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吕惠卿生平及其故居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吕惠卿(1032-1111),字吉甫,号恩相,福建南安人。北宋嘉佑二年(1057)进士。初为真州(今江苏仪征)推官。秩满至京师,见翰林学士兼侍讲王安石,讨论经义,看法颇为一致,遂定交。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政,主持变法,就向神宗推荐:“惠卿之贤,虽前世儒都未易比也,学生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等到设置三司条例司(为制定和推行新法之机构)时,就以吕惠卿为检详文字。事情无论大小,王安石必定跟他谋划;所有奏章皆出其笔。时人号王安石为“孔子”,吕惠卿为“颜子”。吕惠卿被擢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判司农寺;不久,被召为天章阁侍讲、同修起居注,继进为知制诰、判国子监、知谏院、翰林学士、宰相府都检正、军器监。 吕惠卿司农,大力施行青苗、农田水利、免役、保甲等法;掌国子,“力倡选通经术谙政事之人主持太学,以有学行艺者为教授,各地建学校,取以经义,策以时务”;任军器监,规范枪刀制造标准,改善武器装备。他又与王安石及王雱(王安石独子)同修《三经新义》,对《书》、《诗》、《礼》做出新解释,作为变法理论根据。 守旧派力排新政,吕惠卿利用进讲机会面折司马光“参(曹参)不变何(萧何)法,得守成之首”的反变法言论;据理廷辩韩琦故意夸大事实、歪曲诬蔑青苗法的奏章;还发动监司郡守向朝廷陈说利害,终使新法继续推行。熙宁七年(1074)变法派遭受内外夹攻,举步难艰。其时,吕惠卿进参知政事,他坚持遵行新法,使新法守之益坚,被守旧派讽刺为“护法尊神”。 熙宁十年(1077),吕惠卿以资政殿学士转知延州。期间,他整顿军务,制定条约,严明军纪。元丰三年(1080)加大学士、知太原府。远丰八年,遣步骑2万袭击准备犯边的西夏兵于聚星泊,斩首600级。元佑元年(1086),他被贬为建宁军节度副使。绍圣三年(1096)边疆告急,朝廷复起吕惠卿。他到延州后,修米脂诸寨,坚壁清野,加强守备。夏兵入冠,“欲攻则城不可近,欲掠则一无所得,欲战则诸将按兵不动,欲南下恐惧腹背受敌,围城二日,拔栅而去。加筑威,威羌二城以御边”。他旋晋封银青光禄大夫,授保宁、武胜两军节度使。后屡徒外任。去世后,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敏。 吕惠卿著述颇丰,有《孝经传》1卷。《道德经注》4卷、《论语义》10卷、《庄子义》10卷、《吕吉甫文集》100卷、《新史吏部式》2卷、《吕吉甫奏议》170卷、《县法》10卷、《弓试》1部、《建安茶用记》2卷等。 吕惠卿故居位于今南安市水头镇朴里村。朴里旧称朴乡,为南安知名社里,现聚居着吕惠卿后裔1万多人。朴里吕氏一世祖吕竟茂讳占,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肇基,居晋江曾埭吴坑(今晋江安海境内)。传至六世吕天申讳晏,荐为泉州府助教,居泉州相公巷。七世吕季玉讳号心节。景佑元年(1034)进士,历官,终授光禄寺卿,卒赠镇国公。吕寿侨寓西垵村(今属安海镇),因姻亲曾公亮之母求西垵地归一,故择南安朴乡而家,始构祖宅。朴里地处太湖山之原,距西垵仅数华里而隔水相望,旁官道而近大盈港口,区位优越,水陆交通方便。吕开居朴乡后,膝下8个儿子惠卿、德卿、温卿、和卿、虞卿、康卿、谅卿、升卿皆登进士第,“有十子八捷南宫”之誉,门庭显赫,从而开拓吕氏族千年基业,使朴乡成为闽省吕氏发祥地。 吕惠卿出生于西垵,幼随父居泉州相公巷。熙宁三年(1070),吕寿病逝于邸,吕惠卿扶枢回朴乡守制,居住距祖宅不足0.5公里的太湖山。在此期间,他建安海内市桥。桥在安海坑岬乡,即今星塔村左畔,通浦边路。因桥建五孔,后人称之为五孔桥。该桥于20世纪90年代初因建安海镇中心商贸区而拆毁。又辟东溪渡。其时,安平桥尚未建造,安海等地百姓要到对岸的“官渡”,须绕一个大圈(自晋江往泉州转南安水头方向)。为了方便晋南两地人民交通往来,他在宋园(今水头镇上林溪尾村)与朴乡东南(今水头镇朴里村)开辟渡口。宋淳熙九年(1182)里人杨春卿在此建石桥,称镇安桥,长1000多米。今渡、桥均湮没。 吕惠卿故居历经沧桑,南宋时辟为家庙,吕氏后人登科皆诣此揭祖。从故居前塘池遗迹及近年出土的“奉天诰命”石构件、圣旨碑刻等,可推测当年家庙规模颇具。南宋德佑元年(1275),吕惠卿耳孙吕大奎因拒不署降檄而赴国难,吕氏族人面临灭族之灾,逃遁四方,朴乡田庐为燕山黄氏所属。迢明中叶,故业复归吕氏。清初沿海“迁界”,是宅及一带民居尽被夷为平地,一应文物被毁,茫然无存。清康雍期间复构是宅,但规模大不如初。尔后又多次修葺。新中国成立后,故居一度被县供销社改为农村店铺,近年经稍修缮,权作朴里老协会会址。 吕惠卿故居基本保持清代所修原貌。故居座东北向西南,面阔三间深四间,建筑面积250平方米,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燕尾形屋脊。故居中厅上方原悬挂“文献流芳”、“东平故宅”。(敕授吕惠卿东平郡公,食邑1200户)、“朱后文先”(文天祥所赠,称赞吕惠卿后人吕大奎为朱熹传人,并举吕大奎为之师长)、“理学名宦”等字匾。据吕氏族谱记载,故居原有楹联5副:①“泉郡发祥,居晋水,徙南安,及第登科三十七;黉宫崇祀,表治功,遵道统,乡贤名宦二九双。”上联指朴乡吕氏有37人进士及第。下联指吕季玉入贤良祠,吕大奎入祀大同书院朱祠,又入祀乡祠、忠义祠。②“渭水流芳,祖德宗功绵世泽;丰山献瑞,钟灵毓秀焕人文(丰山即太湖山)。”③“四世六登元辅;十子八捷南宫。”上联指吕氏家族四世中有吕蒙正、吕端、吕夷简、吕公著、吕惠卿、吕大防等6人在宋朝拜相,下联指吕季玉有8个儿子登进士及第。④“紫阳高第,文章萃美;泉南名贤,造诣精深。”(邱葵撰)上联“紫阳”指朱熹,其在崇安的厅堂匾额署“紫阳书堂”,世人以“紫阳”称之;“高第”指吕大奎,因吕大奎师于王昭复、王昭复师于陈淳、陈淳师于朱熹。下联讲吕大奎理学造诣颇深,时称其为温陵截派,泉州通经学古擢高第者大都出其门。⑤“九溪盈浦还朝宗,是生瀛选渊韬,载海山之胜;百代朴乡钦节祖,行见家桢国干,光弓冶之传。”(秦钟震撰)上联“瀛选”指“瀛洲选”,唐太宗为天策上将军时曾开设文学馆,入选十八学士,时称入中“瀛洲选”。下联“弓冶”出自古文“家有荣业,绍其弓冶”,意为父子世代承传之业。上列楹联多数毁于大跃进及文革期间,今仅存楹联①、②。 吕惠卿故居正在筹备修复。不久的将来,堂构俨雅的“东平故宅”又是一处亮丽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