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是古时南安沿海官桥、水头、石井三个地方的统称。石井境内的郭前村是南安海都著名社里,东连古山村、坂村,西与院前、东安下两村毗邻,南靠锦堂、港,北接章文、大奎,东去镇区仅四华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自古交通方便,经济繁荣,人文荟萃。
郭前村地处杨子山南麓丘陵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海拔426米,最低海拔18米。境内杨子山山涧流水顺山势汇入港湾,水利资源充沛。山林面积2392亩,储有大量相思、松柏混交薪炭林。矿藏丰富,有数量甚多的优质花岗岩(绣石)矿和储量丰厚的高岭土(黑土)积层,还有伟晶岩型热液型可溶炼水晶的水晶矿。耕地面积2500亩,分布在海拔18~55米丘陵地之间,常年可种水稻、地瓜及花生。气候夏长无酷暑,东短温暖而少雨,秋温高于春温,年均温度20℃。雨水春夏多秋冬少,年均降雨量873毫米。无霜期350天。
村落坐东北向西南,面朝凤髻山,西方隆起狮子山,山下后清溪水长流。郭前先人兴修水利,于村前开凿一方池塘,引后清溪水以灌田。《南安县志》(民国4年版)载:“郭前塘长二十丈,广半之,深一丈。”现池塘淤积,面目全非,但遗址可寻。村落后面还有一溪流,称后路溪。整体而言,郭前北倚崇隆的杨子山而望苍翠的凤髻山,又获郭前塘粼粼碧波,藏风得水,聚气钟灵,坤位以地象众,征兆人丁繁衍,艮位以山比贤,征兆儿郎俊秀。
郭前自古交通称便。古代驿道从水头潘澜埔过清隆桥(大奎村南)、岭亭格经郭前的邦伯坊通锦堂、接待庵而达莲河,而泛海船舶由港湾沿后清溪逆行而上,停泊于郭前境内。上世纪70年代从后清溪底挖掘出古船枋,证明此地昔日为小渡口绝非妄传。随着内河淤塞,港口下移,以及七十多年前水(头)石(井)莲(河)公路的开辟,古道废弃,郭前交通逐渐式微,甚至成为落后地区。解放后,院(下)小(龟山)备战公路和古(山)郭(前)乡道的开通,上世纪70~80年代石井往厦门班车经过郭前,远行不必挂愁,迨2003年,公交车营运开业,交通落后面貌得到改善。时至今日,郭前拥有3条硬化公路:院下经郭前达小龟山,称院小公路;郭前通古山、石井,称郭古公路;郭前通港道路。这3条水泥大路的铺筑,使郭前现在交通便捷,畅达全国各地。
郭前是古老的村落,历经沧桑,备受磨难。生于斯长于斯的拳拳赤子,对故乡感情特别深厚,他们与故乡同呼吸共命运,他们为故乡的文明昌盛而前仆后继、自强不息。可以说,赤子无故乡,无以有今日之荣誉;故乡无赤子,无以有今日之风采。
一、滨海乡村 历史悠久
郭前村历史悠久,旧时称山头村。往昔古通衢旁村而过,下连石井澳,上接古官道,直通漳泉两郡。石井澳系“南安唯极南一带亘入晋、同之界,突扼海际”,“本砂碛四露之地”,石井澳周边郭前一带便成为泛海旅客及商贾歇足之处。郭前因杨子山而得名。杨子山原称崎髻山,郭前即崎髻山之前,取“髻”方言音,Gè与“郭”方言音谐。
早在六朝期间,古官道开通,大盈驿传设置,南来夷船常在石井澳登岸。隋唐而下,石井港海市发展。《林氏海书》记载,时港内单东石、安海沿港就有九弯十八“挖”(“挖”音Wà,方言,意临时码头。)供船舶停靠。南安沿海占官道优势,泊位更多,后清溪渡口便是其中之一。
郑氏族人很早就在郭前经营开拓。最近在杨子山麓出土的明成化间墓誌铭记载:“维晋阳郑公者,乃温陵南江之故族也。”水北为阳,晋阳指晋江北岸的古县治丰州;南江者,即南安江,晋江的古称,这里专指晋江在南安境内的河段,引申指南安全境。故族者即世家大族。据此墓铭,可推郑氏卜居杨山之麓郭前下限至少可溯宋元两朝。
宋元以来,石井港滨海一带岁月峥嵘。《西山杂志》载: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冬十月。端宗帝昰及帝昺二幼主从水路走泉州,因招抚使蒲寿庚、知州田子真降元,闭泉州城门不纳,诸大臣只得护幼主奔下辇,几经曲折而投南安康店驿再入漳粤。蒲氏率元将兀蒙哥及铁耶哥催鞭直追,元兵从五里桥进入南安境,沿途烧杀抢掠,残踏群黎,百姓惨遭灾殃。以后,明正统至嘉靖的一百多年间,倭寇犯境,“大肆剽掠,滨海靡有宁居”。明末清初,郑成功举义旗与清朝分庭抗礼,在南安海都与清进行长达十五年的拉锯战,继而清廷的迁界令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民居夷平,土地荒芜。屡遭兵燹,郭前郑氏族人先后迁徙外地,胤裔遍布东南亚、台湾、广东、福厦漳泉各地,其中分居台湾者众多。因先世名讳不可考,现郭前郑氏奉鹿尞公为始祖,盖“坟在乡里中高处,土名鹿寮,因以为号。”至今,从鹿寮而下,已传二十七世。
郭前,宋属南安太平乡福兴里。元、明、清属南安四十五都,归大盈驿巡检、石井汛防所辖,粮赋归岭亭柜征之。民国初期,沿用前清的都里区别,而汛防取消,民事诉讼直接归县治。民国八年(1919年)靖国军驻防安海水头一带,与驻防莲河、石井之北军划界而守,北军以鞭长莫及,爰将石井区所属之乡里缩小范围,以上至大奎、章文两乡,下至坂、仙景两乡归石井区界内,郭前为所属,从此征捐沿为定例。民国十三年冬,联乡保卫团成立,设团兵维持社会秩序,范围上至大奎,下至莲河,郭前属此辖区。民国十七年,改县公署为政府,实行区、乡制,全县划分为四区,郭前属四区海滨乡。民国二十三年,编保甲,郭前属杏前保。民国二十五年南安改区公所为区署,共设四区53个联保,郭前属第四区港联保。民国三十一年,原四区改为三区,称成功区署,郭前为所属。民国三十二年九月,石井镇与海滨乡整合,成立延平乡,行政区划上至大奎下至下浯,乡公所址设在郭前顶乡土楼内。延平乡共辖十八保,郭前和昔坂同属杏前保。1949年解放前夕,本地方组织称为南安火把区,区公所设在原延平乡旧址即郭前土楼内。1949年9月12日南安县人民政府成立,全县划分为11个行政区,郭前属十一区延平乡。1951年元月土改运动开始,郭前属十一区和平乡。1952年七月重新划分行政区域,郭前属于十七区和平乡。1955年十月,全县第三次调整行政区域,郭前属于石井区和平乡。1958年二月,全县撤区改乡,郭前属胜利乡。十月,“人民公社化”时,郭前生产大队成立,属成功人民公社所辖。十二月,成功人民公社改为石井人民公社,郭前隶属石井公社。1984年9月,石井公社改为石井镇,郭前成立石井镇郭前村委会至今。现郭前村分为七个居民组,其中郑氏居民占六个组。
二、杨山钟灵 人文荟萃
郭前地灵人杰,名胜生辉,俊彦辈出,称闻南邑。
杨子山原名崎髻山,海拔426米高,为戴云山脉南伸滨海的余脉,诸峰逶迤,唯杨子山峻峭挺拔,一峰独秀。登临山岭,但见苍松翠柏,奇岩嶙峋,流泉清澈,错落有序,风光旖旎迷人。
五代时,汉太尉杨震后裔杨肃入此山进修儒道之术,成就学业。杨肃,字救贫,号樵,又号清叟,水头高美(今水头朴三村)人,是闽南杨氏宗族中的一位开基祖,也是古代闽南久负盛名的乡贤。他精通岐黄,悬壶济世,只用金针一度为闽王后治愈乳疾,被宣封为“太乙真人”,赐爵与金帛而辞不受,请为里人浚陂七里许,引九溪水灌田,造福一方,泽被后世,千百年来,备受百姓推崇。相传羽化于水头高田山,故被奉为杨仙公,高田山因之被称为仙迹岩,崎髻山因之被称为杨子山。《闽书》、《泉州府志》、《南安县志》皆载有他《砍樵遇仙》和《化鹤升天》的神话故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后人慕名而至。北宋一代名臣吕惠卿,韬略雄才,极力辅助王安石推行变法,坚持大节,与守旧派作不折不挠的斗争。他宦海53年,政绩卓著,勋垂青史。晚年曾隐居杨子山,见杨山高峻雄奇,突兀海隅,触景生情,遂作掷地有声之绝唱《居杨山有感》:“强邻虎视心何安,国政刷新岂畏难。天毓奇才多劲正,方知平地起高山。”现杨子山东麓留有其所建祠堂遗址。南宋紫阳夫子朱熹,其父朱松于建炎四年(1130年)首监石井监税处。朱松,字乔年,号韦斋,他莅石井,以教为政,大兴经学,倡导石井一带昌明文教。朱熹后任同安主簿,常访父挚而登临杨子山览胜,并到杨子山书院讲学,与杨子山结下不解之缘。
朱熹门人杨景陆,官桥人,开禧元年(1205年)进士,每乘兴登临往游。名宦吕大奎,字圭叔,号朴乡,水头朴里人。少时诣杨子山从师于朱熹传人王昭复,深得紫阳夫子真传,登宋淳佑七年(1247年)一甲进士,官至朝散大夫行尚书吏部员外郎。时宋元更迭,他义不降元,遭受杀害,年仅四十九。后人誉之为“紫阳高弟、泉南名贤”。明正德二年(1507年),贡生黄钺,杨山下东安人,精通易学,在杨山设帐授徒,所讲义理,强调清修实践,格物致知。在他循循善诱之下,文风鼎盛,云南知府郑普、湖广常德府同知李文缵、荆州府学教授许拱、广东万州教授吴复清等等皆从其学。黄钺曾孙华瑞、华秀,兄弟同榜举人,名噪一时。黄华秀为官清廉,敢于直谏,同朝忠良海瑞遭到权奸陷害,他挺身拯救,高风亮节受到世人敬仰。石井人许一谌,痒生,为人尚侠好施,有季布风。明嘉靖间,倭寇侵扰沿海各地,百姓不得安宁,乃散发家资,自募乡兵,抗击倭寇,捍卫家园,备受歌颂,殁后,曾任户部尚书的黄克缵撰文褒扬。美德传承,明季乡进士、礼部侍郎许金砺系一谌之孙,满清入关,朱明政权将倾,其“扶主忠烈不屈,朝廷重其品,朝野颂其德,大节凛然,殉明国难,千秋震耀。”石井霞美人杨荣,万历间举人,授江西某地知府,清廉执法,受民拥戴,被誉为“杨青天”。有清一代,古山人洪应心,乾隆年间进士,任河南陈州府通判,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坂人许延圭,号瘦生,道光间举人,善诗文,人称“南安才子”,著有《瘦生吟存》。坂人许永清,咸丰间恩贡,为民请命而身陷囚牢,激起族人为之挺身而出,赴京告御状。许永清解救无数倒悬,民感其德,在大盈、接待庵树碑表彰。……英才济济,蝉联不断。
杨子山景色如画,诗意盎然。自宋至清,骚朋韵客纷纷登峰寻幽,吟题抒怀,故摩崖极盛,现东南山麓存有崖刻17方,其中景迹题名15方,诗刻2方,另外还有碑刻6方。驱车杨子山下,经过水库大坝漫步上山,山间古榕多寿色,流水有琴声,山花姹紫嫣红,绽开笑容频频致意,风景秀美,宛若世外桃源乍现。朱熹和历代名人留题就镌刻在沿途崖石之上,琳琅满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性愿法师舍利塔突出处的“极高明——晦翁”,行书。“晦翁”是朱熹晚年的名号。北面乾隆间所建朱祠遗址之旁岩壁上,刻有“读书处:唐杨肃、宋吕大奎洎有明诸先辈俱读书于此。”行书,笔画饱满,苍劲有力。地以人重,这方崖刻亮出唐、宋、明三代诸贤的名号,自豪地向人们昭示名山品牌。沿蜿蜒石径拾级而上,怪石峥嵘,峭壁耸立。摩挲觅古迹,有苔痕斑驳的崖刻:“小憩”、“别有天地”、“仰止”、“海山第一”、“山海大观”、“仙苑”、“通幽”、“活源”、“枕泉”、“不舍”、“青云梯”,这11方崖刻字体各异,饶有韵味,为宋林文彬、明郑普父子、清林鹏程、清许廷圭及佚名所题,古人托景抒怀言志,含意隽永,令人叹为观止。清水岩寺前左侧大榕树下石壁上有“曾见一人”,落款为“四山邹德溥为栖玄郑父母书”。郑德溥,字汝光,号四山,江西安福人,举人,为郑欲大好友。其祖邹守益系知名理学家,其父邹善为耿定向“心友”。德溥从学于耿定向,家学渊源,品纯学精,为王夫之之父王朝聘业师,对尔后王夫之思想和治学宗旨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著有《邹德溥全集》五十卷传世。“栖玄”即栖元(玄通元),为郑欲大的号。郑欲大,字尔瞻,郑普长子,安福主簿。“郑父母”即郑普,郑普曾为无锡父母官,故称。这方崖刻遣词深入浅出,由仰望高峻杨子山而缅怀勤政爱民的郑普大人,表达对好友先椿之虔诚敬意。还有位于清水岩寺西水沟顶石上的“延仙”,“玉笥山人方伯”所题。玉笥山在浙江绍兴,“方伯”是“布政使”的别称。
诗刻有清道光秀才林鹏程所镌其先祖林文彬的登临吟咏:“一山高出众山巅,路转峰回别有天。石磴栖云人自远,僧寮隐树地云偏。帆归浯海沧波外,花笑春风古洞前。乘兴招游寻楔事,残霞薄暮上溪边。”还有林鹏程与许延圭的五律和吟,林鹏程吟:“不尽登临境,萧然野兴闲。泉声栖绝涧,云气绕空山。一曲沧浪罢,千林杳霭间。摩峰追古迹,着意藓痕斑。”许廷圭步原玉:“仙凡真隔世,坐久道心闲。俯瞰疑无地,高怀寄此山。帆归沧海外,衣振白云间。暮霭催人去,余霞散绮斑。”
上述崖刻作者就籍贯而言,涉及闽浙赣三省,就时间而言,则跨宋、明、清三代;就身份而言,上至布政使、知府,下至秀才,由此可知此山摩崖弥足珍贵。
穿松林,攀荆藤,绕丛岩,登上绝顶,耳畔松涛阵阵,天风吹拂,令人心旷神怡。俯望山下,浯江碧波潋滟、浮光无涯,晋南同沿海、大小金门岛尽收眼底,真是气象万千,风光无限。
“梵响杨山,是处人天皈古佛;澜观浩海,千秋文物继前贤。”这是明正德间黄钺为杨子山清水岩所撰之楹联,联文描写这座梵刹独得超凡脱俗的地理环境,并褒称寺院古老。杨子山清水岩寺原称水泊庵,是唐代名刹。位于杨山之阳,山腰建梵宇,因岩寺背依巨岩,面临深壑,寺旁有一清澈泉水,四时不涸,故易称“清水岩”,又称“半山岩”、“大坑岩”。岩寺由山门、大殿组成,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屡经修葺,现呈新颜。巍峨殿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在苍翠古柏掩映下,异常壮观。
大殿正中奉有释迦、药师、弥陀三尊石佛,胸部均镌“井江郑汝成勒”,此乃清乾隆三十四年重修清水岩时,石井中宪第肇建者郑运锦长子郑汝成所捐刻。石佛高2米,妙相庄严,盘坐莲花,技艺精湛。大殿楹联:“宝地孰更新,人仰太玄居士;金轮璇变化,佛尊南海观音。”(注:太玄居士指太乙真人杨肃),“法相昙新,万丈毫光腾瑶座;岩松枝老,千年贝叶振空山。”亦系黄钺所撰。西侧塑有清末民初主持清水岩寺务之洪守寂居士的金身,前廊西墙所嵌《会清水岩记》碑刻一方,碑石黑色,碑文为郑普所撰,其后人于道光六年(1826年)勒石。碑文记嘉靖二十年(1541年)郑普归省时与少年同窗会聚之事,历述杨子山文教兴盛,人才迭出,倡议诸学子为提高孕灵钟秀杨子山的知名度而勉力。此碑是研究南安沿海古代文教情况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前殿有南京国子监学正黄华瑞题联:“清池皓月禅心照;水国安澜色相澄。”和浙江道监察御史黄华秀的题联。殿龛内奉有观音、普庵、韦驮等佛像。普庵祖师系宋高僧,讳印肃,字普庵,临济第十二世祖师,临济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普庵初振化于袁州(今江西萍乡、新余一带)之南泉山,道场之盛,甲于天下。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圆寂,后灵感显著,凡有祷者,其应如响。佛殿配祀普庵,以其启迪心扉,激发才思缘故云。据说理学名宦吕大奎当年在杨山读书时,曾奉祀普庵公,后登进士,遂恭迎普庵金身分炉朴兜,尊崇为挡境。从此,朴兜村民信仰普庵,代代相传,信众每年奉普庵佛像诣清水岩揭火,成为民俗。
近代,大德僧伽性愿法师在杨山麓修筑大慈林。性愿俗名洪水云,法号古志,晚字乘愿,古山人。十二岁披剃于石井东庵宫,礼德山和尚为师。后又参谒大江南北诸名刹,师承江浙大德,尤与一代高僧弘一大师法缘最契,自是通宗演教,道高德隆,被誉为闽南高僧。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应菲律宾侨领邀请,赴菲弘法,乃大张教网,接引十方,被尊为菲国佛教开山祖师。因久慕杨子山风光,夙愿于杨山麓兴建一寺院,供出家女众修学。原拟为五梅花建筑群,取名大慈林。遂于1956年开工,因时局变迁,只建东楼等,1962年,宏猷未竟而大师西逝。1979年以来,宗教政策落实。性愿法师徒众陈珍珍、陈妙莲及性愿在菲法嗣妙抉法师继承遗志,发动海内外信众踊跃捐输,续建五梅花建筑群,实现性愿大师生前宏愿。寺院坐西北向东南,以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为中轴线,两侧东西斋堂、东西楼。大殿供奉释迦、药师、弥陀、观音菩萨,左右拱立文殊、普贤诸佛像。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弥勒佛、韦驮。藏经阁设有弘一大师、性公纪念堂。为纪念性愿法师的功绩,徒众在大慈林后建性公舍利塔。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杨子圸则当别论。因朱熹过化此地,故文风蔚起,英才辈出。后人感其德泽,特为之建祠造像,岁时馨香顶礼。清水岩左下侧,有碑刻两方,分别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四十年所立。前为进士洪应心所撰,记载修建朱子祠的始末、规模及景观,后载捐银芳名。在“读书处”崖刻旁重建的朱子祠颓墙正壁,亦有碑刻两方,系乾隆四十九年所立,仍为洪应心所撰,记述朱子祠迁址重建始末、规制及捐银题名。清水岩左上侧是兆元阁遗址,有道光七年(1827)所立碑记一方,记载构建兆元阁及重建朱子祠始末及规制。
因年代远久,前代所建朱子祠已废,人们不忍前代盛举淹没,近期于山涧畔古榕下重构朱文公祠,两进三开间布局,硬山顶,抬梁式构架,琉瓦飞檐,前有门廊,右连三间护厝。祠宇祀朱文公、吕大奎与文昌公。旧祠楹联云:“浯海雷鸣,锦鳞联击千层浪;杨山日暖,彩笔时开五色花。”称赞杨山成就众多高跳龙门之英才和留下不少传世文章。自从朱熹莅此讲学,尔后三传弟子吕大奎“深得考亭(朱熹)渊源,人称温陵截派,泉之通经学古擢高第者,皆出其门。”其在清水岩所著之《春秋或问》二十卷被后世纪晓岚收入《四库全书》。宋人何梦申称:“夫子(孔子)之心,至公(朱文公)而明,文公之论,至先生(吕大奎)而备,先生亦有功于世教矣。”大奎门徒邱葵,字吉甫,号钓矾,小嶝人。他理学精深,谢却元朝征聘,终生安贫,文章节操流徽后代,被推为银同(泉属同安县)文献。当年钓矾先生觅先师遗迹,履屐至此,留有《游杨子山清水岩》两首,其中一首为:“上人栖息地,仰见佛庄严。乱藓缄新甃,闲花覆古帘。浯山青入眼,榕树紫垂髯。独步秋祠晚,云间月一镰。”朱祠历多次兴衰,今堂构重光,杨山增色,游人览胜景而陶冶情操,后进仰先贤而奋发精神。
如今,清水岩、大慈林两处寺庙得力于檀樾热心护持,招提道场璀璨,殿宇庄严,与新建成的朱文公祠及历代摩崖石刻交相辉映,为杨子山增添无限颜色,更以硬化通道竣工,方便游客,四方善士行香礼佛、游览胜迹,络绎不绝。
杨子山自然景观美不胜收,文化内涵又如此丰富,深深地吸引住海内外游客。众口皆道:“到郑成功故乡石井,除了瞻仰国姓爷史迹,不游杨子山,将是一大憾事。”足见杨子山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杨子山,海滨名山称第一,山光水色甲泉南!
邦伯坊 邦伯坊为表彰乡贤郑普而立,址在郭前村中。郑普(1495-1550),字汝德,号海亭,南安郭前人,资质聪颖,励志向学,联捷登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进士。初授无锡知县,勤政爱民,业绩显著,秩满升南京户部主事,再迁户部员外郎,擢云南知府,敕封中顺大夫。丁优居家时,致力桑梓教化。以抱经蕴艺,溥德施仁,为后世敬仰。著有《海亭文集》。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泉郡知府万庆、南安知县甘宫重葺郑普登科所立“恩荣”牌坊,巡抚福建监察史王瑛为立“邦伯”、“地卿”两匾。古坊迄今今已历四百多年,一九九八年南安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邦伯坊前尚有另一方石牌坊,则为表彰郑元所立。郑元系郑普之父,乐善好义,尝为贫者下葬二十九人,饥年煮粥分赈,嘉靖间海寇猖獗,毅然组织乡兵自卫,并配合官兵抗击倭寇,一方晏然,里人感念其德,以子贵受封文林郎。今清水岩西南的寨仔山上,留有块石砌成的墙垛,系郑元抗倭遗址。与郭前相邻的古山村,还存有一方《泉州府录立海防记》石碑,高2.8米,宽1.1米,厚0.17米,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所立。碑文系兵部尚书、提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张经所撰,记述泉郡守程秀民率军民抗倭情况,石碑保存完好。这石碑与遗留抗倭墙垛是古代泉州人民抗御外侮的实物佐证。昔日于古道中连续为褒扬贤乔梓矗立两座石牌坊,盛举实属罕见。
郑元父子的嘉行美德,激励着后人。从秉承家风出仕称职的郑欲大、临危受命克复凉州的郑韫玉、不畏权贵甘受酷刑誓保名山主权的郑得斋、一代宿儒郑应祥、直至近现代的高甲戏著名艺人郑文语、捐资兴学的爱国华侨郑火蔡、急公尚义无私奉献的宋炯人……众多乡彦,均为郭前的物质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杨子山、邦伯坊景点,是先贤在开发建设故乡的进程中留下的足迹,她向世人昭示着辉煌的昨天。深厚的文化积淀,为郭前及周边一带的发展赢得人文优势。
三、经济崛起 宏图初展
千年而降,勤劳勇敢的郭前先人,披荆斩棘,胼手胝足,在漫长的岁月中开发着杨子山南麓。但是,由于时代局限,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富民政策给郭前注入生机和活力,郭前旧貌换新颜。近几年,郭前村民在以郑天柱、郑天洁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善抓机遇,凭借区位人文优势,奋力拼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使郭前的经济和社会事业进入迅速发展的新阶段,村民生活已接近宽裕型小康水平。从2001年至2004年,郭前村连续被评为镇“先进基层党组织”、“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计生工作先进单位”,成绩显著,令人羡慕。
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农业是郭前经济的基础,世代村民赖以为生。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为主,甘蔗为辅。因田地少,农地多,又长期围绕在小农经济的范围中,耕作技术落后,农作物产量低,解放初期,水稻单产不足140公斤。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农业,把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提为重要的议事日程。通过土地改革、推行农业合作化,及掀起一阵阵生产大高潮,诸如兴修水利、开荒造田乃至平整土地、圈猪积肥、推广良种、科学种田等等,事无大小,均为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郭前村拓荒扩大耕地面积达数百亩,修筑有四清水库、大坑水库,大坑西坝水库,还致力于封山育林。多项努力,意欲做到人尽其力、地尽其利,但效益欠佳。改革开放后,落实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年限,建立耕地保护区,大大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几届的村领导班子,相继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注意治理环境污染和水土保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丰富资源。与此同时,还在引进良种、推广高新技术上下功夫。所以,几年来农业生产平隐增长。目前,正着力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①抓治水保土工作,增强防灾抗灾能力;②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内部种养结构,发展高优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科技化经营,向农业商业化、集约化、效益化方向发展;③鼓励村民更新观念,开创新门路、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建设,带动郭前基础设施、住房和市场建设的发展,逐步向城市看齐,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需求质量的提高,郭前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产值相对下降,工业总产值骤然上升。工业,现已成为郭前的经济支柱。
郭前人天赋聪明,具备经济头脑。早在解放前,郭前人便利用当地丰富的高岭土及薪炭林资源,兴办瓦窑,又以盛产粮油作物,就地取材,办有油坊、牛磨坊、面干厂、米粉厂、蔗铺(糖铺)等手工作坊,加工农产品。多种经营,一度将经济搞活。这些企业受到当时条件限制,规模不大,解放后,先后改行从事农耕。改革开放以来,拓开了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乡村企业,促进农、工、贸全面发展新格局的形成。近几年间,郭前投入资金达数千万元,兴办大小石材厂六十多家,一批年富力盛的企业家已跨越闽省,创办实业公司,扩大营业范围,打造品牌,驰骋商海,大展宏图。
经济的发展,使郭前呈现欣欣向荣新景象。
社会事业 方兴未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郭前十分重视教育,历史上,境内杨山之书院称闻南邑。清初,郭前人郑应祥设帐授徒,名师出高徒,其弟子洪应心登乾隆壬申科(1752年)进士,事绩记载家乘。废科举兴学校之后的四十多年间,郭前因环境条件欠善未曾开办正规学校。郭前小学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诞生,时以祠堂为校舍,学生近60人,教师三名。白手起家,经几年的发展,学校规模初具。这段期间,旅新加坡爱国侨胞郑火蔡先生热心奉献,捐资添置课桌椅及修缮校舍。1968年,村干部发动群众上山采石料,建成教室七间。1978年再扩建教室,办学条件得到改善。1978~1986年间,郭前小学增设初中部,教学班有小学5班,初中6班,学生近500人,教师三十名,郭前小学成为石井学区西片片点校及教研中心。1992年春,爱国台胞宋炯人先生返里观光,慷慨解囊捐建教学楼一层,并创设奖教奖学基会。之后,教学设备逐渐增加,教学氛围逐渐优化。由于原校址场地窄小,2001年秋,另辟地十六亩,用以迁建校园,在社会贤达和爱乡志士支持下,筹资人民币80多万元,重建了一座三层的十八间教室的教学楼,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2005年4月再新建一座综合楼,建筑面积1530平方米。综合楼的竣工,标志着郭前学校发展进入新里程。
郭前小学教育教学成绩显著,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今,学生在市、省乃至全国的技能竞赛中成绩优秀,就读于斯校后录取于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达108名,就读于斯校后走上社会的莘莘学子,则在祖国东南西北的各条战线上大显身手,为母校争光。1994年学校被南安市授予“花园式学校”、1997年被南安市授予“文明学校”光荣称号。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日臻完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加快了学校向教育技术现代化前进的步伐。
郭前村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艺术生活活泼,南音、戏曲艺术得以传承。民国间,郭前顶乡提线木偶戏风行一时,饮誉海都,当时几乎户户都有木偶戏演员,演木偶戏成为谋生职业之一。郭前人郑文语为以演艺精湛成为高甲戏名角,传记入选《中国戏曲志福建卷》。高甲剧目《栽人头》的传人郑世辰(又名郑君臣)以演技独特、惟妙惟肖的表演倾倒观众,称闻闽南各地,同行推崇第一。无论普及,无论提高,俱可阔谈,由此足见当时文艺活动之盛。至今郭前老人活动中心成立,各项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频频开展,既丰富了郭前人的文化生活,又促成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
近期,以重建郭前郑氏宗祠为契机,掀起改造旧村、建设新村的热潮,以修郭(前)锦(堂)路、郭前小学路段及大宗祠门口路段等三条示范路为首期工程的建筑完成之后,村两委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筹谋宏猷,成竹在胸,又带领全体村民乘势而上,决心彻底整治村容村貌,进而建设城镇化新郭前。
经一番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杨子山南麓经济建设宏图初展,社会事业方兴未艾,精神文明蔚然成风,海都郭前现正致力构建和睦社会,凝聚全力,以崭新面貌奋力前进,为家乡繁荣昌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为祖国富强而谱写光辉夺目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