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举坛育苗人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 安溪举重队1982年2月在内安溪偏僻山区长坑乡崇德中学创办,领导上知道徐金凤对举重有专长,即聘请为教练。县体委、教育局拨款购买2付80公斤杠铃,在校内选拔几名学生在空地上训练,填补了我县举重项目的空白。经过徐教练二个月的认真指导,组队参加晋江地区举重对抗赛,旗开得胜,获得好名次,受到地区体委的表扬。其时,场地、器材均不适应训练的需要,校领导同意徐教练组织队员在校周围砍伐桉树做举重台。但砍树不能损坏房屋,利用星期天精心指导学生,把拔河绳绑在树上,牵引倒树方向,自做举重台二付。同时学校让出教室一间做举重房,教育局再次拨款购买器材,基本适应大运动量的训练,经过三年的努力,运动员参加了市、省、全国的比赛,均获得好成绩。经县领导研究,为了扩大生源,选拔运动员,便于管理,更快地提高运动技术水平,1985年春把举重队搬迁到县少体校。训练场地是在一条长14米、宽3米、高2.5米的搭盖通巷内,安装3个宽度为2.8米的举重台训练。面对着县物资局的石墙,训练安全难得保证。困难虽然可以克服,可是好景不长,房屋要改建,只好搬到体育场司令台上训练,后因影响了县政府楼房和办公,,再搬迁到操场的空地上训练。学生寄读在中小学,业余训练是够辛苦的,只能在早晨上学前和下午放学后进行。笨重的杠铃、深蹲架搬出搬入,训练中经常经受太阳暴晒,风吹雨打,加上体育场人流来往,群众围观,影响了学生的训练心理。晚饭吃的都是冷饭冷菜,还要洗冷水澡。如此日复一日的训练,确实是艰难。为了运动员训练不受影响,徐教练针对学生情况,提出:体育是在竞争中发展,是一条布满荆棘和坎坷的道路,是汗水和泪水的路,是一条艰苦奋斗的路。但是,又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路,你踏上这条路,就意味着将要为之拼搏,去奋斗,经受千辛万苦,去为国争光,激励运动员的训练热情,对前途充满信心,顽强奋斗,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 徐教练明确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训练、生活、团结。为此把管理工作排在首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举重班是一个二集中《集中生活和训练》的班级,学生来自全县各地中小学,小者小学四年级,大者高中毕业班。运动成绩、身体素质差距甚大。全班17人,其中女生6人。要管好这个班是不容易的。徐教练把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少体校的规章制度抄写张贴在公共场所,要求共同遵守,违反的严格处分。 徐教练深入学生了解情况,与学生同住同吃,生活在一起,晚自修下班督促,审查训练日记,经常与寄读校的班主任联系,通报情况。有时家访,与来探访的家长交流情况,使家长放心让孩子参加训练。同时关心学生的病痛,给学生做针灸治疗和按摩,受到学生的尊敬。每星期日晚自修开一次例会,邀请体委领导参加,让学生对自己一星期来的学习、训练、作业、考试,以及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等方面做自评,然后互相提意见。出现问题时,耐心说服教育,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从学习、训练、生活等全方位管理,采取从早到晚,从白天到夜间的全天候管理,过渡到制度管理、纪律管理,让学生自觉遵守,启发学生学习训练的自觉性,取得学习训练双丰收。 (三) 选好材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重要保证,是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基本条件。徐教练根据竞拔体育项目的特点、竞赛规程来选拔运动员,为了从小培养,打好基础,进行系统训练,培养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运动员。他到中小学挑选运动员。他依据在同年龄中的生长发育,身高与体重的比例,注意选拔身材偏矮,躯干和四肢强壮,骨骼粗大,肌肉发达,关节灵活,体形匀称,先天力量素质好,爆发力大,反应快,意志品质和集体荣誉感强的男女运动员,并注意女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与男子区别开来。初选后,让其参加集训再选拔,从好中取优,用这种办法培养的学生成材率高,在同行和群众中的影响声誉较大。根据实践经验,徐教练还撰写论文《男子举重运动员选材的探索》。 (四) 训练的目的是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特别是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可以迅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徐教练根据情况,具体分析,精心制定举重班不同年龄组的男女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包括年、月、周的训练计划。每周训练计划事前公布,不同运动技术水平,制定不同的训练任务。对新运动员先进行教学任务、技术动作示范规范化,细致观察每一个技术动作,及时纠正错误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过程,使新运动员初步掌握举重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过渡到动作的动力定型,转入正常的训练。使运动量不适应——适应——再不适——再适应,循环往复。这样一个训练计划,要适应全班的训练需要,必须合理的安排每一个人的运动量。运动量过大容易产生过渡疲劳,过小对训练没有效果。训练对运动员有刺激,才能提高运动成绩,又不能影响正常的文化学习,徐教练做到以下几点: 1.系统性的对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有规律有重点的安排训练。 2.循序渐进的训练,由简单到复杂,杠铃由轻到重,同时对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训练要有连贯性,不能间断,充分利用节假日进行训练,星期日从未停止训练,有的运动员脚伤就练手的力量,手伤练脚的力量。 4.日常早操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技术结合起来,这对初学者容易掌握技术动作。 严格要求,从实践出发,坚持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是徐教练的成功经验。日常训练对运动员每个环节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训练是为了比赛,杠铃不断加大重量,激励运动员的信心和决心。要有顽强的意志力,贯彻于训练的全过程,同时注意安全保护工作,树立运动员的自信心理,在比赛中出成绩,破纪录,夺冠军。 徐教练为了发挥运动员的最大潜力,讲解分析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不断钻研业务知识和琢磨技术细节,1990年全国举重教练员训练班学习获得优异成绩,撰写论文《挺举与力学》,利用力学的原理分析挺举技术动作。 (五) 安溪举重队自组织以来,徐教练不辞辛苦带领运动员刻苦训练,精心指导,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坚持常年训练,关心运动员的出路,一心扑在举重事业上,忙到自己子女农转非没办。训练成绩突出,1986年参加泉州市第三届运动会举重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在第四届、第五届运动会中均获团体总分第一名。获单项57人次第一名、35人次第二名、15人次第三名。64人次破市纪录,省九、十届运动会为泉州市夺得金牌4枚、银牌5枚。 随着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徐教练的积极争取下,经省体委批准,从87年起安溪举重队取得单独组队参加省赛。在省级比赛中获各年龄组单项第一名104人次,第二名86人次,第三名63人次。获得各年龄组团体总分前三名13次,破省单项纪录39人次。在短短的几年中,队伍不断壮大,设备不断完善,86年承办泉州市三届运动会举重比赛,87年承办省举重比赛和教练员训练班。从筹备工作到比赛结束,完满成功,获得各代表队和裁判员的好评。1988年福建省安星杯女子举重邀请赛,在52公斤级抓举比赛中,我县运动员白佩玲抓举68公斤超世界纪录,获第一名,是安溪有史以来第一个超世界纪录的运动员。其时泉州晚报、厦门日报、福建日报、中国体育报均报道。泉州、福建、中央电视台实况转播。 安溪举重队自组队以来曾11人17次代表福建队参加全国赛,获金牌二枚、银七枚、铜牌八枚。福建举重队由徐教练负责训练参加全国赛获团体总分第四名。运动健将王福进破56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全国少甲组纪录。3人6次参加华东区赛,获金牌15枚、银牌3枚、2人破2项华东区纪录。安溪举重队给省体工大队输送运动员3人、省体校5人、市体校7人、上海体育学院竞技体校女1人,考入大专院校13人,其中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系举重专业6人,中专13人。同时为社会各阶层输送一批体育骨干,运动员走遍全国各地。 培养了国家运动健将1人、一级运动员4人及一批有等级运动员,培养了国家级裁判1人、一级裁判6人和其他等级裁判员。这些裁判员参加各级比赛的裁判工作积极肯干,特别是在亚洲举重锦标赛期间,3个学生负责加重工作,7秒钟准确无误的完成加重任务,被亚举联秘书长郭世联称赞为世界一流加重员。 徐教练业务精通,90年、93年分别被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聘任为实习指导教师。安溪举重队87年被省体委评为先进集体,徐教练为优秀教练,多次被市体委评估为优秀班级、优秀教练。徐教练87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90、94年被县直党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苏淑勉,笔名舒薇,女,1956年出生,安溪县凤城镇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74年参加工作,曾任县文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出席过省第六届、市第六届、第七届党代会,市第十二届人大会。现任安溪县妇联主席、安溪妇女乡亲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县政协委员、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省作协会员、省领导科学协会会员。编过全县作者文学作品集《茶乡短笛》,著有个人作品集《希望的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