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佺期(1609-1681),字云祐(一作“云又”),号复斋(一作“鹤斋”),福建南安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乡试中举人,十六年登进士,授吏部郎中。明亡,郑芝龙拥唐王朱聿键于福京(福州),擢沈佺期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清顺治三年(1646)秋,沈佺期不肯投靠清廷,绝意仕途,弃官南下返乡,闭门谢客。先后隐居于同安大帽山甘露寺、本山虎洞和水头鹄岭白莲寺。沈佺期响应郑成功焚青衣之义举,招揽英豪,并于郑成功领兵进攻泉州之际,发动南安九溪十八坝一带数十乡乡民,参加反清起义,很快就组成一支数千人的抗清队伍。他率这支队伍在泉州桃花山与郑成功义军会合。从此,他成为郑成功幕府上客。
顺治十八年(南明永乐十五年,1661)郑成功挥师东征复台,留沈佺期等在金、厦辅助世子郑经。康熙三年(南明永历十八年,1664)三月,沈佺期奉郑经之命,从铜山(东山)入台主事。沈佺期见台湾蛮荒,将士、移民多不合水土,疫痢大作,病者十之八九。加上台地缺医少药,疾病蔓延,死亡甚多。他曾读过医书,略懂医道,便自告奋勇,悬壶济世,“遇疾辄疗”,救死扶伤。抵台后第三天,他不辞劳苦,翻山越岭,采撷草药,熬制汤膏,施送救治,拯救军民。他还深入各地,医好许多高山族同胞的疾病,为消除民族猜忌和隔阂、促进民族之间团结作出贡献。郑军及高山族同胞敬仰他、爱戴他,尊他为“医圣”,称他为“活神仙”。
沈佺期故居,座落在今南安市水头镇雄山北麓的后园村。故居坐东南向西北,系四维吉宅。深15.4米,宽26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原为二进,面阔三间,双护厝。故居早已坍塌,夷为平地。近年,其族人在遗址上新盖2座平屋并列,中留1厅,供奉沈佺期的塑像。埕上原有4对旗杆架,现仅存2对。
沈氏家庙犹存,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家庙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坐南向北,土木结构,穿梁斗拱,硬山式顶,富有闽南词堂建筑风貌。深22.5米,宽17.6米,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面阔三间,又双护厝。其大门三通(因故居建于沈佺期中进士之前,故不用三川门),上下二进,二厅,中天井,左右边门通护靥。上进系十五架落。大门上原悬“沈氏家庙”匾。上厅前梁上左右各悬挂“文魁”匾1方,厅后悬挂“进士”匾1方。这些珍贵文物,均在文革中被破坏殆尽。现仅存门埕上竖立4对石制旗杆架。家庙简朴无华,大门外没有竖立青色花岗岩石鼓,没有楹联、碑记。
沈氏家庙大厅中仅留一神龛,案桌上曾陈列着七宝铜杯、狮子、玉盏3只、剑、沈香杯5只等沈佺期生前的遗物。其中沈香杯,规格为3.4厘米×1.8厘米,专供冬至祭祖用,现仅存3只在族人家中。沈佺期的画像毁于文革中,现存画像系厦门郑成功纪念馆提供而复制的。
沈佺期历来重视对家人、族亲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早在天启年间,他就写了一首五律诗(40宇),作为泉州府五县沈姓族人行辈: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谓窃何更重,恩叼醉酒深。载歌春光曲,情竭为知音。
浙江杭州陈明素于1938年孟秋编《侯源沈氏族乘》载:“七世祖佺期公,忠于明室,惟生不逢时,明柞哀微,恢复无策,偏安不能。郑成功退守金、厦,公遁迹佛门,以待时机。奈国运无中兴之主,遂抱恨终身。嘱子孙曰:必往台湾,毋食清粟。”
沈佺期在台湾生活了10多年,行医济世,带授生徒,为传播祖国的传统医学,发展台湾医疗卫生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此后,台湾名医辈出,代有才人,台湾同胞奉他为“医祖”。
在台期间,沈佺期还经常跟几位意气相投的文人学士,以文史自误,以诗词唱和。他所著的诗文集,卓然名家。
沈佺期病逝后寄柩于台南新丰里(地号三十五甲,今安平),其子孙在台湾繁衍。康熙三十八年(1699),由其家眷迁枢归葬于故里夏厝福灶后(今石壁水库南)。1955年建石壁水库时,南渠从沈佺期墓经过,墓丘常被水淹没,墓碑已被土掩盖了一半。1993年,文物部门配合地方政府,将沈佺期墓迁移于后园村入村口的猛虎山上,坐南向北。沈佺期墓葬简朴无华,呈风字形。花岗石碑,长方形园首,高0.86,宽0.45米,阴刻楷书3行:“明赐进士、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复斋沈先生墓”。1938年,该村族人拾骸入金。墓中有其子逢昌,孙泰云;曾孙书宝、书钧立的墓志铭(已残缺数段,现存于南安市文管会)、七室铜冠、秀山石印两枚等。1993年5月,该墓列为南安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