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寻根探源话安溪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安溪自古以来属泉州府,于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公元九五五年)建治,初名清溪县。宋徽宗宣和三年,取溪水安流之义,改名安溪县,居民大部份来自中原。其行政区域,历代屡有变更,于民国三十八年政府迁台时期,全县共分十九乡镇,地广三○一二·八平方公里,三峰玉峙,一水环回,自昔文风鼎盛。宋朝朱文公曾到本县讲学,标题《安溪八景》,故后人立碑纪念,称为《先儒过化》之区,并建立文庙奉祀孔子。 安溪历代人才辈出,尤以明清为最,举其著者:如开先县令詹敦仁,理学名臣张读、李光地,经学大师李光坡,水利专家李清畴,儒林硕彦陈迁鹤、陈万策、古文大家官献瑶等,勋业著述均可卓立千秋。另据考查宋朝安溪人登进士者三十一人,有清一代邑人中进士更多至四十人,尤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盛,宰辅卿贰簪缨相续,有四世五翰林之著。 我高姓据《安平高氏族谱》载:先祖来自中原,肇基于泉州安平,元末避乱迁往清溪大坪乡。本乡北接名卿,西邻西洋,东连龙榜,南与同安长泰交界,地居要冲,乡民皆以种茶为专业,以毛蟹铁观音茶为最著名。 安溪因地处山区,冈陵绵延,居民来自中原,历经永嘉黄巢之乱,又经五代纷扰,转徙入闽择居山乡,自当厌倦繁华而少与外界接触,且被马尖山、澳岭、东岭山脉所阻,非滨海之区,渡海谋生之念,原先不易启发,有者,应自明末清初开始: 一、清顺治十八年(公元一六六一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反清复明,初据金厦以抗清,继而驱荷人而进驻台湾,同时安溪湖头进士李光龙亦曾奉唐王进行复明运动,闽南忠臣义士俱参加行列,安溪人荷戈从征,投效延平郡王,随军而渡海来台者必有其人。 二、康熙二十二年(公元一六八三年)起用施琅平定台湾,军中自有不少安溪人随军来台,定居垦殖。 三、查在台各姓氏族谱中记载,安溪人渡台谋生者,最早均自康熙年间开始。 四、安溪地区适合种茶,台湾地区种茶乃自清初开始,均由安溪人携苗前来,初期在文山一带种植,日人据台亦提倡种茶,对茶农入境手续特予简化,因此邑人迁居来台者更多。 五、我高姓在安溪原以种茶维生,为求向外发展,故亦在以上时期即康熙廿二年后,族人陆续来台,居淡江,聚族景美,木栅一带,拓垦文山。嗣后枝叶茂盛,人才辈出。清末高举人选锋曾为本族高氏宗亲会主持人,其哲嗣铭鸿先生曾应选安溪县参议员。现在台北高氏在大坪林及万华均建有祖庙春秋奉祀慎终追远。玉树缅怀宗祖,见贤思齐,亦曾奉献心力,主政台北及全国交通多年,公忠谋国,为大台北及国家慎谋福祉,现任总统府资政,仍将不辞险阻,竭智尽心,冀于统一大业有所献替。他日得往安溪寻根,于凤山之阳,西溪之滨,与乡老耆旧品茗欢叙,不亦快哉! 总之,安溪自五代后周建治以来,因有开先县令詹敦仁以爱心施政及朱文公“先儒过化”,历代先贤惨淡经营,人才辈出,精英荟萃,民风淳朴,往史辉煌。居民迁台后努力垦耕,现在立足台湾而拓展海外,鹏程远奋,各有千秋,如企业家王永庆、林挺生诸先生,祖籍安溪者可以代表。由此盱衡未来,乡人光明前途,实未可限量也。 本文作者高玉树先生,台北市人,原籍福建安溪,民国二年生。早岁负笈东瀛,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机械工程系。民国卅六年回国,初任台北市商会总干事,民四十年考取赴美接受训练,先后在美国国家标准局及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研究。 高玉树赴美回国后,应聘联勤第四十四兵工厂技术顾问,民四十三年从政,先后应选为台北市第二届、第五届市长。五十六年七月台北市改制为院辖市,奉派为首任院辖市市长迄六十一年五月,总计主持台北市政十一年。六十一年六月,行政院改组,蒋经国先生组阁,借重高氏长才,延揽入阁,出长交通部长,六十五年六月专任行政院政务委员。七十八年六月,受聘为总统府资政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