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明·
一
不久前,美国权威性杂志《福布斯》报道说,世界上的10名华人亿万富翁,位居榜首的非台湾橡塑大王王永庆先生莫属。香港《财富》杂志则把他列为世界第59位巨富;由此可见,王永庆先生的声誉绝非一般。
王氏“帝国”的总部设在台湾,其分公司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星罗棋布。其中,他在美国有15家工厂,生产的聚氯乙烯管占美国市场的1/4,王氏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石油化工企业,他称得上最大的聚氯乙烯生产商。
王永庆自幼一家贫困,9岁跟父亲在山里种茶。他只念过小学,15岁便辍学到台湾嘉义一家米店当学徒,帮老板看铺送米。他自幼聪明勤奋,办事认真。除了做好份内工作外,他还暗中观察老板的经营术。几年以后,在父亲朋友们的帮助下,他自己开了一间米店和一间碾米作坊,工作也愈加兢兢业业。他给人家送米时总要把缸清理干净,再倒进新米,旧米则放在上面。此外,他还记下顾客家里的人口,估算消耗的米量、下次进米的时间,为顾客设立卡片。当顾客家里的米快吃完了,他就会出现在门前,提醒对方该买米了。由于王氏的热诚服务,大多数顾客都愿意买他的米。此外,王永庆还办过砖厂。由于卖米制砖利润甚微,加上竞争剧烈,生意越来越不好做。1946年,王氏下决心关掉米店,把砖厂转手,转而经营木材生意。王从小长在山边,熟悉林木,加上他好学识做,终于赚了一些钱,为日后的事业打下了一点基础。
1954年,王永庆已是一个小有成就的台湾木材商了。那年台湾当局为了推动岛内的经济发展,允许五大企业由私人经营,其中包括石油化工企业。雄心勃勃的王永庆不失时机地和当时在台湾颇有背景的赵迁箴先生携手,利用美国资金67万美元,创建台湾塑料公司,生产聚氯乙烯原料。此举成为王氏事业成功的重大转折点。
俗话说,万事起头难。开始他并不顺利。塑料工业毕竟是一个新型工业,专业性颇强,王氏对此所知甚少,加上台湾技术力量不足,人员素质不高,产品质量欠佳,因此销路比较困难。他的工厂首期月产100吨聚氯乙烯,而当年台湾总需求量也只不过20吨,显而易见供大于求。工厂面临停产,公司濒临倒闭。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一般都会采取减产的政策,或暂停,或关闭,另谋良策。可是王永庆一反常人的做法,他一面抓产品质量,一面增加生产,试图通过大量的增产来降低成本和售价,以此吸引更多的客户。由于决策对头,他很快开辟了东南亚市场,也从此站稳了脚跟。
塑料工业起源于美国。它的用途十分广泛,建筑工程中的上下水管、地板、隔断墙、门窗、家用电器外壳、家俱、卫生设备以及货架等等,都可以用塑料取代原本短缺的木材和金属。它的应用范围大至航天工业、造船,小到教具、儿童玩具、可以说充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1958年,王永庆成立南亚塑料公司,建起原料生产和成品加工相结合,门类齐全的生产体系,各种塑料制品应运而生,满足了急起的市场需求,王氏的业绩也初现端倪。
王永庆与美国的商界、金融界关系密切。他向台湾当局申请经营石油化工企业时,得到美国资金的有效支持。由于他经营有方、恪守信用,几年时间即还本付息,很快成为独资企业。1988年,台塑公司的生产总值达1500亿元,占台湾人民生产总值毛额的4%,销售额达50亿美元,税前盈余6.95亿美元,令许多商望尘莫及。
王永庆在美国的企业是从1978年开始发展起来的。1980年,王氏与美国路易斯安那化学公司合资一项大型石化企业,不久前他又在美国直接投资13亿美元,开始拓展德克萨斯州石油化工企业。此举震动了美国商界,日本的石化界也对其在美国的崛起深感不安。他们称王氏为“塑料魔王”、“经营之神”,并开始研究王永庆的经营策略。此时王氏如日中天,威震四海,在美国已成为新闻人物。
布什总统曾在白宫会见王永庆,称赞他对美国社会作出了贡献。
二
王永庆以200美元起家,如今事业有成,富甲天下,他成功的要诀是什么呢?1987年他在美国费城华盛顿学院的一次演讲会上,面对世界上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说:“……今天我能在事业上有一点成就,主要原因是对于我认定的目标能全力以赴,认真遵循,绝不以任何理由退缩或迟疑。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有限,必须全神贯注,持之以恒,才能如愿以偿。”王的讲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博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这确实是他真情的流露,也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
舆论界的看法是:
1.他刻苦耐劳,节俭朴实。
2.他在企业中能精打细算,不断寻找最佳成本控制法,能采纳合理化建议。
3.他善于用人,唯才是举,对“冒尖”人才能破格使用,因而公司充满活力。
4.他谦虚谨慎,能不断迎接新的挑战,产品质量、品种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并以此为动力,常备不懈。
5.他善于利用台湾当局对企业的保护政策,又时逢60年代石油化工业起飞的全盛时期。他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王永庆认为,企业管理是软科学。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既复杂又艰难,但效益却是根本的。王永庆在一篇著作里说:“一个企业的资源可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有些人偏重企业的资产、厂房设备等有形条件,而忽视无形的科学管理。”他还说,“一个企业经营的成败,人的因素最大。人的经验、智慧、胆识、操行、观念等无形资源比有形资源更为重要。”“一个企业最可怕的是职工敷衍失职、怠工、士气低落,这种无形的损失是企业的真正危机。”这可谓真知灼见,入木三分。
王永庆经常指出:企业最怕浪费。企业要把浪费减少到零,把效率提高到百分之百。王氏企业要求自己的职工“要勤劳,要务实,要用心”。这也是王永庆先生的一贯作风。
王永庆虽未受过教育,但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懂得积极引进西方先进国家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性;他把中国的古训“先义后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当作座右铭,并融会于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从而形成自身独有的企业之魂。
三
王永庆外表严肃、冷漠、个性强,常给人以不易接近的感觉。然而他办事认真,好独行独断,思想方法常常与众不同,对下级的要求异常严格。不少人都说,“王会做事,但不会做人”。王听到后总是一笑了之。
王氏衣着简朴无华,不讲究吃穿,极少参加豪华的宴会。他的最大享受是睡觉前喝几杯啤酒。他晚上通常9时睡觉,凌晨三时即开始工作,每天工作近16个小时。他没有假日,也没有星期天。他既没有去过公园,也没有到电影院看过一场电影。他的家就设在公司大楼的顶部,还有一座私家游泳池,这是他唯一的去处。他每天游泳一小时,用以健身,工作累了就绕着泳池散步。他不打牌,更不跳舞,从不打高尔夫球,但常常微服私访工厂车间,乍看起来颇有点土气。
在商业社会,尤其是在台湾、香港这些花花世界里,拼命赚钱,及时行乐是公认的人生哲学。所以王永庆的人生观、生活方式和工作作风使许多人难以理解,甚至引起众人的好奇。一位香港记者想从他儿子那儿寻找答案,王文洋却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父亲大概把工作当作娱乐吧。”儿子回答得既很幽默,又丝毫没有揶揄之意。有些人则在背后称他为“工作狂”。
王永庆先生70岁那年乘飞机去美国视察工作,在妻子的一再坚持下才改乘头等舱位。先前他都是和普通人一样坐经济舱。有人说王氏可能是世界上最节省的亿万富翁,此话不假。王先生生性节俭,从不乱花一文钱,他游泳擦身的毛巾有30年历史了,他跑步穿的鞋予补了又补。1987年,秘书看到他办公室的地毯旧了,乘他不在时花1000美元换了一块新的,事后王氏为此大发雷霆,批评办事人大手大脚。王先生常常把钱比作水,他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人不能太舒服了,太舒服了就会松懈,就会落伍。”但是他对公共事业、慈善活动却非常慷慨。不久前,他给一家医院一次捐款就是2.5亿元。事后他说,“值得做的事,花再多的钱也应该。”
四
王永庆祖籍福建安溪,他思念故乡故土。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近两年他曾多次率团访问福建、广东、北京等地,深入了解和考察大陆的投资环境和有关投资政策。他有意在大陆投资数十亿美元,进一步发展他的石油化工企业。
王永庆的大陆之行在台湾掀起轩然大波,有人公开向他提出质疑。王先生则给台湾大报写了两篇文章,题目是:《我们为何前往大陆考察投资环境》、《谈石化企业如何把根留在台湾》。两篇长文在台湾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少中小企业表示要效法王永庆,前往大陆投资,以寻找出路……
目前,王永庆为使台湾当局尽快解除对大陆投资的禁令而奔走,他争取在“合法”的情况下在大陆大干一场,从而实现他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