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高剑峰生平及其故居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高剑峰,又名高铭兴,1914年出生,南安水头埕边村人。童年随亲属远渡菲律宾,在菲读书,当过店员。剑峰在学生时代就接受新思想,自觉寻找进步组织。 1931年在菲参加革命活动,由于思想进步,作风正派,工作踏实,办事认真负责,不久便成为领导骨干。1934年任菲律宾华侨总工会青工俱乐部执委。1935年加入菲律宾共产党,后任菲律宾华侨总工会执委、菲共华侨委员会委员,参与领导菲华社会的工运,使分散在菲各地的华侨工人团结在一起,成为一支有力的进步力量,将菲律宾华侨爱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向一个新阶段。 七七事变后,国内抗战全面爆发,为适应新形势,尽量调动菲律宾华侨的爱国抗日积极性,菲华总工会及各界劳工于1938年联合组织“菲律宾华侨各界劳工团体联合会”(简称“劳联会”),时任菲共中央委员兼工委委员的高剑峰被推举为劳联会秘书长兼组织部长。这段期间,他参与组织三批爱国华侨青年成立“菲律宾华侨抗日义勇军”(简称“华侨义勇军”)回国参加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同时还募筹大批药品和大笔资金回国支援新四军的抗日斗争。 1940年5月,为加强并扩大海外的宣传工作,菲律宾马尼拉的《建国报》创刊发行,高剑峰出任《建国报》经理,许敬诚任总编辑,采编人员全是廖承志从香港选派过去的笔杆子。《建国报》发行后,及时刊登中共中央文告等重要文件,及时报道八路军、新四军在前线英勇抗日的战绩,以及国内解放区的新成就、新生活,此外,还及时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某些谎言予以驳斥,以正舆论导向。这对宣传爱国主义思想、鼓励侨胞积极支持祖国抗日救亡大业,争取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1942年,日寇南侵,菲律宾沦陷,高剑峰任菲共中吕宋局经济部翻译、别动队顾问,高举抗日反奸旗帜,殚精竭虑地策划抗日团体及抗日武装队伍的斗争谋略,在艰苦的岁月中,站在反法西斯战场的前线,坚持与日寇进行不折不挠斗争。1945年任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队支队(简称华支)同志总会秘书长。华支是一支单独编成的抗日武装队伍,初名为48支队,取意以中国新四军、八路军为榜样,刚成立时只有52人。从1942年5月19日至1945年8月日寇投降的三年中,华支转战菲律宾十四个省份和岷里拉市,发展壮大成为一支有700多名战士的部队,前后进行了大小260多次战斗,歼敌2000余人,70多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牺牲在他们所捍卫的土地上。高剑峰在一次转移途中被日寇拘捕,身陷囹圄,遭受残酷刑罚。他坚贞不屈,忍受小腿被刑致裂的痛苦,严守秘密,日寇始终无法了解他的真实身份及获得丝毫线索,后经战友营救逃出虎口。华支指战员身为华侨,自愿参与菲国人民抗战,其献身精神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声誉,受到美国和菲国的肯定。剑峰本人在菲抗日业绩卓著,后来,菲律宾政府为旌表其功劳,于1986年特追授荣誉证章。 1946年以后,国民党反动派把内战的烽火强加在国内人民身上。与此同时,菲律宾的美菲蒋三方面的顽固派互相勾结,对为保卫菲国而与入侵日寇作殊死战斗、立下赫赫功勋的华侨进步力量惨下毒手,横加迫害。高剑锋被列入通缉名单。1947年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撤离菲律宾回到香港。1949年,在中共华南局的安排下从香港回到祖国的北京。 回国后,高剑峰以满腔热忱参加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因工作需要,1955年调回泉州。历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行政科副科长、晋江专署侨务局局长、晋江专员公署副专员、晋江地区行政公署顾问,全国第二届、第三届侨联委员、晋江地区侨联名誉主席。文革期间,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万般折磨,身心受到极大的创伤,但他始终站在党的立场,相信真理,坚持原则,心中崇高的信念支撑着他度过十年浩劫。 高剑峰参加革命以来,在菲参与领导工运,于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配合国内共产党的需要,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而出生入死。解放后,长期从事外事和侨务工作,主要分管文教、卫生领域,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为发展对外关系、团结华侨和港澳同胞,为泉州地区的文教、卫生带来发展,为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他光明磊落,服从组织需要,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生活朴素,热情恭谦,平易近人,从不以老干部自居。晚年离休期间,遇有慕名登门采访者,总是婉言谢绝,事后他说:“我参加革命完全是为了心中一股信念,绝无树碑立传之意,更何况,当一想到无数为革命牺牲的同志、战友,个人的事情就根本不值得一提了。”肺腑之言,掷地有声,体现出一位无产阶级忠诚战士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1984年4月28日,高剑峰同志病逝,享年七十。逝世前两天,留下一句话:“参加共产党是我自己的选择,我从十八岁参加革命,就没有后悔过我走过的路。”临终不忘革命、不忘信仰。人们在追悼会会场悬挂挽联:“异邦举赤帜;故国谱新篇。”概括其一生历程,并给予高度评价。 高剑峰故居在水头埕边村,普通汉式民宅,坐东向西,二进三开间,悬山顶、燕尾脊,南面有护厝。砖石土木结构,装饰简单。 埕边村是著名侨乡,地处海滨,毗邻水头,去西南半华里便是水头旧街道。1927年,南安最早的中共组织——南安支部成立,水头成为南安地下党的主要活动地点之一。1931年,中共晋南县委委员蔡华西(埕边村人)、颜湘等在埕边小学任教,他们以教书为掩护,秘密发展革命群众,吸收党员,并于第二年建立中共埕边支部。继之,在埕边村成立革命群众组织,教唱革命歌曲,组织青年学习共青团团章,张贴标语,散发传单。1933年9月,晋南同边区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埕边村附近的仙迹岩召开,与会代表140多名。1934年,在水头境内的中共枫仔林支部和中共文斗支部相继建立,水头一带组建武装游击队,成立农会、妇女会、共青团、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在大盈村进行反霸斗争,并焚烧五里桥的中亭桥,破坏敌人交通。家乡革命活动迅猛发展的消息传到海外,高剑峰等这一批身居菲国的热血青年将其与国内、菲律宾乃至世界蓬勃兴起的革命运动联系在一起,进而认识到无产阶级无比强大的力量,坚定了走革命道路的信心。 高剑峰出身于华侨家庭,兄弟姐妹7人,剑峰居第四。妹妹高秀琴、妹夫蔡景程、弟弟高文炳均系菲共党员,骨肉相连,志趣相同,同舟共济,休戚相关,革命的家庭背境促成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事业。 高剑峰青年时期投身革命,尔后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逐渐形成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他凭借这股信念,对党和人民尽忠。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正气凛然、坚持真理,无条件地服从组织需要,踏实工作,不辱使命;凭借这股信念,他对同志尽义。1955年,调动工作时,有香港、广东、福建等许多地方给他挑选,由于与他共事的诸多革命烈士是泉州籍华侨,认为必须为先烈的故乡多做贡献。因此他选择了福建泉州。长期以来,他因缅念先烈而默默奉献,从不显山露水,谢绝有关部门及媒体之采访;凭借这股信念,他对亲属尽情。据他三嫂陈谨女士回忆,1947年他撤离菲律宾时,为脱离险境,计划当天乘班机抵香港,时吉凶难测,他极力阻止手足情深的兄长高秀良到机场送行,临别交代将他在菲应份业产全部赠给弟弟高文炳,以为读书费用。作为革命老干部,人格之高尚,令人景仰。 了解了高剑峰其人其事,这座看似平凡的民居竟然孕育一位菲共中共委员、晋江专署副专员,让走访者莫不肃然起敬。 (本文承蒙高剑峰哲嗣高庆平先生提供资料,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