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前(1893-1967),原名玉昆,字光前,福建南安人。他自幼聪明好学,初入故乡私塾读书,10岁时随父南渡新加坡,因家境困难,先就读于收费低廉的英印学堂,后入养正学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回国,获得清政府公费,入南京暨南学堂。宣统三年(1911)升入北京清华高等学堂,嗣后转入唐山路矿专门学堂(交通大学前身)。
1912年,李光前重返新加坡谋生。初任教,兼任电讯翻译,不久攻读美国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科,1915毕业。其才华为侨领陈嘉庚、庄希泉所赏识,初受聘中华国货公司英文秘书;翌年出任陈氏橡胶公司经理。1920年,李光前与陈嘉庚的女儿陈爱礼结为伉俪。1927年创办南益烟房,翌年改为南益橡胶公司,从此开始自己创业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李光前向美、英、法等盟国大量输出橡胶等重要战略物资,支持反法西斯战争,又于1941年前后以东南亚橡胶公会会长的身份到美国为盟军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南洋各界响应陈嘉庚的倡导,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李光前当选总会委员,带头支持陈嘉庚开展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李光前投入重振经济的工作。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李光前经营的企业遍布东南亚,成为著名华商。他历任华南银行、新华银行董事会副主席、主席,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等职;于1962年出任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1965年,李光前回国治病,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其爱国爱乡精神得到周总理的高度赞扬。
李光前故居位于今南安市梅山镇芙蓉溪畔竞丰村(原名芙蓉村),为其父辈于清代所建,这里山清水秀、景色优美。
李光前故居为传统的闽南民居建筑,建筑布局两进五开间带双护厝,坐东北朝西南,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房屋结构为穿斗式木构架,悬山式屋顶,屋脊两端燕尾高翘。大门嵌有辉绿岩匾额,阴刻楷书“敦义楼”三宇,为1954年重修时所立。走进大厅,匾额上“光前裕后”四个字映入眼帘,两边柱子有一副对联:“百余年绰绰风范;整世纪滔滔生辉。”厅内有龛,龛内供奉着李光前及其祖上的牌位。左护厝顶落的一间普通房子是李光前出生的地方,如今房子里还陈列着他当时用过的家具。故居大门口有一个大石埕,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埕前有花圃,占地面积150多平方米。
故居旁边,有一座显得较为气派的红砖大厝,那是1947年李光前回故乡时所建。大厝仍为闽南传统的民居建筑,建筑布局二进五开间带双护厝,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850多平方米,硬山式屋顶,燕尾形屋脊,穿斗式木构架。其时,李光前事业有成,建筑砖、石、木用材俱佳,用工考究,木匠、泥工匠精雕细刻。周砌围墙,门庭开阔,埕前花卉芬芳袭人。
李光前一生热心社会公益,并为之作出重大贡献。他以其大部分资产设立“李氏基金”,收入用于教育、文化、慈善等公益事业。家乡竞丰原是一个荒僻落后的小山村,他在此创办中学、小学、幼儿园,形成规模宏大的光前学村,在他及其后嗣李成义昆仲大兴文教卫生事业的带动下,现已成为一个文教发达、经济繁荣的地方。他又慷慨资助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办学。他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资助创办多所中学、大学。
为了缅怀和彰显李光前的事迹,当地政府将李光前故居辟为“李光前纪念馆”。纪念馆外有一座芙蓉基金会承建的门楼,匾额“李光前纪念馆”六个大字为澳门名士梁披云所题。故居内设有“李光前事迹陈列室,介绍李光前光辉的一生。“砺志成长”展室介绍李光前聪颖过人,学冠群伦,在国内外诸多名校就学深造的经历,以及弃儒从商,练就出色经商之才,积极辅助陈嘉庚事业的发展,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为自己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创伟业”展室介绍李光前经磨砺后自立门户,创建“南益树胶公司”,大展宏图,缔造了“诚实、信用、严明、谨慎”的“南益精神”,把南益发展成为拥有树胶、黄梨、食品、地产等跨亚、欧、美的华人集团公司,李光前被誉为‘树胶大王”、“黄梨大王”,成为著名华商。“造福桑邦”展室介绍李光前一生奉行“诸着社会用诸社会”的宗旨,把毕生创造的财富及心血奉献给文教卫生、慈善事业,同时介绍李光前在抗日反帝和民族独立运动中所作的巨大贡献,“光照人寰”展室介绍李光前不仅为侨居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也为祖国、为家乡人民的福祉,建树了一座座丰碑。国家和社会高度评价其光辉的业绩和崇高精神,授予他种种荣誉。其哲嗣克绍箕裘,业绩更加辉煌。
故居前是新建的李光前公园,园里绿草如茵,翠木成竹,团花锦簇,园中塑有李光前坐像。他那慈祥的面容,正目视着前方,仿佛又从南洋归来,生活在故乡的佳山秀水间,思索着如何把侨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1998年,李光前故居被南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