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黄培松生平及其故居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黄培松(1855-1925),又名尔琴,字贤礼,号菊三,福建南安人。少时习文,应泉州府试,屡试不中。因身体魁梧、膂力过人,便拜晋江罗溪(今泉州市洛江)武举人黄纪堂为师,弃文习武。清光绪二年(1876)丙子科武围乡试获第二名;光绪六年(1880)庚辰科武闱会试获第一名,殿试钦点状元及第,授一等侍卫。不久,出任广东参政、游击,旋升琼州总兵,记名提督。以军功赏“卓卓勇巴图鲁”头品顶戴。 宣统三年(1911),中国同盟会根据孙中山主持制定的计划,由黄兴率领革命党人在广州举行起义,进攻两广总督衙门。两广总督张鸣歧调集大批清军镇压。被俘的革命党人受审时,黄培松以协督职务参与审判,并受命为监斩官,引起泉州革命党人的愤慨。武昌起义后,泉州革命党人发动群众将泉州开元寺前为黄培松中状元所立的状元牌坊拆毁。 1913年,黄培松为福建护军使,进住福州;1915年,他驻厦门,加强镇压革命党人。1916年6月,北洋军阀执政,萨镇冰为福建清乡督办,举黄培松为会办,黄培松目睹革命党人为国捐驱的壮举、清政府的腐败、袁世凯的卖国、南北军阀混战,对时局的认识有所提高。由此凡事持重,不滥施刑杀。国民政府为此赠以“培威将军”称号。1922年,黄培松解甲隐居厦门,倡建厦门江夏祠,后病率于福州。 黄培松故居,位于今南安市洪梅镇六都村后坑壤自然村。故居包括3座两进五开间大厝和1座书轩,建筑顺序自东南至西北,建于不同时期。这些大厝相隔颇近,大致呈一字排开,显得古朴整齐,堂皇壮观。建筑布局坐东北朝西南,大致可见黄家的经济发展与官场的显赫过程。 故居这三座两进五开问连双护厝建筑物均为砖石木构造。第一座大厝当为咸丰年间(1851-1861)所建,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悬山式,燕尾形屋脊饰“龙稳”,天井用鹅卵石铺筑。大厅砖砌墙裙,墙壁用苇杆和泥灰粉刷,卷棚式双护厝。大门镌刻一副对联为:“井水不穷源头活;瑁山高插本支蕃。”辉绿岩门簪分别刻有“福”、“禄”两字。门埕前开阔,门理灰砖铺筑。黄培松就出生在这一座府第里。 故居第二座大厝建于同治年间(1862-1874);两进五开间连双护厝,建筑面积约580平方米。硬山式,大厅穿斗式、门厅抬梁式木构架,燕尾形屋脊饰“龙稳”。所用木料、砖料、石料比第一座上乘。大门对联为:“井水卜邻先世泽;鼎新安宅旧家声。”厅堂用木隔扇,辉绿岩柱有方有圆,地板铺红砖,天井用青灰砖铺成。门廊装饰颇为考究,墙裙地袱为辉绿岩砌就,立面浮雕“蝙幅飞鹿”、“天官赐福”,一派吉祥之意。侧面砖雕人物故事,立面水车堵泥塑加彩绘,内墙门额题“惟君子”三字,水车堵绘有山水人物彩画,表现了民间艺术家的情趣。当年,黄培松就在这座大房里成亲。 随着家中兄弟成家,人口增多,房屋显得拥挤。此刻,父亲黄位中生意兴隆;二哥黄培炎任职多年;而黄培松被钦点武状元后,先出任广东参政,又升任琼州总兵。黄家财势显赫,开始建造第三座大厝。该座建筑高于第二座建筑1米,建筑面积约680平方米,两进五开间带双护厝,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燕尾形屋脊饰“龙稳”。建筑规模与前两座相差无几,建造的用料都是优质的木材与砖石,门廊精雕细刻,石雕与砖雕相互媲美,大厅与门厅地板铺红砖,厅堂辉绿岩连珠饰柱础雕工精湛,木隔扇上精美的木雕花窗,金绿相衬,典雅华贵。梁柱题有名人诗联,且流光焕彩。天井也用条石铺砌,显得富丽堂皇。惟有外墙用的是块石砌筑,既粗壮又美观。 故居第四座大厝为书轩,1894年兴建,平面高于第三座1.2米,外有围墙,入门处题有“独碧轩”三字,款识:“光绪甲午年”。书轩为二进三开间连着东护厝布局,建筑面积340平方米,抬梁式木结构,卷棚顶,屋脊饰剪瓷堆花,颇具地方特色。立面墙裙、地袱均为辉绿岩构筑,上砌红砖。装饰图案多样,石窗为辉绿岩,红青相间,意趣盎然。门廊精巧端庄,辉绿岩雕凿各种图案,两侧砖雕点缀其间,大门镌刻一副对联:“门年黄临一水天开画;地拓三弓我读书。”水车堵泥塑加彩绘,雕刻的山水风景、人物绘画惟妙惟肖。整个建筑的木雕、石雕、砖雕精湛独到,颇具特色。书轩前铺筑石埕,埕围砌有1米高的围墙;围墙外砌有1个“洗笔池”,面积50平方米;围墙内栽有花木。当年黄家子孙就在这幽雅、肃静、略显小巧玲珑的书轩攻书就学。 黄培松故居在建筑上有一个特点,越往后建的结构越精致。每座大厝燕尾脊上均饰有“龙稳”,其大厝砖埕前均竖有夹杆石板,显示出黄家的显赫地位。故居历尽风霜雨露,年久失修,有的屋顶漏雨,有的墙壁斑驳,书轩则有倒塌,令人有一种沧桑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