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安溪移民台湾史述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钟中培· 台湾人口的组成,可说是来自大陆各地方的“大什烩”,现有大陆各地方的县计二千零四十六个,大约三分之二都有或多或少的移民来此、少如辽宁省的长海县,只有几户人家,多如福建省的安溪县,则有二百数十万人。 一九二六年的日据时代,日本人做过一次台湾汉族人口之原籍调查统计,确知当年汉族人口计有3,751,600人,占台湾总人口88.4%。 在汉族人口之中,以省计福建省有3,116,400人,占83.1%,广东省566,300人,占15.6%,其他各省48,900人,占1.3%。以县计福建省的同安县553,100人,占14.7%,安溪县441,600人,占11.8%。 以县计显示:同安县居第一位,安溪县居第二位,后来同安县改变,分为同安、思明(厦门市)和金门三县,移民祖籍随其县属而改变,同安的第一位,便由安溪取代。 该次调查距今已有六十四年之久,台湾的汉族人口已骤增为二千万人,大有变化,其所增加不外来自两方面,其一,原人口基数繁衍的自然增加,大约每二十年翻一翻。其二,新移民的加入。 假使自然增加是每二十年翻一翻为可信,则安溪移民从一九二六年的基数,发展到了现在,就是再保守一点的推估,会有多少?可想而知。 汉族人口在台湾,依其祖籍以县计:安溪第一,当然如此,而今亦然,虽然,沧海桑田,台湾经过六十多年来的变化,人口结构,已与往时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自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八年的那三年,从大陆各地方来了一百数十万人的新加入,发生骤变,但是,六十多年以来,安溪移民的继续增多,亦在水涨船高。 虽然,在某些期间,大陆与台湾先后“锁海”两次,时间很长,但是,中间仍有些日子可以来往,安溪人在可来往的时候,继续移来,因为与此的同时,安溪都没有好景气,人口压力与日俱增,而且地方不宁,他们很多跑来台湾“寻头路”。 即使是在日据时代,大陆和台湾之间可以通航的时候,安溪人以厦门为跳板,想飘洋过海到台湾,没有多大困难,而且日本人为求发展台湾的茶叶,尤其欢迎安溪的茶师和茶工。 台湾光复的初期,安溪人在台湾大都有亲戚、朋友或同乡,可以投靠,来得更多,以县计,他们来得比大陆任何那个县的人都多,那时自厦门到台湾的一条船叫鹭江轮,往来穿梭于厦门和台湾之间,没有那个班期不是人挤人;另有一些货轮和机帆船兼载客,亦莫不船上客常满;在船上相借问,多的是安溪同乡。 安溪人移民台湾有如此之多,这对安溪和台湾都有很大的影响关系,现在安溪故乡的人口有八十三万人,依其人口与粮食生产条件来说,太拥挤了,假使它没有向台湾移民的舒解,则今日的安溪人口岂非要挤破桶的?现在的台湾人口有二千万人,尚感人力不足,假使若没有安溪移民的投入,则台湾的人力岂非更要捉襟见肘? 汉族的移民台湾,文献记述很多,但是,即使是福建、泉州、安溪和台湾的史志,对汉族的安溪人移民台湾之记述,多少亦有提及,然都并入于福建省或闽南人的统述,很少去对它单独讨论,因此,想去了解安溪人移民台湾的详情,上穷碧落下黄泉,也就不容易。 尽管是这样,究竟安溪人移来多了,其所发射出来的现象也就不少,史志的对它所提,虽仅点点滴滴,集结起来,也是大有可观的,在市井上听“讲古”,讲“唐山过台湾”的故事,其中也有不少是安溪人过台湾的故事,那大都是从前的老辈,一辈又一辈的口语相传的“翻版”,颇有历史性的价值。 以此用来渗入本题的讨论,有了足够的篇幅,仍可讲千言万语,记述简说,亦足够你动笔的。安溪人移民台湾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最大的原因有二:其一,它的人口成长过快,人口在发射;其二,它地无三里平,不利于粮食的生产;当然其他原因亦多。 安溪是闽南的“内地”,原属泉州府南安县管辖的一个地方,人口不多,到公元九五五年建县后,人口的增加很快,它虽是山多平地少,不利于农业,但是住民却都在务农,因它的阳光、空气、水都太好了,利于人口的成长,在此地域中,一个做妈妈的人,膝下有了五、七个孩子,司空见惯。 人口成长,必需要有粮食相适应,由于地理原因,到了元末明初,它更有了粮食生产赶不上人口需求之现象。人以食为天,他们为了要吃饭,而不得不“这溪无鱼别溪钓”而去移民了。时间愈久,他们越有移民的需要,他们先是向福建的厦门和浙江的温州等地方移去,后来向南洋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方移去,与此同时,亦向台湾移来,他们先后移出的人口及其后胄之多,据一位安溪老乡说:现在约为原乡人口的五倍以上,四、五百万人。 他们移来台湾者最多,现在台湾的每十个人之中,就有一个又多一点是安溪人,他们向台湾的移民,历史文献亦有称之“入垦台湾”,很有见地,因为他们之来,都是去开垦土地,在荒芜的土地上,披荆斩棘,建立家园,而在无形中,亦为台湾的后来发展,尽点棉力。 他们的入垦台湾,究竟是在何时开始?在那些地方立足?史料有“明崇祯时代,安溪人石化竹等入垦台南市”,又有“明郑时代安溪人吴天来等入垦凤山湾仔内庄及新庄”的记述,在此以前,似亦可猜测:澎湖有汉人移民时,可能就有安溪人的介入,台湾通史说:“澎湖地近福建,海道所经,朝发夕至,漳、泉黎民早已来往”,其所指的“泉黎民”,自是包括安溪人,因为安溪人也是泉州的人。史书又说:“宋时澎湖已有汉族居民,元代中叶,在澎湖设巡抚司”,又说:“闽南人于明代初叶陆续移入澎湖”,又说:“明天启、崇祯年间,福建灾荒严重,漳、泉两府人民相率渡至澎湖谋生”。 安溪人亦为闽南人的轮轴,上述情节,他们可能不会例外,证之,一九二六年澎湖人人口只有67,600人,内安溪人就有11,900人,占17.6%,他们定有某些是以前繁衍而来的后代,由此推测,安溪人很早就有到澎湖。 台湾的汉族人口,在明郑时代以前,大都是经由澎湖转来,因此,安溪人经澎湖而转入台湾,可能老早就有了的,他们入垦台湾的过程,在荷兰未据台之前,他们到来的人数不多,荷和西(西班牙)分据台湾南北部,都去向闽南招募劳工,他们应募而来,但亦不多,郑成功率兵到台,他们随军移入,过二十三年后,清施琅攻台,他们又随军移来。 迨清庭在台置州县后,他们就蜂涌而来了,综合史料,安溪人入垦台湾的过程,更详细一点说:台湾在荷兰和西班牙分据南北部时代,因荷、西两国都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而发兵的,没有劳工,他们达不到目的,所以他们分向大陆华南一带招募劳工,荷兰人甚至派专船到大陆运人。 那时安溪人遭人口压力加大,不少人正需要外面“寻头路”,他们有的便抓住这个机会去应募,据安溪的老前辈说:那时他们之来,大都是“罗汉脚”,单身汉,他们之来,是从台南的安平港和北部基隆港上陆,很多是“潜船”俗称乘“猪仔船”而来。 郑成功为南安县人,安溪县与南安唇齿相依,甚多互相接壤之地,南安鸡啼,安溪可以听到,因此,郑家军在闽南抗清,军中成员大都是八闽子弟,安溪人近水楼台,当然有人加入,郑成功带兵二万五千人,前来驱逐荷军时,安溪人随军出征,便留下来了。 其后郑成功亡故,防守闽南的郑子经,又率军一批入台继位,其中也有安溪人,迨后郑家军全部自厦门、金门向台湾撤退,在郑家军服役的安溪人,又来了一些。 在明郑之前,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和颜思齐,林道乾等人做海盗,常出没于台湾,并以之作为“山寨”,拥有盗船数百艘,声势浩大,他们曾招来闽南无业游民“入伍”,他们亦在台湾拓荒,无形中对台湾的开拓发生先锋性的作用。 郑芝龙后来降明,明崇祯元年即一六二八年,授海防游击“靖海”,曾和荷兰人开打,累官至总兵后又升都督,闽南人要到台湾,得有郑氏令旗,就可航来;一六三○年,闽南又闹荒灾,郑芝龙建议巡抚熊文灿,徙饥民数万至台湾!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使垦荒食力,此举亦为闽南人可以正式向台湾移民的开始,安溪人也有参加的。 一六二五至一六六一年,荷兰据台达三十八年之久,鼓励闽南人入台垦植,史书说;“荷人制王田,募民耕之”,西班牙于一六二六年继荷兰人之后,入侵台湾北部基隆等地,亦为了经济开发,向闽南等地招募农工,安溪人亦有投入。 迨后西班牙为荷兰人逐走,荷兰又被郑成功逐去,台湾的汉族人口的状态,可从郑家军的组织以明其梗概:陆军七十二镇,水师二十镇,连同政府官员和眷属,史书有推估为十万人者,实太过低估,因为在那时从闽南及其他各地方入垦的人,已大有人在,明郑官兵,政府官员和眷属,加上民间入垦的人,总数少说亦有二、三十万人,其中安溪人少说亦在一、二万人之多。 明郑降清后,施琅入台,因施为当时在朝为相的安溪人李光地所力保,才挂帅征台,有了这层关系,安溪人投其麾下的不少,随施军入台者,也就不少,施琅治台期间,安溪人乘机而入,越来越多。 安溪在元末明初,便有了经济情况的不理想,人口压力的头痛,部份居民已在向外“寻头路”,以求舒困,到了明末,此种头痛加重很多,非向外求发展不可,他们都知道:台湾的土地广,很肥沃,种田不必下肥,也能好收成,民间流传说:“台湾好趁食”,“台湾钱淹脚目”,“台湾戏仔好看”,那尽都是安溪的土语。 因此,台湾对他们很有吸引力,需要出外“寻头路”的人,亦有原想到南洋去做“番客”者,后来也改移到台湾来了,于是像沈起元说:“夫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了。 史料举出安溪人入垦台湾各地的记录有:明时石化竹等人,入垦台南市,明郑时代,吴天来等人入垦凤山,清康熙以后,他们越来越多,垦地也越来越广,康熙年间,王承诏等人入垦台中梧栖、清水、彰化花坛,雍正年间李仰等入垦台中龙井,彰化田尾,卢明程等人入垦淡水,颜延华入垦北港,阮尧等入垦高雄鸟松。 乾隆年间,王杉才等入垦台中沙鹿,苗栗苑里,孙玉尊等入垦彰化田中,新竹市,台北永和向金宝等入垦台中大里,苏光和等入垦台北、永和、汐止、泰山、林口、景美、蔡兴好等入垦淡水大坪顶、台北市古亭。萧元朝等入垦桃园卢竹,高培从等入垦台北深坑、士林、北投、木栅、台中南投。 嘉庆年间,王道洒等入垦台北市万华,颜玉华等入垦基隆暖暖、台北市,白光昭入垦高雄市、嘉义市、台南麻豆、台中神岗、台北三峡。 道光年间,郭畅等入垦台北汐止、泰山、林口、景美、台北市古亭。白金福等入垦台北瑞芳、平溪,詹雨生等入垦屏东恒春。 由此可知,安溪人入垦台湾各地及其活跃的状态,他们在明朝,甚至在此之前,虽然已有人移入,但是不多,到了清朝而后,他们就越来越多了,终成大陆各地方移民以县计的第一位,就其移民的先后来说:他们比闽南其他各地方的人慢了一点,但他们却在人数上后来居上。 他们后来的人所经营的垦地,较多是山地,平地少,此从一九二六年日据时代,日本人对汉族人口祖籍分布调查,有关祖籍为安溪及后胄,所居之地人口百分比,可以概见。 旧台北市的安溪人占53.3%,临近台北市的木栅,景美和深坑,占97.5%,松山占40.7%,七堵占60.6%,新店占72.5%,坪林占82.1%,莺歌占53.3%,三峡占67.6%。 倘把台湾依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台东、花连,和澎湖的区分,则他们在各地方的人口数及其百分比如下:在台北者有202,200人,占27.9%;新竹16,400人,占2.8%;台中51,500人,占6%;台南99,700人,占9.9%;高雄55,900人,占11.4%;台东1,700人,占34.7%;花莲2,300人,占13.5%;澎湖11,900人,占17.6%。 诸凡安溪人所居之地,都是山坡山,崎岖不平之地,如东部的台东,其地势有若安溪故乡,这山那也山,群山环抱,移民视为畏途,故少有人移入,至一九二六年,只有汉族人口4,900人,而其中安溪人却有了1,700人之多,占达三分之一强。 由此可知,安溪人的入垦台湾,大都是在“靠山”了。他们的故乡原是一片“山国”,地无三里平,而他们又皆以农为生,开拓山坡地,在山谷里有了溪水和泉水的地方,筑梯田,菜园和其他可供农业生产的园,比比皆是;他们移民到台湾,就拿出这种看家本领,在各地方开拓,这对地方的贡献莫大,老一辈的安溪人说:安溪人是台湾的“开山祖师”之一,并不是“盖”的,你只要看,现在的山麓、山傍和其他凹凸不平的土地上,有多少的田和园?这一片绿油油,那也一片绿油油,这有人家,那也有人家,呈显在你眼前的图画,很多就是出自安溪人的手笔。 中部有些地方的安溪人,为了纪念“根”,就把他们所开拓出来的新天地,取名叫“安溪”者有三处之多,铁砧山的命名很好,而那也是拿安溪的铁砧山之名为名。最值得一提的是大安溪,亦是取安溪之名为名,因它是一条有名的大溪,故而加“大”就叫大安溪。 安溪的色彩,在台湾的社会里浮现,真是书不尽言,最突出的就是语言,台湾话就是闽南话,而在闽南话之中,亦有音调和句子等的不同,安溪的哀调和句子,而今穿插在闽南话之中交响,就像莺啼燕语那样平常。 安溪的土语“寻头路”、“好趁食”、不管你“蕃薯、芋”和“讲舍米蕃薯话”等,很土气,都有人爱说;又如“爱拍拼”,现在把它彩色,书为“爱打拼”,台湾歌把它引伸“爱拼才会赢”,溯本追源,无非也是安溪土语的演化而来。 现在台湾的社会现象,有许多就是安溪的翻版:如市井出现的“蕃薯粥”、“面线糊”等东西,就是安溪社会自古就很流行的东西;如台北万华的祖师庙、三重市的苏府王爷宫等的信仰,此曲原只有安溪有,而今在台湾各地方也有好几百座,又如糕饼类的“麻粩”、“粩花”亦是安溪以外的地方,大都不吃那种东西;它原是安溪穷苦人家的主食物之一,他们的食米不足,食蕃薯也不得其饱,就拿蕃薯叶来吃,食它固很好入口,但是,很容易饿。蕃薯是菲律宾移植来的,安溪的土质和气候适合种植,它的收成不差,移民把它移植台湾,因得“地利”,所以在台湾也很流行。 综上了解,促使台湾社会进步的“开山”机是先期的移民,他们在那蛮荒的土地上,胼手胝足,披荆斩棘,把它开拓,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后继的人又不断把它建设,才能有今日的成就。而在那些先期移民中,安溪人不少,他们非但能吃苦耐劳,或许是受祖传河洛的影响关系,他们相信神佛,敬天思想浓郁,他们时刻想到了皇天在上,不敢去做坏事,不逾距,能守已安份,这和台湾社会发展,自然亦有影响关系。 最后,有关安溪人移民台湾另有一说,那就是安溪的先民,可能和台湾先民有了关系,此说是在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五年之中,安溪的考古学人在安溪的若干地方,发现先人的遗址遗物石刀、刀斧和石杵等等,那和历次在台湾的考古学者,在台湾很多地方掘出来的遗址和遗物石刀、石斧和石杵等,两者相比对,相同或相似,可能就是同种族之物。 台湾的先民,不是来自盘古开天说的“金童玉女降世”,亦非上帝造人说的“亚当夏娃来临”,他们必然是来自岛外的移民,然则他们从何而来?学者有“北来说”和“南来说”的两派意见,尚在论争。 “北来说”之论,认为他们是来自北面的大陆华南一带,属、蛮、越、獠的百越民族;安溪的考古发现,对此不无参考价值。“南来说”的一派指出:他们是来自南方的南洋群岛各地方,属“南方系的古蒙民族”。 假设安溪考古发现的先人遗迹,和台湾考古发现的先人遗迹为一模一样,则古代台湾的先民,亦有可能来自安溪的。因为台湾孤悬于太平洋之中,在古代没有飞机,他们不能飞过来,除非有船或其他的载浮工具,他们也不能渡过来,按史书记述:百越人在古代便知道造船的技术,而且善于讨海,倘使他们的发明船或其他的载浮工具,早于南方系的古蒙民族,则台湾先民的“北来说”,就更可臆测。 安溪位于闽南的内地,距海百华里,它的先民又何能飘洋过海到台湾?因为安溪有一条溪叫清溪,可通舟楫到泉州入海,古代的安溪,是原始森林的世界,有的是木头可造船,住于安溪的百越人,从安溪乘船到泉州,再飘于海,并非不可能的事,但是,此说,非可仅凭猜测,需要更多证据的支持,才能认定。如果经考古学者调查印证,结论属“是的”,则安溪和台湾在三、四千年新石器时代便有了关系,那就更源远流长了。 古代蛮、越、獠的先民,散居于华南闽粤等地方,并非只在安溪一地而已,安溪所发现先人的遗址遗物,在华南其他地方亦曾有过同样的发现。 安溪和华南其他地方以及台湾之有上述的相继发现,虽可支持台湾的先民“北来说”的论证,但是,他们来自华南其他地方亦有可能,只是安溪的此种发现,说明安溪的先民和他们有了同种族一脉相承的关系。 总之,安溪人的移民台湾,对安溪和台湾的关系甚大,尤其是台湾于开拓时,劳工是重要的,安溪来了许多劳工,而都很能吃苦耐劳,正为台湾人力之所需。 又早年,台湾的经济多靠农产品开发,安溪人对于种甘蔗制糖,和茶的种作,在故乡早就很有经验,因此,以后台湾可大宗出口的糖和茶,安溪人大有贡献。 最可贵的是:安溪人的性子,很能安份守已,他们一生没有看过皇帝,对圣旨能服从,他们一生不曾看过警察,一样遵守社会秩序,他们随带那种安份守已的精神而来,在台湾各地方落户,发生幅射的影响作用,对台湾的社会秩序,亦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