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良,约1.70米的个子,一张黝黑赤红的脸,一付敦厚、质朴的样子。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给人一种踏实稳重感,他的农场生机盎然而不张扬,他那平常得没有特征的房子里却种养有几盆兰花,朴实无华而又不失灵性。
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串数字。
投入约10万元的资金建造一道16公里多长围墙,把一片约250亩的荒山坡圈起来,然后在六、七年的时间里,投入一百多万元资金,种植了1300多株龙眼、荔枝、杨梅、油柿和一万多株波萝、香蕉等,挖筑了四个水池,建了一座二层的管理房,有一些数量、产量经常在变化的鸭、猪、狗、兔子、鱼等,还有一部货车、一部小工具车等,这就是陈金良这个农民现在拥有的资产,折合人民币已是300多万元。这就是一个农民投入大量资金和血汗,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苦心经营的勤内农场的基本情况。
勤内农场建在距县城约8公里安溪县城厢镇勤内村。在县委打开山门,改革开放,努力拼搏,靠自己骨头长肉的感召下,陈金良的农场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创办和发展起来的,并成为一个典范的。
陈金良这个勤内村地地道道的农民子弟,19岁时没了父母,孤身一人别了兄弟去到山西一地方矿务局打工、挖煤,1979年去到北京,1980年空10军的有关领导找上了他,要他承包经营空10军属下企业所拥有的一座煤矿。他带领100多人,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矿井内,每年为空10军带来千万元的收入,经过他的一番努力工作,他的待遇也相应提高到相当于团长级的待遇,颇有点叱咤风云的味道。直至1988年,他才结束了长达10多年外出闯荡的生涯回到老家。那时,他刚好步入而立之年,返乡的陈金良除了带回外出闯荡的酸甜苦辣,也带回了他用美好青春和大量付出换取的80万元的资本和累积在身的经验与见识。但是,那时他这个土财主不知该如何花这笔钱好,不知不觉中,街坊邻居有什么红白喜事或其它用途缺钱,只要开口的,他都慷慨解囊,而且不用算利息。几年中先后借出了40余万。其实怀惴这么多资金的陈金良多么想为家乡办些实事,只是一时不知该把钱投向何方。他曾萌生过开发荒山,造林种果,充分利用家乡山多的优势。其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家乡大地,县委、县政府正大力倡导造林种果、种茶,发展乡村经济,陈金良这个先富起来的农民,自然成为县里关注的对象,县有关领导上门引导陈金良开发山地,为社会带好头。当下,陈金良心头一片明朗,果断的向村领导提出承包一座荒山,开发种果,做个样子给大家看看,且一包就是50年。尽管开山种果周期长,回收慢,但很稳当。子孙后代受益大。陈金良义无反顾倾尽自己所有,带领一家老、少,开始在250亩的荒山上开路、引水、引电、建围墙、挖穴种果、建管理房等,靠夫妻两人的力量,苦心经营,摸索和积累经验,常年只雇请1-2人帮助管理,大忙时节才多雇些人帮工。
当你走进农场大门,沿着蜿蜒向上、环场开辟出来的黄土路,扑面而来的是新绿乍吐或繁花满枝或青果初成的各种各样的果树,树高和树冠的直径均约在2-3米之间,陈金良介绍说,龙眼、荔枝去年已开始出产,今年估计可收成150-180担,当然这是指为了养树,控制出果率情况下的数字,5年龄的龙眼单株产量可达50斤,预计从明年起,产量年年可翻番。
行至小山顶,有一座二层楼建筑,即是场部。在此驻足,只觉凉风习习,放眼周遭,一派生机,眼界也显得极为空阔。农场背倚高山,左右各有低矮山包相拱,眼前是一湾悠悠的蓝溪水,渐远处则是低山、高山到连绵起伏的群山。青山各显其态,交互辉映,好一派山村景象,利用山多的优势,走山地综合开发不失为发展安溪经济的一条好路子,陈金良便是一个先行者。农场依山而建,东南片遍植荔枝、龙眼,东北片则是油柿的天下,其间还套种香蕉、菠萝及其它农作物。厂部的底层及附带的一些相对简易的建筑作为养猪、狗、鸭苗的地方,陈金良刚从同安购买的1260只鸭苗见有人来,排起长蛇阵,千头簇动,很是好看。房子的左边是一个大水池,用网篱分隔成几片,分别放养一些鲫鱼、罗非鱼、胡子鲶等以及放鸭。池旁搭棚养兔以及作为鸭的休息棚。右边有一个较小的池,用来饲养鱼苗和灌溉。在距场部左边不足10米的一个小山头上,陈金良平整出一块一亩多的平地,作为一块试验田。在东南坡上还另有两个水池与大池相通,用来储水和灌溉。这一切布局和项目的配置,显然是颇具匠心的。
陈金良说,在农场的最高处挖掘大水池,一既利于灌溉,又可以养鱼,池上池边养鸭、养猪,鸭、猪的粪便可作为鱼的食物,而猪、鸭的粪便又是果树最佳肥料,融在池水中通过覆盖全场的水管,正好用来浇灌果树。省了以往每年都要花上一笔钱到别处购买、运载猪粪便来作为果树的肥料。养狗则是为了治鼠,且养狗的效益4倍于养猪。在果树间隙种植地瓜、南瓜等作为猪等禽畜的饲料,一本万利,也省却一笔付出。听陈金良细细说来,头头是道,你不能不佩服他头脑的精明与细致。这既是实践摸索得出来的经验,也是极富有科学道理。
在这片荒册坡上搞配套种养,搞立体农业,单靠一腔激情和大量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陈金良极为崇信科学管理。他说不相信科学不行,尤其是对果树的管理。本来对于种、养业,他是一无所知的,凭的是热情和干事业的闯劲,技术、管理一切都得从头学起,毕竟这与开采煤矿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就算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领回一纸农函大的毕业证书,他仍感不足。因而他还踏上了向他人取经的路。每年他都要花上一笔钱,聘请农技专家来场指导、学习使用有关药物来达到控制树捎生长,学习于何时喷药才能提高坐果率,而不是让枝梢一味猛长或花间杂叶、吸取营养而导致不孕蕾、不坐果、果实小等。他一再强调说科学的东西不相信不行,一定要科学管理。而对于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他从不藏私,经常协助其它果场搞好管理,给予指导,也带动了一批人从事荒山的开发与种植。
可以说,今日之陈金良已是收成在望。他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而成为今日拥有300多万元资产的农场主,当选为安溪县政协常委、市人大代表,被泉州市政府授予“优秀农业科技示范户”。他的付出是巨大的,艰辛的。如果没有国家的改革开放,没有政府的扶持,没有10多年外出闯荡累积下来的资本,他是无法取得今日的成绩的,古言: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陈金良的经历正即证了这一点。这也是陈金良作为一种典型的意义所在。如今的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回报社会,如何真正做一个标兵,为自己的家乡、为安溪经济的发展走出一条路、树立一个典范,提供一条经验。
叶清琳,男,1930年出生,安溪县金谷镇洋内村人,中专文化,文博副研究员,现任安溪县政协常委,县博物馆馆长,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福建文物鉴定组成员,泉州海交史研究会副秘书长。著有八篇论文分别在日本、英国、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发表,七次出席过全国性学术讨论会,三次出席过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其名录分别选入《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中国当代历史学学者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