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希朱(1850-1918),原名凤仪,字敬斋,南安诗山大庭人(今属码头镇)。1892年参加乡试中举人,官内阁中书,浩授奉政大夫。
戴希朱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深。少受严父家教,后学于陈怀堂,天资聪颖,勤学博记,对古文诗赋很有钻研。少年时即对程朱理学领会颇深,且身体力行。光绪十五年至十八年三次应试,均荐而不用,而后,漠视科举,留心著作。著有《理学源流考》、《朱之配议》、《弘子全书》、《朱陆异同论》等。59岁时改名为“希朱”,意乃寄寓于朱子。福州经魁黄厚甫读其著作,逢人语曰:“此人虽不登第(进士第),胜于登第矣。”
希朱事亲至孝,体恤民情。清末动荡,为国计民生,希朱奔走于启蒙教育,先在乐道轩设馆教习。1891年主讲于安溪崇文书院,1895年主讲于崇德里书院,1904年掌教丰州书院,并设馆于松村精舍(其故居“内史第”之邻)。他特别注重诗山书院的建设,认为诗山是诗人欧阳詹“破天荒”的发迹地,所以努力置办书院,购置图书,1900年编篡《诗山书院志》十卷,表达了办好书院的决心。希朱办学兴教,不辞劳苦,很有声望。民国初,南安县知县马振理聘请他为“南安县志”修志局总纂,他不负众望,于1917年秋编纂完成50卷的《县志》,送省鉴定为“碓当”(准确妥当),付绪印刷。这部志书不仅有旧志内容,并增收自清康熙后至民国初期的资料,为现存南安旧地方志最完整最详备的一部。
希朱曾一度入京,1834年选入内阁,1898年再入直中书,兼派颐和园领事。辛亥革命之后,自比陶谢。除修《县志》外,还作《松村联语》等。其潜心研究,勤于笔耕,著作颇丰。有“声名觉耳公卿重,著作等身日月长”之赞誉。
希朱故居“内史第”也叫“承志堂”,乃希朱“为承先考志而构也,其以此名吾堂”。有藏头联曰:“承其祖武,向尹绩藩勋,何时继美?志在斯文,望解经注礼,累世嗣音。”又“承博士前徽,当门就见欧阳詹;志先人遗训,卜宅恪师朱考亭。”共六幅对联,以“承志”名之,志不可忘也。“内史第”是一幢典型的三落两护的闽南翘脊红砖墙大厝,建在村中一座小坡地上。右边比邻就是书馆“松村精舍”。故居整体布局坐西北朝东南,长35米,深31米,占地面积约1085平方米,南面可见高盖山。据“承志堂记”的记载,“内史第”建于光绪5年(1879年),其文曰“光绪四年夏五月,先君子将捐馆舍,深以构堂未遂为憾。明年(光绪五年)已卯春,乃卜吉于福山松林下,广袤数十弓,为屋两三进。”门口石埕长35米,宽6米,埕前原先凿有两育鱼塘,各呈半月形,上塘1.8亩,下塘2亩,现已填为农田,痕迹依稀可见。故居左侧及厝后,有10来棵百年的荔枝树,树冠碧绿,树干苍劲,树根交错盘结成为板块,且相互勾连,颇具特色。村民说:“结为板块的荔枝根固水固土,生命力旺盛。”
走近大门,门上有三字约一尺见方的大字“内史第”,意在说明故居的主人希朱曾入阁当官(内史),是有身份的书香门第。大门石刻对联写着:“壁水流徽香留石研,福山种德瑞献紫薇。”其中“福山”就是故居的所在地。
据《松村精舍记》中记载,“内史第”右有松百数株,虬柯龙干,盘郁半村。“此昔所谓松柏林也”。可见当时这大厝周边的景致有山有水有树,清幽可爱,是读书、教书、居家的好去处。如今,这里正在处村落之中,左右尽是厝宅,已非往昔清静山村之景了。
走入大厝,但见下厅壁上题有《承志堂记》,记录了构建的时间、地点,并写明建筑过程,“皆吾弟凤书躬其役”。即建筑工程的过程,都是由希朱的弟弟凤书操办。并且“功讫,书请识颠末,爰笔诸楣,以垂后鉴。”建筑完工之后,还将这个过程记下来写在墙上,让后来人知道。这是其他故居建筑少有的,也是文人的一种兴致吧!房屋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屋脊线两头略翘,呈燕尾状。大厅正中是放置祖宗牌位的神龛,木雕细致。大厅上的木柱、大梁取材佳好,门窗装饰线条流畅,木柱下的石鼓系青石打造,坚固美观。其椽其桷,选料均称精当;其砖其砌,做工平顺美观;其瓴其砻,分布稳妥得当。其结构不为豪华,却颇为清新也。穿过大厅旁的小门,可见后落建筑,依地势高出2尺多,后厅两旁大房、边房如前。双边护厝均有小天井。整幢故居,建构严谨,空气流通,采光良好,坚固实惠。
“内史第”右邻的叫“松村精舍”,那是希朱于光绪三十年,设馆于此教书的场所。由其弟操办筑成。当时此处有数百松树成林,时时有松色、松风、松花、松荫,希朱称赞这里的环境,“美哉松乎!其足增村舍之幽而助骚人学士之光乎!因颜之曰:‘松村精舍’。”而且“松则根抵盘深,有以备国家栋梁之选”,这是希朱“爱松而以松命名之实意也。”
据悉,希朱的后裔,曾于1996年重修“内史第”,因而故居风貌依然。希朱的子孙,大部分走出故居,走出大庭,有的在国内、有的在香港,有的在加拿大、印尼等地发展。现在故居还有其几位后裔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