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韵·
“回想过去,我失去了很多,失去家、失去父母的爱、失学、失业、失恋、失去自由,几乎什么都失去了……。”
“看看今天,我已得回失去的,还获得补偿。我有了自己的家,分手卅年后我又见到了老父老母,有了孩子,又恢复了自由。虽然不能在政坛上活动,但在商场上却又取得了补偿。我有精神上的亨受,物质上的享受也很好,根本无忧无虑,甚至比百万富翁还富足呐……。”
说出这些话的人,一脸兴奋,充满自豪感。他就是从工运领袖变成叱咤风云的政坛领袖,再从政坛领袖变成商场健将的传奇人物——陈凯希。
高高个子,风度翩翩、两鬓微白的陈凯希是在他的办事处和住家,两次接受我的专访的。看他侃侃而谈,打开话匣子,一讲就是两个钟头,还是意犹未尽,欲罢不能,还真有点儿当年在群众大会上,滔滔不断的“雄风”哩。
父遭驱出境家又被拆
他虽然还是那么朗爽,那么风趣,但是生活到底还是在他的额角上留下了痕迹,一付金丝眼镜,说明了岁月的无情,只有那一撮胡子,那一撮“注册商标”的胡子,经历了卅多年的风霜,还是依然如旧。
说起这撇胡子,可还有一段古呐。还是让我从头说起吧。
陈凯希是时代的产儿,像高尔基一样,“我没有童年。”他说。真的,一九三七年诞生在柔佛居銮的他,怎会有童年呢?牙牙学语的日子刚过,日本蝗军的铁蹄就踏进祖国的国土。四岁的他,就得跟随父母东躲西藏,奔波逃难。
然而,逃难不过是他生活中的磨难的开始罢了。日本投降后,英殖民地当局在一九四八年宣布紧急法令。更大的苦难可就降临在陈凯希一家身上。他的父亲是开明小学的创办人兼校长,母亲则是教师。不幸的是,紧急状态时期第一批被英殖民地当局逮捕的人当中,就有他的父亲。九个子女的家庭,一旦失去了主要的支柱,会陷入怎样的苦境,倒真是可想而知的。
“偏偏那时我处在发育时期,吃量非常大,母亲为节省口粮,只好把我送到一家脚车店当学徒。”
正所谓“祸不单行”,父亲被捕后不久即收到驱逐出境令,而母亲的教师准证顿时也出了问题。接下来,连老家也因为受迫迁,拆掉了,遭受重重打击的母亲只好带着六个子女,跟着被驱逐的父亲回去中国。
留下的陈家兄弟,只有一个在新加坡教书的姐姐,陈凯希,还有一个由叔父领养的弟弟。
十二岁到处流浪受欺凌
为了养活自己,十二岁的陈凯希到处流浪、当过店员、学徒、杂工,大牌档助手、搓雪茄工人、跟车员……。
这样的童年,正是高尔基笔下的“童年”。这样的背景也难怪他会走上日后那种充满曲折、充满磨砺的道路。
“我有优点,那就是相当肯吃苦、忠厚、又耐劳,又只求三餐温饱……。”因此,他活下来了,他成长了。
当然,举目无亲的小伙子免不了受欺凌,尝白眼。
“但我不记恨。一些人的话,曾经深深地刺伤了我,但是,我只把它当作一种刺激,刺激我要争一口气。”他说得倒很洒脱。但是,到底还是个小不点大的孩子,虽然,从工作成绩中也看到自己也能够做一点事,但是,由于工作劳累,有时抱病做工,到了晚上不禁会暗自哭泣起来。
在星洲教书的姐姐,不忍弟弟受苦,把他带到新加坡,再进入小学读六年级。比他大一岁的姐姐当教师,他却是学生,又尴尬、又自卑,自也不在话下。
“我不认为自己有用,”陈凯希不无感慨地说,“不过,我主动帮人,我是最好的跑腿,姐姐的同事都怩称我做小鬼!”
揭发校长贪污被记大过
可是,似乎命中注定他是个流浪者,“小鬼”只做了半年,姐姐转到女子学校教书,陈凯希也跟着回到居銮,进入博爱学校,半工半读。
这时,他的“叛逆”性开始显现出来了。校长贪污,行为越轨,这位小学生居然“告状”告到董事部那里去了。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校长记了他两个大过,连毕业文凭也扣押了。好在老师们都来说情,校长说,看在他父亲是学校创办人份上,把文凭还给了他。
提起念书,陈凯希真是感慨万千。
“单单小学,就读了六间小学,三间在新加坡,三间在马来亚,真是名符其实的到处流浪!”
生活的磨难,即使是个硬汉子,有时也会沮丧的。因此,当陈凯希说,他有一个时期突然萌生“离开伤心地,回到在中国的父母身旁”的念头时,我并不感到意外。
为了筹积这笔旅费,这个饱经世故的少年,后来进入南益黄梨厂工作,和工人生活在一块,成为他们中的一份子。
不过,他的姐姐的朋友显然不赞同他的一走了之的想法,因此,不辞辛劳,从新加坡踏脚车到新山,说服他留下来,还答应协助他克服学习英文的困难。
念初中时被捕后即失学
于是,他又回到学校去,插入初中二。但,看来他是没有念书的“命”。在那动荡的五十年代,十五、六岁的陈凯希又被卷入了风浪中,结果,他被捕了,出来之后,从此不再恋眷学校中的生活。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只有一张小学文凭的他却大胆地当起夜学教师来了。
“那时只是混饭吃罢了。但是,也有一个好处,它训练我有胆在许多人面前讲话。”这一点,对陈凯希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以后,他搞工会、搞政党、搞商业,不是都要面对成千上万的人,毫无惧色、慷慨陈言?
搞工运留胡子以示老成
离开夜学后,陈凯希进入全国工厂及普通工友联合会担任组织秘书,开始展开他多彩多姿生活的新篇章。
“我搞社会工作的感情是真挚的。”他略带激动地说:“只凭一股热诚、一股傻劲、全心全意,不为名不为利。这当然是由于时代的感召,还有我的历史背景促成的。”
“我实在是不学无术,不自量力。但我也有过人之处,我有献身的精神,希望对社会、对人类有所贡献。”在这崇高的理想下,陈凯希在江沙住下来,负起重振吡叻分会的任务。
工作忙碌是不在话下的。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工作的需要,接触到不少马来人,因此,在同事张少军指导下,开始学习国文。想不到边学边用,倒很快上了手。
“我开始觉得,当需要时去学习,我似乎还不像别人所想的那么愚蠢哩。”
这时的陈凯希,只有十九岁。当一个工会领导人,这样的年龄实在是太轻了。于是乎,为了显示“老成”,他就留下一撮胡子,以示“嘴上长毛,做事牢靠”。这一留,就是卅年,倒成了他的注册商标。
这就是陈凯希留胡子的故事!
工会在一九五七年被封闭了,廿岁的陈凯希又失业了,流落吉隆坡一个时期,非常“落魄”,不得已回去新山谋求出路。搭车到马六甲,连车资都花光了,只好当掉手表,续程南下。
加入劳工党步步高升
从搞工会到参加政党活动,是个顺理成章的过程。陈凯希怎么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呢?
“通过工会活动,我认识了社会,了解了时代脉搏的跳动,思想也趋于成熟了。”由于考虑到工人问题不能单靠工会来解决,他与其他工会领袖认为通过政治作为手段来解决工人福利问题,将是有效的方法,于是就集体参加了劳工党,他本人成为柔州分部受薪秘书。
在这个党,他当真是步步高升,三年之内就从分部秘书升为总部副总秘书,并且进一步荣任社阵副总秘书。
为什么“搭上直升机”呢?
“当时我年轻,体质不错,多大的苦都不当一回事,真是意气风发、敢怒敢言。所到之处,有话就说,加上能够用各种方言演说,所以极受欢迎。
“升得这么高并不是我有学问。我的学历本来就很低嘛。大概是和我当时有着大无畏、大公无私精神有着密切关系吧。不过,我也颇具组织能力和宣传能力,又能扮演代表下层劳动阶级把意见往上传达的角色,大概就是这些因素吧。”
因为职位高、责任重,开始努力学英文,在这方面,连士升的孩子连亮思对他帮助很大。
口才好处事圆滑有原则
可以肯定的是,陈凯希是个成功的政治工作者。对这一点,他是很自豪的。
“我来自下层,能够用通俗的群众语言来表达群众的心声。还有,我人际关系很好,处事圆滑又不违反原则,因此,每次党内选举,我的票数都最高。”
他当然参加过选举。一九五九年大选,他角逐居銮南区州议席,输了。一九六四年,又被派角逐白沙罗国会议席。这个选区本来是社阵的堡垒区,但是,因为当时印尼对抗,社阵也反大马,竞选宣传居劣势,又输掉了。
“我这个人没有官命呐!”陈凯希笑起来了。
不过,大官命没有,小官命似乎还不错。一九六○年和六四年新山市议会选举,他两次中选为市议员,表现颇突出,连执政党也很重视他的意见。这个“芝麻绿豆官”仍不改不惧权贵的本色。后来,他还曾经由扣留营中暂时被调出来,为新山市议会贪污案供证,炮轰好几个拿督级人物,哄动一时。
六三年被捕十年后获释
一九六三年,马印对抗期间,社阵主席波斯达曼被扣留,为了争取党领袖获释,社阵订六五年二月十三日为争取人权日,号召党员举行抗议大会。就在那一天,陈凯希在公安法令下被扣留,一直到一九七三年才获得释放。
人生的际遇,的确是难以臆测的。像陈凯希,如果父亲不出事,他可能顺利完成学业,然后当个教师,或是像他自己所说的,“做你的同行。”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由你选择,你是要稳稳当当做个教师呢?还是经历各种风风雨雨,再从中闯出一条路来?
“我从来不想惹事。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这风使我卷入各种运动中。既然卷入了就要有所作为,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了不少东西、想通不少东西,至少思想比较成熟,看问题比较客观、全面,处事也比较冷静、开明……。”
这些,不能不说是他从各种各样的磨难中,锻炼出来的,是他从事社会活动、政党活动给自己带来的最大的好处。
他对全心全意投入的政党的结果,并不感到后悔。他说:“运动本身是被肯定的。它后期所出现的乖离原旨的行动,包括采取了许多不是当时的政党所应采取的行动,以致它被结束掉。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也不是我们的愿望,更不是我们促成的。”
他从中又得到些什么教训呢?
“它告诉我,高喊口号并无济于事。一切须从实际出发,须现实、须自然,才能行之有效。我强调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一味跟随。过去走了太多弯路,就是因为盲目跟随。”
被扣捕使陈凯希放弃了政党活动,获释后又使他走上了生活上崭新的一条路——从商。
走入商场仍关心政治
“无商不奸”,他一度有这种偏激的看法。既然如此,又是什么因素促使他改变这个偏见呢?
原来,获释后,他应征了不少的工作。结论却是令人沮丧的:“请得起的不敢请,敢请的,又请不起。”老实说,敢请陈凯希这种背景的人,本身就必须拥有十足的勇气呐!
当然,这样的人,不是没有,只是少。幸运的是,陈凯希却碰上了这样的人。
“天无绝人之路”,陈凯希说,“英丰的代表黄循营和李凤德找上了我,力邀我出任英丰的经理,搞中国成药和化工产品。”
这是个新挑战。在朋友积极鼓励下,陈凯希终于下定决心,接受英丰的好意,做个正正当当的商人。
对我来说,商场是个新天地,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好在英丰的同人尽力帮助他,提供许多方便,使他顺利地掌握和熟习了业务。
从英丰到海鸥,陈凯希作为商人的形象,终于渐渐明朗起来,过去的背景又渐渐模糊了。这一点,可以从他今年当选雪兰莪中华总商会董事,又先后两次获准参加广州春季交易会、北京小交会这两件事看出来。
“但是,有人说我弃政从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对。因为人毕竟是政治动物,不能把我和历史一刀割裂开来。国内发生的事、政府的施政方针我要看,反对党的见解我要了解,我也有我一定的政治见解,但我从不公开谈它。可以肯定的是,我不再参加任何政党政治活动了。”
尽力出钱出力为公益
虽然如此,陈凯希过去的经历,毕竟是很少见的。如果不是他本身突出的个性,可能早已倒了下来,或者成为一个寂寂无闻的普通人了。对于这一点,他自己也深有体会:“我有很大的耐力可以适应新环境、新的任务。我不是个墨守成规的人,我是个接受事实的人,只要有一些事实根据,能够说服我这是好的,我会接受,而且会非常投入的完成它……。”
如今,事业略有所成,陈凯希对将来又有什么看法呢?他认为,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力范围之内,他必然会出钱出力,为社会公益做些事,使生命显得比较有意义,比较丰富,比较多彩多姿。
他风趣地说:“严格说,我现在走的是发财之路。但是,我应该强调,君子爱才,取之有道。必须用正当的方法、符合道德观念的手法赚钱,不能投机取巧,把自己得到的好处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对于用钱,他的看法更值得重视。
“我敢肯定,施比受更有福。我也强调:大量者必有大福……。”
“我绝不做钱财的奴隶,我永远要叫钱财做我的奴隶。不然,就会为钱财而死,生命的意义也没什么光彩……。”
“我也强调两种手法:第一、懂得赚钱,正当地赚;第二,懂得用钱,适当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