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王永庆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王永庆现任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亚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新茂木业、台旭纤维工业、朝阳木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永嘉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台丽公司、台塑美国公司董事长,明志工业专科学校董事长,长庚医院董事长,明德基金会董事长。是台湾塑胶关系企业集团核心人物。 王永庆是台湾著名的企业家,有“塑胶大王”之称。1987年美国《富比士》杂志将其列为世界拥有10亿美元的10名华人富翁之一。长期来,王永庆一直是台湾的首富,但近年情况有所变化,据1989年美国《财星》杂志报道,在世界亿万富翁排行榜中,已落后于台湾霖园关系企业集团的蔡万霖及远东关系企业集团的徐有庠。王永庆家族现拥有40亿美元的财富。1990年他又被美国《富比士》杂志列为世界富豪之一。 (一) 王永庆生于1917年,台北县人。祖籍福建安溪,曾祖一代迁至台湾,先辈以种茶为生。早年家境贫寒。父母一生勤劳节俭,王永庆深受其影响。他从小就拾柴捡煤,下田看牛,喂鸡养鹅。 为贫困所迫,王永庆小学肄业,15岁开始外出谋生,当过茶园杂工、米厂学徒,并曾与朋友合开米店。1946年开始经营木材生意,颇有成就。 50年代,台湾当局决定发展塑胶工业,但当时困难重重,乏人问津,而王永庆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于1954年创办福懋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设厂于高雄市。1957年开工,生产聚氯乙烯塑胶粉(俗称PVC 塑胶粉),这在台湾尚属首家,并增资易名为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最初,王永庆所生产的PVC塑胶粉滞销,资金周转不灵,但他并未退缩。1958年,他又创办了南亚塑胶加工厂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PVC粉,加工制造成各种塑胶品。1967年合并新东塑胶制品厂股份有限公司,改名为南亚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王永庆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使其事业迅速发展,并不断投资设厂,从事多种经营,逐渐形成规模庞大的台塑关系企业集团。 据台湾报刊称,台塑关系企业集团现有近20家分公司。该公司主要产销塑胶原料、人造纤维原料及其加工品、纺织品、合板、拉链等,并积极参与电子业,涉足高科技产业。其产品大量出口,远销香港、大洋洲、欧洲、北美洲、东北亚等地。1988/1989年版《台湾地区集团企业研究》统计该关系企业集团16个分公司,其资本总额近300亿台币,总资产达1,317亿台币。营收总额以1986年计,达1,411亿台币以上,占台湾国民生产毛额的5.2%。该关系企业集团拥有40多座工厂,遍布台湾省各地,其规模仅次于台湾公营的中油及台电两公司。台湾中华征信所出版的台湾《最大民营企业(TOP500)》中,南亚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连续16年高居第一,而台湾塑胶工业、台湾化学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也始终处在前5名之内。以1986年业绩为例,南亚塑胶工业、台湾塑胶工业、台湾化学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名列“TOP500”之前3名。这三家公司,也是台塑关系企业集团的骨干企业,1988年总营业额约为40亿美元。台塑关系企业集团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与日本、西德、法国、瑞士、美国20多家公司进行技术合作。 (二) 王永庆与美国关系颇为密切,得到美国的支持。50年代他从事塑胶业时,就是以美援的67万美元起家的。1974年至1976年他出任台美“技术合作研究会”理事长。1975年1月美国圣约翰大学授予他名誉人文学博士学位,以表彰他“在商业界的杰出表现及慈善家的伟大襟怀”。1977年在西方经济危机冲击下,台湾经济不景气,美国大贸易公司一次就订购台湾塑胶关系企业集团10万吨烧碱。同年9月,王永庆又洽得美国及欧洲贷款1000万美元。1977年2月,在台湾“经济部”推动下,他参与了台湾大资本家组织的台美“经济合作策进会”。 1978年,王永庆开始向美国投资,以分散投资风险。台塑关系企业集团,在美国设有15个厂,其营业总额已占该企业集团营业额的十分之一。其塑胶产品在美国同行业中举足轻重。1980年台塑关系企业集团与美国路易斯安娜化学公司共同投资4000万美元,在得克萨斯州创建了大型石化工厂,简称为“得州厂”。王永庆此举,曾震动美国商界,甚至引起日本石化界的恐惧。“得州厂”因经营绩效优良,被该州环保局评为“模范工厂”。“得州厂”经过扩建,产量大增,还可以支援台塑关系企业集团在台湾的一些分公司。之后,台塑关系企业集团又前所未有地在美国投巨资13.23亿美元,兴建年产乙烯68万吨的烯烃厂,并得到美国的肯定。王永庆访美期间,美国总统布什还特地在白宫召见。台塑美国公司于1988年10月又以7000万美元购买美国铝业公司下属的三个分公司。1989年王永庆还将触角伸入美国金融业,投资美国国际信贷银行300万美元。 (三) 王永庆长于经营管理,被日本人誉为“经营之神”,著有《论经营与管理》。1985年底曾获台湾“管理科学学会”的年度管理奖章。 王永庆非常重视企业的经营管理。他曾强调“企业的经营者应摒除一切的惰性与杂念,从本身开始,痛下一番心理建设功夫,踏实地从艰难的、根本的、比较乏味的管理问题着手,逐步引导企业走向合理化经营的坦途,舍此之外,别无他途。” 经营有方的王永庆,对管理企业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他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彻底分清,避免企业经营家族化;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设立幕僚机构台塑总管理处,下设总经理室、总务部、财务部,采购部、法律事务室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强调深入的成本分析,以便控制和降低成本,使企业利润不断增加。他认为在企业经营上,人才乃是最重要的因素,强调寻找和发现人才,做到知人善任,并不断培养人才,使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他懂得如何“求才”、“知才”、“育才”、“用才”。他规定新参加工作的企业人员都要到基层进行实习,接受训练。他对在国外学成返台后的长子王文洋也是如此要求,正培养其接班。 (四) 近年,台湾社会面临诸多难题,劳资纠纷,环保运动,自立救济事件此起彼伏,投资环境日益恶化。王永庆对在台湾发展事业甚为悲观。1988年年末,他曾发表谈话,认为台湾“社会秩序愈来愈混乱,工商界已无所适从了”。1989年初,他宣布冻结在台湾的投资,对正在进行的投资方案重新评估,冻结人事,各关系企业员工有缺也不再补。还暗示,将逐步从台湾部分撤资,引起了台湾工商界的震动。 近年王永庆对向大陆投资颇感兴趣。据今年初台湾《联合报》报道,王永庆大陆之行不只一次,1989年11月间,曾从美国转往大陆,在北京停留一周,见到了中共领导人江泽民、邓小平、李鹏等人。据说王永庆将出巨额资金,在福建选定地方,建轻油裂解厂。另据《中国时报》消息,今年1月王永庆又率团来大陆考察投资环境,到过厦门、广州、深圳等地。但台湾塑胶关系企业集团人员表示,在台湾当局政策仍未改变之前,不会来大陆投资设厂。 王永庆亲自到大陆考察投资环境,台湾报刊透露后,在台湾引起强烈的反响,被称为“王永庆震撼”,带来了台湾的大陆“投资热”,起了“示范作用”,企业界不少人也在其影响下纷纷组团来大陆。台湾各界对王永庆大陆之行普遍予以肯定、同情和支持,对台湾当局种种对大陆经贸投资的不合理限制表示极大不满,要求放宽限制。 当然批评王永庆大陆之行者也不乏其人,但为其不平者更大有人在,他们称王永庆“是有正义感的企业家”,对其“魄力”、“勇气”、表示赞赏,台湾当局“不应予以责难”。不少人认为“王永庆事件”不可避免,这是大势所趋。即使王永庆不去大陆,其他企业家也会去大陆投资设厂的,应以“平常心客观地看待这件事”。认为“王永庆事件”代表了台湾工商界的“普遍诉求”,迟早要发生,并期望台湾当局提出明确的大陆经贸政策,否则将对台湾造成莫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