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登进士第,初授刑部主事,历任刑部员外郎、郎中,浙江提学佥事,右参议,江西兵备副使,陕西参政、按察使,延绥巡抚。崇祯四年(1631)九月,奉旨总督三边军务,旋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兼督河南、山西、陕西、四川、湖广(今湖北、湖南)军务,围剿陕西高迎祥、李自成等各路义军,于崇祯十一年大败李自成于潼关。崇祯十二年,调任蓟辽总督;守备松山、店山、宁远、锦州。崇祯十四年四月,清太宗亲率大军攻锦州,洪承畴统兵13万趋援锦州,兵未至城破。崇祯帝遣官促战,洪承畴遂进兵松山;八月,为清兵所困,至次年十月,粮尽援绝,城破被俘。后经多次劝降,洪承畴速遂清,隶镶黄旗。
清顺治元年(1644)五月,洪承畴扈从清帝入京;六月,摄政王多尔衮封洪承畴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同内院官佐理机务。顺治二年闰六月,清豫亲王多铎命洪承畴总督军务,招抚江南,赐便宜行事。洪承畴剿抚并用,江南各地渐次平定。清廷为羁绊洪承畴,暗地派人接其老母入京。其母傅氏斥洪承畴,执意还乡,洪承畴只好从命。顺治九年五月,洪承畴母丧,世祖命他照故供职,居家服丧。顺治十年正月,洪承畴调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任太宗实录总裁。顺治十三年,洪承畴晋太傅,仍兼太子太师。六月,他以目疾为由,请准退休;世祖不允。顺治十六年正月,清三路大军会师昆明。二月,永历帝奔缅甸,洪承畴见滇省地穷民苦,即疏请发内蒂30万,以15万赈济云贵两省贫民,以15万充资军饷。顺治十八年,洪承畴返京。四月,乞休获准。论功授三等阿达哈哈番,世袭其职。洪承畴逝世后,康熙帝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有《洪大经略奏对日抄笔记》1册传世。
洪承畴故居位于今南安市英都镇霞美村。故居座东北朝西南,依山面水,风光秀丽。前方有左右2座凤山,称为“雌雄双凤”,蔚为壮观。
故居为“翁山东五房六世祖”的祖屋,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洪承畴的祖父早年亡故,家境十分困难,并无建置房屋。洪承畴的童年至青年时代,一直随父母在此祖屋栖身,过着清苦的生活。他童年时曾经一度缀学,帮助母亲做豆腐谋生。直至中进士才正式离开英都故居。
故居历经400多年风风雨雨,废圯于清末,遗址被称为“大厝埔”,留给后人凭吊。2003年8月,南安市承办“开靖重臣洪承畴学术研讨会”之际,英都镇人民政府在大厝埔立“洪承畴故居遗址”石碑,并界定保护范围。2005年,洪氏宗亲筹资于原址复建。面阔三间二进。并增建后落一进,辟为洪承畴纪念馆。同时又增建洪承畴碑廊、碑林,复建清顺治九年(1652)褒奖洪承畴的御制碑等,命名为洪承畴纪念园。第一期工程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于2005年冬告竣,2006年1月16日隆重举行开园仪式。
洪承畴纪念馆以图片、文字资料及实物,介绍洪承畴家世,生平事迹及洪承畴研究成果。
洪承畴碑林刻录近年来清史专家及史学工作者研究洪承畴的精辟论述。
洪承畴碑廊则主要收录关于洪承畴题材的诗词、书法作品、题词题字等。其中,有孙中山先生的《赞洪文襄》诗。诗曰:“五族争大节,华夏生光辉。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不知。满回中原日,汉戚存多时。文襄韬略策,安裔换清衣。”
御制碑原来立于泉州市鲤城区江南镇赤涂村。该碑刻录了洪承畴母傅氏出殡时顺治皇帝的谕祭文全文,立于墓道。谕祭文褒扬傅氏“母仪足式”,为朝廷培养了一位“开国鸿勋”,“兴朝良佐”,高度肯定洪承畴的历史性功绩。该碑毁于1958年大跃进期间。在建设洪承畴纪念园时,依原样复制,立于纪念园中。
纪念园内有不少对联,表达了故乡人民对洪承畴这位开清重臣的钦敬和仰慕之情。如,“辅国堪称真学士;爱民即是大英雄。”又如,“兴朝良佐功昭一统;开国鸿勋业著千秋。”再如,“是千秋俊杰功高朗耀;非一代完人德厚流光。”
洪承畴还有一处故居在北京市的东城区南锣鼓巷59号。该故居为四合院式,面阔三间一进。系洪承畴当年在北京供奉洪氏祖先之所,当地居民称为洪承畴的“祠堂”。门前原有一对铜狮子,现已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