洪濑地域分布于4乡6里,宋时人口约有7000人左右,街道人口约在1000人左右(据了解,民国时期街道有5000多人)。人口递减的主要原因有兵乱、疾病等。在宗教活动日盛的情况下,群众在一年之春举行春祭活动,祈求人丁兴旺、岁序平安,追求幸福,就顺理成章。由此推算,洪濑天香最早应在宋朝以后明朝以前(元朝期间)这段年间,但盛行应在明朝时期。
据了解,洪濑周边乡村举行天香的时间比镇区早。农历正月初四日,一般举行接神仪式(农历十二月廿三日为送神日)。最早的天香日子只能为农历正月初五日。如西林村官田后美宅的天香是用“卜杯”来择日的,2005年为正月初五(2006年为初六),福林村厝仔为初七,西林村官田油园为初八,谯琉村为初九,福林村福院、坝田村、东林村陈塘、楼仔为初十,都心村各个村落的天香从十一至二十,前窑村有的村落是十一,有的为十三,溪霞村街头宫境为十五(元宵)等。
建于唐僖宗年间的关圣庙,街邻商贾初始以关公“忠孝节义”为楷模,选择前对双架山,后枕东溪水的吉地建龛亭,把关公奉为洪濑乡集的保护神。宋至清时,洪濑地域分布于唐安乡二十一都,从政乡崇化里遵教里四都、灵感里五都,德教乡嘉禾里六都,怀德乡丰年里十九都,其中洪濑镇区为十九都。镇区按宫庙所在划分为四境,关圣庙所在境为蓬莱境,关公为境主。其他三境为康宫境(树德寺)、福庆境(街尾宫)、后廍境(后廍宫)。举行天香踩街时间一般在二月初至中旬,顺序以蓬莱境为先,其次为康宫境,其他二境先后没有固定。
天香踩街的仪式为:由“佛头”(境内从事宗教活动的人)主持,组织群众到所在境的宫庙抬佛轿(轿中放挡境佛)游境,各家各户在家门口供奉“果合”或“三牲”等,群众或坐车或走路,执着彩旗,有的还聘请“阵头”逡巡,以示隆重热闹。游行队伍,沿途敲锣打鼓吹笙,放铳枪燃鞭炮。绵延数里,蔚为壮观。
天香踩街,反映了洪濑人民每年春耕春播之前,祈求风调雨顺,年丰民乐的美好意愿和对幸福生活的渴盼。镇区四境的踩街与乡村的踩街大同小异。最主要的区别是:康宫境在踩街时,组织龙阁、水车阁、船阁、铁枝阁等参与,后廍境组织龙阁参加踩街。
“妆阁”,是洪濑镇的天香踩街的一项主要活动。其俗源自元朝闽南一带的民间草台“蜈蚣戏”(已失传),集全村人力物力一起过节,成为民间化解矛盾的最好方式,增进邻里往来、和睦。“妆阁”的阁,指用一张绑好两根铁棍的板凳组成一个小舞台,由成年壮汉抬着(旁立数人备为轮流替肩者)。上面坐着各家各户将自己年约七、八岁的小孩伶人,装扮《状元游街》、《陈三五娘》、《桃花搭渡》、《士久弄》、《番婆弄》、《骑骡探亲》、《三藏取经》、《八仙过海》、《桃园三结义》、《关公保二嫂》等古代戏文人物造型。活动开始后,由每家的两个成年人抬起坐在板凳上的童男童女,组成一列长长的队伍走街串巷。坐在龙阁上被人们抬着的小孩,一个个粉雕玉琢,服饰缤纷。这些小孩,有的扮成耀武扬威的小骑士,有的扮成千娇百媚的小公主,有的扮成君临天下的帝主,有的扮成傲慢神气的王公大臣,共同演绎着“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的传奇故事。
踩街抬阁通常是有说有唱,音乐一般根据所扮演故事配以南音或民间小调。
作家许地山曾在《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一文中写道:“宋朝的讶鼓,现在还存在于福建漳、泉间的‘迎阁’,但事实上恐是讶鼓的转音。……这颇类于宋人的肉傀儡。”“印度有一种节日举行化装游行的风俗,梵语叫做‘讶咀罗’,音近于讶鼓与迎阁。”(注:1925年12月写于英国牛津大学印度学院)莆田、泉州、漳州在宋代都有讶鼓的艺术形式,南宋诗人刘克庄(莆田人)有诗:“讶鼓流传自柳营”。泉州的傀儡调中有“大迓鼓”,泉州弦管中也有“大迓鼓”的曲牌。朱熹曾把讶鼓界定为“舞队”,《朱子语类》载:“如舞讶鼓,其间男子、妇人、僧道、杂色,无所不有。”看来是一支化装游行队伍。
铁枝阁 单个的彩阁,表演者由预先装置好的铁枝架高高架起,甚至可连垒数人,称之为“铁枝阁”。
水车阁 过去,洪濑沿东溪傍岸布满着靠溪水冲力旋转带动石臼碾谷磨粉的水车磨。有一年正月十六,村里游乡,有人倡议根据莲花阁的形式,仿照水车磨造型,别出心裁地设计出这种流传至今的民间踩街队。水车阁整个外形骨架与生活中的水车轮相似。车轮腰部是一对轿杠,出迎行进时由4个壮汉抬着行走(现在改为装置于车上)。轿杠中点是一对轴心,轴心中套着一个直径达2米许可以旋转的圆轮,似圆形水车;轮圈再用4根竹杠分成8等分,间隔处用铁链悬挂着4个秋千状的木箱或小椅。圆轮外围再用木条及竹条搭一个床框状帐篷,既可遮日避雨,又可在框上张灯结彩,整个阁棚就象一辆琳琅满目的彩车。水车阁4个木箱或小椅中,分别坐一稚童男女,扮成《陈三五娘》、《西游记》等故事人物,圆轮缓慢地沿着轴心转动,边转稚童边演唱。阁棚下的鼓乐队边奏边和,上下呼应。踩街时,龙旗、彩旗前导,大锣大鼓开路,“四管”、“八管”伴阵,队伍浩荡,声势颇大。
龙阁 又叫“阁队”、“蜈蚣阁”、“凤阁”。“龙阁”表演与一般“彩阁”不同,通常由十几块至几十块木板连接组合而成。每块木板长1.5米至2米,宽40至50厘米,称为“阁棚”;每块“阁棚”之间以活榫相接,连成一串,又可灵活转动。又于卸接榫眼处横穿一根木棍,长度超过“阁棚”宽,用作肩扛用。“阁棚”装饰得五彩缤纷,上面装置一高凳,每只高凳上坐一少年孩童,妆扮成某一故事中的人物,最常见的有《昭君出塞》、《水浒》、《陈三、五娘》等。表演时由两拨人轮流抬行,坐在高凳上的童角则手持各种乐器、道具,做出各种身段,一路放炮,一路表演。因其节节相接,弯弯曲曲,逶迤而行,形似蜈蚣,故称为“蜈蚣阁”。洪濑踩街所用“阁队”也有在首尾处分别装上龙头、龙尾或凤头,凤尾的,则“阁队”又称之为“龙阁”或“凤阁”。后来,龙阁又广泛流传于泉州各县区及厦门、漳州等闽南一带及台湾、金门地区。
人们为什么要抬龙阁参与踩街呢?这主要要从人们崇拜的图腾说起。据考证,古代人类氏族社会时候,每个氏族都以一种动物为图腾崇拜对象,如鹿、马、蛇等。由于氏族兼并,其中一个以蛇为图腾的部族最强大。洪濑先民大多数为古闽越族,崇拜蛇图腾,奉蛇为祖先,认为自己是蛇的后裔。南安市诗山至今还有蛇王庙。后来,图腾逐渐变化融合为传说中龙的形象,并且说它能够腾云驾雾,兴风作雨,制服万物;龙是多种图腾的结合体,如龙的头是牛头,龙的角是鹿角,龙的身为蛇身,龙的鳞为鱼鳞,龙的脚为凤爪,龙的形象成为团结、向上、奋斗的象征。龙的形象四处可见,如皇帝龙袍、龙椅,圆柱雕龙,宫庙屋脊雕龙……龙与人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于是,旧时在众多的民间节日中,就有“龙抬头”节(指农历二月初二日)。四都岭口土地宫庙土地公因仁慈之心,庇护一方百姓,备受人们敬奉。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是岭口土地公的生日,又是中国传统的“龙抬头”的节日。于是,四都乡民就把农历二月初二日作为纪念活动的节日,在岭口土地公庙进香,祈求土地公庇佑。于是,洪濑天香康宫境、后廍境在踩街时,就出现抬着龙阁(又名蜈蚣阁)逡巡,它表达的意思就是祈盼年年风调雨顺,人们祥和安康;并盼望人们像睡龙觉醒一样,人们要团结起来,积极向上,努力奋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
洪濑龙阁因其造型独特、内涵丰富、乡土文化气息浓厚而深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自明代以来尤其是在21世纪以来,已成为传统的踩街节目。自2001年至今,洪濑龙阁多次参加泉州市、南安市政府举行的民俗民风踩街活动。2002年元宵期间,洪濑龙阁以“锦阁迎番货”为名,参加由泉州市政府主办的中国民系(闽南)文化节暨中国泉州“海丝”文化节民俗踩街游灯表演,荣获泉州市评比一等奖。2003年元宵节在泉州踩街时,接受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等领导观阅。2006年5月27日,参加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馆闽南风情活动。2006年3月12~15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闽台缘》摄制组、厦门市华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到洪濑进行天香民俗采风,并将编制成专题片在中央台播出。中央、福建等各级电视及新闻媒体纷纷报道洪濑“龙阁”的活动情况,将为洪濑“龙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我们相信,在众多热心乡土文化仁人志士的关爱下,洪濑龙阁将来有望成为洪濑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具有魅力的节目(写作此文时,获悉南安市英都镇拔拔灯已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