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来之后,刻苦耐劳的安溪人加入了垦荒的行列。他们多以务农为生,开辟了菜园、果园、椰园等,足迹遍布新加坡一半的乡村。在开辟荒地的同时,安溪人把乡村私塾发展为学校或创办学校教育子弟。由安溪人所创办或与其他籍贯人士合办的乡村学校就有三十一所,为新加坡教育史写下重要的一页。
今年10月15日至17日一连三天,新加坡安溪会馆举行盛大的活动庆祝该会成立70周年,并计划成立世界安溪同乡联谊会。在这世界各地的安溪同乡即将聚集一堂的时刻,让我们回顾安溪人拓荒的往事。
正如安溪会馆主席唐裕先生所说:“安溪是福建省贫瘠的山区,百余年前,国家积弱,内忧外患,人民生活非常艰苦,不得不离乡背井,远渡重洋到海外谋生……”
安溪人刻苦耐劳,他们南来后就投入了垦荒的行列,把荒地开辟为菜园、果园和虾池,对早期新加坡的农业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足迹遍布新加坡一半乡村
在战前,安溪农民的分布非常广,可以这么说,他们的足迹遍布新加坡一半的乡村。早年新加坡居民消费的蔬菜瓜果、猪只和鸡鸭很多是由安溪农民供应的。
根据10年前彭松涛先生所进行的一项调查,安溪农民分布的地区有东部的樟宜路和淡滨尼路。东北部的韭菜芭(翡珑山下),葱茅园(大成巷)、励农芭(罗弄泉)、水涵路九条桥(宏茂桥)、福山亭(汤申路)、五百间(顺福路)、光明山(汤申路)、红毛丹格(汤申路)、乌桥(罗弄古古上)、角头后(杨厝港)、陈牛廊(谦福路)。南部地区的河水山(中谷路、合乐路)、四脚亭(金殿路)。西部地区的大港内(荷兰路)、杨桃园(西海岸路)、廊裕路7英里至17英里(11公里至27公里半)、大上村。
从这项调查中,可见安溪人在早期的乡村地区分布之广是其他籍贯人士所不及的。安溪人在乡村地区的分布情况又与进一步的地缘和血缘有关系。安溪是一个县,县之下还有乡和村,在中国同一个姓氏的人又常常在同一个乡村。这种血缘关系到了新加坡依然如此。譬如安溪榜头乡白氏家族多数聚居在淡滨尼路的乡村,姓傅的安溪人又多数聚居在汤申路。
与猛兽搏斗方能安居乐业
住在乡村地区的安溪人不但以他们的血汗开垦土地,还得以智慧和技巧与在丛林沼泽地带的老虎猛兽搏斗,战胜他们才能安居乐业。
战前曾在西海岸路杨桃园(现称班丹花园)怀南学校当校长的安溪老乡亲白春晖说,1926年安溪农民从黄梨山(现在海星中学一带)搬迁到杨桃园之时,那里是一片尚未开垦的烂芭,濒临班丹河,附近的丛林有老虎出没,班丹河里有鳄鱼,他们请政府狩猎队捕捉老虎,村子里的人联合起来诱捕鳄鱼,经过了长期的艰苦奋斗之后,才把这片沼泽烂芭辟为果园。
又如安溪榜头乡白氏族人开发淡滨尼青芭,那是由于白氏族人中的成功人士白廪在淡滨尼开辟青芭,种植黄梨,他召募许多乡亲兼宗亲的人前来,青芭于是成为海外的榜头乡。
从1982年出版的《安溪会馆六十周年纪念刊》上所刊登的会员名录中的职业看来,务农的乡亲仍然不少,不过在比例上来说,工商界人士居多,另外还有一些专业人士、小贩、司机和家庭妇女。
战后走入市区往工商界发展
由此看来,到了80年代,新加坡的乡村所剩不多了,有远见的安溪人早在战后就陆续走入市区,而向工商界发展。
安溪人在工商界的层面相当广,建筑业、建筑材料、房地产、五金、交通运输、茶叶、食品等都有安溪人的参与。
安溪会馆副会长傅新春说,傅氏的祖先传说是发明“版筑”的古代工程师,因此,不少傅姓宗亲从事建筑材料的业务。
自1977年迄今,连任安溪会馆主席15年的唐裕的兄长唐连良是早年船务航运界的佼佼者。唐裕本身也是船务界的杰出人物。战后至70年代中期,新印尼之间的航运未能取得协议,1975年唐裕代表新加坡船务公会,促进新加坡与印尼双方谈判并达致协议,消除新印尼之间的航运事业的障碍。傅新春、傅长安兄弟则是运输业巨子。他们创建的傅长春运输公司执运输业的牛耳。
在五金行业当中,安溪人是一个主要的方言群。傅新春说,战前的安溪人只是从事买卖旧货如烂铜烂铁等,战后才提升为经营五金店。
铁观音是中国的名茶,它是安溪的产品,由此可见安溪是盛产名茶的所在地。这一来,新加坡的安溪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茶叶的主要经营者。如南苑茶庄、源崇美茶庄、王三阳茶庄等都是安溪人开设的。
提到开门七件事之一的酱油,安溪前辈白清泉眼光远大,45年前就投入酱油行业,经过不断的改良与走向自动化,今天的大华食品不但酿制与经营酱油,还代理及生产各种罐头食品。今天的大华食品已经开拓了国际市场,走向世界。
此外,安溪人也经营糖果业、粿条面、肉干肉丝以及海产业等。如美珍香肉干是安溪人张四维创办的。成丰鱼行是白春晖创设的,自此白春晖从教育界走入商场。
安溪人创办31所乡村学校
在新加坡教育史上,安溪人是功不可没的。他们把荒地辟为菜园或果园的同时,也把教育的种子播下。他们静悄悄地把乡村私塾发展为学校或创办学校教育子弟。
由安溪人创办或与其他籍贯人士合办的乡村学校共有31所,那就是励群学校(1927年创办)、明伦学校(1928年创办)、万礼学校(1930年创办)、全民学校(1931年创办)、孺廊学校(1933年创办)、怀南学校(1933年创办)、崇文学校(1934年创办)、裕群学校(1935年创办)、醒南学校(1936年创办)、洛阳学校、培德学校、介谷学校(这3所学校都在1937年创办)、育贤学校与辅华学校(1938年创办)、克明学校(1935年创办)、汤申路新民学校(1939年创办)、兴华学校与启华学校(1941年创办)、兀兰新民学校(1945年创办)、培童学校与育正学校(1946年创办)、中立学校(1947年创办)。
以上22所学校是过去安溪会馆直接支持的。
此外,平仪、侨南、启育、醒侨、振中、树群、培华、光华等九校是安溪人独创或与其他籍贯人士合创的。
1955年筹款,轰动全新加坡
白春晖说,1955年安溪会馆在快乐世界(繁华世界)为15所华校筹募经费,筹得4万余元(在当时是个大数目),轰动全新加坡,盛况空前。
当年安溪人所办的乡村小学的学生当中,只有一半是安溪子弟,另一半是各籍贯人士的子弟。50年代以后,安溪子弟的比例更少。
点算起来,安溪人创办的乡村学校已经所剩无几了,侥幸生存的平仪,由介谷学校与全民学校合并而存在的介民学校已经成为政府学校了。
教育是“百年树人”之大业,安溪人在教育史方面将留下重要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