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新加坡安溪会馆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本会馆于1922年冬酝酿筹备。当时,有旅居缅甸的乡贤施明德先生来新商洽业务,有感于新加坡人文荟萃,同乡众多,却没有一个团体让大家联络乡谊,殊为可惜。于是,他联合本地乡贤高铭壬、张培恭、胡绪省、白圻引、高水仙、林本道、李华春、傅添福诸先生共同发起筹组本会馆,1923年春正式宣告成立。 成立之初,会址设在福建街30号,从此,居住在新加坡的安溪人,有了一个共同的“家”,彼此经常保持联络,不再是一盘散沙。 1942年至1945年日治时期,本会馆与所有华人宗乡会馆一样,被迫停止会馆活动。 1946年,即日本投降后次年,本会馆已全面恢复活动。1948年12月,第13届职员就职时,正式发起筹建新会所。当时会馆主席是柯进来先生。由于市场不景气、地点与地价不合等因素,筹建会所之议暂时搁置。 1955年,林拱河先生担任主席任内,筹建会所之议,在颜惠芸老先生敦促下,旧事重提。这年2月正式成立“筹建新会所委员会”,主席是陈锦章先生。在筹建新会所委员会的努力下,物色到大坡二马路(新桥路)与沙莪街角现址的一块地皮,面积4846方尺,洽购成功,随即展开大规模的筹募建会所基金活动。1957年3月,建筑图样获得政府批准,10月间开始招标承建,工程于1959年7月间完成。1960-10-30日,由名誉主席林庆年先生主持落成典礼,全部建筑、装修及购置设备的费用是31万8千余元。至此,一座堂皇壮观的大厦,屹立在大坡。大厦除一部分自用外,还有单位出租。产业收益可供支应经常开销,从此本会馆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回首当年,会馆对于已故乡贤,林拱河、林庆年、陈日定、柯贤树、颜惠芸、庄惠泉、柯秋水、白锡平、刘金水、李源水诸先生对筹建新会所(安溪大厦)所做贡献,要致予崇高敬意。 本会馆从1922年草创到今天已走过70年的漫漫长路。从创会开始,本会馆同人便本着联络乡情,团结乡亲,照顾乡亲福利,推动文教工业以及服务社会人群的宗旨,开展会务活动,取得可观成果,获得社会公众的好评。 创会初期,本会馆即利用福建街30号会所的二楼,创办“作人学校”,传播中华文化,培育同乡及邻近子弟。 1954年间,本会馆曾经联合15间乡村区华校举办游艺大会,筹募教育基金,总共筹得四万余元。当时这15间华校并非隶属本会馆,但本会馆鉴于这些乡村华校经费短缺,设备简陋,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本会馆同人认为义不容辞,毅然负起艰难任务,协助这些华校生存与发展。当时本地各华文报章,都发表社论或评论,高度赞扬本会馆的仁风义举。 本会馆所设的各股如总务、财政、文书、教育、康乐、慈善、交际及青年股等,长期以来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做出贡献。 进入70年代,本会馆依然重视文教与社会福利工作。例如颁发奖助学金,就是其中十分突出的一项。奖助学金额逐年提高,对于那些可以深造的子弟,则予以资助与奖励;对于有经济困难的子弟,则予以帮助,不让任何一个同乡子弟失学。 康乐文娱活动方面,本会馆从1977年开始,音乐、戏剧方面均有优越表现,如华乐团、舞蹈团与南音组的相继成立,就是例证。 1972年,本会馆隆重热烈欢庆成立50周年金禧,除在人民剧场剧院举行联欢大会外,并出版金禧大庆纪念特刊,厚达500余页,内容丰富充实,现已成为珍贵文献。 1977年,本会馆在香格里拉大酒店设盛宴,热烈庆祝成立55周年,出席者多达两千余人。当时任副总理的吴庆瑞博士是座上贵宾。 1982年本会馆的成立60周年钻禧大庆,也非常隆重热烈,特假海皇歌剧院餐厅举行盛大千人宴,世界各地乡亲也来祝贺,并出席盛宴。 本会馆于1977年选出杰出的商业巨子,乡贤唐裕先生担任常务主席(第27届)。在唐主席领导下,十多年来,会务发展十分稳健迅速。 唐裕出任常务主席不久,即献资将会馆礼堂装置冷气,使环境更加舒适美观,以后,又领导了多项盛大庆祝活动。每年春节团拜,唐主席例必发表一重要演说,受到乡亲及社会各方的重视。 80年代中期,是新加坡宗乡会馆重新振作的重要历史阶段。本会馆也不落人后,进行会务改革与创新。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兴趣爱好的会员与乡亲的需求。除原有的发奖助金、发老人度岁金、华乐、舞蹈、南音等活动外,本会馆还特辟卡拉OK专室,让会员乡亲和他们的朋友来引吭高歌,娱人又自娱。值得一提的还有:本馆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来加强会员乡亲的联系,那就是每月的第一个星期日,举行聚餐会,让乡亲们聚首叙旧,交换讯息,交流经验,在本地宗乡会馆中,可说别具一格。