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性愿(1889-1962),俗名洪水云,字性愿,晚字乘愿,号栖莲,晚号安般,南安石井古山村人。他出生于茹素奉佛的农家,祖母及父母是佛家居士。自幼天资颖悟,体弱多病,12岁在石井东庵寺出家,礼德山和尚为师。翌年在厦门南普陀寺从喜参受戒。后到水头仙迹岩,从喜光上人研习佛经,又随喜光到南安雪峰寺,投佛化老人座下,晨昏参佛究禅,一住5年。
宣统元年(1909),性愿与转逢等人赴江浙参学,曾卓锡宁波天童寺,深得寄禅、净心诸大德的赏识。在寺前后7年,历任衣钵寮、知客、戒堂引礼、讲经副座等职。他云游江浙10年,其间先后在南京毗卢寺、镇江金山寺、苏州太湖圣因寺、扬州高旻寺等丛林,学道求法参禅。禅净兼修,亲灸禅门宗匠,有寄禅、虚云、慈本、融通、谛闲、慧明、印光、来果、道阶等大德。
民国八年(1919),性愿应南普陀之请任监院。民国十年(1921),往漳州南山寺,苦心经营3年,使久废之道风丕振,盛极一时。民国十三年(1924),在南普陀寺组织佛学研究社,并在厦门妙释寺讲经说法。民国十四年(1925),在泉州承天寺创办东方伦理研究社。民国十五年(1926),任承天寺监院,并赴漳州开办南山僧伽小学;是年冬任泉州开元寺监院,修缮大殿戒坛。民国十七年(1928)冬,回南普陀寺任监督。是时,弘一大师云游至厦门,他殷勤接待,恳切挽留,奠定了弘一大师此后在闽南宏法十余年的动机,使一代高僧太虚、弘一、芝峰三大法师得有机缘会聚南安雪峰寺。民国十八年(1929),他督建南普陀大悲殿,冬赴南安灵应寺;是年,弘一法师第二次抵闽,他与弘一在泉州承天寺创办月台佛学研究社。并与弘一、演本在印月楼讲学论道,他一生敬慕印光、弘一、演本。民国廿二年(1933),弘一在开元寺尊性院弘传南山律学时,他曾诸多护持,使法会得以顺利进行;是年修理泉州百源庵,易名百源神苑,与弘一拟办佛学院。民国廿四年(1935)四月,应邀往惠安崇武晴霞寺讲经。翌年四月,赴永春普济寺宏法。民国廿六年(1937),他任厦门南普陀寺代理方丈。他回闽后,为重振闽南佛教宗风,提倡禅净双修的法门,传授唱诵仪轨,制订寺规法则。他经常往来漳、泉、厦各处,不遗余力地襄理寺门法务。他通法演教,道高德隆,被誉为“闽南高僧”。
民国廿六年(1937)九月,他应菲律宾佛教徒吴江流等人之邀,赴菲主持信愿寺。该寺是马尼拉市唯一中国式寺庙,简陋不堪。他努力经营,从泉州塑造三尊像安放在寺内,继而大兴土木,扩建寺院。先后从国内聘请僧人有如满、觉定、瑞今、善契、印顺、妙钦、妙抉等前往助理寺务,使信愿寺迅速改观。日据时期,他避居仙达安娜建“祗园精舍”,弘扬法化,提供开建四众律仪学会。民国卅七年(1948),他应南普陀寺的邀请,回国主持传戒法会。民国卅八年(1949)春,在厦门太平岩创办觉华佛学苑。是年四月,因信愿寺遭火灾焚毁,他再次返菲重建信愿寺。1950年,在马尼拉创建华藏寺,他精心筹划建造直至圆寂,使华藏寺成为菲律宾著名寺院。性愿在菲还先后创办普贤学校、能仁学校、华藏寺参禅班等,翻印大乘经典、影印弘一手书佛经、书简数十万册。他待人谦恭慈祥,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其足迹所至,皈依如云。现有寺院20多座,皈依座下的善男信女数万人,被华侨、华人称为“菲律宾佛教开山祖师”。他为构造中菲两国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一定贡献。他的弘法热忱与慈悲的胸怀,更为东南亚佛教界所尊崇与景仰。
性愿虽身居异邦,对祖国的佛教事业仍然很关心。他施财施药,接济泉州花桥善会公所,接济国内寺门僧伽,修缮南安清水岩、石井慈云寺、港接待庵、后店碧云岩等。还兴建大慈林,创办觉华子女佛学苑,为妇女界培养弘法人才。
释性愿故居,座落在南安石井古山村的南面。坐西向东,一进二房一厅,二举头,中天井,七架仔。清代建筑,土木结构,墙围用红砖砌成,硬山式顶,双侧附厢房。宅第富有闽南传统的古民居建筑特色,俗称“手巾寮”。释性愿少时居住在该厝的南半侧,至今厅中还供奉释性愿50岁时的遗像。门口铺红砖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